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偉 于 2018-8-28 23:15 編輯
李枝能花下1_.jpg (1.52 MB, 下載次數: 4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5 13:38 上傳
獨自點亮心燈的自我救贖者 ——李枝能詩集《流年碎影》讀后
文/楊勝應(苗族)
(印刷版)流年碎影效果323.jpg (1.21 MB, 下載次數: 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5 13:30 上傳
初見李枝能是全國第二屆苗族作家文學研討會上,會議召開的頭天,全國各地的苗族作家和專家學者們從不同地方齊赴貴州威寧草海大酒店。當晚,參觀完當地政府組織的晚會后,一些早已熟悉的詩人、作家們便相約一起喝酒。一行17人,浩浩蕩蕩,找了個小燒烤店,在寒冷的冬天,擁擠在一起,喝酒、聊天,甚為愜意。其中就有李枝能,當然,那個時候已經是我和他會過面之后的再一次近距離接觸。他給我的印象,不像詩人那樣行為乖張,顯得樸實,敦厚,但卻又比很多所謂的詩人更真誠、熱烈,他善于言談,但又不夸夸其談,飲酒的時候,雖然身體有恙,但依然一口而盡。我想,這才是我印象中應該具備的黔西北高原漢子元素。會議結束后,他很慎重的贈送我一本詩集《流年碎影》,真誠約我為他的詩集寫一篇評論,我沒有推辭,便應允了。我很尊重一些打血液里和骨子里都散發著對詩歌熱愛的人。李枝能很早的時候就喜歡寫詩,也小有成績,后來因為生活等諸多原因,不得不中途停筆10余年,在當初影響他寫作的環境改善后,他便忍不住內心的渴望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筆,逐步回歸到詩意盎然的夢想中。其實那個時代,像他這種處境的人很多,我記得新世紀以來,一個名“歸來者”詩群逐步出現在大家的眼中,像潘洗塵、紅燭、古箏等等,以及我所熟悉的張凡修、流泉等等詩人,都是曾經中途放棄,后再次提筆的代表。李枝能再次回歸詩歌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還和朋友創辦了大型綜合文學讀本《中國嵐文學》,堅持高端,出手大氣,一度成為民間辦刊的佼佼者。所以,通過閱讀《流年碎影》及諸多印象來綜合分析李枝能的詩歌創作,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三類意象的展現:其一是情感飽滿,源于生活的真誠表達者;其二是故鄉韻味,來自地域深情的吟唱人;其三是靈魂觸動,堅持心靈回歸的純詩人。 一、情感飽滿,做真誠生活的表達者。 我于初中時代,曾經在課本上讀過現代詩人艾青的一首詩歌《我愛這土地》,其中膾炙人口的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我個人認為,情感飽滿的一種極至表達。當然,艾青的情感是對于祖國或故鄉的情感,但這離不開真誠熱愛生活的一種血脈脈動。李枝能能夠因為生活而放棄詩歌創作,也能夠因為熱愛生活而重拾筆墨再次回歸詩歌,其實這正吻合了因為真誠的熱愛生活的一種時代性的體現。有些愛,必須因時因地去表達和追求,有些愛,也會因時因地適當的隱藏。一個人的生活,必須有自己的地點、人物等元素,這是一個看起來大家都很相似,卻又有著諸多不同的環境。李枝能筆下展現自己生活況味的詩歌不少,以此給予自己生活多重曲調,他寫人與人的感情,寫人與事物的感覺,每一種都能夠讓我們品味到他基于生活的真誠。諸如《一個男人的故事》《唱給母親的歌》《祖母》《父親》《我的女人》《我心愛的兒子》《穿紅毛衣的妹子》《在沿河小區一川菜館喝酒》《我鄉下愛喝燒酒的二姨夫去了》《補鞋匠王小二》《毛二》《我的二表哥》等等,無不指向李枝能的生活,無不飽含著他真誠生活的態度。總結分析,這種真誠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其一對人的情感的愛。如他寫了很多關于父母的兄弟姐妹的,也包括其他親人。現在我們來看看他寫給父親的詩歌《致重病中的父親》,其中最后一節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父親,我的語言已無能為力/眼淚是衷心的抒情/此刻,乳色的黎明漸醒/讓我不能深入你的情懷/挽著如藍的水/席地而歌……”他心中有赤城的愛,也有無能為力的絕望和悲傷,這都是生活到了極致的一種表現。誠然,除了親人,還有友情的,愛情的等等。其二對事物的情感的愛。寫詩,物件只是一個媒介,通過物件的意象,從而進入到生活和詩人內心的世界。在寫作的時候,手法很多,主要體現在以物喻人。我們來讀讀他的詩歌《感受麥芒》的最后一節:“空閑的犁溝里/從麥穗到麥穗之間/我以太陽的智慧和滿足/揣想第二天的陽光/穿越高原和村莊/傾瀉于這片休息的曠野/照耀我遺失的鐮……”這種愛,也不缺疼痛感,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觸,因為生活,我們背井離鄉,因為生活,我們忘記了過去辛勤耕耘的汗水,那些歷歷在目,因勞動而熠熠生輝的歲月,不僅滿足著我們的胃,也更加的滿足了我們空蕩的心。其三是對小人物的悲憫和關懷之情。詩人是天上的歌者,而要做一個優秀的,合格的詩人,胸懷的寬廣,赤城的真心,悲憫的情懷都是不可缺少的特質。李枝能寫了很多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比如《我的二表哥》,他寫“我姨媽家的二表哥,一生未娶/那時我們還小,家里的重活都請他來幫忙/如今他已仙去,我不知道/他在那邊有沒有娶妻生子……” 二、故鄉韻味,做地域深情的吟唱人。 有人說,每一個詩人都有一個故鄉,其實不僅是詩人,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自己的故鄉,都有自己獨具一格的感情。故鄉是詩人避不開的創作源泉,很多寫詩的人,要么是從寫愛情開始的,要么就是從寫故鄉開始的。我就寫了不少關于故鄉的詩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寫了一組《漸行漸遠的故鄉》,洋洋灑灑數十首,從故鄉的人和物,試圖把對故鄉的愛一次性表達完,但這顯然是無用功,只要活著,故鄉都會永遠的存在,而且愛會更加的深沉和涌動。記憶中有很多詩人都喜歡依托地域性來吟唱自己的故鄉,比如青年詩人劉年的湘西、張遠倫的烏江,馬東旭的申家溝等等,都影響較大,意義非凡。李枝能出生于黔西北高原,且境內還有穿青人等人數極少的民族的存在,地域文化非常濃郁。他寫了很多地域性的詩歌,如《高原魂》《高原的記憶》《我魂牽夢繞的高原》《高原人》《高原風》《高原之夜》《雄渾的高原》《納雍河一》《納雍河二》《吊水巖》《穿青人》等等,無不展現著李枝能身上的地域性。總結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種類。其一是山水自然的。他寫的系列高原,正是很好的一個證據。寫高原,不僅僅寫物,更是寫人的,生活的高度和精神。比如他的《高原魂》中有這樣的句子:“高原廣袤的胸膛閃閃爍爍/隨意一聲都可能踏著一個靈魂/任意一塊石頭都是濃縮的史詩/任何一片草葉都足以展成旗幟……”。其二是人文風情。大家都知道,穿青人是“未識別待定民族”,他們的人口很少,其文化現象不可忽視,李枝能在一個存在著穿青人的小地方生活,他有責任和義務卻展現和傳承這種文化。他以穿青人為詩歌標題,寫了一**約100行左右的作品,寫穿青人的飲食、服飾、儺戲等等,也寫穿青人的艱辛生活,頑強拼搏的精神,給我們一個很直觀的穿青人的印象。稍微有點遺憾的是,他寫了不少穿青人的作品,但收錄《流年碎影》的太少,以至于我們不能夠更多的感受到穿青人的文化及生活現狀等等。其實,地域性作品最終要展示的不僅是當地的人文和山水自然,更重要的也是展示當地人的精神和生活狀態。《流年碎影》里收錄的作品,除了這些地域性元素比較明顯外,其中與人有關的作品,其最終的質地,也無限的向這個主題靠攏。因為前面有所涉及就不再贅述,現在我要寫提的是李枝能對故土的吟唱。如《雪下的村莊》等作品。其中最讓我喜歡的是《一只鳥飛過我的村莊》,他在第一節就緊緊的喜迎了我的心跳:“一只鳥飛過我的村莊/像殘存的瓦片/縮小了 田野的反光/放大了 流水的裂痕……” 三、靈魂觸動,做心靈回歸的純詩人。 李枝能曾在《流年碎影》后記里寫:“一個人的一生說有多復雜就有多復雜,說有多簡單就有多簡單。而我總是在簡單與復雜中反復涅槃,讓心靈一次又一次破碎。對于圣賢,我只能仰望。要想抵制物欲橫流對詩歌、對自己的傷害,已全然不能。若干年來,我總是反復在夢中回到生我養我,給我生命、膚色乃至品性的那個小山村。但即使人真的回去了,心還能回歸嗎?夢想,對于過去或者未來的夢想,同樣是遙不可及的事。”可見李枝能寫詩,目的是想做一個心靈回歸者,倘若以詩人的身份來看他,自然是很純很真的詩人。他認為對于苦難的生活,唯有詩歌能夠讓他完成自我拯救。“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自己,才得以繼續茍活。走完自己黯淡的人生。至少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傾聽自己曾經的呼吸與血液的律動,撫摸自己的傷痛——或者說祭奠業已逝去的韶華,那些青春、那些激情與夢想。”綜合分析,比較,歸納,李枝能的心靈回歸路有三條,換個角度說是三類意象:其一是稻粱謀。《流年碎影》里收錄了《農業》《農業:關于一種感悟》《我是玉米的兒子》等作品,從題目上可以看出很“稻粱謀”,對于他來說,故鄉是一個極度偏遠而貧窮的地方,出生在那兒的祖祖輩輩的最大夢想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吃才是得以生命延續的根本所在。所以他在《農業》里寫:“幾千年中,不管刮風下雨/我們始終是農業堅定的保護神/我們把頭顱倚在農業的懷中/就像把艱辛的汗水融進泥土/一種充當種子的感覺,貫穿阡陌……”。其二是愛情。每個人都渴望遇到真愛,因為真愛不僅能夠飽滿我們的生活,更能夠給予我們心靈撫慰。李枝能寫下很多與愛情有關的作品,《流年碎影》收錄了《尋找愛情》《我不知道該如何愛你》《情詩,寫給他人或自己》《我們》等等。他有愛也有感傷,因為他在詩歌《最懂我詩的女人》中寫:“比所有男人都懂我詩的那個女人/并沒有愛上我/從頭至尾,始終沒有……”在詩結尾處:“我忽然感到有點兒無助/心里空茫/像極了她的懂。”李枝能似乎明白了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詩的關系,但更關鍵的是活著的意義。其三是自我救贖。李枝能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跳出了農門,曾經多次背井離鄉,在異地他鄉打拼,最終安居于故鄉的一隅教書,但他知道,自己已經回不到最初的那個故鄉了。所以,他一直在試圖自我救贖,比如他寫《光陰自留地》,寫自留地里,種著太多情感的禾苗,他不斷掏空自己,活動小心翼翼。又如他在《一朵花》里寫,風是沒有體溫的誓言,從枝頭追尋著夢痕,花瓣凋零,翩翩地舞出最美的弧線。在《我希望是一棵樹》寫,“我希望是一棵樹/在生活的大路上/挺拔 偉岸……”“哦,我希望是一棵樹/守護著事業的大道/綠化人間的幸福。” 李枝能的詩集《流年碎影》,分履痕深處、高原魂韻、燃愛取暖、凝望風塵、隨筆評論五個部分,171首作品,總計24萬字,于2016年經“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很厚實的一本巨著,濃縮了他寫詩經歷的所有精華,即是他的一次自我檢閱,也更是我們深入他內心世界的一個路徑。總體上來說,他做到了由熱愛詩歌到為詩歌事業繼續奉獻的夢想。每一首都有濃郁的情感,每一首背后都有可探尋的故事。樸實簡練的語言,誠摯而飽滿的情感,遠離華麗辭藻堆積的表達,讓人讀來心情舒暢,余味裊繞。誠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李枝能的作品整體上來看,在語言上,做得不錯,在情感上也很充沛,在思想性上也有深度,唯一的局限應該屬于表現手法,可以說屬于自己的個性特色上較為缺乏,容易落入普通,應該繼續發力,我相信他有這份赤城和能力,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把詩歌的夢想經營得更好,在這里,衷心的祝福他。
作者簡介:楊勝應,八0后,青年詩人、作家,苗族,筆名望瘋,重慶秀山人,居四川南充,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有詩歌、小說、散文、散文詩、詩歌評論等作品見于《詩刊》《民族文學》《星星》《詩歌月刊》《詩潮》《揚子江詩刊》《中國民族報》《中國詩歌》《四川文學》《詩選刊》《山東文學》《新疆文學》《邊疆文學》《天津文學》《散文詩》《四川日報》《延安文學》《詩林》《中國詩人》《散文詩世界》《牡丹》《北方作家》《江河文學》《陽光》《劍南文學》《躬耕》《歲月》《大觀.詩歌》等。作品多次入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詩歌精選》《中國年度詩歌三百首》《中國散文詩精選》《中國年度優秀散文詩》等年度選本。
楊勝應.jpg (136.02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5 13:32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