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殷彬 于 2020-7-13 13:00 編輯
仕途,流動的紅暈(微詩五首)
文曲星是藝術家,詩詞歌賦的魁星樓。文昌星是政治家,如古代科舉制度,始于隋煬帝,公元605年正式設置進士科,結束于1905年??婆e制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各朝代有各差異;以明清說,鄉試之前,學道內有童子試,稱為生員;考中童子試(府縣)的為秀才,曰:鄉試,取中者稱為貢生。考中鄉試(?。┑臑榕e人,曰:會試,取中者稱為貢士??贾袝嚕ㄈ珖┑倪M士,曰:殿試。參加殿試(皇帝欽點親考)取中的一二三甲,稱為進士,狀元是進士及第的為一甲、榜眼二甲、探花三甲,其余同進士出身。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眱灒河杏嗔ΑW龉倭诉€有余力,就去做學問。反過來,學習之余還有余力閑暇,就去做官。形成了陰陽相錯的互動關聯,錯卦之,時空與自我的自性觀照也。
1.童生 同窗的月色融融 時空,撕開天真的水土 引來一縷清風的流動
2.貢生 秋闈的試院。秀才 鄉試,收獲秀才的頭銜 王冠閃耀的解元 鄉試,范進與楊乃武的超越 中和著明清的會元
4.進士 過關斬將的筆墨。排名 殿試,魁星樓的燈光 照耀千年的狀元
5.庶吉士 翰林院的實習 重復三年一考的疊影 官運,星星點點一爿香……
編者按:觀云識天,官運流通。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譬如,貢生是國子監學生系統的一個頭銜,俗稱“明經”,是明清兩朝秀才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也叫貢監,還可分為五種:一曰:歲貢——論資排輩,定期選拔資歷老品德好的秀才成為貢生。二曰:選貢——滿清名為優貢,為年富力強、學行兼優的貢生。三曰:例貢——捐納錢粟,為購買的貢生資格。四曰:恩貢——國家大典時加貢一次的歲貢。五曰:拔貢——更優秀的推薦生身份,十二年一次,京城朝考通過可以直接做官,而其他貢生只是擁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貢士,原指古代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人,后來在明清兩朝代指會試考中的人。按照規定,會試考中稱為貢士,只有參加殿試考中才能成為進士;殿試只決定名次,除極個別情況例外,不淘汰人。 在古代,從童生到狀元, 在一路的帥選中,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在民間里,本村第一是秀才,本縣第一是舉人,本省前十是進士,全國前十為庶吉士。 小時候入學堂,和其他同學都坐在同一房間內學習,叫做“同窗”。同學通過縣試,再去州里參加府試以后,才能去參加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的院試。換言之,學生首先要通過縣里的統考,過線者才參加市里的統考,通過之后,參加省里的教育官員舉辦的考試,通不過的就叫“童生”。合格者方能成為“秀才”。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童生,也有過考到死都沒考上。 一是“秋天”考試,秀才從所有童生中錄取,錄取比例小于0.1%。三年一考,一個縣里的兩千名能讀書的學生,會有一百多人考中秀才;一個鄉鎮上,大約一個村里幾年攤上一個。秀才們到本省(本土、本鄉)考場集中參加,也叫“鄉試”。舉人從所有參考的秀才中錄取名額,錄取比例約為3%。這些秀才中,會有5個人能考上舉人。最難的是秀才考舉人稱為“秋闈”,科舉時代稱試院,如:秋墨,清代每屆鄉試會試的試卷,由禮部選定錄取的文章,編刻成書。 因為太難,像范進中舉成了爺,后來卻瘋了?考中者相當于考上了清北。一個普通的縣里,數年可以出一個舉人,如《白鹿原》中的朱舉人典型。舉人擇優成為地方官員,如果不成,至少也是縣里的名流,縣令有大事,舉人都要被請出來參加。 二是“春天”考試,秋闈結束,張榜公布中舉名單。中舉的舉人,和往年的舉人,可以選擇參加來年春天舉行的京城會試,又叫“春闈”。各地舉人去京城考試,數千名舉人,錄取幾十個人,凡是錄取的舉人就叫貢士。貢士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即可賜進士。本縣的所有舉人們參加國考,意圖成為進士,一個省只有十個人考上了進士,錄取比例小于10%。 三是“排名”考試,只要是考上貢士,就算是進士,殿試主要是為了排名。進士可以做重要官員甚至京官。進士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一般而言,只有第一名的進士,可以考上“庶吉士”,也有例外。 譬如,二十三歲的張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中的是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明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 永樂 后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三年后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余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 明 代重翰林, 天順 后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設庶常館,掌教習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稱“庶?!?。 再有,這兩份名單上的人你認識多少?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后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真正的考場從來就不在學校 ,盡管我們都從那里出發! 2020年6月20日吉林松花江
 歷代科舉制度的知識點
1.【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2.【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3.【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div> 4.【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5.【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贰凹霸嚕艉裘潦饭保@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6.【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7.【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8.【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9.【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10.【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槿锥冀羞M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11.【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12.【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13.【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14.【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15.【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16.【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17.【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后,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財。 18.【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19.【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20【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21.【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div> 22.【?!肯拇鷮W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23.【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div> 24.【序】周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る墓罚骸霸O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惫湃顺R遭孕蚍Q地方學校,或泛指學?;蚪逃聵I。 25.【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26.【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27.【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28.【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薄端蜄|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div> 29.【國子監jia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30.【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31.【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32.【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韓愈、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33.【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div> 34.【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35.【學政】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洞倏棥罚骸坝謬趯W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敝缸蠊舛啡尉┏堑貐^的學政。 36.【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37.【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38.【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39.【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端蜄|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