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藍雪兒 于 2018-12-11 07:47 編輯
t01bdd3243981598882_meitu_1.jpg (17.52 KB,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2-10 23:34 上傳
云南頻道專訪之七:與帕男對話 |靈魂的歸宿是詩歌及詩歌結構
中國詩歌在線—云南頻道:縱觀中國現代詩歌主題的總體趨勢,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的是,在表面上的主題結構與內部的實際刻畫方面似乎都在追求著一種淋漓盡致,也可以說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吧。在咱們的關于語言類研究當中,推敲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出自詩歌的實踐中來。精確的語言表達,達到極致的象征及比喻,甚至于還出現了隱喻等詩歌術語。因此,詩人追求詩歌語言的震撼應該是非常普遍的現行之一。那么,這種詩人追求語言質量的行為及過程或者說目的意義是出于表達靈魂的需要呢? 帕男:關于這點,我個人首先肯定詩歌儲藏靈魂的說法。但是,對語言質量的追求卻沒有行文標準。許多通俗易懂的詩歌語言經過歲月的沉淀或者說當時就成為語言創新的表率。因此,關于詩歌語言的質量標準最終還是歸咎于語言與主題的內在聯系及內在統一。很明顯,對于詩歌來說,語言創新了,但主題莫名其妙甚至于雜亂無章。如果這樣去分析詩歌語言,大家可能會在理解上比較容易。而另外,關于詩歌與靈魂的書寫關系。而在我們傳統的理解當中,關于這一點有許多方面理解的不夠確切或者說不夠全面。
中國詩歌在線—云南頻道:您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對詩人熱衷于表達靈魂主題機制的深層討論還非常淺層。實際上我們在分析您詩歌的時候,有一首關于盲魚與愛情的詩歌。這首詩歌在藝術上是極其震撼人心的,甚至是撬動靈魂的。或者說,他在主題上表達了一個非常深刻的主題,當然,這個主題也甚至于可以稱得上完美無缺。但是,如果就敘事篇幅而言,他又是殘缺不全的。如果按照某種意義比較嚴格的要求,它至少是字數不夠或者說結構不完整。 帕男:所以說,關于詩歌語言的規范性問題,到目前為止,誰也沒有自稱自己是詩歌語言與詩歌結構的權威。甚至于可以這么理解,誰也沒有去規定現代自由詩歌的字數與篇幅是多少。因此,在我們今天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可以這樣推論,現代新詩更注重敘事的內部完整而不是以結構或者說篇幅的多少來取勝。
中國詩歌在線—云南頻道:大約是在十年前的時候,一些后新生代詩人竟然創作出長達十萬行的詩歌。因此,從這點來說,新詩的篇幅可以不受到任何限制。所以說,我們直到現在似乎是才真正理解許多一字詩包括那首著名《生活》。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您對詩歌語言,詩歌結構的理解有很多超越傳統又超越現實的理解。 帕男:或許吧。這么多年以來,我在詩歌創作中特別重視語言與詩歌主題方面的布局。當然,我個人詩歌創作也有許多方面不理性的東西。我一方面一再強調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可是后來一方面又出現了古今中外的交叉議論模式。當然,這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借古非今或者說借古厚今。因為,對于現實及歷史來說,始終并不在同一平行線上。 所以,將這種現代與歷史元素的交匯稱之為立體化描述,其實很不恰當。歷史在我詩歌里的交替出現其實有很多考究。比如說,我寫武則天那首歷史詩歌,我就處理的非常特殊。既沒有和當代現實做任何對比,也沒有借此去暗喻當代現實。就是非常簡單的將一代女皇的威嚴與桃花對應,簡單之中卻表達了一個非常復雜也非常普遍的主題就是,在封建社會,任何叱咤風云的女性都談不上真正的解放。
中國詩歌在線—云南頻道:帕男老師您好,限于篇幅,我們今天的采訪就先進行到這里。因為這里所涉及的方面太復雜也太過于廣泛。語言學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學科。而詩歌對于語言的運用邏輯區間非常狹窄。所以我們的采訪就點到為止。 帕男:好的,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