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詩壇快遞 于 2020-4-21 19:30 編輯
《中國當代詩人詩選》封面
9.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1 19:26 上傳
書名:《中國當代詩人詩選》 主編:康涇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定價:48元
讓真誠和善良包圍我們, 才不會感到孤單 ——代序 康涇
為“詩選”寫序,基本上是詩評家的事。他們總是洋洋灑灑上萬字,對其中的詩歌評頭論足,間或蹦出一些專業術語來。我不是詩評家,自然可以不落這樣的俗套,不必拿書中的詩說事。更何況,我覺得與其作那么多分析,歸納總結,倒不如直接讀詩。選詩者,自有自己的目光判斷。本書所選的詩,不只代表詩人水準,也凸顯我對這些詩歌的喜愛。
1
給名家詩選作序,生平第一次。 一個人一生中有無數第一次。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主編詩集。那是桐鄉當代17位當代詩人的作品集,書名為《尋找》。作者中,包括江離、鄒漢明、沈木槿等多位桐鄉籍在外詩人,以及當時活躍于桐鄉詩壇、后來成為鳳凰湖詩社骨干成員的詩人們。詩人伊甸應邀作序。 又如,2015年7月我第一次嘗試創設以我的筆名“康涇”命名的詩歌平臺——它成為我當時幾乎“每日一詩”的發布平臺。 還比如,一年以后,更名為“康涇詩家園”的詩歌平臺第一次嘗試約請國內詩界大咖,推出“名家”欄目(后來分設“名家有約”“名家來稿”,后又更名為“詩名家”)。第一位推出的仍然是伊甸。(題外話:伊甸是我大學學長,是1984年成立的“遠方詩社”首任社長。海寧人,但從小在桐鄉長大。)第一批推出的名家包括黃亞洲、梁曉明、海男、王自亮、龐培、汪劍釗等,是我從當時的微信好友中慎重挑選出來的。 一個人的第一次總是最難忘的,也是最值得紀念的。 一個人無數的“第一次”,最終構成了他(她)豐富精彩的一生。
2
本書初稿書名《中國當代名家詩選》,“名家”的故事必須說說。 2016年,“康涇詩家園”開設“名家”欄目,現在回想起來,我是有兩點私心的。 私心一:渴望接近名家。 作家余華,被認為是除莫言外,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中國作家之一。有一次余華回家鄉海鹽,縣文聯主席林周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告知我消息,我立馬趕過去,有幸與余華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喝酒。他喜歡喝黃酒,一喝臉就紅,說話卻很親切很豪爽,沒有一點名家的架子。我心想,原來名家跟自己也差不多,于是和余華輕輕松松合了影,還在朋友圈曬了照片。結果一個晚上點贊人數超歷史,心里那個熱騰勁兒就甭提了。事后想想,以前常對追星族嗤之以鼻,輪到自己,還不是一樣脫不了俗。 舉辦“豐子愷散文獎”,因為作協主席的身份,主辦方每次都拖了我赴西安,與《美文》雜志社常務副主編穆濤會面,商議活動相關事宜,便也得幸兩次見到著名作家賈平凹。第一次見面的地點是在他老家,正趕上他弟弟家辦喜事。而我們又是在晚飯之后,驅車一個多小時后才摸黑進了村子。見面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0分鐘,后面還有一撥人等著呢,心想能夠見著已是福氣。第一次見面就跟賈平凹合了影,發到微信朋友圈里,又把那些愛好文學的青年羨慕得要死。你說,要是心里沒有一種渴望接近名人的心理,怎么可能那么在乎別人的點贊和羨慕呢?后來又有一次,是在賈平凹家里,倒是賈平凹主動提出來跟我們合影。我們離開才發現,還有兩撥人候著合影呢。 說起“名家”,有人說了兩個奇怪的想象:第一,離開家鄉的人才能成為名家。我沒有做過統計,但是桐鄉籍名人如茅盾、豐子愷、木心等,大抵如此。雖然每個人離開家鄉時的年齡、背景及原因各不相同,但他們出名時,確實一直在外。其中雖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一方面,離開生育、養育他們的小環境,來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人的閱歷自然不斷豐富,接觸面也越來越廣,對一個人的成熟無疑大有裨益。另外,換了一個陌生環境,說話做事也就可以更加放開手腳,沒有糾糾結結,沒有磕磕絆絆,自然可以在忘我的環境中將自己特長發揮到極致。從這一角度而言,遠離家鄉的人更能出成就,或許還是有其必然性的。當然話說回來,那些成為名家的,最后大多葉落歸根、魂歸故里。哪怕不是親情使然,也是因為中國人骨子里的“圓滿”情結:從起點出發,哪怕走得再遠,最終總應該回到原點。普通人是這樣,想必名家也不能免俗。 第二種現象:與名家在一起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成為名家。我聽一位名家朋友跟我說起一件事。他說有一次和某某詩歌大咖一起吃飯,大咖冷不丁問他,認識不認識一個叫“康涇”的詩人。朋友說,挺熟啊,咋啦?大咖說,好像他做了一個詩歌平臺,經常推名家的詩,現在影響蠻大的。我的名家朋友向他做了詳細介紹,那個大咖便記住了“康涇”這個人。不久,那位大咖的詩就出現在了“康涇詩家園”平臺上。他在朋友圈轉發之后,他的朋友又問起“康涇”這個人,他也不客氣,給人介紹:康涇,我朋友,你要想在他平臺發詩,跟我說。這不,“康涇”一下子在一定范圍內成了“名家”。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誰才是“名家”?其實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困惑我,也讓我在選稿時總是有所糾結。有人問我:中國作協會員算不算名家?在全國重大詩歌賽事獲過重要獎項算不算名家?在國刊《詩刊》等一些核心文學期刊上發表過組詩算不算名家?如果“名家”的概念就這樣簡單、這樣直接,我想早就不用我糾結再三了。事實上誰是名家還真不好說。也有人說,既稱之為名家,總要德高望重的吧,因此,“ 80后”“ 90后”的人肯定是不能入席的。我以為這個看法過于簡單過于絕對。其實,我心目中的“名家”,他(她)首先應該是“名人”,即在詩歌領域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哪怕他(她)的名字不為大家所熟知,至少他(她)的作品也應該被人贊譽和傳頌。其次,他的作品應該有他(她)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讓人讀了喜歡、印象深刻。這大抵是我對名家、作品的看法,也是我所認為的名家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其實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我對于名家的理解,更多的源于他(她)的作品。換言之,如果作品不能被人稱頌,哪怕你再有名,也與“名家”這個稱呼有著不小的距離。 私心二:將“康涇詩家園”打造成國內詩歌品牌。 我向來是不缺乏關注的人,或者說,向來是不缺乏觀眾的人。這與我生活在桐鄉這個小縣城有關。就像我當初讀的大學——說大學都有點汗顏——湖州師專,現在更名為湖州師范學院,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是大學里的“第三世界”,它的規模甚至比我就讀的桐鄉一中大不了多少。可就是在這個“小王國”里,我有幸擔任過校學生會主席、遠方詩社第四任社長、太湖文學社副社長、《湖州師專報》副刊主編等職。這些崗位給了我極大的鍛煉,以至于我一參加工作就能比同齡人更快地適應,挑更多重擔。我曾經設想過,若是我有幸考入了復旦、清華,我會是怎樣的慘狀。我始終認為,禍與福、得與失都是相對的。小有小的缺陷,但小也有小的妙處。至少在被稱之為“碗大桐鄉城”的小縣城里生活,只要你稍稍努力,你的成績就一定會有許多人看到。所以說,現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文學以及其他方面的成績,我仍然覺得應該歸功于生活在桐鄉這個小縣城里——她讓我得到了許多別人得不到的東西。我如果有什么知名度的話,也是因為這個小小縣城一直以來把我溫暖地包圍了起來,并且將給予我的這些溫暖,也帶給了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其實在我開設“康涇詩家園”平臺之前,我還開設了一個叫做“康康家園”的博客(后改名“康涇的博客”)。雖然好多年沒有打理,不過博客的訪問量已經定格在139888上。只是做博客就像使用bb機一樣,一陣風過去,就煙消云散了。這當然并不奇怪。有個詞叫“華麗轉身”。當你轉換角色,以另一種新的姿態出現時,你一定會贏得另一部分人的關注。只要你始終在臺上精彩表演著,你就永遠不用擔心底下沒有觀眾。 曾經有一段時間,至少我比較熟悉的一些詩友都覺得,“康涇詩家園”這個平臺能夠約到那么多名家詩作,委實十分了得。海鹽作協主席吳松良就曾經邀請我過去,就“康涇詩家園”平臺的運作與文友們作交流。那時,我還真覺得我做了一件多么厲害的大事呢,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關注,這些人甚至以能夠上“康涇詩家園”這個平臺為傲呢。因為我那時候真的認為,一個好的平臺不僅可以推送名家名作,更主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與全國各地的詩人進行交流,相互切磋、互鑒提高,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如果能夠把它做成一個全國知名品牌,難道不是個人的驕傲、桐鄉的幸事嗎? 2017年10月,我組織成立了鳳凰湖詩社。陸岸成為其中一員。他是一位中學教師,之前愛好詩歌,卻很少與人交流。加入詩社之后,他的閱讀面日益擴大,加之他良好的悟性,詩歌創作日臻成熟,作品在國內許多刊物發表。與此同時,他也做了一個詩歌平臺“一見之地”,還聘請幾位熱心的詩友做編輯。慢慢地,“一見之地”推送的名家也越來越多,每期的點擊量已經遠遠超過“康涇詩家園”,在國內詩歌界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伊甸在一次采風間歇,就曾指著陸岸的背影問我:年輕人到底厲害,你服不服?我笑笑:服,必須服! “康涇詩家園”以后能不能打造成國內詩歌品牌?我覺得,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一點都不重要了。
3
需要感謝三位熱心詩人。 感謝慧子。她是從上海移居澳大利亞的。在“康涇詩家園”平臺開設“名家”欄目之前,我與她并不認識,相互也沒有一點了解,更不要說交往。就是這樣一位素不相識的人,在平臺推送她詩作之后,竟非常熱心、毫無保留地推薦了近30位國內名家給我。幾乎每次都是先把這位名家的情況介紹給我,得到我認同之后,再主動跟對方聯系。有時候對方有些顧慮,她還幫我說服,然后再把他們的微信名片發給我,讓我與對方能夠順利對接。我不知道這樣一位素不相識的人為何如此熱心,以至于有一次我終于忍不住問她。她告訴我,她敬重一個為詩歌事業默默付出的人。她還說,她認可我完全出于兩點考慮:第一,她認為我是有立場、有觀點的人。她幾乎每天關注“康涇詩家園”平臺的推送,發現那些人品差的,我基本上不收錄。第二,選的詩有品位。這一點我自認為不應歸功于我。我始終認為,一位名家除非不愿意將他(她)的作品放在“康涇詩家園”平臺上推送、不愿意編入本書,否則,拿并不能代表自己最高水準的作品來敷衍,我想,最終受影響的,還是他(她)自己的聲譽。 感謝張燁。張燁是1948年出生的老作家,我的前輩。雖然大學時代起就久聞其名,但我一直無緣與她相識,也是通過慧子介紹以后才有了聯系。我向她約稿,她非常客氣、謙遜,或用“您”來稱呼我,或尊稱我為“老師”,讓我這樣一位名不經傳的后輩受寵若驚。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她那期推送之后,當天就有幾百元打賞,按照事先約定需要轉付給她,可是她一再婉拒。她說,你一個人支撐一個平臺挺辛苦的,應該對你表示敬意才對。 感謝孫思。《上海詩人》副主編。她也是這里我要感謝的三位詩人中唯一見過面的。第一次見她,是在北塔、柳文龍作品集的研討會上,嘉興曉弦師兄組織,孫思從上海趕來參加。她從一個編輯的角度談了詩歌寫作者需要擯棄的一些低級錯誤,讓我印象深刻。后來又在嘉興“月河·月老杯”全國愛情散文詩大賽活動上見到她。那是我第一次硬著頭皮寫散文詩,居然得了個鼓勵獎。因為很匆忙,當時我們沒有過多交談。第三次也是在嘉興,我送了她剛出版的詩集《50°》,她看了幾首,連說,不錯,就直接跟我約稿。我以為她只是隨口說說的,活動結束也就忘了這事。沒想到過了幾個月后,她又主動跟我提約稿的事,我便選了一組發過去。又過了兩個月,她又主動發我鏈接,是新一期的《上海詩人》目錄,其中收錄了我的一組詩。以前常聽前輩說,20世紀報刊的編輯如何如何主動、如何如何負責任,我想我也有幸遇上了。這以后,我發現她不論多忙,都會留意“康涇詩家園”推出的內容,還時不時點贊。其實我知道她很忙,所以更加從內心深處,感謝她對“康涇詩家園”的關注。 要感謝的人遠不止這三位。比如詩人陳榮來、雪鷹等,也都幫我推薦過好些詩人。正因為這些素不相識、從未謀面的詩人熱心相助,才使得“康涇詩家園”這個平臺維持至今,《中國當代詩人詩選》才得以問世。還有一些詩人,如胭脂小馬,一位生活在陜西省鎮坪縣的詩人,在“康涇詩家園”平臺推送她的詩作之后,一直與我保持著聯系。除了經常關注“康涇詩家園”這個平臺,她還“冷不丁”微信上向我約稿,向國內的一些文學刊物推薦。這些詩人的善舉,更讓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僅要把詩寫好,把自己熱愛的事業做好,更要與人為善,這樣你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理解和尊重。這個世界,或許就是被這樣的真誠和善良包圍著,我們才不會感到孤單。 最后要感謝桐鄉市文聯主席李新榮、副主席褚萬根,他們對本書的出版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現代詩遠沒有得到社會大多數群體接受和熱捧的當下,他們能夠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實屬珍貴!
2019年10月24日 于鳳凰湖詩社成立兩周年紀念日
目錄
001 這一代的風雪歸人 阿 毛 002 白露記 阿 門 003 擬詩記,小朗誦 阿 翔 005 福建 安 琪 006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 白 馬 007 無核之詩 白 月 008 煮飯時 百定安 009 年輕 柏 樺 010 高樓 步 釗 012 蒹葭沚洼已無蒼茫 蔡啟發 013 克羅內托的立柱 蔡天新 015 過峽谷玻璃橋記 曹宇翔 016 我們都像一只羊 柴 薪 017 玫瑰 車前子 018 村口 車延高 020 天,越來越熱 陳廣德 021 補天石 陳惠芳 022 歲暮之火 陳慧雯
023 且停記 陳 亮 025 抽出一粒煙火 陳榮來 026 與蕭紅書 陳衍強 028 棲居在落葉的第二層 陳忠村 029 水墨記 程 維 030 新澆的柏油路上…… 池凌云 032 麻編鞋 達 達 033 畫手表 大 解 035 鮮花和你在一起我就放心了 大 衛 037 鳥看見我了 代 薇 038 悖論 戴濰娜 039 老收音機 道 輝 041 九曲 燈 燈 042 正午的風 東方浩 044 越接近真相,越…… 東 籬 045 雪中的石頭 冬 簫 046 立夏練習曲——兼致鄭愁予 方石英 048 回故鄉 方文竹 049 寂靜里的花朵 芳 竹 050 另一種恐懼 馮 晏 051 鋼軌誕生 傅天琳 052 無花 高 偉 053 點與面 高 專 055 天賦 宮白云 056 布谷鳥 龔學敏 058 超越 龔學明 060 多年以后 孤 城 061 空身子 古 岡 063 待在天上的感覺 谷未黃 064 大雪 郭 輝 065 暗香 海 湄 066 抽屜 韓高琦 068 深愛的事物無法久存 何冰凌 069 火車,火車 胡茗茗 070 敦煌 胡 弦 071 遙寄敬亭山 黃曉華 073 一切都是暫時的 黃亞洲 075 北京粥的含義 慧 子 076 鏡子 賈淺淺 077 無詩之人 健如風 078 風雪之夜 江 非 079 蟋蟀在歌唱 江 離 081 父親,母親和我 江南潛夫 082 暮春 姜 華 083 牛欄山初秋 姜念光 084 在海南島與自己相遇 蔣 藍 085 塘里指南 蔣立波 086 疑問 蔣興剛 087 冤家 蔣雪峰 089 門庭的上方 蔣志武 090 孤山 金鈴子 091 我的心向南 康 涇 092 烏木回頭…… 康 橋 094 沙 柯健君 095 西施 柯 平 097 鋼琴師 空也靜 098 當深藍的夜圍攏 藍 藍 099 一張紙 冷眉語 101 上 李彬勇 102 本能 李不嫁 103 切爾諾貝利日記 李國七 104 今年第一次聽到蟬鳴 李 皓 105 一本書突然醒來 李龍炳 107 村莊 李建軍 109 母語 李 笠 110 偶遇南京 李 南 111 風暴啊,風暴! 李輕松 112 春祭 李少君 114 別了,閩江 李天靖 115 新年致辭 李小洛 117 白鷺 李 潯 118 羽衣甘藍之詩 李郁蔥 120 橫幅 連占斗 121 大雪 梁曉明 122 水舞 林馥娜 123 鐘表匠 林新榮 125 灰海 樓 河 127 每個季節都有該做的事情 盧文麗 128 另一個我在點燃你 蘆葦岸 129 茶事 魯 櫓 130 朗誦者 陸 健 132 大夢過半—— 路 亞 133 與夏天無關 駱 家 134 虛空 駱 苡 136 落葉歸根 馬慧聰 137 午后 馬 累 139 做第一個在春天里奔跑的人 馬啟代 140 我就是在湖邊隨便走走 馬 敘 141 冬雨中的宇宙論 馬永波 143 蜀葵的秘密 莫臥兒 144 已知的,未知的 莫笑愚 146 雪落遠山 牧 風 147 刀客 牧 野 149 海邊書 慕 白 151 在玉蒼山 娜 夜 152 夜讀 南 鷗 153 乘坐地鐵 南 野 154 高原來信·普達措2 聶廣友 155 血還是從胸口洶涌而出 帕瓦龍 156 端午 潘 維
157 花園里那棵高大茂密的櫻桃樹 潘洗塵 158 小夜曲 龐余亮 160 桃花潭日記——給洗塵 蒲小林 161 安放心靈 峭 巖 162 在路上 秦巴子 163 讓你心驚的事 泉 子 164 月光 冉 冉 166 燃燒的車票 任 立 168 有關白色的斷想 三色堇 169 執手 桑 眉 170 蜜蜂毛茸茸的腳趾 桑 子 172 與浪花分手 森 子 173 虛擬與想象 沙 克 175 新的一年 沙 馬 177 適應 傷 水 178 假牙 商 震 179 有些星星 沈天鴻 180 但丁的諷刺 沈 葦 181 一粒種子
盛祥蘭 182 只有空茫的大雪配與我對飲 施施然 183 漁父圖——致吳鎮 石 人 185 一塊玉石胸墜 世 賓 187 和蘭花一道 舒丹丹 188 芙蓉湖 舒 羽 189 我的房子 黍不語 190 早神 樹 才 191 流逝在上 霜扣兒 192 斑馬 宋曉杰 193 一綹發 孫 思 195 一枝花掛上枯枝亡命天涯 唐成茂 197 騎士 唐 剛 199 有這樣一個女人 田 放 200 抽屜私語 田 君 201 我該怎樣哭泣,才能止住悲傷 土 木 203 樓宇之詩 瓦 刀 204 伊雷木湖 汪劍釗 206 鄉村來信 王夫剛 207 一江春水 王立世 208 尋找池塘的鳥 王學芯 210 站在秋天的殘骸上 王躍強 211 人不能到達的地方,以思抵達 王自亮 212 守望虛無 微雨含煙 213 琴·愛 蔚 翠 215 一只鳥巢暴露了人世的秘密 溫 青 216 烈日 吳少東 217 屈原日 吳投文 218 父親節懷想 吳昕孺 220 黑得嚇人的烏鴉 吳玉壘 221 迎著春天綠色的鈴聲,走進蜜蜂的課堂 西 棣 223 琴師 西 渡
224 瘟疫里的天堂 西 娃 226 制鼓的老人 向以鮮 227 自然主義詩篇 瀟 瀟 228 收尾的人 曉 弦 230 杜弗之光 笑嫣語 232 秘密基地 秀 實 233 蘇雪林:荷鋤執壺踏月歸 徐澄泉 234 春天:致一場大夢 徐俊國 235 大風嗚咽 徐 庶 236 誰說達摩面壁無聊 軒轅軾軻 237 遺忘 雪 迪 239 謁貝多芬墓 雪 克 240 河邊草 雪 鷹 241 世間的一切完美如謎 丫 丫 243 積詩草木腥 啞 石 245 秋風辭 亞 楠 246 祖國 胭脂茉莉 247 當歸 胭脂小馬 248 這雙眼 嚴 力 250 我樂于觀看自然 顏梅玖 252 每一朵玫瑰的死亡,都因為愛上了一個人 雁 西 254 大花襖 楊碧薇 256 表明 楊 見 257 飲冰第十二 楊慶祥 258 月光下的查姆湖 楊如風 259 對面 楊獻平 260 讓雪回答 楊繡麗 262 像海浪一樣推論自己——望海樓望海 楊 勇 263 牛長嶺之遠 楊章池 265 長滿綠銹的劍 葉延濱 266 守身簡章 一葦渡海 267 羞愧之詩 伊 甸 268 海洋之露 伊 夫 270 余暉 衣米一 271 稻草人 易 杉 272 酒年短詩4 殷龍龍 273 所有事情 余 怒 274 雨 余笑忠 275 臘八 俞 強 276 五支河 月色江河 277 最美的苗寨,或烏東簡史 臧 棣 279 嗡嗡嗡 早布布 281 你永遠無法企及藍 張德明 283 水鄉夢尋 張德強 285 今之我 張 潔 286 光福賞梅 張 況 287 海邊墓園 張敏華 289 安分 張乾東 290 青鸞舞鏡 張巧慧 291 羊拴在一棵樹下 張守剛
292 納博科夫的蝴蝶 張曙光 293 孤島 張偉鋒 294 戀情 張曉雪 296 自畫像 張新泉 297 龍窯邊的古榕 張 燁 299 柳街鎮的下午 張遠倫 300 蝴蝶 張作梗 302 如其所是 趙目珍 303 秋 趙 晴 305 小謠曲 趙思運 306 五月十九日北京街頭的風 趙 四 308 與水有關的話題 征 帆 309 面對紅薯問自己 周孟賢 311 元旦時刻 周鵬程 313 懷念海綿 周慶榮 314 氧氣 周瑟瑟 315 赤壁 周 漁 316 幽素 茱 萸 318 看天 莊 凌 319 白樺樹傳說 左 岸 321 山中獨坐 宗小白
編輯 by 康涇 圖片 by 網絡
長篇小說《青鎮人家》2019年已正式出版。 《青鎮人家》是迄今為止國內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以烏鎮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中烏鎮人的對話,用烏鎮方言寫成,趣味橫生,也使這部小說成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帶有烏鎮方言的長篇小說。小說獲嘉興市“五個一工程”獎。想購買《青鎮人家》,可點擊下面二維碼,有作者簽名。 作者陳偉宏,筆名康涇。浙江桐鄉人,祖籍長興。現為浙江省桐鄉市作家協會主席,浙江省作協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常務理事。著有詩文集《稻草人》、詩集《50°》,主編詩集《中國當代詩人詩選》《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