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靜川 于 2020-1-31 22:16 編輯
微信圖片_2020013112030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31 21:55 上傳
詩歌,需要意境之外的意象
——讀何金的詩《年夜》
靜川
北方的臘月,與年夜愈來愈近,年夜,也是神秘的,首尾相顧,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兩個年輪的相互交付,臘月,于自己亦是神秘不可解的,總堅信一年中唯有此時,自己方是完整地存在,或者說醒著,每個細胞都醒著的,我不想睡去,我想與中國的精神,自己的精神,熬過這一夜,迎接新年的伊始。慶幸自己,在此刻有機緣詳讀于雪柳詩社的同題詩40首。鼠年的詩,我自己覺得不好寫,這不僅僅言于“膽小如鼠”、“ 鼠目寸光”、“賊眉鼠眼”等等好多與鼠有關的貶義詞讓我詩性闌珊,我對老鼠,也確實是故事當年。記得我與軍人父親下鄉的時候,年有饑荒,我與妹妹有挖鼠洞為生之事,掏黃豆的時候,老鼠咬了我的手指,嚇得我妹妹哭的傷心。我與鼠輩真的無緣,但看了何金的詩,于我而言,這是個可遇不可求的閱讀契機,現實與作品,存在與時間,于形而上下中繁復登場,交替流轉,不可多得亦無比受用。閱讀的間隙,總能看見或早或晚的回憶、懂得、理解、或說是陽光,像鍍在樹木之上的金子,讓自己一度想起多年前讀過的,英國作家弗雷澤的《金枝》,書中所述的遙遠的亞平寧半島上,內米湖畔那株圣樹,一定也有著如斯的金子般的光。而這臘月里的閱讀,亦令自己篤定了弗雷澤關于“交感巫術”的交待:物體一經接觸,便會神秘地相互作用,并在遠距離中持續存在。一如自己在何金的詩中,不斷觸碰與目睹到的豐富、靜謐與隱匿的澎湃。有如屋內的姐姐,窗外的燈籠,神秘時間,刻滿臘月幽微的印痕與氣息,亦充滿蘇珊·桑塔格在她的隨筆文集中指出的那種注意:“我所理解的作家對世界的注意,應該是心靈對世界試圖的理解、認知與吸收,且不被這種理解所腐化”的注意,以及由此而及的、源自靈魂的對整個世界的關懷與抵達,讓猥瑣的屬性,用母親的行為留給你猜測,延展逸美的詩意擁有嶄新的閱讀。
讀何金的《年夜》我仿佛也回歸到“1996火鼠年/二姐搟面皮/全家人在炕上/包年夜餃子/母親往爐膛里/填了幾塊/油亮亮的蛟河煤塊/屋外的紙燈籠/紅彤彤”寫詩,我個人需要何金這樣,曾經擁有過的生活,這生活真實可信,這些樸實的句子,它讓我想起了,我軍人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弟弟妹妹,在盼望年節到來之際的**和快樂。油亮亮的蛟河煤塊,那是我們大東北吉林蛟河的資源,蛟河煤塊,極品煤,用“油亮亮” 的字眼不僅提升家鄉的資源煉造也提升了詩之外延的廣度,甚至也順之掛起屋外紅彤彤的燈籠。人生不惑之年,我也時常回顧小時候的依偎,回顧牛年馬月或鼠年的到來,我忌諱鼠,但我沒有理由拒絕12年輪回的屬性。“雪下得靜、母親手擎蠟燭、走進倉房/用鐵爐鉤扒開/鼠洞的黃泥疙瘩/在洞口前/撒了一溜米粒兒”詩歌,不需要富麗堂皇的語言,也不要撲朔迷離的情節,只需要用文字捏住讀者的心就行。幾十年前,幾乎普通百姓家沒冰箱,年貨,餃子,都需要放在倉房里儲存。媽,是所有家庭的操心人,看爐子,做飯……還得想著倉房里的年貨別被老鼠啃了。何金的詩寫的很細,像小說一樣,有主線,從填幾塊蛟河煤開始,再用鐵爐鉤扒開鼠洞的黃泥疙瘩……屋里到屋外,再到倉房,平穩詩寫無一點點斷裂的痕跡。何金是位老道的詩人,他在這段句子里,留下的是暗喻和猜想,“在洞口前/撒了一溜米粒兒”他不告訴你是鼠藥,還是真真的糧食。寫詩,有時候也需要藏匿多層意象的雙關語,金偉信在他的詩《年夜》,用的是潛意象,他只說母親在倉房的鼠洞口撒了一些米粒,他不告訴你那是鼠藥,還是真真的糧食,也許是鼠藥,母親怕繞床饑鼠啃了倉房里的年貨;也許是他善良的母親用慈悲的心腸送給鼠們的年夜飯。這是詩人寫詩的成功之筆。這是高手。
這首《年夜》,最讓人值得記住的話,亦將他對詩、對創作,對世界、對生命與人性的愛與探求一語道來。奧地利的英國籍哲學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語言哲學奠基人,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他的《維特根斯坦筆記》中有句,值得稱道的不是恐懼,而是人類對恐懼的克服,它使生活值得一過。若籍此語描述何金的這首詩:我就用他最后的一句,值得稱道的不是作品中的生命與靈魂,而是作者對生命與靈魂全部意義的永恒追索,它使生命值得經歷。就像《年夜》的結尾,“米粒的樣子/很像母親那年/去倉房/留在雪上的腳印”詩,不需要迷茫,需要真實的回憶和真實眼前的每一天的生活。鼠年,我無贊美鼠年的詩,借何金的《年夜》,打開鼠目寸光的前行之路——鼠目可以寸光,詩人的眼光,可以洞穿平凡的世界。
附詩:
年 夜
何金
1996火鼠年 二姐搟面皮 全家人在炕上 包年夜餃子 母親往爐膛里 填了幾塊 油亮亮的蛟河煤塊 屋外的紙燈籠 紅彤彤 雪下得靜 母親手擎蠟燭 走進倉房 用鐵爐鉤扒開 鼠洞的黃泥疙瘩 在洞口前 撒了一溜米粒兒 米粒的樣子 很像母親那年 去倉房 留在雪上的腳印
20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