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對故土的眷戀往往更加濃郁。身處異鄉的人,拿什么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在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有這樣一些民間詩人,他們以詩會友,以詩歌抒懷,在詩意中尋找心中的遠方。 顧村鎮有些特殊,顧村鎮上32.8萬人口中,戶籍人口不足三分之一,超過三分之二來自于全國各地,被稱為“移民鎮”。他們有的已經安家,有的還在上海漂泊。而詩歌,讓這些異鄉人更好地融入上海。 老家在安徽巢湖的郭佩文16歲輟學,曾在青海、北京等地打工,最后落腳在上海,現在是一名保安。生活雖不寬裕,但從郭佩文臉上看不到愁苦,而是掛著踏實的笑容。 郭佩文當過建筑工人、炸過油條、包過餛飩……但無論做什么,詩歌一直伴隨著他,最近,他的詩集《風吹我的村莊》就要出版了,其中收錄了他100多首詩。 “我懷中仍倔強地存著一朵/她不分晝夜地在我懷里行走/在大風飛揚的曠野/她完好如初/把花開成了詩的形狀”。讀著自己的作品《我的詩》,郭佩文的眼里泛著淚花。 “我只是喜歡詩,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不算詩,直到加入了顧村詩友會,才真正打開了詩歌的大門。”郭佩文說。 和郭佩文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來自山東萊蕪的趙平軍。今年50歲的他一直喜愛詩歌,卻沒有得到過專業指導。直到2014年,趙平軍參加了顧村鎮舉辦的詩歌大賽得了獎,加入了詩友會。從此,生活被點亮,他鄉成了故鄉。“有了創作詩歌的伙伴,還有老師來做指導,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趙平軍說。 像郭佩文、趙平軍這樣的民間詩人,顧村有1000多名,他們有的是外來務工人員,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本地農民,他們以詩會友、以詩抒懷,顧村不僅是他們生活的地方,更是精神家園。 為了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詩歌帶來的樂趣,顧村鎮政府有30萬元的詩歌專項扶持資金,專門用于支持詩歌文化活動。至今,詩鄉顧村年會已經舉辦了九屆,不僅培養出一大批民間詩人,還為他們的詩歌作品展示搭建了平臺。 顧村人愛寫詩、愛吟詩,而其中透露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更加可貴。正如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評價的那樣:“顧村的詩歌是真正的詩歌,因為這些詩人從來沒想過名揚天下,甚至沒想過成為真正的詩人,他們的心靈很干凈,因此他們寫出的詩很純凈。” 注:原作者為賈遠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