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21 14:42 編輯
雨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14 上傳
觀讀水鄉詩亦香 ——賞析《今夜,我在烏鎮等你》的看點與白羽依的美學思考
彭林家 烏鎮客邊宵喚月,鵲征夢里日拱橋。素有絲綢之府的千年烏鎮,位于浙江嘉興桐鄉市。你看,河埠廊坊,百步一橋,遙遙望去,處處青石積壘的幽雅,幢幢飛檐翹角的漁色;每每清風徐徐吹拂,槳聲慢慢搖曳,一幕小橋流水河塘的圖畫就浮現在眼前。你讀,詩家白羽依筆下的烏鎮《今夜,我在烏鎮等你》:“在滄海中起伏了很久很久/今夜,我把感情停泊在烏鎮,等你。”背景上,集鎮境內的太湖水系,微波旖旎,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開始了稻作農業的馬家浜文化。春秋時,烏鎮稱為烏戍、烏墩。戍者,軍隊防守,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南宋范成大的《烏戍密印寺》:“青墩溪上水平堤”。其中,“墩”者,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地脈隆起。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 “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于四曠也…”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于此,遂為烏余氏,曰烏墩。宋朝時為避光宗趙惇之諱,將烏墩鎮、青墩鎮改稱烏鎮、青鎮。源自于烏有烏陀山岡(山岡)古跡,青有昭明青鎖。昭明者,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曾在此設館讀書,成為一代文豪,故有烏、青之名。那么,這魚米之鄉的舊時模樣,當花燈漂浮在水面的時刻,在現代毫墨的吐鳳中,該蘊涵著怎樣的古城韻味呢? 審美上,詩里一個“起伏”的幻象,石階從水上升起,小船在水鄉逶迤,托起“感情”的 封裹,悄然地“停泊”在心池的中央;駐足凝望,一汪汪回望的水面,波起“等你”的浪花,映現古鎮人家的日子,在徘徊的腳步下,逢源橋、應家橋、太平橋、仁濟橋……數不清各式各樣的橋。無論是依河筑屋的風貌,深宅大院的格局;還是重脊高檐的石板小路,古舊木屋,恬靜地移動著世外桃源的縮影;寒樹煙中,青翰往來的蘭舟,流水鋪展成宣紙,掛著眼前的:“燈火闌珊。依呀往返的烏篷船若隱若現/小橋下的流水,寧靜而悠然”。初看,這是一首現代抒情的古典體歌行體;然而,詩人的嚼味,將三次來到這里所儲蓄的情感,采用的民俗當物,像“烏篷船”、“小橋下”等江南水鄉的物象;平平仄仄地從浸潤千年青墩,一隱一現,幽然地從拱橋中穿過;然后,借著晚清建筑的烏鎮載體,通過一串串情緒的取象:“燈火”、“往返”、“流水”等等;恍如有一個穿著藍花布的女孩兒,面若桃花,眼如星辰,兩道長長的睫毛,忽閃忽閃地看著你,閃現一目人性的原始本真;靜靜地,在自我生命的觀照中,把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枕河名鎮,從伊于胡底的集體潛意識里,凸顯中國最后枕水人家的江南風情。你瞧,那“悠然”兩岸的白墻黛瓦,乘著渡船游蕩,夜幕降臨看著對岸戲臺,吳娃越艷仿佛與游人遙相對望:你和她說話, 吳地自稱曰我儂,稱人曰渠儂﹑個儂﹑他儂。交流時,那一二三的吳儂人,紅霞便飛上臉頰,爾后,羞怯地轉身跑開,留下兩條烏油油的大辮子,在身后如蝶輕揚,委婉地訴說著內視的靈像和外視的物象。
雨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36 上傳
詩歌美學的哲理上,內視的作用在于視而有感,準確到達別人沒有體驗的細微變化,即為詩歌情思的維度,曰:詩度。如那“影影綽綽的往事紛至沓來”,氛圍著古色古香的情詞,那清清湖水的氣息,蕩漾的內心相互牽掛;驀然中,“我游離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游離在夢的邊緣”,串起一個個懸掛水邊的紅燈籠,一個“游離”的時間向度,在空間“邊緣”的維度上,一時一空,語境下,靈媒不再是鬼魂傳達信息的中間工具,那“夢”成為激發潛意識創造力的表率,讓一幀用窗戶框住的錦繡圖畫,進入《周易》的逆數測順、推查往知的未來事。像“古井的水純凈如初”的審美維度,就是一種本我潛意識的“如初”的太始訴說。詩人種植出風骨,何嘗不是自己受禁錮的心靈,舉眉邂逅這一片山水;就好比古石橋的弧度,投入自我眉心的三角眼,圓融的第六根潛意識,寄托在薩滿性的通神禱巫,水邊的小鎮在江南韻致里生長。其迷狂的神圣,在冥冥之中,總有一種扯不斷的情緣。客觀實在性上,人的本質屬性,其創作的心法均是一個宇宙磁場,易象借用三魂七魄。感應著一切外界的數理變化。比如,建筑風水,為了氣暢而避免氣沖,便在大門內外置一堵“一字形或八字形”的蕭墻。南方稱照壁,北方稱影壁,擋風或避煞斜門左道,侵犯天魂本我、地魂超我、人魂自我的自由游動。而詩人正是需要三魂的活躍,連接著七情的對象,合成內心的觀照。或者說,這種易象的挪移的心法,易因象而設辭,符因咒而制勝。如當路放置"泰山石敢當"的符鎮,均是天地自然與人心營構之象。因此,作者在象數理中,將落日古道的印痕,揉合著愛與情的深化,如“掬一捧洗卻風塵”的物質、“便灑落一地繁華”的精神,形成了同類關聯的意象。偶爾,像鳧一樣蜷伏的生靈和游客招手致意,洋溢著一種落花流水人家近的典雅情懷,染起詩人準確的物象捕捉,形成無相的申述;恍若引領讀者,從原始的文明回歸到凈土的世界,詩度美也。 名可名,非常名。在藝術的格調上,詩文采用直述與局部象征的手法,一邊鋪敘,一邊象征,將景色的摯愛融入人性的真情。你瞧,詩人反噬“風塵”的無相,點化“繁華”的物象;讀著讀著,逼近眼淚的共性通感,讓人心撒滿一江月色下的烏鎮,好比美學詩度的對等。倘若在詩里,再摻入一滴紅淚的心機禪語,形成語言的別樣化;或者一彎心象的殘月,波動意象的局部結構;也許更能靈動詩歌的整體審美,將夜的月色攪動一波沉于心理原型的浪花。盡管如此,詩人那種忘我的性情創作,在漠然的紅塵中,拎起溫暖的人情;在對等美學的詩解里,小船在墨色的筆端,以情緒的篇章勾起情感的詩魂,行云般書寫著春夏秋冬的演變,同樣也靠近著原始意象的審美;豁如出淤泥而不染塵的水蓮,在竹篙悠緩的撩撥中醒來,在清晨薄薄的霧氣里旖旎。
雨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36 上傳
試想,當一艘艘烏蓬船,幻覺成一輪雕梁畫棟的畫船,慢悠悠地依偎在你的目光里,那詩人筆下的“鉛華的褪盡,滄桑依然”。鉛華,鉛花也。用鉛粉等物梳妝打扮,借指婦女的美麗容貌﹑青春年華,引申為圖畫。比喻虛浮粉飾之詞,如落花冷月的清光,撒落在眼前而觸動悠然傷感,銜來鴻雁傳書的文字,便是心靈漸染之中的一個烏鎮;在另一方時空的“褪盡”古韻中,蕩起一綢籃布的櫓聲,眼里的你,是裹著旗袍的女子,蓮花的容顏,芙蓉的眉眼;眼外的你是境界的風景,亭亭似月,燕婉如春。此刻,秋意微涼,月桂金黃。人入畫中,連做夢都蘸著一壇甜香,房前屋后的畫梁,似乎是屋衍系著悅耳的風鈴,反芻著“依然”小橋的濤聲,小鳥忍不住閉上眼睛呼吸,依人在秋風里翩躚歌唱。不時,從作者的潛意識中泛出原始意象的文明;而這種心理原型的詩度,則是一個詩人的責任擔當;宛如羽依筆端的:“露天電影場的放映機還在轉動/坐小板凳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那個天真的我”。一個“轉動”的時空守護,仿佛是當年的三毛來到的了周莊的幻影,撐起戴望舒的油紙傘,青石小街,霧雨煙嵐,在溝壑的“天真”笑容里,染起后天修行的童心,刺破心理原始的情結,輕輕地,釋放人人關于烏鎮的故土元神追憶。 文學是自然界干支的表達,如同藝術哲學的詩性,體現出人學的烏愛關聯,表現為詩情,則視為愛屋及烏的納音。即為古以五音(宮﹑商﹑角﹑征﹑羽)十二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相合為六十音,與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為宮,稱為納音。民族原型上,“烏”是太陽的代稱。如日烏、旸烏、三足烏。表現人文上,烏鴉,喜鵲烏屬,靈烏為滿族的圖騰鴉雀(烏鴉、喜鵲) ,是謂鴉雀無聲,喜鵲叫喜,是預報神的保護神和喜神,烏鳥私情,乃是善禽祥益之鳥也。如孝烏,幼雛長大后,能銜食哺養其母。由于嗅覺特別靈敏,人或畜還沒有死,但是他或它的身上已經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于是,烏鴉就聞味而來,凸顯警犬一樣的智商。而那些離逝的人都會見到烏鴉,宛如地獄的使者。所以,錯誤的理喻,烏鴉是或死亡的啟迪,鳴叫是悲傷的代表,將慈烏反哺的孝道,化為烏有的虛幻。
風影.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1 14:42 上傳
白羽融肥水,紅塵落瘦石。你想:“青春不解紅塵,胭脂沾染了灰"/在流光溢彩的世界里,愛情已換上華麗的衣裳”。那么,這種“沾染”、“流光”、“換上”的直觀思維的創作中,情感沿著“觀象-取象-比類-體道”的思維,從情變所孕到性變回歸,用易象的方式打開視角而觀察萬物,把握對詩勢《今夜,我在烏鎮等你》的悟解,滲透出:“古樸的郵筒能傳遞萬千思念/卻傳遞不了一封寄給青春的信件”。詩中,一個“傳遞”的正反邏輯,衍射著時間無法挽留上世紀的古鎮文明。為此,詩人將自我的意識,以矛盾的沖突心理,再現了自我的惋惜和祈盼。如詩句里的“古樸”與“青春”的意象反差,形成修辭的反襯;一波波,愛憐著往事與當今的人間幻想;猶如一盞盞靈魂的燈光,把“郵筒”的圓覺,吞沒著本我與自我的美好;幽然地,折射著文明與反文明的道德反思。最后,詩人在拯救生靈的嘀咕中, 借助“信件”浮現唐張祜逸句:“杜鵑花發杜鵑叫﹐烏臼花生烏臼啼”。那才華飄逸的尚書郎,瘦了腰圍,肥了情感;那“韶華已經遠去。可我還有眼淚,還有熱血”的嘮叨;多少緣分在橋上相遇又錯過,多少眼神在橋上留影成風光;一一寄托著愛與情的起初;嫻靜地,打量自我的青春;在“韶華”的祈禱中,希望以“熱血”的心象,撐著油紙傘走過水鄉的粉墻,輕步暗移,倒影烏發蟬鬢,擺動著夕陽帆外幾點遠山,橋里的橋,山外的山。“今夜,在這遠離紛擾的地方/讓愛情還原最純真的模樣”。詩中,用“遠離”的自我抵達“還原”的本我,驅動亟盼的心里,喃喃細語:“親愛的,你來!讓我們手牽著手,慢慢地走”。那眼眸無垠的槳聲燈影里,飄染著竹篙晾曬的綢緞,一個“走”字的風流,不經意地將身邊的時光,遺漏在遠遠的屋檐天溝之中。 “踏著青石板,穿過幽深的古巷,走出滾滾紅塵/走進我們的夢幻天堂……”結尾是語言升華的張力,如“走出”與“走進”是質礙之身的欲,從色界進入空界的美學意境;也就是的自我的欲神,通過識神的超我,靠近著元神的本我,合為大道之我,即為作者筆下的詩性本相。向度與維度上,外視的功能在于視而有見,發現別人沒有悟出的客觀規律,即為詩歌本性的向度,曰:詩勢。文本中的畫面,那盛開在青幽“石板”的清妍光滑,從“古巷”到“天堂”,回歸起初最純真的模樣,如同非物質文化的記憶,再現著粉黛小巷,和那聽門縫的竊竊私語,一點點地,詩化著等你眼淚的滴落,甩在嫵媚的窗欞,變相地講述“非遺烏鎮”的信息,使風水的卦象,為讀者靈現一幕靚麗觀時的目光,也就是詩勢的體現。因此說,詩歌的自性生成,語言縫隙的張力,需要一字字的漣漪,一行行的錯合;才會在《今夜,我在烏鎮等你》的提示中,相約醉美的烏鎮時光,目視過街吊桶騎樓,行走水閣石板小巷。回眸一望,在詩性發掘中,情致著水波瀲滟的心靈幻象:桐油花傘,如微微的一陣清風,輕觸著典雅烏戊的史韻;藍印花布,如一縷花蕊的幽香;在歷史的書卷中沉睡,低沉著六朝舊地的氣息,一磚一石,一山一水,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里,勾畫風花雪月的人間,幽然再現宋齊梁陳的變遷,沉沉地,讓遺勝的牌坊獨立在陽光下古鎮,任鬢角的白發長成睿智的光亮。由此觀讀的水鄉,沁入詩腸的精神蝶化,醉人帆外夕陽:夢幻,徐徐揉進我們的天堂……至今的等你,還能不時想起白羽依,用吳越軟語的情詩,在中國新詩百年獲獎的朗誦會上;她,美美地倩影,輕盈地站在那里,就再也不舍得離開在北京蕩漾的烏鎮聯想。靜靜地,一任婉約的風韻,漫步著青磚的幽巷,三年心空落;抑或游弋著心池的荷葉,一心一意地編織水邊的生活,一字淚痕流;然后,拈花一笑,蘸著烏鎮的墨韻,飄逸剛性的柵欄視野,水光流轉,吟風飄香…… 2018年1月21-22日/2018年2月3-4-13日/ 2020年1月20日吉林
雨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14 上傳
詩家簡介:白羽依,本名伍筱影,網名翩翩風影,現居廣東佛山,高級工程師、詩人、詩評人。有詩歌、詩歌評論及聲像作品等,發表于《關雎愛情詩》《新華文學》《廣安日報》《蕪湖日報》《筆山詩苑》等各類文學刊物及微信公眾號,有詩歌入選《山境——“安居杯”第三屆地學詩歌大賽詩選〉》《中國百年新詩經(第一部)》等詩集。榮獲《關雎愛情詩》2014年年度詩評獎、“大好河山”中華全國詩文聯賦大賽暨徐霞客文學獎詩歌組銀獎、“中國新詩百年”全球華語詩人詩作評選“百位最具活力詩人”等詩歌獎項。崇尚的原則是:不為寫作而寫作,有感才發。
雨8.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34 上傳
今夜,我在烏鎮等你 文/白羽依
在滄海中起伏了很久很久 今夜,我把感情停泊在烏鎮,等你
燈火闌珊。依呀往返的烏篷船若隱若現 小橋下的流水,寧靜而悠然 影影綽綽的往事紛至沓來 我游離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游離在夢的邊緣
古井的水純凈如初 掬一捧洗卻風塵,便灑落一地繁華
鉛華褪盡,滄桑依然 露天電影場的放映機還在轉動 坐小板凳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那個天真的我
“青春不解紅塵,胭脂沾染了灰” 在流光溢彩的世界里,愛情已換上華麗的衣裳
古樸的郵筒能傳遞萬千思念 卻傳遞不了一封寄給青春的信件
韶華已經遠去。可我還有眼淚,還有熱血 今夜,在這遠離紛擾的地方 讓愛情還原最純真的模樣
親愛的,你來!讓我們手牽著手,慢慢地走 踏著青石板,穿過幽深的古巷,走出滾滾紅塵 走進我們的夢幻天堂……
雨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14 上傳
我咸陽橋.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20 19:40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黨員。靜居霧凇的一方靈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贛東北仙人洞,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