本帖最后由 藍雪兒 于 2019-3-26 00:03 編輯
圖片1.jpg (43.73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3-25 23:28 上傳
云南是詩歌大省,所謂“詩歌大省”,是指諸多指標中,至少有三個指標要領先于人。一是看隊伍;二是看發表;三是看獲獎。云南詩歌創作隊伍,其泱泱之大,全國少見;詩歌作品的發表數量,尤其在《人民文學》《詩刊》《民族文學》《星星詩刊》《詩選刊》《中國詩歌》《揚子江詩刊》等重要詩歌刊物作品發表的數量頗為大觀;每年從詩歌圈友中了解到,云南出版的詩集是比較多的。 一個民族的存在和發展,取決于他的文化的興衰。隨著中國的崛起和走向世界,中國的文化也走向了世界的大舞臺。而只有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我們的祖國才會永葆青春,立于世界之林。 為更好的透視云南詩歌概況,中國詩歌在線-云南頻道執行站長藍雪兒代表云南頻道,對云南影響力詩人帕男(楚雄)、張尚鋒(玉溪)、許文舟(臨滄)、曹曉宏(楚雄)等人進行了專訪。
圖片2.jpg (2.87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3-25 23:28 上傳
中詩在線-云南頻道:曹教授,您好,我前幾天看了“雁嶺文心.云南百名書家書硯池詩箋精品展”的相關報道,從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動規格之高,覆蓋面之廣,可以說是代表了云南省的較高水準,是一場古典詩詞的群英亮相,請問您發起這次活動的初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曹曉宏:謝謝,我發起這樣一場活動的初衷是向大家呈現展示古典詩詞之類和書法之美。古典詩詞是文化百花園中最為葳蕤芬芳的一枝,是傳統文化的精品,精美的詩詞再用氣勢磅礴、遒美健秀等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出來,書法與詩詞相得益彰,流出更加溢美的文化氣韻,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有利于提升大家的精神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既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綜合素質,促進社會穩定,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團結的紐帶,所以說我們舉辦這樣一個活動,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文明,和諧與美好。
中詩在線-云南頻道:當把國學提為一項行動日程時,各種《中國詩詞大會》此起彼伏,勢頭正猛,有人認為是“國學熱下的跟風”,而本次“雁嶺文心?云南百名書家書硯池詩箋精品展”活動,我更愿意看見這么一場關于國學被重新喚醒,是云南的一次重大詩詞革命,作為滇中國學院領軍人物,請談談你的看法。 曹曉宏:首先,我想說明一個問題,國學不只是詩詞大會,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時尚界流行“中國風”,以及教育界盛行的“國學講堂”,些都卻不能算是真正的“國學”。從廣義來看,“國學”也叫“國故”。是對我國古代的書籍,物品的研究,是對古書,古物的研究,根本就是研究古代的文化,而研究的載體就是古書與古物,古書與古物都可算是古代的文獻。 狹義的國學,是指思想文化學術,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后來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 雁嶺文心.云南百名書家書硯池詩箋精品展”,絕不等同于網絡上流行的“國學熱跟風”,首先,參展作者大多數是真心熱愛,傾心研究數十年,且有一定建樹的人,觀看他們的作品,能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雅韻叢生。 詩詞雖與國學有一定的關聯,但國學中卻蘊含著家國情懷,蘊含著人生哲理,蘊含著宇宙蒼生的更多認知,從古詩詞中,我們既可以欣賞到文字美,也可以欣賞到音律美,抑或可以欣賞到意境美。很多經典古典詩歌是國學必讀的,能讓您在了解中國古典的詩歌內容博大精深,意境高遠的同時,體會其強烈的現實意義,讓您在享受古典優美的同時,體味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厚重。 吟詠、誦讀古典詩詞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而且古典詩歌是國學文化的精髓,現代人越來越注重古詩詞的學習、鑒賞,以期在誦讀國學經典的同時,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給日漸式微的古詩詞文化帶來一份生機,增加一抹亮色。
中詩在線-云南頻道:今天的中國,重塑鄉土的文化身份,迫切需要齊心協力搶救中國傳統文化,你認為這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搶救能產生哪些方面的明顯影響? 曹曉宏:縱觀歷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給予了我們現代文明的全部。從道德反面看,我國古人就提出了各種思想,引導人們向著健康,有正確的生活秩序,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受益匪淺,文學經典的魅力的同時,學著為人處事、生活立本,懂得了許多深刻、極富教育的道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民族的記憶,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詩文的教材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復合體。優秀傳統文化國人安身立命之根,它影響著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滲透到精神層面,指導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
中詩在線-云南頻道:最后是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正在散失,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割裂現象? 曹曉宏:傳統文化正在散失,不僅是對詩歌的自我審視,也是對詩歌現今詩歌環境的一種自我檢討模式。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導致傳統文化正在散失,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割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方面,由數據化的大發展,以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時尚潮流為代表的大眾流行文化,為大多數人所喜愛,并迅速席卷全球社會;另外一方面,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社會各界參與傳統文化的氛圍不夠,傳統文化的傳承成了政府的自娛自樂、自拉自唱的形式;再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范圍界定不夠明確,對傳統文化的內涵解釋不夠清晰,對何為“優秀”傳統文化,何為“糟粕”文化也沒有明確界定。 我們要針對傳統文化做好梳理和審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積極的、進步的,對人類生產生活有正確指導意義想想,將一些消極、落后的思想摒棄掉,萃取精華,繼承愛國主義精神、鉆研精神等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使之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內容,把傳統文化真正發揚光大。
曹曉宏個人簡介:曹曉,宏男,漢族,1964年8月生,云南省石林縣人,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學歷,中囯語言文學國家二級教授,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4月加入中囯共產黨。現任中共楚雄師范學院委員會委員、校長助理兼人文學院院長、滇中國學院院長、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長、學術道德委員會主席,《楚雄師范學院學報》主編,云南智慧漢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楚雄彝族自治州文聯副主席。并兼任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理事,云南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云南省高校語言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云南省高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云南省教授、副教授評審委員會委員。是中國共產黨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六次、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政協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七屆委員會委員。
學習經歷
1982年8月至1987年7月就讀云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期間,跟隨張文勛、吳進仁、殷光熹、趙浩如、梁子勤諸先生修習古典詩詞和書法美學;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古漢語助教進修班,隨雛曉麗、王寧、秦永龍諸先生學習古文字和書法學; 1995年9月至1997年10月就讀云南師范大學現代漢語言應用研究專業研究生班期間,追隨駱小所先生學習藝術語言學、語言哲學和現代修辭學; 1988年3月至8月在云南省首屆語音研究班學習人; 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高校學報主編資格培訓班學習。
學術成果: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獻語言學,漢語詩學,地方民族文獻學。
學術論文代表作: 《論夸張的真實性》、《話語組織語用原則的表層視界》、《論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論藝術語言中“藝術”的含義》、《也論修辭學屬于藝術的部門》、《論道家審美觀念中的修辭論內涵》、《論話語組織中錯綜離合與宛轉伏應的審美功能》、《楊慎的修辭觀》、《談談古代哀祭語體及其特征》、《論〈長生殿〉的認識價值》等。
主要代表著作: 《漢語話語組織學原理》、《國文通解》、《硯池詩箋》、《中國傳統文化指要》、《漢語言文化論》、《新編大學語文》、《大學語文通論》、《實用現代漢語》、《高奣映集校注》、《康熙鎮南州志校注》、《康熙武定府志校注》、《咸豐鎮南州志校注》、《光緒鎮南州志略校注》、《民國鎮南縣志校注》等。 近年間,為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和民族人文精神,先后應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教育精神,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國詩詞楹聯與民族精神傳統,地方民族傳統社會文化與現代化等話題,為地方講學近百場,足跡遍及滇中、滇西、滇南、滇西南、滇東北,行業包括黨政機關、軍警政法、國有企業、城鄉學校、文化行業等。2009年,還曾收到美國伯克利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鄭譽梅教授邀請前往該校講學的親筆邀請函。 近年來搶救整理了一批地方歷史文獻珍稀資料,并大力推介了一批地方文化藝術名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