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野 于 2018-5-31 20:43 編輯

近日,由青浦區圖書館、青浦區語文學科教師研修基地(毓秀)兩方共同主辦,青浦區作家協會等參與其中的“清閱樸讀”如是沙龍——趙麗宏詩集《疼痛》分享會在青浦圖書館報告廳順利舉行。 此次活動是如是沙龍一次重要的詩歌活動。應此番文化盛事,青浦區文聯主席曹偉明、青浦區復旦附中五浦匯學校校長黃玉峰、青浦區作家協會主席張林根、區語文學科教研員王繼紅、青浦區圖書館館長薛蕓等皆出席了本次如是沙龍活動。趙麗宏先生更是親自前來,與熱心讀者們親切交流與指導。趙麗宏先生能親臨青浦與讀者們進行如此親切而富于詩意哲思的讀書交流朗誦會,對于青浦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異是一件文化盛事。兩個小時的活動,所有在場的讀者們都受益匪淺,如是沙龍的成員、青浦區的語文老師們、青浦區作協的成員們,也得到了文學的滋養,感受了一場詩歌的審美盛宴。
讀者感言
我今天想交流一下,由這本詩集引發的一件事。 那是一節自主閱讀課,一個男孩兒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跑過來跟我說他忘帶書了。我帶他來到我的書架前,排除那些專業理論的書籍,就《疼痛》這本詩集最適合他了。我雙手鄭重地捧給他,對他說:這本詩集可不得了,你要用心去讀。男孩一節課讀完了,交還給我的時候,眼睛里閃爍異常興奮的光,他能有些許感觸已經超乎我的想象,更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一個決定,他說:“我要讓媽媽給我買一本。”我疑惑地問你不是讀完了嗎?他說我收藏。 后來,他每天都把這本詩集背到學校里來,課間的時候真是愛不釋手!有一天,他大膽地問我:老師,詩怎么寫?我要寫詩! 我就指著他手上的《疼痛》說,你特別喜愛這本詩集是嗎?那咱們從仿寫趙老師的詩開始吧! 他幾乎每節課下課都黏著我,來跟我分享他的作品!別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的起步還蠻高的,我為了鼓勵他的熱情,送他一個筆記本,給他作自己的詩集。寫得有模有樣了,前幾天我們有個《蓓蕾》的雜志來征稿,我一口氣給他投了4首,取名《雜詩四首》!他已經因為寫詩,從班級里的籍籍無名,變成了風云人物,只要有什么特別的事發生,同學們都嚷嚷著說:來,夏雨涵即興賦詩一首!他也不負眾望,到現在,也差不多連仿寫帶創作,有20多首了。我感嘆,他在趙老師的詩集《疼痛》里,找到了自己的光!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一些關鍵事件!而這本詩集,就是那么偶然地走進他的世界,卻讓他平凡的中學生綻放了不一樣的花火!我看到他越來越喜笑顏開,越來越自信的目光和筆觸,真的很欣慰! 誰能想到,趙老師的詩集《疼痛》,能讓一個12歲的少年找到共鳴?《疼痛》像一把心靈的鑰匙,開啟詩之王國的大門,擁抱一個活潑潑的陽光少年! 我們每個人,在蒼茫人世找尋的,不也是這樣一把鑰匙?能讓我們的心自由地棲居,愿我們都可以找到一把通往幸福的鑰匙。 我用這樣的方式,向敬愛的趙老師,致敬! 謝謝!
——讀者:孫加影
一拿到趙老師的這本詩集便被它富有質感的封面設計深深吸引,仿佛布滿了生命的印記,然后便是《疼痛》這樣一個觸及肉體與靈魂的名字一下子揪住了閱讀者的目光,輕輕翻開,那一頁頁留下趙老師思考印記的手稿和插畫讓我的心中充滿溫暖與感動,細細品讀,沒有趙老師豐富的人生經歷與閱歷,也沒有他那樣深邃的生命叩問,所以我便在這一行行的詩句中尋找,聆聽,揣度,思考。《疤痕》中我讀到了歲月的烙印,有過往的隱痛,也有對逝去時光的追憶;《手機和網》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共鳴,趙老師的忽發奇想卻讓我覺得特別真實,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完全離不開手機的時代,卻也失去了世界本該有的樣子,我們開始變得忘記該如何思考,真的很希望有那么一刻世界歸于安靜,人能回到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能有一個內心沉靜的片刻;《痛苦是基石》讓不時被生活大大小小痛苦包圍的我找到了一種精神力量,它是夯入心底的基石,是建筑快樂的基石。也許生命的本質就是在痛苦中尋求快樂吧!這三首詩中的“疼痛”就有肉體的,有精神的,也有社會層面的,但又都不是只有痛,更多的是沉思,是積極昂揚,是苦痛之后的歡樂。趙老師的這些詩值得我們反復地去誦讀,去感悟! ——讀者:蘇春娟
讀詩時,我無意中關注了詩后的日期,從1982年秋到2015年,三十多年的筆耕思考,融入文字,讓我看到了是真正的“在痛苦之上的歡樂閣樓”。 《痛苦是基石》:歡樂是外殼,痛苦才是本質。要學打夯人,將苦痛夯入心底,在之上建歡樂閣樓。也許是我沒有讀懂,總感覺,讀來心里沉沉的,這份沉重里有對社會、對生活、對人性的觀照。后來讀《活著》,我依然能看到在幻境與現實中游走,在真切的善惡美丑中擁抱希望的赤誠。再后來讀《我的影子》一詩:影子是人最忠實的朋友,不論貧富悲喜,不論繁華荒涼,不離不棄,緊緊相隨,沉默著照出人與鬼的區分,提醒著,你是人,就要活出人的樣子!這還是一以貫之的執著堅守。我覺得詩人的本質是痛苦的,真的很難想象這是怎樣的詩心,才可以讓您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堅持了這么多年! 詩歌或許和聲音一樣,“相同的聲音,有人聞之微笑,有人卻涕淚交加,其中奧秘,”我說不清楚。我忽然想起鄒靜之先生曾說,要成為一名詩人,需要有“一道春天的傷口”,在隱隱的疼痛中感受溫暖的力量。讀了《疼痛》后,我仿佛就是讀到了這樣一顆真誠、執著地觀照社會、思索人道的詩心,一個在疼痛中掙脫、自由赤誠的靈魂。 您曾在談及“詩意”時說,即便是在風沙彌漫的荒漠,他的詩也會長成一排翠綠的白楊。所以,是否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的詩心、詩意,每一個平凡或者不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充滿詩意地棲居?有趣的不茍且呢! ——讀者:陶芳琴 (清閱樸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