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5-17 15:02 編輯
宗教是哲學內視點的外化,為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思想原型,表現價值觀的認同儀式。 如基督教會,互相稱呼弟兄、姊妹等,其宗教的力量;無論矛盾多么重重,當需要一致對外的聲音時,靈魂互通的重音磁力,重讀的音符建立在共同的節拍上,構成信仰的唯一方向:三觀大同,性情小異,從而形成長期穩定心理的平等。如基督宗教世界和穆斯林世界,互惠互利,就很容易達成性靈磁化、心靈的統一和形成合力,也是人性劣根被道德拯救的啟示。 ——題記
基督3.jpe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10 上傳
追根溯源,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天啟宗教,又稱亞伯拉罕諸教、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一神諸教、世界三大信仰、沙漠諸教、閃族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即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天主教、新教、東正教、舊東方基督教與亞述基督教等)、伊斯蘭教(由出現時間排列),均來源于閃族人的原始宗教,亞伯拉罕是希伯來人的始祖,是該民族的奠基人。 據《舊約·創世紀》記載,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是挪亞的長子“閃”的后代。根據閃米特諸教經書《圣經》和《古蘭經》里說,亞伯拉罕(阿拉伯語音譯: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一曰:以實瑪利(阿拉伯語音譯:易斯瑪儀),是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撒立哈)的女仆夏甲(哈哲爾)生的兒子。《古蘭經》穆斯林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基督教徒認為,以實瑪利只是穆斯林屬靈上的祖先。據科學研究表明,阿拉伯帝國建立后,國境版圖擴大,原居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征服者,在前東羅馬帝國及波斯帝國境內定居,并和原住民姻親,至今,阿拉伯人的血統,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于以實瑪利的。二曰:以撒(阿拉伯語音譯易:司哈格 ),是亞伯拉罕與原配妻子撒拉之子。以撒又有兩子─一是雅各(阿拉伯語音譯:葉爾孤白,后改名以色列);二是以掃(后改名以東)。據《圣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舊約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孫”的圣約;以掃和以實瑪利的女兒結婚,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這一點和《古蘭經》中不一樣。不管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是誰,都認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們的祖先。不僅在基督徒、穆斯林中亦有很高地位,在基督教信仰中,亞伯拉罕是信心的楷模,《古蘭經》中則稱易卜拉辛為“眾人的師表”,都給予亞伯拉罕(伊斯蘭教稱為易卜拉欣)崇高地位。 以歷史而言,上帝只是古猶太人(以色列人)的神,而亞當、閃姆以至亞伯拉罕,只是古猶太民族的祖先,以后,隨著猶太教衍生出來的基督教,在非猶太人為主的地區(如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和地理大發現后的美洲)傳播,加上后來的伊斯蘭教,在閃米特人所在的西亞以外很多地區亦廣泛傳播,古猶太民族的“神”耶和華,由于其衍生出來的宗教的傳播,遂變成了所有信仰閃米特一神教教徒的神,盡管這些人群大多并不屬于閃米特民族。由于閃米特一神教的排他性和擴張性,在改信閃米特一神教的民族人群中,閃米特的信仰和神,便取代了本民族人群原有的信仰和神,世界各地許多宗教信仰文化因此而消亡。
基督2.jpe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10 上傳
一、閃族人 中東的沙漠地區閃族,是三教所信仰的源頭,都發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西亞游牧民族。三教原屬同一個先民,其祖先就是閃族人,即為閃米特人的信仰——天啟宗教的先知預言。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游牧民族閃族人,來自古希伯來人;西方三大宗教都源出閃米特族,崇拜宇宙的造物主,信奉者對他有多個名字,基督宗教和猶太教中稱為“雅威”,伊斯蘭教徒則稱為“安拉”。語言使用中,基督教的《舊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都是閃米特族語系。譬如,舊約中代表“神”的一個字,伊斯蘭文中的“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樣都源自閃米特語。 “閃米特人”一詞由德國于1781年提出,用來指代民族語,屬于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的人群,如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后裔。閃米特人的久遠,至公元前3000年初,按語言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大支。一是“東閃米特”稱為“閃米特北支”,生活在兩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德語,在與蘇美爾人接觸中吸收、融化了對方的語言,其代表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二是“西支閃米特”分三個分支:西北支(閃米特北中支)、中支(閃米特南中支)、南支(閃米特南支)。 譬如,西部閃米特人的西北分支——腓féi尼基人,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東岸地區,一系列小城邦的總稱,生活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自稱為迦南人,被希臘人稱為腓尼基人,距今約三千多年前,出色的經濟動物,善于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發達的海上貿易和殖民事業,其商船自埃及第六王朝起就已遍布地中海,到了公元前一千兩百年左右埃及的力量,遂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但是龐大的財富與微小的國土,也引起地中海對岸強大帝國的覬覦。先是亞述帝國,后來是巴比倫王國,最后是羅馬帝國,個個想辦法壓榨腓尼基人。于是,他們再退到瀕臨地中海的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國,仍然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后來,羅馬對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最后迦太基終于滅亡。迦太基陷落后,燃燒的火焰持續了17天,燒完之后,灰燼有一米深。羅馬軍鏟開這些灰燼,撒鹽在上面,為了使迦太基不再復活的詛咒。就這樣,迦太基整個從地球上消失。今天西方英文26字母,就起源于腓尼基人所創立的22個字母。方法上,借用古埃及人的幾個象形文字、簡化蘇美爾人的若干楔形文字,把數千個不同圖象,變為簡單而書寫便利的22個字母,優越于舊文字的新文字系統;后來,渡過愛琴海傳入希臘,又增添了幾個自己的字母,并傳入意大利。古羅馬人稍微改動字型,又把它們教給了西歐未開化的野蠻人——歐洲人的祖先。
基督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10 上傳
二、猶太教 公元一世紀左右,一個新興猶太教派成立。三教宗教同源,均有信奉獨一創造神的教義,都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一個猶太教、基督教的宇宙創造者,維護著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雅威”——在《圣經》舊約部分中,以色列人對造物主、最高主宰、天主、上帝、耶和華的稱呼。同時,三教的經籍又有許多共同的聯系,如基督教的《圣經》舊約部分,就是猶太教的圣經即《塔納赫》。三教又構成為中東問題的主要癥結,如伊斯蘭教始終與基督教相沖突;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人,認為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地區,是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而與伊斯蘭國家相沖突等等。 “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三大閃米特—一神教的共同圣地:城中有對猶太人,有西墻(哭墻);基督徒相信耶穌,亦是在圣地被釘十字架的朝圣地點;伊斯蘭教稱呼其信徒為“經典之民”,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就是從這第三圣地中出發。也即是說,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跡,都自稱是自己的圣城。后來,由猶太人的偉大領袖“摩西”集為大成。公元前13世紀,游牧的希伯來人建立了猶太國,定都耶路撒冷,之后的一千多年,猶太民族曾為“巴比倫之囚”,猶太國先后被亞述帝國、新巴比倫、波斯帝國占領。公元135年,又被羅馬帝國逐出家園,流浪世界各地;二戰時再遭納粹德國的大屠殺,直到1947年被聯合國決議回家鄉復國。 信仰上,猶太教認為亞伯拉罕和摩西是先知,直接受命于唯一神“雅威”,雅威通過摩西和以色列人訂立約定《十戒》,只要以色列人遵守約定,只崇拜唯一神“雅威”,將保佑以色列人。信仰上,猶太教只承認《圣經》中的舊約部份,即希伯來圣經或叫希伯來手稿。猶太教不接受圣子論以及三位一體,他們并不認為耶穌基督是他們的彌賽亞,并繼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認為穆罕默德自稱是先知,就是偽先知,還認為《古蘭經》是人造的偽經。猶太國,這個人口數量極少的苦難民族,靠著猶太教生生不息地繁衍了幾千年,雖然猶太教不主動對非猶太人傳播,但行為一直為人類社會貢獻智慧和財富。如馬克思、愛因斯坦、佛洛伊德、李嘉圖、畢加索、卓別林、基辛格、弗里德曼、扎克伯格、四分之一血統的列寧等,都是猶太民族的優秀代表。歷史上,基督教是古猶太教的一個新興教派。
基督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03 上傳
三、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即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真諦以慈悲、博愛、和平為綱領,信徒平等,相互之間交流文化,提倡和平共處。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三大宗教之外,目前還有猶太教、印度教、道教、錫克教等十幾種宗教。 基督宗教,脫胎于猶太教派,并在猶太教承認《舊約》的基礎上承認《新約》。雖然也是源自閃米特族文化,但新約則是以希臘文撰寫,同時,基督教的教義神學成形時,曾受到希臘哲學與拉丁文化的影響。認為猶太人違背了雅威和以色列人定的約(舊約),所以,耶穌作為彌賽亞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贖罪,不僅和以色列人而和全體人類訂立“新約”。大部分基督教徒信仰“三位一體”,即“圣父(本體)”、“圣子(耶穌基督)”、“圣靈(人們信仰后住在人心中的上帝的一部分)”是神的三種狀態,其本質上就是雅威。 伊斯蘭教創立較晚,但和猶太教、基督宗教,都源于同一地域的先民智慧,共同的思想始祖——亞伯拉罕。因此,伊斯蘭教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創立的。目前,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和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其理由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西亞和北非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 有的政教合一,有的神權高于政權。 數量上,以基督教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最后。 具體表現: 其一,基督教,三大流派中,新教與天主教信徒較多,東正教教徒相對較少; 主要分布于歐美等地區,信徒超過20億人。
基督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02 上傳
其二,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 成立之前,阿拉伯半島貧富分化嚴重且教派林立,早已傳入半島的基督宗教和猶太教,因水土不服未能生根。于是,公元七世紀,由穆罕默德創立,以伊斯蘭教為靈魂,組建穆斯林大軍,信徒統稱為“穆斯林”,意思為順從真主者;迅速得到阿拉伯人的擁護和信奉,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并在中東建立了阿拉伯帝國。在后期的傳播中,逐漸分化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其中,遜尼派占多數;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地區、非洲、中亞和西亞等地區,信徒超過15億人。但都信仰同一部《古蘭經》,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承認穆罕默德是真主派,給人類的最后一位使者。 伊斯蘭教,不接受圣子論,認為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是背棄一神教,是一種變相的多神教。所以他們不相信上帝會有兒子。因此,《古蘭經》敘述了摩西、耶穌的事跡,獲得穆斯林的承認;但在敘述中,耶穌不是神的兒子,而只是同傳達天啟的使者(或者先知),穆斯林認為,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王、爾薩(耶穌)都是先知,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諸教的最后一位先知,即使者,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為穆圣,不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只是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教。 信仰上,伊斯蘭教相信安拉(神)給人類的啟示,一共有100多部,已經大部分失傳、失散、失真,剩下在世界上面只有4部:第一部叫舊約中的律法書;第二部叫舊約中的詩篇;第三部叫新約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古蘭經》。“舊約”和“新約”《圣經》都是安拉賜予的經卷,但因為被人們篡改面目全非,所以不再遵從,后賜的經卷對以前的經卷進行修正和補充,《古蘭經》是安拉發出的最后一部最完善的經卷,其次伊斯蘭不承認贖罪之說。傳統上,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伊斯蘭教是在吸收了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經典、教義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但伊斯蘭教徒(穆斯林)對此說法持否定,反認為前二者把古老的一神教內容更改。
基督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03 上傳
其三,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為2500年前的古印度,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信徒奉創立人——悉達多·喬達摩為釋迦牟尼佛。后來傳入百亞洲其他地區。在傳播過程中,分化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回鶻佛教等派系。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南亞和中國等地區,信徒超過5億人。其中,漢傳佛教又分為:禪宗、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密宗、凈土宗等。門派林立,都主張出世修心、看空世界、與世無爭,因此,對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遠不及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譬如,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指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而在當今學術界,指“印度-伊朗人”或“印歐人”,即講“印度-伊朗語族”或印歐語系語言的人;現在印度-雅利安語支中,二十世紀初,納粹德國把使用優生政策,創造的優等民族稱為雅利安人是另一個概念。
基督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6 23:02 上傳
四、基督教 基督教,中文稱呼上,將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流派,統稱為基督宗教,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在公元1世紀,發源于亞細亞的西部地區的羅馬帝國,奉耶穌為救世主。以信仰耶穌為中心,以圣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通過耶穌的救恩,彰顯上帝對全人類的愛。傳播途徑,首先在羅馬帝國,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在后來的傳播過程中,經過一系列分化和改革,形成了天主教、基督新教、正教三大派別和若干門宗。 公元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教皇以教會元首,君士坦丁堡教長自以總主教自居,自命不凡,所以,兩派教會都自認為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統。因而,兩派人馬相互爭奪基督教會的首席地位。其神學爭執,不承認羅馬主教的教皇地位,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強調信徒直接與上帝相通而無須以神父作中介。主要宗派有信義會、長老會、圣公會、浸會、衛理公會等。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歐各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導致東歐莫斯科公國(以后的沙皇俄國)把東正教作為國教,西歐主要是以天主教為主。其根源上,東西方的希臘文化和拉丁文化兩者之間的差異:一方面,希臘民族與斯拉夫人(南邊的分支稱:南斯拉夫)和亞美尼亞人通婚。另一方面,拉丁人被日耳曼民族征服,產生新的血緣。因此,古羅馬的純一種族變成兩種不同的種族。由此,文化背景的認知差異,產生神學思想觀念分歧。例如,東派(正)教會認為“得救之道”是“道成肉身”,生理也;而西派(天主)教會強調“救贖論”,心理也。于是,公元十一世紀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公元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產生的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宗派,合稱新教——我國所稱基督教。而同一的中國基督新教,是在特定的歷史形成的特例。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到中國傳教,為新教進入中國之始。基督教新教——簡稱為基督教,神學界又稱更正教會,民間稱之為耶穌教。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耶穌教義接近猶太教,聲稱來臨世界不是要取代,而是成全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圣經的律法。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心意是為了要贖世人的原罪,“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愛人如己”,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其教訓、神跡和民眾回應,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后快。由于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后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后來,徒們見證著耶穌死后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墳墓空了,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人們顯現。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后,漸漸地,門徒們確信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救主;于是,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實際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復活的這一天,成為后世的復活節(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又定公歷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穌的生日即圣誕節。 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是一個合一的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為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30億以上的人信仰基督宗教。但只是一個籠統的稱謂,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會;內部至少有數千個分支教會,他們之間并無隸屬關系。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范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三大傳統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數上;雖不如傳統教派多,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的非傳統教派,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如猶太教相信唯一的真神是耶和華,摩西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位。 基督,譯自希臘語的“受膏者”,來自希伯來語的“Moshiach”。一曰廣義,包括:天主教(公教、羅馬天主教等)、東正教(正教、希臘正教)、新教(大陸稱基督教、基督新教等)。其教義:俄羅斯東正教,像基督教其他兩派(天主教、新教)一樣,基本教義并無不同,都宣揚毗濕奴、濕婆與梵的關系,是獨一無二的上帝,表現為:原罪、救贖、末世等。二曰狹義,基督教,稱基督新教, 把圣父、圣子、圣靈稱為三位一體,如道教的一氣化三清。也就是一個本體(本原、本質等)、三個位格。是在1517年從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的教會,創始人德國的馬丁·路德神父。區別是:天主教的正式的神職人員(修女、神父),實行嚴格戒欲,不允許結婚。相反,基督新教的絕大多數教派,允許其神職人員(男女牧師)結婚等。 譬如,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保加利亞。公元6世紀時,進入地處歐洲南部的巴爾干半島,東西羅馬分裂成兩大族群,西邊是以克羅地亞為首的天主教團體,以及斯洛文尼亞人,使用拉丁字母;東邊是塞爾維亞為首的東正教團體,以及馬其頓人、波斯尼亞人、保加利亞人,使用西里爾字母(和俄羅斯差不多)。后來,這兩大族群又相繼被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所統治,又有不少南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至此,整個巴爾干地區出現了“三教并存”的情況。由于,南斯拉夫人是斯拉夫民族,在南邊的一個分支,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東斯拉夫和西斯拉夫,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這樣,就成為三大斯拉夫人。
中.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7 14:55 上傳
五、生命靈光 生命的大腦,是顯意識與潛意識合成的靈性,在有與無之間,人類總是認為看到的才是真理,而看不到的全是謊言。2020年是全世界都多災多難的一年。新冠狀病毒在全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很多企業也因為遲遲不能復工,資金周轉不開而倒閉,失業率劇增;瘟疫肆虐,新的變異禽流感病毒會給人們帶來深重災難,這也許是神國對人類居住的地球的凈化,覺醒自我覺知,地球上的暴力與戰爭帶來地球上的一切災難。 倒轉的時光,回首往事:日本2011年311地震海嘯,2011年泰國洪災,2012年紐約淹水云云,那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暴力事件不斷出現,如果環境再遭破壞,地球將毀滅我們自己…… 事實上, 人類對生存命運的憂慮,整個地球會發生天翻地覆。世界都是實利主義的科技,一切都是圍繞著物質金錢而轉。比如,物質文明上,比起以往似乎是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卻忽略精神文明的陰陽交替、互動和銜接,忽視了宇宙論的道生一,蘊涵著生辰感應和思想馴化,推動萬物的循環,無聲地,滾動《推背圖》的軌跡,染起未來世界的預言,原子武器的危險遠遠小于‘拜物主義’。
中國.jpe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7 14:55 上傳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舉起,點燃世界的東方。 近日,火星男孩驚人預言,稱中國是被神國所選中的國家,未來會有一位保護神在中國出現,人類將會跨越到前所未有的一個全新的偉大時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據英國《每日快報》報導,“火星男孩”波力斯卡,今年已經20歲,其知識掌握能力至今是科學難解之謎。”據波力斯卡講,獅身人面像里邊藏有火星、地球和人類全部的演化歷史,藏有天狼星與太陽系的生命進化關系,藏有宇宙星際航行的技術秘密,乃至于宇宙的形成和許多奧秘,也會得到終極答案。如果時間到了,人類自會掌握打開的方法和步驟。他說,還有另外的使者降臨人間,到時候,一切將真相大白。譬如,古老國家“利莫里亞”,至少80萬年前傳說中的神秘國家,他如數家珍一般,詳細地講述其歷史、文明及其居民。論證上,當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提出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時,認為陸地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處于漂流在海洋上的狀態,而古生代時,大陸還是一個整體,之后才開始慢慢分裂,分裂后的陸地上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如果威格納的說法成立,這就意味著“利莫里亞”大陸的存在成為了不可能。 所以,不管網上傳言是否有真實性,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世界從它的本質來講是物質的,物質按照本身固有的對立統一規律運動、發展,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存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然而,科學在文明與反文明的雙刃劍上,如若不懂得合理利用,歪曲道德底線,文明必將走向毀滅,消失在自我的一念無明。由此而言,人類之間的大敵,是彼此之間完全缺乏了解、互愛和共相。惟有懂得生命合一,與愛的力量,才能體會到一切所為的因果關聯,深刻理解到愛的偉大意義。 “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虧缺),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希臘的蘇格拉底,與人類同呼吸,生命的共同體,如前世修行過宗教代言,牽引著我們的集體潛意覺悟,認識你自己;然后,對比著當年拿破侖的幻覺,地球保護神將在中國誕生指導的靈性,意味著兼收并蓄和求同存異的包容,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感。因而,靈性的視覺,不管是一塊織錦殘片,還是個人潛意識的觸覺在靈動,只要肯發揮自己的光與力量,一個上帝的祖先,都能在真善美的言行中,不斷保護著我們自己的上帝。
2020年5月8-16吉林江城
吉林江北彭林家.3jpg.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17 14:55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微型詩\《0度詩刊》顧問,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中國詩詞年選》《中國之聲》《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新銳華語詩歌經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