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4-7 21:44 編輯
武漢,詩人眼里的血卦(下)
12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27 上傳
江城是水性文化的精靈,陰柔之美的浮現,一幕水生環境中的浮游生物的水母,一波波,如海底世界的云朵。《左傳》:“云乃水氣所積”。武漢是交通的動脈血液。血卦指《周易》八卦中的坎卦。《易·說卦》:“坎為水…為血卦。”孔穎達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天一生水,水是DVA的遺傳基因的復制載體,是謂先天一炁的祖德祖炁,無論男女,均是右腦藝術思維的集體潛意識。 那么,詩歌作為《易經》的易象,由血卦之水的能量,以柔克剛,以象、數、理三個核心為指向,天干就是其中數的一個具體體現。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先天的生數一、二、三、四、五。而后天的成數六、七、八、九、十,是五行長成之地。思維遷移上,詩歌是先天第一大腦(右腦)直覺潛意識,如心府之火;生成是第二大腦(左腦)知覺顯意識,如脾胃之土。如四象的數理曰:天五居中央,則是五土數也。但是,土無定位,然后,分王(以仁義取得天下)四正之方,能生萬物。故北方水一得土五而成六,南方火二得土五而成七,東方木三得土五而成八,西方金四得土五而成九。明顯,河圖中每組數中的差都是五,“五”的大寫為“伍”,同伴的人也,如古代軍隊的編制:一伍就是五人。而語言的落伍往往都是時代的審美差異,詫異著五行需歷五數而成。比如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最后金生水,到這時,水才真正長成。十大天干中,無論是壬水人還是癸水人,像那些逆行者的醫生、護士們,巾巾英雄,都必須具有身強的免疫力,才有威力的體魄。其他的木、火、金以此類推。也就是說,任何物質都要經歷一次生成周期,才能長大成物成人。人體內的所有津液的物質等都是癸水。清·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易》:“坎為血卦,周流而勞,血之象也。”天上的葵水屬陰性,是天之津液,也叫天葵。如女人的月經,從她最后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算,十月懷胎,孕育一個生命;那一朝分娩的詩歌移象,獨具滋潤之功,如算命之財需要葵水滋養,出云雨以通天地之間,陰陽和合,回歸女媧之始的母性文化——拇指肺。 肺氣是通天入心的媒介,一旦出現肺病,便是氣感的閉塞,造成人體的一口氣斷裂。目前,抗疫即將階段性的結束,但保衛戰正在開始。 《說文解字》說:“始,女之初也。”女人剛生下來,這叫始。天一生水,雨露之澤,樂水者智矣。在《管子》中的《幼官圖》里,按照五方、五色排列成圖,并與五味、五聲、五氣、五蟲等聯系起來。 其中,“幼官”為“玄宮”之訛,玄宮,指深宮、道觀、北方的宮殿等。語出《莊子·大宗師》:“顓頊 得之,以處玄宮。”玄宮于明堂圖位北方,行冬政,君服黑色,與白色反襯,也者也,如結構主義美學為客觀精細地分析審美客體,尤其是分析文學作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論,有助于推進對詩歌品味的本質、內容與形式關系的認識。但它從初期重視藝術的審美功能,到后期只重視模式文本分析,雖然方法論上,不能上升到人類審美活動的本體論高度和廣度,有日趨嚴重的唯文本主義傾向;但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一字字,一句句人間的襯詞,吐露出大愛留白的心聲。 ——題記(彭林家)
瀟瀟.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1 上傳
1●哀歌 瀟瀟
把一月抵押給一個城市的 訓誡、傲慢和謊言 用二月的痛楚哀悼 一個造謠者的死 哀悼每一個禁足 失語的自己
他用謠言、犧牲坐實了 封城、封路、封口 而我的某些敏感詞 觸碰到封言的按鈕 在集體的沉默中 一首詩像新冠病毒一樣 被系統隔離、刪除
※作者簡介:瀟瀟,中國詩歌在線總編,“出版中外詩集多部。作品被譯成德、英、日、法、波斯、阿拉伯、西班牙語等。曾獲多項國內外詩歌大獎。如:羅馬尼亞阿爾蓋齊國際文學獎,瀟瀟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亞洲人,并被授予羅馬尼亞榮譽市民。
馬啟代.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1 上傳
2●我們都是病毒攜帶者 馬啟代
面對謊言 我們沒有揭露,就染上了麻木的病毒 面對暴力 我們沒有反抗,就染上了怯懦的病毒 一個一個清醒的人不再說話 一個一個勇敢的人都囚進了牢籠 流氓和土匪成了律法的解釋者 善良和公義一再貶值 諂媚成了一個時代的病毒
我們還在恐懼,那是基因里的奴性病毒
※作者簡介:馬啟代,山東東平人,詩人,詩評家,“為良心寫作”的倡導者。中國詩歌在線總編,“長河文叢”主編。創辦過《東岳詩報》等民刊,出版過詩文集24部,作品入選過各類選本200余部,詩文被翻譯成英、俄、韓等多國文字,獲得過首屆亞洲詩人獎(韓國)及海內外多種獎項,入編《山東文學通史》。
羅玉玲.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1 上傳
3●春風十里,拂過我愛的這座城市 羅玉玲
人類的敵人 除了戰爭、天災、人禍 還有流行病毒 從去年冬天到2020年初春 疫情,牽動每一位中國人的神經
我的同學,自動請纓 到了抗疫前線 我的妹妹,白衣天使 日夜奮戰在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
今年春節 我們暫停走親訪友 只在網上互道珍重、問候 誓將病毒孤立、隔離
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我赤手空拳,只能宅在家里 看春風十里,陽光千畝 拂過我愛的這座城市
※作者簡介:羅玉玲,湖南大學副教授,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個人詩集《時光的味道》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收藏。
張剛.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6 上傳
4●她去了武漢 張剛
月光撫平夕陽的褶皺, 想鏡前微笑,想作為天使 深夜晌午穿著同一件白衣。
※作者簡介:張剛,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協會員,多家媒體專欄作家。著有散文詩集《花開落別》等。
瀟瀟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20 上傳
5●最美逆行者 文:朱仁鳳 誦讀:斯琴高娃
朱u.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7 07:06 上傳
萬物失去了太陽 青山失去了顏色 翅膀失去了天空 人間失去了歡笑 庚子年新春,中國武漢全城封城——
回家的人們,失去一張返鄉的票根。 武漢告急,同胞告急,祖國告急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八十四歲的老戰士來了 陸、海、空軍將士來了 兄弟省份的醫療隊來了 美麗年輕的白衣天使來了
國難當頭,壯士斷腕,氣吞山河—— “若有戰,召必回,回必戰,戰必勝” 一紙紙請戰書 一個個紅手印 “不論生死,不計報酬” 義無反顧逆向而行,奔赴戰場 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 與死神賽跑,與死神搶人。
那一個個堅毅的表情 那鋼鐵意志的血肉之軀 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呵 讓人心疼,熱淚盈眶—— 所謂戰士 所謂白衣天使 誰又不是母親的孩子? 換了身衣裳,穿上鎧甲
你就成了鋼鐵戰士 你拼盡全力,與死神斗勇 將同胞擋在你的身后 你救死扶傷,保衛同胞,保衛全人類 踐行你的誓言,你的使命與忠誠
白衣天使 逆行向前 你們這群母親的孩子們啊 用你們的熱血與忠誠 譜寫這個春天的主題—— 感動,淚水,溫暖與愛。 你們這群挺身而出,逆向前行的戰士們啊
走的再匆忙,也別忘了你身后—— 所有的母親,都在等你 平安歸來!
※作者簡介: 朱仁鳳, 筆名淡水,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南昌市作家協會理事、進賢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八一詩選》執行主編,著有長篇小說《雙鳳朝陽》《近水胡家》。作品散見《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潮》《大理文化》《名作欣賞》等報刊兩百余家。多次獲全國一等獎、特等獎。
張2.gif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5 上傳
武漢,詩人眼里的血卦(下) 評瀟瀟、馬啟代等五位名家的美詩與哲學楚歌 彭林家
瀟瀟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2:01 上傳
一、骨韻生影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的詩文風格是個性時空的最佳審美,其慈悲之心切入的骨韻,生發一行行疊影的文字。其中,“哀”的悲痛與悼念,就是渴望從集體潛意識的共相里,尋找美的初心。心法上,借用筆底的語言,撬動凡心塵封的本我元神,使其漸漸蘇醒;然后,將其妄念的欲神自我,通過道德的識神超我,平衡著人類期初的本心,人人平等而沒有分別心,即為人心返道心,詩法也。在橫向思維上,若是嫁接在衣服的載體,則是遷移藝術的其他審美。如設計簡約的意境、用料考究的文字、奢華內斂的哲理。由此,穿著更舒適的寓意,其主客體的契合點形成黃金分割搭配,源自于詩人向度審美走向吾心宇宙,潛意識驅動顯意識作功;小小寰球豁然開朗,不限制任何范疇,以偶然性概念走向禪性,來逃離邏輯思維的糾纏軌道,攪動維度上的筆墨潑灑、傾泄﹑揮霍,從而創造出更多匪夷所思的新想法、新觀點、新事物的一種創造性思維的文字。 譬如,詩家瀟瀟的《哀歌》:“把一月抵押給一個城市的/訓誡、傲慢和謊言/用二月的痛楚哀悼/一個造謠者的死/哀悼每一個禁足/失語的自己”。主題《哀歌》在日常語言中指哀傷的歌曲。有時也指悲傷地歌唱。在文學中,是西方的一種詩歌體裁,源于古希臘的挽歌,如托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里爾克的《杜伊諾哀歌》等。那么,延伸意義的映像,橫向意象點上,“一月”的季節為自然的動態,“城市”的樓群為人文的靜態,中間一個“抵押”媒介,便成了句子之間的陌生化杠桿,移覺的語境替換了原來單一的意思: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不動產作為清償債務的擔保,而不移轉占有的法律行為。如是微變妙化,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微,聯動在是與非是之間的妙,乃心靈的感應頻率是非功率的直接點;如“訓誡”、“傲慢”、“謊言”的并列意象,是一種非線性的橫向跳躍性結構形態,即為老子理念是“希夷”,虛寂玄妙也。如果運用到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像蝴蝶效應的荒誕,暗示著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從而隱射著軍運會帶來的0病源,致使“二月的痛楚”反噬著上個月的起點,即為兩個以相反方向、同樣速率等速運動的事物,產生量子糾纏的物理感應,其心靈感應便是量子的一種隱形傳輸,結構美學曰:隱喻為傳感式。如“死”的潛意識(本我)與“禁足”的顯意識(自我)現象,導致了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和猜疑,就像念動咒語一般,彷佛兩顆正負電子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而“失語”失言的前意識(超我),是謂兩個“哀悼”意象連接點。唐· 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法流程里,上闕是整體感知經驗的格式塔美學,鋪墊的語言,泛指著疫情,泛濫著中國的時空。四方上下曰宇,空間也;往古來今曰宙,時間矣。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無數個體的自我“自己”乃是一體,中國結矣。下闕是視覺或聽覺的分體論證,詩人采用第三人稱的語氣、口吻和敘述,對于人物、事件、景物、事物,以一種客觀的姿態加以描寫,“他”或“他們”的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他用謠言、犧牲坐實了/封城、封路、封口/而我的某些敏感詞/觸碰到封言的按鈕/在集體的沉默中/一首詩像新冠病毒一樣/被系統隔離、刪除”。運用的筆觸,不受作者或敘述人視野和活動范圍的限制,如“謠言”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能無限地擴大文章反映生活的時空領域。那么,這種量子糾纏的靈魂感應,如“犧牲”祭祀用的純色的牲口,在時空的結合點上,其“坐實”猶著實、落實和證實。由此,“封城”、“封路”、“封口”的鮮活事實,能更直接、全面、靈活地反映生活,展現豐富廣闊的生活畫面和充分、自由地表現人物心理,被稱為全知全能觀點。因是,作者以事件局外人,“我”作為敘述人隱藏于幕后,如個人“敏感詞”的態度,形成感情的虛實相接,也只能從敘述語調中,間接流露出事態的原委。詩意上,“觸碰”之動,與“按鈕”之靜,一陽一陰,用詩的方式來說莊周的哲學之道;詩如自由美麗的蝴蝶,破繭為碟的一剎那,頓悟也,蝶則是本我的理想境界,道也。其語境的“集體”潛意識,與無數個大我逆行者,與小我順行者,合一為“沉默”的河圖天象;其投影在大地上,猶如真善美的洛書,一行行“詩”的語言,反噬一個個“新冠病毒”的撕咬。藝術上,一個“被”的使動代換詞,讓國人的精神從緊張狀態下解放出來,過得輕松愉快。試想,第三人稱使用不當,則削弱文章的親切感和真實感。所以,詩人將文本的整體意境,深化著“系統”的代名詞,象征著大團結的中國心。 試想,人腦若是比喻著一臺電腦,計算機病毒在網絡上到處曼延,造成對許多用戶系統的癱瘓,而殺毒軟件像360、金山、卡巴斯基等“刪除”的格式化,則是人民的大智慧。但“隔離”一詞的時尚化,隔身不隔情的雙向問話,其本意是把患傳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分開,避免呼吸的接觸;如負壓病房,指病房內的氣壓低于病房外的氣壓的病房,設計分為流程隔離與空氣隔離。詩歌意旨上,人體內的病毒,很難通過直接方法殺死,如干擾素,而免疫系統還是殺死病毒的重要一環。遙想時空,沉沉回望 屈原《九章》中的《哀郢》,其“郢yǐng”就是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由此,吊古尋幽,守住德行的缺口,推動詞骨韻律的生發,是一代代人戰勝《哀歌》的獨唱、伴唱和民族大團結的合唱。 二、病齒腎腸 病齒是有病的牙齒,腎腸猶言肺腑誠意,內腎外齒,衷心我情矣。病毒(舊稱:濾過性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體,早在沒有細胞之前,病毒就存在,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當細胞體生物出現之后,他們的復合體表現出寄生性。不歸于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而是介于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你讀,詩家馬啟代的《我們都是病毒攜帶者》:“面對謊言/我們沒有揭露,就染上了麻木的病毒/面對暴力/我們沒有反抗,就染上了怯懦的病毒/一個一個清醒的人不再說話/一個一個勇敢的人都囚進了牢籠/流氓和土匪成了律法的解釋者/善良和公義一再貶值/諂媚成了一個時代的病毒”。 微生物上,“病毒”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形體極其微小,能通過細菌濾器,沒有細胞構造,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又稱“分子生物”。分子,是由原子組成,是物質中能夠獨立存在,并保持本物質一切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修辭上,為一種近喻的方法。在《論語·雍也》里,孔子(對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心理遷移理論上,新興生物學以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以運動為基礎,故而“攜帶者”則是每個生命的物質,心理則原型如同基督教里的原罪。情孚(投)意合著“面對”詩法的流程。表意上,“謊言”是沒有戮穿的謊話,也就是“揭露”反向用詞,即為隱蔽的事物沒有顯露,是一種潛意識的嘲諷,變現在顯意識的語言張力,逆順搭配,擴大意境的歧義。你看,那個“染”的再現,提示著人們感受疾病、沾上壞習慣或接觸到什么,默然不知,視為“麻木”的后天變體,侵蝕著本體的先天之美,有意無意,釋放出劣根性的0號病床。行為上,外界的“暴力”為強制的橫力、武力和作用力,致使辭力閃現一幕語言的強暴,即為陌生化意象。內界的“反抗”是用行動反對的抵抗,如精神的反作用力。如此的侵略內在的本性,藝術上,詩文的伏筆運用“比”的表現手法,叫“比體”。比體語言的意象,表面上說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卻指另一件事;好比看不見的情華病根,致使情癡毒源俘虜了自我的初心。形象上,靈動一個“怯懦”的塑造,形成心理定勢的奴役僵尸。時間一長,神志清楚的“清醒”明白,由于不可救藥,自然營造了“不再說話”的藝術氛圍。哲理的連續性上,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謂符合正義事業和社會進步的道德行為,視為“勇敢”者,如儒家的智﹑仁﹑勇三達德。由于個性的力量無法對壘黑道勢力的地頭蛇,趴下的強龍,也只能被“囚進”一方旮旯,成為“牢籠”的犧牲品。由此,惡劣的個性成氣候,不管是“流氓”還是“土匪”的代名詞,均代表著某一時空的“律法”蔓延,美名其曰“解釋者”的狂妄,究竟是情非得已,抑或伊于胡底? 無論是“善良”還是“公義”的正能量,正在綴滿那些蒼蠅、蚊子和臭蟲;飛行于沒有遮攔的天空。由此,一天天“貶值”的正義道德觀,如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三觀,致使行為準星的底線,撬開真善美的定盤星,偏離正義的軌道;讓巴結討好“諂媚”稱著價值降低的良知,讓“時代”無法找到半斤八兩的平衡點。詩人一口氣寫到這里,激動的情感驅趕弦外之音的對話:“我們還在恐懼,那是基因里的奴性病毒”。試想,懼怕不安的“恐懼”是對外界的威脅造成心態的憂郁。中醫上,如:心因性精神障礙,是指當下癥狀或情緒情感,由以前發生的事情者記憶,產生情緒情感遺留下來的憋氣,悶塞不通,并以某種愿望的形式存在于潛意識者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五志而波動七情。七情由五情擴展而來,喜、怒、思、悲(憂)、恐(驚)。七情五志,統稱情志,也就是詩情。而其根本的原因就是DVA “基因”,滋生著“奴性”的畸零伊人。如理學上,婦女從小身受傳統文化的奴性教育,以當好丈夫的奴隸為己任,美其名曰“婦德”,表現為魯迅短篇小說《祝福》中虛構的人物祥林嫂,則是用一種奴性的自律方式去,維護著男權社會的文化規范。外國文學上,如非裔美國黑人采取了三種方式:奴性順從、戴假面具和倡導分離;就是異化靈魂的多重變奏——美國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韋爾蒂筆下“畸零人”的心理世界。這種檻外之人為非世俗中人,而不以世人限量,對應著柏拉圖所說的理念世界——真實永恒不變的美。美可美,非常美,道也,或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術。其集體潛意識的美學,都只是一個假設,只是不確定而已。無論如何使用它、思考它或者證明它的勢力,意識的表象和潛意識的內象,均是一顆墻頭草,都不受我們的影響而寄存于原始的劣根性,成為詩人擔憂的定時炸彈。 顯然,這是一首整體象征性的哲理詩歌,虛設一個典型形象,以語言純樸的文字,字字咬住意象的銜接,綿延著邏輯思維的遙指本性。寫成流程上,詩人借助“病毒”的載體,聯動語言的脈絡,一波三折;先說一種懦弱的狀態,中間為任意宰割的人心,然后,被分割、支配和分裂的靈魂。構思縝密精巧,結構玲瓏剔透,情感真實清幽,讓洗煉的神性波動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其詩性的寓意,在心理方法上,類似北島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表露著文字的穿梭,刺穿了烏托邦的虛偽,呈現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末尾一句“奴性病毒”的吶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們。 三、磁力拂塵 物理上的磁力,磁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力,人文上,喻指能把別人或別的力量物體,引到自己這方面來的吸引力。拂塵是撣塵土和驅除蚊蠅的用具,柄的一端扎馬尾,聯合起來的意境叫中國心。美學上,文本是結構主義使用的基本概念,一般意義指按語言規則結合而成的詞句組合體,嚴格意義指語言組合體中,不同語言學層次上的結構組織本身。它可以指某一層次上的語言學結構,如音位層、語素層、詞組層、句群層等,也可以指各層次上語言學結構的總體。具體運用上,如果說馬啟代的詩性是一種內置聲卡的結構美學,那么,羅玉玲的詩情則是外置聲卡的結構衍射。你讀《春風十里,拂過我愛的這座城市》:“人類的敵人/除了戰爭、天災、人禍/還有流行病毒/從去年冬天到2020年初春/疫情,牽動每一位中國人的神經”。文本的開瑞直播心聲,如“敵人”、“戰爭”、“病毒”的取象,鋪墊的意象群,一瞬間,將讀者引領硝煙無影的戰場,一個“牽動”的他性動詞,使語言能夠把現實分解為可以掌握的語言實體,如“神經”的邏輯關聯,由此,思維的延續,呈現著情感的外延:“我的同學,自動請纓/到了抗疫前線/我的妹妹,白衣天使/日夜奮戰在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語言質樸、自然平淡和不加修飾,染起“請纓”、“前線”“妹妹”等想象景觀,上下齊心,里外動員,浮現一幕幕抗日的意象移位。美學上,這種句法結構的論述,一個詞是一種語言命名的結果,如“白衣天使”;一組詞就是句法程序的結果,如“定點收治醫院”。這一句法程序的基本功能是謂語性的結構銜接。主詞在語言學上的作用方式,只有通過研究語言中的謂語性活動才能清楚,也就是思維習慣的定向,預定著靜止的情感,推動著運動的景觀。于是,便有:“今年春節/我們暫停走親訪友/只在網上互道珍重、問候/誓將病毒孤立、隔離”。根據上面敘述的方法,通常劃分為,如實用言語“走親訪友”、情緒言語“互道珍重”、詩歌言語“誓將病毒孤立”的復雜語言活動。如是而已,也就可以按照一種共同的結構尺度加以分析。“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赤手空拳,只能宅在家里/看春風十里,陽光千畝/拂過我愛的這座城市”。文本分析“面對”即對文學作品作語言學結構的分析,如“空拳”與“家里”的前后對應,互文互意,暗示著抗疫的戰場處處布滿,戰斗的心境,人人有責;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是神志清楚所“看”的清醒白醒,借喻著“春風”模仿式對比,隱喻著“十里”的傳感式泛指,由此而觸動意象的肋骨,疊影著“陽光”的移就修辭的兌換,從而加深著“千畝”一詞的陌生化進程;一層層,掀起的語言風暴,簸動著敘述論,以語言學結構功能或行為模式;然后,捧起“拂過”的意境高潮, 來表征敘述文的本質特性。伸縮著主題審美“我”與“愛”的情志,即為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釋放出人們共相的喜怒憂郁,它,乃是由乎心的運動,也即是五臟各有其主,均由心為主導,返初著前文的心里詩話:不重作品語言所指面的內容,而注意能指面的語言本身,視為重視閱讀反應的統一性與參與性,讓我們批評家積極介入作品的閱讀過程,第二次創造其作品的意義。美學等量上,創造意味著可能而尋求不可能,認知性辭格正以自己的語言本質,尋求不可能特征,讓“這座城市”響亮地,呼應著它的時空契合點,幽然地,記錄著這個時代的集體潛意識的記憶。 四、短波情腸 短波是指頻率為3~30MHz的無線電波。短波的波長短,沿地球表面傳播的地波繞射能力差,傳播的有效距離短。但是,短波以天波形式傳播時,在電離層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電離層的反射,跳躍距離也有利于傾訴情腸的時效性。那么,文學語言作為一套自主符號的外衣,披在任何情感上的指向符號,不是以外的實際環境,而是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微型詩人筆下的文學語言的特點,同樣伸長伊人,一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們,一群可愛的白衣戰士,不是意中所指的人,卻勝過任何思眷的心靈。試讀,張剛的《她去了武漢》:“月光撫平夕陽的褶皺/想鏡前微笑,想作為天使/深夜晌午穿著同一件白衣。”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河岸,水與草交接的地方),希望有一個平行時空,一波波,泛動著江城的浪濤。于是,“她”成了無數人的女性代指。詩人借喻著“月光”的相親與生命的相愛,移位著“撫平”的修辭情感,不時,粘著意象的架空,橫掛一幅“夕陽”殘血的彩虹;可逆不可拆散的意象,跳躍的美感,波動著意境的象征符號,閃爍著詞意的流動性,也就是俄國形式主義雅可布遜,把隱喻和借喻視為語言行為的顯象。撕開一角的物象,此處肉飛眉舞的生氣,聯袂著筋骨與皮膚的“褶皺”。 地質上,它是層狀巖石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沒有斷裂的彎彎曲曲的形態。這種塑性變形地質構造基本形態,誤認短波傳送情感,成為病篤(病沉重)亂投醫的假相。在責問的語言學中,詩人熠煜yìyù的精神照耀,凸凹著“鏡前”的語言變形,是最大限度地偏離日常實用語言的指稱功能。對標準語言規范的歪曲是詩的靈魂,如“想作為”的虛擬指向,它使詩人能在公認的語言形式之外,找到自己詩意的表現方式。藝術上,“深夜”為子時,“晌午”為午時,子午線的虛實交接,陰陽交替。語法上,借用“穿”的及物動詞,與“白衣”構成句主語動賓關系的“動詞不定式”。在姊妹藝術的英語中,是一種非限定動詞,由不定式符號to+動詞原形構成,具有動詞的特征,如穿行連通,也有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的特征,如穿透揭破、著衣服鞋襪。那么,這種外延的擴展,在詩眼“同一”的閃爍中,形成了無數個“她”的意象留白,為微型詩申請著宏觀調控的邈邈我心。 五、長詩動人 文學的真正本質以一個功能系統,表現為物體的天象,與《易經》中的“易”字三大原則,可以相互對應。如作品的本性是“常量”的不易(不變),而產生這一作品的時代情感是“變量”變易(變化),給讀者的反應是互變組成的協奏曲,也給作品帶來自己的歷史、語言和自由的簡易(簡單容易)。這,也即是法國社會評論家巴爾特(巴爾泰斯)的美學觀點,其早期的著作在闡述語言結構的隨意性,對大眾文化的現象提供類似的分析。如朱仁鳳的《最美逆行者》:“萬物失去了太陽/青山失去了顏色/翅膀失去了天空/人間失去了歡笑/庚子年新春,中國武漢全城封城”。巴爾特將結構主義看作一種活動,表現為“最美逆行者”,即從真實的客體著手,先將它分割。如一串“太陽”、“顏色”、“天空”、“歡笑”的意象,然后又把它重構,如“新春”、“封城”意象,從而使一個新客體,從原客體中不可見的、甚至不可解釋的意義中抽引出來。如四個“失去”的情緒鋪墊、條理清晰,在修辭排比的運用中,加強著筆氣語勢、語言氣氛和節奏感強烈,從而營造著主題的急切切、意真真的詩意衍射性。“回家的人們,失去一張返鄉的票根/武漢告急,同胞告急,祖國告急”。 你看,這里的“失去”就是延伸詩情脈絡的畫意,形象地表現出緊迫感的真實性,寫得質樸自然,反復朗讀,體味“告急”的意境語言復述,這里的反復出現,就是為了強調、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的句子。結構主義美學上,任何藝術作品都可以根據它們使用來借喻,如“一紙紙請戰書/一個個紅手印”。無疑,其中的意境幻象,如北魏民歌《木蘭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由此,一方方時空點的“戰書”,都是那些將生命置之度外的人群。文學意義上,“紅手印”是簽字畫押的生死契約。武術曰:朱砂掌的掌力所致。藝術曰:墻上畫廊。那么,文本的一點“紅”的隱喻,用來確定詩意特征,即為浪漫詩人、象征詩人是隱喻結構占優勢。“誰又不是母親的孩子?/換了身衣裳,穿上鎧甲”。心理遷移上,其反向用詞,則如《木蘭辭》:“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cháng)”。顯然,是詩人所遷移的頓悟——兩個情境突然被聯系起來的意識。如唐伯虎的“百鳥朝鳳圖”,與周星馳版“唐伯虎點秋香”。在創作經驗之間存在潛意識關系的結果,關系轉換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家1929年提出的遷移理論。德國心理學家苛勒(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系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變現為“逆行者”之美的意象,則是英雄史詩、現實主義作品的借喻占優勢。 你讀,“走的再匆忙,也別忘了你身后/所有的母親,都在等你/平安歸來!”語言質樸自然、清新流暢,一幅錚錚鐵骨的抗疫保衛戰圖畫,遐想著湖北秭歸的遙望,也芬芳著宋翁卷《鄉村四月》:“子規聲里雨如煙”。語法上,一個“走”的不及物動詞,加上適當的介詞及介詞短語,再演化相互關聯的模式。其中,關聯詞“再”,表示承接前一個動作,形成銜接與關聯化;爾后,并入“別忘”的融合、吸收,類推“所有”構式化配合“都”的轉類,寓情于景,為我們共現一幕億萬人心的牽動框架。然而,回眸一望“平安歸來”的動心,那思歸想望回故鄉的杜鵑情懷,仿佛是那就是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的“我哥回呦!一聲聲,幻化成五千年的象形文;一點點,驅動著未來的人們,凝視著這里的眼睛,在斯琴高娃的朗讀中,那悠揚嘹亮的德音,閃爍著今天最美的中國。 ●2020年3月26日—4月6日吉林江城
彭彭林家.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11:53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微型詩顧問,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