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詩壇快遞 于 2020-4-27 19:42 編輯
庚子年4月18日上午,收到詩人馬啟代先生寄來的新書《詩證2019》。微信說:“弟多批評!東平目前就你這一本。”我回信說,“我一定珍惜!一定認真拜讀!”當天下午快速瀏覽了一遍,心靈受到洗禮。4月26日星期天,我再次捧讀《詩證2019》后,寫下了下面幾段文字,是我的真實感受。
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9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9:41 上傳
《詩證2019》共收新詩89首,每一首我都逐字逐句認真閱讀,首首都是精品。2019年1月有詩28首,可惜4月一首也沒有,不知是詩人沒有寫,還是沒有收錄進來。12月詩歌僅一首,《送別開晉先生》:“您走得太快,我都來不及悲傷,淚流回心里結冰,詩寫到半句骨折。”讀到此處,我的眼淚也快要流出來了!“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我想,詩人肯定寫了不少,但只選了這一首。寫送別,寫友情,寫悼亡的,還有《送簡明兄》和《悼詩友李林山》:“唯有兩行淚仍在秋風里熱著,一行因憂時憤世,一行嘆人生苦短。”“我所在的東土正下著秋雨,滴滴答答直到天明,夢里夢外,都是蕭蕭宋詞的凄涼”。寫得情真意切,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就是為現實。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馬啟代始終保持著對腳下大地的熱切關注,對民間疾苦的高度關切。如同唐代偉大詩人杜甫那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詩人馬啟代關注“那對來自魯西南農村的小夫妻,還有他們剛剛去外地讀職專的兒子”“我四體不勤,空有半肚子墨水。寫出來的詩句,既不能果腹,也無法為他們驅寒。面對一個小飯館的死亡,同樣無能為力。”(《那家吊爐燒餅羊湯館關閉了》)這與宋代偉大詩人蘇軾“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膚。平生五千卷,一字不解饑”體恤民情的仁厚胸懷異曲同工。再如《見聞》:“與你們相同的是:我們都來自異鄉,站這里就不得不裝點盛世;與你們不同的是:你們可以用枯萎表達**,而我號稱詩人,卻在茍且偷生。”這是他向內的審問,他認為這種愛莫能助、不可渡人的無能是“罪”。這種哀愁讓詩人寢食難安,整夜無眠:“有什么可怕呢?我寫下的詩句帶著熱度,都是從命運中掏出的電火。”讀到這里真真讓我心疼。又如《造影》:“把那些淤積的隱形的痼疾,全部在激光燈下顯形。自己的命運從未能自己做主,但靈魂沒有病變。倘若我已經視力模糊,外面是否已天地清朗。”
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9:42 上傳
良藥苦口,詩人的對社會的“責備”是因為其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沉的愛意。正如詩人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背后是‘除暴安良’的標語,我茫然不知身在何處。作為替天行道的水滸后裔,我手里有一支咳血的筆啊!” (《不知身在何處》)詩人馬啟代依舊用“良知”思索著,記錄著。 詩人馬啟代追求繁復美學,他的繁復美學里包含著“為良心寫作”的悲憫和電火、疼痛與血淚就應是詩意本身應有之義了,因為社會、人類和詩都要有靈魂。總之,通過作品反映**、民情、民風,并提出耐人尋味的現實問題,這是《詩證2019》的顯著特點。正如詩人自己所說:“我的詩行里幾乎包含著我個人全部的精神挫傷和所有留在心底的風雷。我始終看到一雙眼睛,在正視著這個世界,包括人類的內心。”馬啟代作為“為良心寫作”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這本書,是又一個證明。我認為,詩人巖峰的評論恰到好處:“他凌然的風骨氣度正形成一座雕像,有人無法看到,有人視而不見,但它的確已經存在。擁有這樣的詩人,是時代的不幸,也是時代的大幸!” 疏遠了生活的人,生活也會疏遠他;離開了泥土,就沒有鮮花。我們曾經信奉的論斷曾說:“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們身處大發展大變革的新時代,詩人馬啟代先生認為,“所有偉大的藝術都是殘缺的,在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真誠地留下殘缺,以保持我們本真的、原始的、粗糲的直覺,見證發生的一切,拒絕遺忘,為反省和清醒留下參照,就是送給未來的最好禮物。” 真正傳世的好作品應該引導人們超越眼前的現實生活,在精神愉悅中叩問人生的終極意義,啟示人們“詩意地安居在這塊大地上”。真正偉大的詩歌作品應該是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升華人的生存境界的明鏡和燈塔。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9:42 上傳
2020年4月26日
陳國梁,山東省東平高級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泰安市教學能手;2009年11月,獲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實驗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12月,被聘為泰安市首批教育科研兼職研究員;2012年4月,獲泰安市首屆中小學“優秀讀書人物”稱號;2015年10月,被評為泰安市首批教科研學術帶頭人; 2019年4月當選為東平縣作協副主席;校刊《螢窗》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