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0-20 20:06 編輯
微信圖片_2020102009172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0-20 09:17 上傳
孫秀華,筆名:春華秋實,中學高級教師。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美學理論家。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在線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等網媒,多篇作品入選報刊、散文詩年選、散文集、詩集?,F兼任巢湖系列文學夢責任編輯、中國藝術新聞網藝術指導、某微信公眾號平臺編輯。
微信圖片_2020092307184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0-20 09:21 上傳
——談彭林家《博仁,一縷美術的藝韻》的美學教育觀
孫秀華 全國人民經歷了疫情考驗之后,2020年9月1日,學子們太陽花一樣的笑臉燦爛綻放。江城吉林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學者躊躇滿志地走上江西新博仁中學的三尺講臺,一展哲學家作家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風采。一個月的教學實踐,站在教育未來的視野上,發現該校教育特色成果,發掘教育潛在的資源,深思而熟慮,撰寫了《博仁,一縷美術的藝韻》一文。恰如明·徐謂 “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品味其美術課程體現美育的獨特魅力,正在新博仁演繹著精彩絕倫的教育神話。 品讀作家“一縷美術的藝韻”,涵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審美的內涵,更濃郁著新博仁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宗旨。也許緣于教師職業吧,在這里就抽取其折射的關于學校美育話題。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汩汩甘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第一位使用“美育”這個詞的是18世紀德國的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里對美育的含義、內容、性質、任務及其社會意義作了系統闡述和分析。中國近代教育家和美學家蔡元培提出審美教育理論,并且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及“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針。其中美育屬于人類高級的意識形態范疇,是高級靈魂和生命的體悟和享受,側重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而美術課程正是學校美育的重要載體。 順著彭老師洞察秋毫的銳利目光,開門見山地捧出美術的美育主題,“美術,是一種智力與慧心合成的思想活動”,即“智慧”活動。并多維度地架起廣角鏡頭,覺悟著世界名畫《向日葵》蘊含的梵.高心路歷程和生命寫照,解讀了藝術審美“追尋著生命本體的輻射和正能量的盡情釋放”,從而引領讀者融入審美境界。美術教育屬于一門藝術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精神文化能力的教育功效,同時也具備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文化享受潛質,是一門集文學和藝術魅力于一體的學科。作家筆下綜合運用中國傳統經典哲學思想剖析詮釋了美術美育的價值觀,全文貫穿著陰陽辯證法思想,如“智”為陽,“慧”為陰,合一“智慧”為之美;“是”為陽,“非是”為陰,優游于“是與非是之間,營造審美距離的精神創造”便成就了大美意境。 創作結構上,從九大方面剖析美術妙義:概論與校園,解讀“美術”前世今生的“祖炁潛意識”;素描風韻,簡述素描“黃金分割比”的“直觀的潛意識”;速寫經絡,描繪“思維的比照和心理遷移”的“美學等量”;色彩關情,朦朧著冷熱明暗的“更加完美”;現實主義,氤氳著“見到我們真實的自己,如何從人的劣根性走出,歸回到遠古的祖德”;超現實主義,蘊藏“夢幻與現實結合”而“漸漸從二元論返回到一元論的太極之中”;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靈動著“一種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超越;象征主義與抽象主義,滲透著“自我醒悟”與“精神反思”;自然主義,追求“道法自然的原始天真”的“社會理想之路”。這樣豐富廣博的美術專業見解和審美體驗,開闊了讀者的人文視野,引導我們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和文化觀。 創作方法上,大道至簡而至真?!暗馈痹谥袊軐W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泛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博學多才的彭老師,思維敏捷,善于在眾多的信息中撲捉最有價值的東西,然后把復雜生澀的問題重新加工提煉、化繁為簡,出神入化著一位教育者的優秀素養。本文所彰顯出的藝術創作神韻,正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在新博仁中學學生繪畫作品藝術展示的長廊里,選取學生們典型優秀美術作品為例,娓娓道來美術天地里的理論術語,如:美術、素描、速寫、構圖、色彩、透視、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等。悠悠地飄流著美美的散文詩語言花瓣兒,揉進清晰的哲學思維方式,鑒賞著學子們一筆一劃刻錄的人生軌跡。 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文中,展現彭老師教育心得的“心法”,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入新內涵,“自覺主動者,無師自通也”,“同類的同窗,或同出師門,心法比授業解惑更重要”。獨到的見解,與新博仁中學共鳴著“馳聲,博學的仁愛;走譽,內心的外情”,釋放的美育之美,就在于打開學子們的心靈之窗,讓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整合融通。這正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的目標。美術,沒有固定的答案,其成果貴在創新。所以教育方法上踐行藝術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互通共融的綜合發展模式,必將激發出一種冥冥之中潛藏的靈感,從而領略藝術文化的知識性、情感性、社會性、廣泛性。高中美術教育并非僅以高考為導向,而是承載著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我們教師重在挖掘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以大愛之心培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描繪傳世之作,為祖國的未來擎起一片晴空。 請放眼古今中外教育天地的視野,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角逐中,美術課程似乎有所偏離教育的初心。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育無疑成為塑造學子們心靈的圣手。再次捧讀《博仁,一縷美術的藝韻》,作家從藝術、美學、中醫學、哲學到教育觀的高度俯視美術,用理論分析實際,再從實際上升到理論,扎根中國、融通中外。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地帶領讀者鑒賞美術作品、分析美術的流派特色、綜述美術與美德關系、展示審美方法、展現審美價值觀,并挖掘出美育契機,彰顯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智慧之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美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秉h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的美育工作,給我們指明了教育的大方向。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教師,責任重于泰山??! 綜上所述,讓我們聆聽到“一個校園的聲譽,一種雅樂的情懷,以藝術教育的高雅,展現時代的美學情話”,哲思著“跨越現代人與原始人的超越”。新博仁中學栽得梧桐樹,吸引了彭老師這樣的金鳳凰,必將走出教育特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2020.10.16沈陽
t013ce65ca9e558637d.webp.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0-20 09:40 上傳
眼中的光芒,沒有離譜的妝容,一種濯清漣而不妖的感覺。暖色的反射,如牡丹大氣酣暢寫意,艷而不俗;冷色的效應,暗然的眼妝,滲透梅花的清雅高潔。審美距離有兩個功能,一是用于吹捧現代主義藝術的創新性,二是用于指導經典作品的解讀。
131657844_2_20180430105105910.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0-20 09:18 上傳
視野,美術的美學 彭林家 美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的手段,創造的藝術,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所以,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畫家筆下,也許一幅用筆老辣,寫意山水的國畫,曠野清新,多有韻味。也許作品筆墨表現干凈利落,風格鮮明,畫面清新,融入了時代氣息。那么,傳統藝術理論對作品的評論,大多是從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角度切入而來,謂之意,思者,則是接受美學的獨辟蹊徑,徐徐地展開其意而走向讀者。 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研究對象包括:審美對象,如美的起源和本質,美的各種表現形態,美的基本范疇等;審美感受,如審美活動,美感體驗等。藝術是右腦潛意識在左腦意識的現實反映,通過小腦的平衡,對立的現實與理想,統一其矛盾的方法論,其中的領悟,對立統一就是把相反的詞變成相似的詞性,如幽默的美學等量,即為同一個意思。如藝術的本質、功能,藝術創造、藝術欣賞的規律等。具體而言,藝術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是時間點和空間點巧合。比如不客氣,與似乎帶著埋怨的說“客氣”,其實就是不必客氣。語氣加重,比直接說不客氣多了份情。又如夫妻之間沒上下之分。愛一個人就要為他犧牲。犧牲是奉獻的給予,而不是占有的欲望。因此說,愛一個優秀的男人必須有,優秀的品質對應。這樣,就從藝術本質、起源、發展、創造、鑒賞、傳播等各個方面,探討人類藝術發生與發展的規律,未來的走向及變化。 美術,是門類藝術與哲學、美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比較學、藝術史學等相結合的學科。其傳播的理論,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載體信息,歷史研究方向更著眼于美術領域中的大眾傳播。事實上,藝術是潛意識的理想境界,在現實意識的基點上,銜接自我情感的個性審美,如凡高的超現實主義,波動的筆端,借組象征主義荒誕的色彩,從外致內,實現美學距離的期待。心法上,偉大的藝術品,對于務實的人是常識,對于聰明的人是智慧。正如一條水量充沛的河流,一位旅行家用它的水濕潤嘴唇,一支軍隊用它的水裝滿所有的口袋。梵高和他的畫正是這樣一條河,我們在他的河邊散步,各取所需。還比如,梵高贊賞的——米勒,《牧羊少女》現實主義流派,從內致外, 摻入象征主義的風韻。內容是:畫家捕捉了一個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憂郁悲切,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在夕陽的余輝中,站立在曠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禱告著。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 心法上,米勒,由于自身的體驗,感受到貧苦勞動者的辛酸與痛苦,便流暢沉靜的色彩,表現一個生活壓力牧羊女,將微微傴僂的身軀,描繪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盡管她的衣衫襤褸,神情也很疲憊,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農民,都是日復一日勞動,來養育這偉大民族,締造這美麗國家,滲透一種平凡背后的英雄。其中的詩情畫意,仿佛那個虔誠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說是他的精神化身,以悲憫和同情的心態創作了這幅畫,貫穿終身的是作者自己對大地、對自然的虔誠。 " 賞析,是一種藝術接受的期待視野,在文學、美術的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這種據以閱讀文本的既定心理圖式,叫作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那么,接受者由現在的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轉化而來,重新構建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定向性心理結構圖式。方法上,接受美學三個層次:期待系統、視野的變化、視野的重的重構。即為德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姚斯——接受美學的主要創立者。 那么,藝術的接受,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顯然,是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于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并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譬如,讀者的幽靈,就是現象學文論,對于讀者主體身份的研究,包含“布萊的幽靈“伊瑟爾的幽靈”、“姚斯的幽靈”。幽靈,是不可能參與到現實的實踐中去的, 因為讀者主體本身是缺乏主體性,需要通過外在于它的東西來塑造它。一方面,被文本塑造出來的幽靈是:布萊的幽靈和伊瑟爾的幽靈,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都不過是把文本結構在想象中主體化了。當把文本看成是準主體的時候,文本就要么被理解為作者主體的表現,要么被理解為召喚讀者的結構;實際上,只是反映了文本本身結構的特點,表現為工藝美術和建筑的實用性。比如,建筑美術,由建筑本身包含的技術科學和藝術的兩重性所決定。因為任何一座建筑物,總是以具有某種空間形體的物質結構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就必然有一個造型是否美觀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筑和雕塑一樣,是一種非常具體的造型藝術。另一方面,姚斯的幽靈,是被文學史傳統建構出來的,是文學史的共時性結構和歷史性結構的一個投影。他們都不具有實在的主體性,而且要依附于外在的東西,就好比幽靈沒有實體,需要附在某物上一樣。從觀賞性藝術來講,它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兩大類。而繪畫,由于它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畫種。雕塑也有圓雕和浮雕等多種形式,所用材料則有石、木、泥、石膏、青銅等。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形式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作用于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廣義上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后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同樣具有相當于整個藝術的涵義。比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翻譯自英之愛忒。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后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自此"美術"一詞便成為專們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在現實中的生活經驗,見到美食就吞口水,見到美人就想多看幾眼。我們不妨把上述事物拍成照片,就不難發現,同樣一個美人,在照片中就很美妙(形象與色彩之美)。因為照片中的事物是“假”的,是沒有實用價值的,所以我們這時才有“閑暇”關注該事物實用之外的東西,這一定使我們覺得照片中的物象比實物更加美妙(鏡中的事物、水中的倒影也如此),這便是直覺的美感經驗。從現實的“真”到照片的“假”,這之間就是一種“距離”。同樣,人們在外出旅游時之所以感覺到一切都很美妙,是因為新的環境還沒有變為實用的工具。一條街還沒有成為通向銀行的道路,也不必關心哪兒是學校、哪兒是醫院,即還沒有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發生瓜葛,它們與我們同樣也有一種距離。譬如,繪畫大師畢加索的線描人體,可謂是這種心理距離“恰到好處”的典范。本來,現實生活中的裸體是最能挑起異性欲望的,與實際生活再近不過了。但畢加索在作品中采用變形、遞轉、錯位和重組等手段,把心中的意象單純用線條表現出來;而“色彩的魔術師”波納爾在作品《浴女》中,把一個仰臥在浴缸中、寫實的青年裸女,安排在極其抒情又富有韻律的色彩合奏之中。于是,觀眾的意識被這種美妙和諧的形相與色彩占住,意念統一在思考的時空里,便不會去想其他事了。如此看來,在美感經驗中,一方面要從實用中跳出來(制造距離),一方面又不能脫盡實際生活(限制距離),這是“距離”的矛盾。創造和欣賞成功與否,就看是否把這“距離”的矛盾安排得恰到好處。通俗地說,既不因戲(美術作品等也一樣)是假而無動于衷,也不因戲很真而忘情一切。只有感情與理智的和諧,才是欣賞者和藝術家的美感態度。 邏輯嚴密上,岡·格里姆為避免姚斯的期待視野簡單化,提出了作品與期待視野的三種可能性:一是期待視野中性的“活躍”突破——正面失望的期待視野;一個包含更新因素的作品突破,既定期待視野,即正面的失望。二是期待視野中性“ 靜止”期待視野形成——作品沒有帶來任何創新,于是一個維持原狀的期待視野形成。如果作者只是在原作品水平上滑動,就會造成讀者期待視野反面失望,每況愈下,會呈現二級失望。三是期待視野“更新”期待視野形成。如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使期待視野正面失望,讀者期待著這部作品之后,必然包含更新要素的作品出現,結果他又創作出這樣的新作品,那么讀者的新期待視野變再次形成。 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那么,藝術傳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所以,藝術家和欣賞者應該善于制造距離,把作品中的事物擺到某種距離之外去看。一條街就是一條街,不是通向銀行的道路;一棵樹就是一棵樹,不是做家具的材料;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來發電的資源??磥恚谒囆g家和欣賞者的心目中,世界是由形象和色彩組成的連續世界。如姚斯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在其出現的歷史時刻,對他的第一讀者的期待視野是滿足、超越、失望或反駁,這種方法明顯的提供了一個決定其審美價值的尺度。期待視野與作品間的距離,熟識的先在審美經驗與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視野的變化'之間的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div> 2020年9月20日博仁
微信圖片_2020102008312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0-20 09:18 上傳
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原創文學界》副主編,中國微型詩\《0度詩刊》顧問,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 《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入《2019年中國年度優秀詩歌選》。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意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中國詩詞年選》《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文史》《中國文學》《中國詩界》《中國之聲》《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新銳華語詩歌經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