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3-28 19:18 編輯
日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8 上傳
日3.gif (0 Bytes,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7 上傳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黃色是五色之一土居中為正色, 正者,道也。道是德的載體,德是道的表現?!兑捉洝氛f:“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惫试泣S色者,黃帝的顏色也。五千年前,土德黃帝帶領先民,播五谷,建宮室,創醫學,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等;無疑,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肇始輝煌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是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把蚩尤趕去蠻荒之地,才有了中原華夏的根基。由是,那懷來蕭瑟的秋風,一縷縷,思念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遠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虔誠的心情,宛如熬過凌冽的冬眠,龍鳳之子的炎黃子孫,將落入谷底的秋冬拋之腦后,一觴一詠,亮開溫暖的酣春,喚醒著久眠的良知;由內而外,把一個炙熱的靈魂化成滴滴垂水,扣壺長吟,舉起天理的嗓子,悠悠地呼喚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我們共享一個中華的人文始祖。
日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10 上傳
一、日歷祭祀 日歷,是歷書之類,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也是纂修國史的依據。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掛在墻上,或擺在桌上,猶日子的往事記憶,每日一頁,逐日揭去。 也許日子伸開在春天,要去祭拜一個人,歷經過所有的世事滄桑之后,依依地,暢敘道與德的幽情;靜靜地,覺悟覺知最初得姓的祖先之一黃帝,定算數,制音律,定天文。如東周天文星圖中,《太始天元冊》所記載的陰陽五行,與六氣寒暑燥濕風火,是依據十二支所紀一回歸年分為十二個月,再劃分為這六個季節的歷法,簡稱“六季歷”,說明陰陽五行,不僅僅是主宰一回歸年的五個時節(春、夏、長夏、秋、冬),而且主宰著年復一年的木、火、土、金、水。即按照甲子歷的甲子年(土運)、乙丑年(金運)、丙寅年(水運)、丁卯年(木運)、戊辰年(火運)……子月(農歷十一月),丑月(農歷十二月),以此類推;干支紀月以每月交節日作為分界點,故古歷中的《夏歷》以立春為寅月(正月)開始,用干支來紀年紀月紀日。方法上,從已知的公歷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然后,根據氣候變化天道,木火土三陰,金水火三陽,;陰陽逆行則為土-火-木、火-水-金,,即客氣的排序。將天干、地支、氣候、人體的生理,反應到人道為順從道義,就是黃帝時期的歷法。 在氣候的陰陽上, 客氣是一年值管氣候變化的總趨向,客氣推移是以陰陽氣之多少為先后次序。即:厥陰(一陰)—少陰(二陰)一太陰(三陰)一(少陽)一陽呻(陽明二陽)—太陽(三陽)。按著三陰三陽順序,再配以十二地支、六氣和五行來推算。所以,各年的司令客氣(司天之氣),是以值年地支為基礎,“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素問天元紀大論》。可見,司天定居于客氣第三步氣位,統主上半年氣候變化的總趨向。在泉象征在下,定居于客氣第六步氣位,值管下半年氣候變化的總趨向。從申到丑為陰,從寅到未為陽,以古《易》的天門地戶為中心,又與《陰陽離合論:“開闔樞”結構相吻。開則為陽,闔則為陰,陰陽互見。每年的年支,凡逢子和午,不論天干是什么,客氣均屬少陰司天。如庚子年是農歷一甲子中的一個,假如從1840開始,依次是1900、1960、2020、2080···(前后相差60年一周期)。沖太歲曰:子午水火相沖,如:庚子賠款。像屬馬人地支為午火,其個人的事業星,從事警察、海關及消防等.紀律部隊職業,遇官殺,官殺星代表威權。同理,丑和未年屬太陰司天,其余類推。相配以后是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依此次序逐年推移,六氣六年一循環,地支十二年一循環,周而復始,六十年中地支輪用五周,六氣循環十周??傊?,客氣六步的次第,是以陰陽為序,三陰在前,三陽在后。 《史記》記載,黃帝在統一天下之后,命大臣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稘h書律歷志上》記載的《黃帝歷》曰:“探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蔽逍衼碓锤鶕栂滴宕笮行浅鰶]的天象而繪制的河圖,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如三曰三的癸酉日,是中國干支歷法中的第十天。在黃帝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共60對組合,組成了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在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干支的配合,六十為一輪回。如今年2019+2697=4716年,就是黃帝紀元與公元紀元的換算方法:黃帝紀元=公元紀元+2697(年) ,所以,《黃帝歷》以黃帝統一天下之年為元年,即甲子年,比公元紀年早2697年,冬月為子月(甲子月、冬至之月)。子為地支第一位,子月即當時第一個月的歲首,乃今天的十一月,再以閏月調整四時節氣,奠定了中國農歷的基礎。所以,《黃帝歷》以農歷為載體,在某一段時間內,用以八卦五行推論運道,比如結婚找好日子。與《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構成六歷。區別是歲首第一個的月建不同:顓頊(秦)歷以亥(十)月為歲首,夏歷以建寅之(正)月,殷(商)歷以建丑之(十二)月,周歷以建子之(十一)月,魯歷先是以建丑之月,后改為建子之月為歲首。這就是《史記》所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秦始皇至漢武帝年間,施行顓頊歷,閏月放在九月之后,稱“后九月”。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即為:亥、子(冬至所在月)、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閏】。 用數字排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后九】十、十一(冬月)、十二。在夏代以前,黃帝的孫子《顓頊歷》完成于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就是后來的《秦歷》,所謂月建有差,由于前367年《夏歷》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不過是“古四分歷推步而出,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這就是如今農歷與顓頊歷的區別。上古時期,君王只有謚號,而沒有國號。漢武帝決定設立太初年號之后,將以十月()為歲首,反映月相盈虧、潮汐現象的夏歷(漢歷、農歷、陰歷),修改為現行的陰歷,是以寅月第一個月為正月為歲首的太陰歷,自漢武帝至今,以正月為歲首,十二月分類:以正月寅(木)虎、二月卯(木)兔、三月辰(土)龍、四月巳(火)蛇、五月午(火)馬、六月未(土)羊、七月申(金)猴、八月酉(金)雞、九月戌(土)狗、十月亥(水)豬、十一月子(水)鼠、十二月丑(土)牛。因此,與人出生年份相配以十二地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要隔后兩個月。是以《太初歷》木德,生起紅色五星之火,飄揚九州大地。那么,十二生肖在民間有很多說法,在算命中,出生的不好的月份,屬于生在苦交月。其各屬相的苦交月(農歷)歌訣:一蛇二鼠三月牛,四猴五兔六月狗。七豬八馬九羊頭, 十月老虎滿山游。十一月金雞不下架,十二月老龍不抬頭。比如,屬蛇的人正月出生的,屬鼠的人農歷二月出生的,是生在苦交月……以此類推。這,就是以十二種動物與時辰相配,年頭與月份一致,形成另一種十二生肖屬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苦交月也不過操心辛苦而已。
日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6 上傳
二、人道天理 一畫開天為道,尊道貴德為儒道易行,即為人道,政是治理國家或叫家庭事務;道政合一造就了黃帝,他活著我們心中就是天道之理,所謂天理加在良心上叫天理良心。人們擁有瘋狂愛一個人或一件事的力量,雖然知道很多道理;當四象合一的陰陽脾氣,終將變成道理,陰陽不合的脾氣,都是別人經歷的細水長流。也許成熟或幼稚這些有用的道理,由于時空契合的緣故,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宏觀上,一唱雄雞天下白,正月初一的歲首屬雞,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頭上有冠是文,腳下雄健是武,臨敵敢斗是勇,見食呼友是仁,按時報曉是信。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晉·陸云《寒蟬賦》稱:“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 時空上,蟬能夠非常準確地確定時間,在地獄(空間)恰倒好處的完成,從幼蟲到成蟲的過渡生長,爬出地面。那么,超時空同感的覺真,為智慧的“知”與覺悟的“了”,感應天地人的嬋娟道心。若是翻開老黃歷一角,農歷初一稱朔 ,十五稱望 ,十六稱既望,從黃帝的歷法到清末民初啟用公歷,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將刪改并壓縮的明末歷書進呈清政府,取名叫做《時憲歷》,也就是今天所用的夏歷或農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統稱中國歷、舊歷、農歷,如同軒轅黃帝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日歷,是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也是纂修國史的依據。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如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農歷);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公歷)、如萬年歷是一部太陽歷,為商朝第十三任君主祖乙時代,過年時的壽星圖就是紀念的發明者——萬年。春為歲首,根據日出日落三百六天的規律,在日晷儀、水漏壺的顯象上,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四時草木榮枯,歲月十二圓,周而復始從頭來,也就是查找某年限幾月幾日的歷程。制定歷法,就要確定哪一個月為每一年的歲首,叫做“立正朔”。中國歷法在大橈制甲子后,開始以干支紀年。 表現六歷上,《黃帝歷》以十一月為歲首,《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夏歷》以正月為歲首為夏正。以后各個朝代均以冬至月(子月)計算一年的開始,但歲首卻是不相同。如商(殷)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即十二月為歲首。周朝又改正朔,以十一月為歲首。這就是《史記》所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在古六歷中,《顓頊歷》(秦始皇采用)建亥,以十月初一日為歲首;《周正歷》、《黃帝歷》或(《魯歷》建子,以十一月初一日為歲首;《殷正歷》建丑,以十二月初一日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書同文,車同軌”,《秦歷》又以十月(退后一月)為歲首。《漢書·律歷志》上說:“漢朝所制定的《太初歷》,仍依夏正,以建寅月為歲首”。歷代立正朔定歲首,但所定歲首并不叫一月或正月。如《秦歷》(《顓頊歷》)以十月歲首,但十月并不叫一月或正月,而是叫十月?!稘h書律歷志上》說:“秦兼天下,未皇(遑)暇也,亦頗推五勝 ,而自以為獲水德 ,乃以十月為正 ,色上(尚)黑 ”。正月仍然是建寅之月。后來,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這就是《漢書律·歷志上》所說:“故自殷周,皆創業改制,咸正歷紀,服色從之 ,順其時氣,以應天道。”其目的就是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于天,即為君權神授。那么,孟子、鄒衍和董仲舒的發展的五行學說是遠古時代的物質觀?!渡袝?洪范》記載了五行理論,認為:“水曰潤下”,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金曰從革”,金具有變革、收斂的特性;“土曰稼穡”,土可生長農作物,具有生化、承載的特性。水為萬物生命之源,故水為五行之首,天一生水,人之水乃是血液的生命之泉也。
日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8 上傳
三、水韻恒道 智者樂水,慧者腎水,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于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涌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 水處天地之間。乃常恒之道也。孔子云,水有五德:德、義、道、勇、法,君子遇水必觀,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其德流必向下,不逆形成,或方或長而循理;其義浩大無盡;其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其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其法守衛而量見多少,不用削刮。觀者,發源必自西,取出取入,善于變化,萬物就此洗滌潔凈,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水系萬物命脈,亞里士多德把水、火、氣、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構成世界上的一切物體,完善的一個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理,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稜栄拧め屘臁氛f“甘雨時降,萬物以嘉。在水幾于“道”以前,在先民的眼中,從精衛填?!?、“大禹治水”、“女蝸補天”神話,為“道”的依體而出現,水具有生育功能,是一切作物生長最基本的條件。所以,《博物志·史補》說“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 (一)水無常形,水無色無味、透明無形,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固態為冰形成霧凇,或者雪為五谷精,液態為水,呈現純陽江河海洋大水,隨地球運轉而周流不息,是謂天支壬水,如天池、湖泊;呈現純陰雨露坑澗之水,氣化而得,性靜資生萬物,是謂地干癸水,如腎水、漓江、小溪。氣態為水蒸氣,條件成熟時,以雨滴的形態回落到大地上,滋養著世間的一切。(二)水無所不利。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生命體在水(海)中誕生。是維持生命機體的第二要素,促進物質代謝并調節體溫。在自然環境山清水秀,風調雨順;在社會環境中,幾乎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水的參與。靜水流深,剛強石頭落入滾滾急流中,隨柔弱水翻滾而下,最終大石被水磨成卵石,而水卻完好無損,水滴石穿。無堅不摧、無強不克的堅韌。(三)上善若水。水從天上來,卻一刻不間斷的從高處向低處流走,最終在最低處停留。田間地頭、山間谷底,即使渾濁、污濁和納垢,通過澄清,依然保持干凈純凈的本真,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無償的廉價流淌,使沿途的萬物受益。,水非上善,有時也海嘯山崩,載舟覆舟。裝在任何器皿中就呈現器皿之形,頗與“道”有幾分相似。當盛水的器皿被打破時,,避高趨下,水的可塑柔韌性,不會如其他物體原樣置于地上,而是立即改變自身來適應新的環境。于是嘆其水者,正直而無孔不入,無私遍予各個角落,美德所及者生,則謂其知;不清以入,鮮潔以出,包容萬物而盈不求概,則謂其仁;綿弱而微達,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明察受惡不讓,則謂其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心理原型上,奉天承運是天一生水的德運,從華夏族,的秦始皇開始,覺知歷法是天地之大紀,上帝之所為。來自于伏羲創八卦,仰觀于天,俯察于地,以陰陽定乾坤。水外陰內陽而隱,如坎卦,也叫穴卦,火內陰外陽而顯,如離卦;水之道克周朝的火謂其人權神授,順應天意?!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秦始皇對此十分相信,況且前891年西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甘肅省天水縣東北)始建秦國,天下莫平于水,匠人建國必水地,西北之行,天門之水像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水為萬物之源,無形無象、永恒變化而創生萬物,與萬物所依存的“道”不謀而合,偏偏先祖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色的龍;于是,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以德治國,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表現為黃河改為德水,更改制度: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全國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水主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馬者,龍之易象也。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曰其水者五常:仁者,其流卑下,微曲循理;義者,淺者流行,深者不測;禮者,立志善化,至量必平;智著,赴曲百仞,幽谷不疑;信者,翻騰必東,.氣量豁達。不難看出,夏、商、周、秦在立朝后都要按照五行生克推演,找到“立正朔”的依據;并且從星象的觀察數據,參雜易經八卦,而獲得象數理。如五行與 陰歷之月對應上,木者:正、二、三月。火者:四、五、六月。金者:七、八、九月。水者:十、十一、臘月。每個季末的15天合屬土。所以,一個王朝要改變原來的歲首,以老子的“德”性為原則而應本朝之旺相,制定一系列的禮樂典章,以示順應自然,法天則地,則關乎國運的大事。如夏朝主木德,木旺于春,所以以寅月為歲首。木克土,故夏取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都是黃帝一系)而統治天下;依此順推,商金克夏木,周火克商金,秦水克周火,自推五勝的相勝之道,以水德自名。現實中,秦始皇尚水德,水位北方,色黑,故秦尚黑色;而水性屬陰,陰主刑殺,故秦政崇尚法令。而漢高祖劉邦仍依秦制而不改正朔,并開始在祭奠太乙神的基礎上,添加顓頊祭祀,自詡為黑帝。源頭上,是御史張蒼說漢代秦是在秦歷十月,天命不變。 開八字找財官,午財在我坐下,不在旺點,壬午自合只能代表我合的是小財,午從未中出,未在弱點,壬午自合只代表我有一份事業,水和火是氣化的,電力、網絡、電子、天然氣、電纜。反饋:在電子廠工作。 這個命有印祿相隨,時上完全是我自己的,這個財大,不會安于上班,印祿相隨的人房子都多;月令印祿相隨,我能借到光,家里的印祿相隨就是我自己的財富。真正讓我發財的是印祿相隨。中央天,土炁所主,色黃,司四季,由黃帝所管。漢承秦,土克水,漢應是土德。漢文帝時的賈宜想改成土,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正式改為土。統治者相信自己占土德,所以推行與老莊學派的最大分支——黃老之道,產生戰國時期的黃老之學,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以道家思想為主,并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在漢朝初年得到重視,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最突出休養生息。秦末戰爭及楚漢戰爭,使漢初民不聊生。為醫治戰爭創傷休耕,就像耕地被過度使用后,地力大減,即使加大施肥也不可能再有好的收成,迫切需要與民休息,其次,另一原因,是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將錯就錯,這才有了“文景之治”。西漢末期,劉歆主張漢為堯帝之后改為火,以正月為歲首。理由是秦襄公以秦國居于西戎,奉少昊為神主,立西畤,祠白帝;這樣,少昊屬金。后來赤帝子劉邦斬白帝子白蛇起義,滅秦立漢,所以,正確的應該是秦占金德、漢占火德。由此看來,五德終始說錯誤的推理,害了秦王朝,卻歪打正著地幫助了漢王朝。漢武帝在制定《太初歷》時,法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稱"八十一分律歷"?!肚彾取吩唬喊耸环种氖秊槿辗?一朔望月29又81分之43日,即29.530864日,相比現代數據29.530589日,誤差為0.000275日)。將原來以冬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夏歷正月為歲首,在大初元年五月: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為此,落下閎、唐都、鄧平便將歲首改為寅月木德。按五行生克制化,秦以十月為歲首,在五行紀年中為水月。十月、十一月為水月不利于火,而十二月為土月,按火生土可瀉火力。漢主火德,木生火,當然要改為寅(木)月為歲首了。顯然,從虞到漢,中國歷史上原各朝代所主之德,在王莽新朝之前為五行相克說: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至王莽篡位,依劉向(劉歆之父)之說,歷代所主之德是: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的五行,為一個相生的循環而被后世多所采納。那么,秦時的水與金就成了一個混亂的概念而被刪簡剔除,起因是西漢丞相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于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漢屬于火德。東漢光武帝光復漢室建武元年之后,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色尚赤。漢便經歷了:水→土→木→火的四個階段,以后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采用火德,其錯誤的根源在秦始皇。
日7.png (0 Bytes,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9 上傳
四、藝術同音 回顧歷史,五德相生的理論,推出了自太昊至漢高祖的各代帝王的“德性”譜。 漢家堯后,漢高祖為火德之類的話題。劉歆著有《三統歷譜》,其中《世經》一篇,保留在《漢書? 律歷志下》,其中以五德相生順序重新排定的各朝代德性是:太昊帝為木德,為帝太昊→共工氏為水德,此為閏德(木火間的水德非序)→炎帝為火德,因木生火,天下號曰神農氏→黃帝為土德,因火生土,天下號曰軒轅氏→少昊帝為金德,因土生金,天下號曰金天氏→顓頊帝為水德,因金生水,天下號曰高陽氏→帝嚳為木德,因水生木,天下號曰高辛氏→帝摯為水德,此為閏德.(木火間的水德非序)→唐帝為火德,因木生火,天下號曰陶唐氏→虞帝為土德,因火生土,天下號曰有虞氏→伯禹為金德,因土生金,天下號曰夏后氏→成湯為水德,因金生水,天下號曰商,后曰殷→武王為木德,因水生木,天下號曰周室→秦為水德,此為閏德(木火間的水德非序)→漢高祖為火德,伐秦繼周,因木生火,故天下號曰漢家,乃是一種藝術之美。 藝術是虛實結合的陰陽之道。古哲云:“有作有為皆是幻,無象無形始為真”。圓明光爍,渾如元珠之在晶盤。尹真人云:“始而有作有為者,采藥結丹以了命也。脾土之氣,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但現實中,《武林外傳》第40集的佟湘玉的臺詞曰:“幻境再美終是夢,珍惜眼前始為真,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幸會有緣人。”人的靈魂是精神潛意識的本性,如圖騰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靈魂的好歹在一念無明之間而生相。遠古以前,主神—艾文納斯,為我們的世界創作了《伊斯般那》一本書。記錄了世界的創始和生命的起源,寫出了日月星塵、四季變更、天地萬物,還將自己的化身寫入其中,教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生物,讓它們擁有不同的能力及特性;那么,一點一點,撕碎其魔法的心理,便有了仇恨貪婪的情感,那世界生物不再只有單純和善良,。諺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法總是邪正并立。古哲云:“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孰知你我他的玄關竅,,在不在三千六百門? 門是入口的途徑、訣竅和門道兒。歲是光陰運行之理。像干出來的王兵,謂仁義之師。王姓是首創這種天文歷法文明的氏族之一,其周歷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而得天之正道,也就是天元自相通;周天歷度稱“蓋天圖”、“渾天圖”。四正(東西南北)無順逆,地元(地體神經細胞)為陰逆通人,人元(夏歷的歲首)為陽順通,順為凡,逆為仙,,人,卻在中間顛倒順序,詩化陰陽的歧義。顛者,為最高最初的頭頂,引申為上下跳動,如顛簸或傾倒;瘋瘋癲癲就是在正反思維之間。天象在氣運相交時,,就有物體的內在變化正在形成.一個新的事物之相,叫物相.。那么,這種正弦曲線的波浪變化,大藝術家,正經的時候比誰都正經,瘋來的時候比誰都瘋;瘋與不瘋的極致就是藝術意象的最大比值。如唐伯虎曰:“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好比曲線走路謂之跳舞,路為內在之“道”,跳舞為外在的煉功;用在詩歌上就是武功招式,書法亦然,都是在曲里走路,而成為一條螺旋式上升的弧線,吻合著馬克思主義波浪式前進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螺旋式上升也就是在曲折里前進;在遷移思維中,任何領域的思維之道,化成術的時候,一通百通,一徹萬融,為佛學的圓覺思維,好比圓上無數個集合點的微妙洞察,靈活變通,能洞照一切的清凈真智,即為菩薩的圓通,如觀音為“圓通大士”,清澈而明心見性,成為真如世界。道家的水之融合,好比主客體不分的原始思維。因此,美學上,儒學的太極思維借用,表現為詩歌的象外之象,游弋于是與不是之間,即為:左腦清楚,右腦糊涂,就是藝術的模糊意向,借用小腦的內功,連接左右腦,成為瘋癲的人相,也就是先天的薩滿教巫術,溝通天地之神,人之代言的藝術也。 自軒轅黃帝之孫顓頊,頒布了一道“絕地天通”的命令那天起,人神分,天地隔;人與神不能再隨意往,天地斷絕,由重與黎把守,來往依賴“巫”來溝通,唯一通道的昆侖,在神話中被看成是微縮宇宙?!稌涡獭罚骸澳嗣乩?,絶地天通,罔有降格?!笨讉?“重即羲 ,黎即和 羲和是天地始生主日月,在時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變成"日御",在后來的不斷演化發展中,天帝帝?。偣灿腥齻€女人:太陽女神羲和、月亮女神常羲、鄒屠氏的女兒),其帝后羲和又作為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承擔了文化的功能載體,在歷史傳說時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現?!妒酚洝の宓郾炯o》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傳說常先在黃帝時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還有一個女性人物叫常儀,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妒酚洝v書·索隱》按:“《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币蚬糯皟x”與“娥”同聲通用,所以后人有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即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秉S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于今河南。在民間傳說里,大羿(yi):他善于射箭,曾經幫助帝堯射下九日,匡扶黎民。人們尊稱他為:“羿”、“大羿”、“司羿”:帝堯時期的射師,嫦娥的丈夫,被帝堯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由于夏代有窮國君主后羿的名字里,也有“羿”字,且也善射,所以,后人容易將二人的事跡、稱呼混淆,以至于二者現已混淆不清,演繹著一曲藝術的象外之象。
日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09 上傳
五、宇宙自我 昆侖是微型宇宙,黃帝是宇宙的投影。西王母的昆侖宮就代表著天帝,女代父也。在涿鹿大戰的時候,西王母和黃帝達成了一個有關于昆侖山的交易,黃帝才搬離昆侖山,獨留西王母常駐在昆侖山之上。 那么,昆侖與黃帝神話的起源地,均在中國西北,如《穆天子傳》里,記載著西周的第五代天子周穆王西行,見到了西王母的故事。地理氣候上,西北一年四季分明,晝夜溫差比較大,到夏天中午氣溫可達30多度,夜間氣溫10度。人秉天地之氣而生,隨天地之氣而死,五行之氣隨身而化,五行之氣隨身而成性命。性命之性,百姓之姓,先秦古文皆作“生”字的用法,生者,性也。天與性生,不從女,不從心。性有愚拙,五行化而為性;命有生死,五行成而為命。即五行時空能量的五種量子狀態,五行能量在人體內流轉,如同DNA的不同信息表現五種性格一樣,從能量磁場理論上,則代表世界五種不同的能量。因此,性命雙修,身心全面修煉,達到至高完美的境界,是傳統道教養生的完美理論,也是古代體育哲學人體觀的范疇之一。五行定律在遠古時代,是皇帝所運用的帝王不敗之術。三國時期,諸葛武侯利用五行奇學,巧借東風,火燒赤壁,其預測策劃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五行原理的運用,一曰性(精神),在性木主仁慈,火主禮貌,土主信譽,金主義氣,水主智慧。二曰命(物質),在命木主肝臟,火主心臟,土主脾臟,金主肺臟,水主腎臟。三曰生日關聯,春天出生的人,木旺克土,脾胃有病,為人仁慈而沒有信譽;夏天出生的人,火旺克金,肺臟有病,為人有禮貌而不講義氣;三、六、九、十二月四季末出生的人,土旺克水,腎臟有病,為人有信譽而沒有智慧;秋天出生的人,金旺克木,肝臟有病,為人講義氣而沒有仁慈;冬天出生的人,水旺克火,心臟有病,為人有智慧而沒有禮貌。五行是運行、運動和不斷變化的規律,人和萬物一樣,五行十二個階段就是60年,換言之,人的性格運行六十年。原理上,木、火、金、水、土五行之氣,每季三個月。春天木氣行,春暖花開;木氣行一、二、三月,三月土開始松軟,土氣行辰。夏天火氣行,夏日炎炎;火氣行四、五、六月,六月土開始燥,土氣行未。秋天金氣行,萬物蕭殺。金氣行七、八、九月,九月土開始寒,土氣行戌。冬天水氣行,冰封大地。水氣行十、十一月、十二月,十二月土開始解。土者,五行墓地也。春季陰歷三月(辰),屬燥熱;夏季六月(未),屬濕熱;秋季九月(戌),屬燥寒;冬季十二月(丑),屬濕寒。后天八卦方向上,土氣行辰(東南偏東)、未(西南偏南)、戌(西北偏西)、丑(東北偏北),位理學將這四個方位稱為“墓”即落葉歸根之處的倉庫,也為所有垃圾聚集之處。那么,四柱八字命理中的地支的四墓庫,辰為水庫,戌為火庫,丑為金庫,未為木庫,其中土五行為本氣最重。按其作用不同分為濕土和燥土。辰為陽濕土, 丑為陰濕土;戌為陽燥土,未為陰燥土。土者,德也。 運用在五德相生上,《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犧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犧氏沒,神農氏以火德繼之。火生土,故神農氏沒,黃帝以土德繼之。土生金,故黃帝沒,少昊氏以金德繼之。金生水,故少昊氏沒,顓頊氏以水德繼之。水生木,故顓頊氏沒,帝嚳氏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帝嚳氏沒,帝堯氏以火德繼之?;鹕粒实鬯词弦酝恋吕^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繼之。金生水,故殷湯氏以水德繼之。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繼之?!辈嚏咴谶@里以五行說來解釋朝代的更替,炎、黃的傳承關系從伏羲一直排到漢。這種戰國陰陽家鄒衍五德終始說循環論,本意是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附會于王朝的變革上,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理論框架。三國時,仍在按其所主之德(魏得地統)土來確定歲首。據《三國志》載:曹?!耙詾槲旱玫亟y,宜以建丑之月為正”。一直延續到刀鋒上的文明宋遼金時代。但宋金以后,從秦漢開始沿襲千余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于消亡。的是,歷史也許忍受了所有的孤苦無依之后,捱過了無數個淚往肚里流的夜晚,遙望天空,那月色專注的內心在太陽的潮汐之中,仍然充滿積極向上的希望;一天天,當我們撕開歲月的日歷,萌動的良知恍惚對得起光陰天理,至于其他的懵懂,就留給時間慢慢去說吧。 2019年10月23—31日吉林江城 2020年3月27日吉林松花江
上饒彭林家.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3-28 19:18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