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陰雨連綿的清明,時而陽清明目,游離于陰陽之間,那為什么不能像我國現(xiàn)行八個(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節(jié)、除夕)傳統(tǒng)節(jié)日那樣,以確定的陰歷日期為準?如蘇軾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在陰歷中的習俗中,年節(jié)早見于《尚書·舜典》,到漢代民間風俗就已相當繁多,源頭上,節(jié)日,是一種月相位移的變化,如過年稱為"舊歷年”、“陰歷年”,是一種紀念日、傳統(tǒng)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如除夕的習俗,是祭祀祖先祭祀先祖,為春節(jié)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節(jié)氣,來源于規(guī)定的歷法,即為根據(jù)天象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jié)來臨的法則,如清明雖然也是祭祀的節(jié)日,但更多的意義是自然的節(jié)氣。也就是說,清明首先一個節(jié)氣謂天時,然后,才是一個節(jié)日謂人和,具有天人合一的意象。那么,先說說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的原理。
回顧歷史,在歷代歷法的干支歷的形成,先由商代紀日開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采用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紀月,西漢末采用十二辰、加時而制度。唐以后,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日趨完整,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兩千多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歷法數(shù)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tǒng)。譬如,24節(jié)氣是表示季節(jié)變遷的24個特定日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這樣以來,我們判斷節(jié)氣依靠太陽轉動的軌道,日子前后相差不超過一兩天,也就跟陽歷的時間相一致,節(jié)氣便固定在陽歷。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天柱五星主管),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更靠近在陽歷的范疇,也就回答了民間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為什么是公歷的詢問。但是,清明節(jié)身擔二職,既是24節(jié)氣與陽歷時間相近,又代表陰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人說,清明節(jié),真正意義上,應該是不按照陽歷(公歷),也不按照陰歷(農歷)確定的節(jié)日。 那么,清明節(jié)的原委,到底是按什么歷法計算,成為人們一個心靈的困惑和陰陽劃分的追問。歷法上,依歷年歷月而言,可分為:太陽歷、太陰歷、陰陽合歷。
一是太陽歷(公歷、陽歷),定義為季節(jié)(節(jié)氣),古人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其所在的位置,定義為黃道。與國外使用的陽歷都是一樣,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計算和劃分,又將黃道視為一周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fā),每前進而相隔15°的位置就是一個節(jié)氣點,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周黃經360度,地球達黃經零度定春),為一個回歸年,合360度,總共有24個節(jié)氣點,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為一年周期,由此而制定歷法。回頭一望,太陽的一周期,也只是近似等于一個回歸年,然后,把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塊,每塊叫一個月,一年12個月與朔望月無關。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97個閏年)再閏,謂之天干。
清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4 22:36 上傳
換言之,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jié)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jié)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是——節(jié)氣,即為: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jié)氣;每月的第二個是——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中氣。節(jié)氣和中氣交替出現(xiàn),各歷時15天,現(xiàn)在已經把兩者統(tǒng)稱為節(jié)氣。 節(jié)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前后僅相差一兩天,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但在陰歷中,節(jié)氣的日期卻卻變化很大。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陽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文化曰:年的回歸、月的集合。
二是太陰歷(陰歷、農歷),定義為月相(節(jié)日),是以按照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立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超過一周)為一個月,然后,把12個月(閏年13個)拼一起叫一年。 即以朔望(夏歷每月初一和十五)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謂之地支。 然而,古代無論是計時,還是記人的生辰,都是以陰歷為依據(jù),傳統(tǒng)節(jié)日基本是以陰歷時間為準,如春節(jié)是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是正月十五。文化曰:年的均分、十五的月亮圓。
三是陰陽歷,農歷別稱是陰歷、漢歷和夏歷等;但不是真正的陰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就是以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也就是說,陰陽歷是兼顧太陽(節(jié)氣)、月亮(節(jié)日)與地球(我們)關系的一種歷法。原理上,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jié),恰好陽歷則可以,但是卻不能很好指導農業(yè)作息。于是,便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所以說,決定二十四節(jié)氣時間的歷法,既不是陰歷,也不是陽歷,而是中華農歷(干支歷)陰陽歷,也稱為節(jié)氣歷。
顯然,陰歷與陽歷都各有缺陷,對于陽歷的天文知識了解,以自然科學制定了24節(jié)氣,跟地球公轉位置對應(每150一個節(jié)氣),才出現(xiàn)了節(jié)氣與陽歷日期能匹配;那陰歷日期卻無法對應的現(xiàn)象。純正的陰歷是每12個月一年,若干年后會出現(xiàn)一月在暑天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格局,反饋的信息就想出了閏月的方法,一旦陰歷日期超出季節(jié)一定范圍,就用閏月將之拖后,使之不會偏離太多。所以,舊歷法不是完全的陰歷,還加入了24節(jié)氣這種方式,巧妙的將陽歷歷法融入到陽歷中,大大的方便了農耕,專業(yè)術語是陰陽歷。由此而言,清明既不是按照陽歷確定,也不是按照陰歷確定的,而是由融合陰歷與陽歷的智慧結晶,由陰陽歷確定的。現(xiàn)實中,對于清明節(jié)的時間差來說,陽歷(節(jié)氣)比陰歷(節(jié)日)更接近本質,所以,采用了陽歷,即為公歷。
79538f213ee0c799d7994adc07b7ac92_153524887_3_2019020402475561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6 21:54 上傳
《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謂之道”。天文學的概念上,“白道”是指月球(節(jié)日)的運行軌道,太陽(節(jié)氣)移動的路線或運行軌道叫做黃道。與黃道的交角在4°57′~5°19′這個區(qū)間變化,平均值約為 5°09′,變化周期約為173 天。其白道產生的意義:月亮的公轉軌道在空間中不是一個圓,但如果把它投影在天球上,天球的球心為地球,地球的半徑又遠遠小于月球的公轉軌道半徑,白道在天球上則是一個大圓。同理,由于月球、地球的公轉軌道的兩個焦點,是在一條直線上,赤道(是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也是天球上的一個大圓。如是而言,白道(月亮)和赤道(地球)則是一個同心圓。好比月亮代表我的心,陰德也。德則是道的表現(xiàn),太陽之陽德也。一年三百六十天,無聲有聲,在一個個流逝的日子,流動著我們的歲月春秋。你看,"春秋”的自然現(xiàn)象曰:赤道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黃道看做是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赤道和黃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交角點就是春分和秋分。從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名曰春分。太陽朝北變成朝南,是謂秋分。佛法上,南北朝時代由“真諦三藏”所開創(chuàng)的攝論宗的主要理論中,就有一種虛設的柏拉圖式的美學理念——第九識阿摩羅識,意譯作:清凈識、白凈無垢識,乃一切眾生清凈本源心地,非生死之能羈,非涅盤之能寂,染凈俱泯,湛若太虛,等同于佛性、實相心、真如心,空間感、自性清凈心、凈菩提心(菩提即覺悟之意)等,在凡不減,在圣不增,乃是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德者,春秋之美也。那么,無論是南北還是春秋,大自然的大宇宙是一種大道無情,對應人體是小宇宙的平等之心,如佛學里的平等性智——是第七轉末那識(執(zhí)念)所得,而逐漸消除了五蘊,即為:三身明了四智,八識(人)轉為第九識(纏之佛性),如同識別轉為智慧; 也就是唯識宗的八大心王(心靈總稱),為金剛界顯教(計眾生之機,報身、化身為法身的顯意識),轉八識而成就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凡人成佛道也。
清明1.webp.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4 22:38 上傳
人,從天道變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賦予人的這種善得到完成和顯現(xiàn)。如大圓鏡智——是轉第八阿賴耶識(靈魂)所得。顯現(xiàn)了法界之萬象,如月亮的純潔一般。 現(xiàn)實中,如白道遵從法律、傳統(tǒng)或者個人信條的指導,.白道只在乎秩序,而不在乎為了維護秩序使用的方法,喜歡穩(wěn)固強大有組織的政府,至關重要,為集體約束的橫向思維。相反,黑道喜歡按自己的意愿去行,,是一個完全的自由主義者,蔑視權威,憤恨束約并挑戰(zhàn)傳統(tǒng),追求世界的本來面目,.重視自己自由的權利,但并不致力于保護別人的自由,,認為存在與消亡都是合理,不需要外界力量的干預,為個性散漫的縱向思維。基于這種思維原型,所以,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根據(jù)節(jié)日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事節(jié)日、祭祀節(jié)日、慶賀節(jié)日、娛樂節(jié)日等等。鬼節(jié)有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jié)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在遠古的時候,清明節(jié),是上巳(sì)節(jié)、寒食節(jié)合成的三大節(jié)日。上巳節(jié),元巳節(jié)、三巳節(jié),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六十天一個循環(huán),十天里才有一個巳日,所以 ,上巳節(jié)一定選定在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漢代定為節(jié)日,卻難以固定某個日子。魏晉以后多改為三月三日,大地開始復蘇,暖和,便叫做迎青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到水邊戲水、沐浴潔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唐 張說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三月三踏青節(jié),與陰歷九月初九重陽辭青節(jié),兩個正好相隔半年。《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 宋 陸游 《上巳》詩:"殘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 三月三謂重三,即重卦。兩個三爻的單卦相重。《京氏易傳》卷下:“重三成六,能事畢矣。”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明 胡震亨 《唐音癸簽·詁箋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則三月三日亦宜曰重三也。" 那么,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為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的忠孝,在晉文公**期間,為其割股充饑,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下令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清明是反映物候的節(jié)氣,氣溫漸漸回升,草木旺盛起來。農諺歇后語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而谷雨則是春天最后一個節(jié)氣。節(jié)氣是大自然的時空節(jié)點,反射到人體上,是一種大小宇宙的感應變化,從鬼節(jié)、神節(jié)、人節(jié)的過去、未來的潛意識里,顯意識的人們,便將清明寄寓一種寄托,讓身體的血液流淌著對過去的思念而慎終追遠;期許著對未來承載的力量而奮力前進。那么,在這個風清景明的春日里,愿我們每一個人都懷揣希望,感恩戴德,對逝去的烈士、親人的緬懷,篤定亦陰亦陽的心神,藝畫開天,從容不迫,讓一個個清明的靈魂,盎然行走在你我他的微笑之中。
2020年4月4日吉林
彭林家廣東.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5 12:09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zhí)焐厴I(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微型詩顧問,中國散文詩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lián)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y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lián)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