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7-13 22:32 編輯
韓0.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2 上傳
作者簡介:韓樹俊,江蘇蘇州人,現(xiàn)居蘇州。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常務理事、蘇州高新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文匯報》《奔流》《青海湖》《西部散文選刊》《散文選刊·下半月》《海外文摘》《時代報告》《中國高新區(qū)》《蘇州雜志》《蘇州日報》等發(fā)表作品。獲中國西部散文排行榜,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集類一等獎并十佳散文獎、江蘇省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蘇州市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長篇報告文學《繡娘的春天》入選2018年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重大題材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工程”項目。長篇散文《姑蘇十二娘》入選蘇州市作協(xié)2018年重點作家作品創(chuàng)作扶持項目。擔任文學顧問的歷史紀錄片《鷹擊長空陳華薰》《清華英才陳三才》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擔任制片人的文化紀錄片《錦溪窯火》在上海電視臺“全紀實”頻道播出。著有散文詩集《姑蘇十二娘》《風潤江南》、散文集《一條河的思念》、長篇報告文學《卓爾不同》《繡娘的春天》。
韓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6 22:08 上傳
空慧,一方水土的筆情 ——吟《姑蘇十二娘》解讀散文詩家韓樹俊的美學流程 彭林家
韓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流動回眸的娥輪,投影著四季的瓣香;轉動生命的風姿,涵映著水土的望日,一天天……”靈性的序言從江南的絲竹音樂里傳來,一方水土的文人情懷,一根筆桿的風格創(chuàng)調,常常讓我紅飛翠舞,綠鬢朱顏,驅趕翩翩飛舞的幻象,那船娘、繡娘、織娘、茶娘、扇娘、燈娘、琴娘、蠶娘、花娘、歌娘、畫娘、蚌娘,一個個站立在蘇州的土地,為我們培植著蘇州的猜想;時而在空塵的盤旋上,任時光的流動,左右流之;時而在地帶的徘徊下,任性情的回旋,左右采之。來來去去,耳邊空諦的覺性停留在詩家韓樹俊的詩情,仿佛是波靈悠蕩,讓吳根越角的視野,撥開著一株株蘆葦?shù)纳`;又好像是尋風吐鳳,讓越瘦吳肥的隱情,捉影著一個個靈池的物象。 “隔著青石閭巷,換成了舂谷、搗衣、石拱橋的倒影”。偶爾,縈情的一瞬,詩家筆下的《姑蘇十二娘》的娥影,穿梭著《蘇州水八仙》的塵境,從《船娘》的靈活飄逸到《蚌娘》的辛勞神話,打撈客串的序曲;為那描繪的盤盤珠璣,一框框地,把聯(lián)袂的意趣游刃著意象與意象群的串聯(lián);逗哏某種“真趣”的情懷,去了一個“有”字,促使“無中生有”的心理迷宮,更加讓我嘰嘰咕咕地把染絲之變的風情,游動于詩人審美的眼底,不時跌落在池沼、池塘和池苑;凸現(xiàn)了一個個茭白、蓮藕、水芹、雞頭米、慈菇、荸薺、莼菜、菱角的靈草風景,一種象征著蘇州八種水生食物的植物,靈顯出內心的曼陀羅花,盛開在酥潤的感知、情感和想象的思維之中,惹起舌尖上的水八仙,一遍遍舔起了蘇州的神往。無論是地理的植物文化,還是風水風骨的精神風貌,一個個語言的象征符號反射出道德的思想坐標。在審美的創(chuàng)作中,馳騁著心與象的性空,塵與物的妙慧;然后,適順著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過程的心理流動,便形成了有我、無我的人間詞話……
韓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藝術的核心是情感與生命的形式,其特性則是一種幻象的方式表達。換而言之,幻象是情感與生命形式的藝術表現(xiàn),也就是人的色魂所營造的“意”與“象”。文本中的《姑蘇十二娘》的詩魂之“意”在詩家的筆調之下,形成了《船娘》、《繡娘》、《織娘》等詩魄之“象”。或者說,是從《蘇州水八仙》的意境里找到了心魂的物質載體,從而使詩人以原我的天魂、自我的色魂與超我的地魂,在自我觀照的狀態(tài)里,鮮活地生存在大宇宙與小宇宙的一隅;情不自禁地借用磁場的時空,為心靈池潭的無根水,微妙地汲集詩人的筆情,構建著詩的波浪與散文的靈香。你看,那合成的圖像,盈溢著一個個揮之不去的靈性發(fā)現(xiàn);然后,不斷地把自性的時空,交替著元神與識神的陰陽變化。無疑,咀詠詩家筆下文字的揉捏,品著那散文詩的性與情,量著那心里話的魂與魄;其內在的韻律共鳴,就像是共飲著一江大運河的風水,化成漕水、璧水和劍池水。飲出的瓊漿,心神一念,激情的波浪便隨著御河的飄流,回腸九轉,返觀一副隔世前緣的倩影,從作者的筆端悄然地流淌。
韓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歌源自民間的集體創(chuàng)作,孕育著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宗教神學的精神意義。你讀,詩人筆下的《姑蘇十二娘》從鄉(xiāng)土的空間走來,傾聽的聲調宛如小家碧玉的琴弦,彈奏一曲曲的吳地之歌,裊裊地從蘇州的園林里飄動。為我,洞開了一扇煙花江南的風景窗口;一會兒感受到街巷阡陌的小橋流水,在身邊潺潺地依偎;一會兒又幻覺成私家園林的水池、亭臺和樓閣;撓癢的心動,一幕幕地從眼前悠然地劃過。
韓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時而,了望窈窕的風韻;時而,劃開淑女的波心……”語言的標準是一種“道”的合適之宜,不管是任何“術”的變化,或者任何文學載體,音樂文字的波動都需要情感的醇厚和情緒的留白,涵映著主體思想的境界;如同韓愈的“氣盛言宜”,把“氣”的呼吸噴溢在文字的靈性上,或言之短長或聲之高底,使心神之力在意識的某一個交點上,牽引著眼前的景象,不斷地滲透在潛意識的祖腦里,迸發(fā)出理想與現(xiàn)實的精神浪花。那么,就主體與客體的契合而言,要讓文本中的詩情體現(xiàn)出一種詩魂之“道”的吳語狀態(tài);必然要跟隨著中國散文詩作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蘇州本土作家韓樹俊先生的腳步,為盡力將吳文化的發(fā)祥地,呈現(xiàn)出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內涵。這,就需要不斷的把使命、性情和生存的融合,對接著責任的方向;或者說,要讓這里已經使用2500多年歷史吳語的古城文化,在情感的積淀上形成現(xiàn)代思維的語言流向,為江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釋放出集體潛意識的原始情節(jié)。
韓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在詩人的眼里,內意外境的高低,往往來源于主體色魂對外界審美的把握能力。所謂獨異的角度是自我契悟生活的基點,以發(fā)現(xiàn)、連接和糅合的方式尋找自我個性的風采,像文本中的《姑蘇十二娘》和《蘇州水八仙》的思想載體,就是在本地文化的土壤里,把蘇州人司空見慣的物質形狀變成作者筆下的藝術物象;爾后,通過屬于文字之器實現(xiàn)著思想之道。那么,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維蟬變中,墜入入木三分的“自我”詩觀,緩緩地平衡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使“超我”心理過程,獲得虛幻圖象的“原我”再現(xiàn)。通俗而言,就是一種心與靈的最佳精神運作方式。也許曼妙的歌聲依然勾不起西子捧心的相思夢,也許百鳥的停鳴依舊不忘記頑石點頭的千人石。因此,韓樹俊采集的芳風紛紛墜落在心隅的巢穴,以小村姑的美麗映襯著大運河的胸懷,深深地,拈花一笑,縱橫而躍出韻外的才思,在無形的縫隙里,匠成一章章韓詩韻痕的花朵。試想,以“自我”的吳地山水蔓延日子的春秋,在挖掘“超我”的詩性平衡里,實現(xiàn)“原我”的心理美學。美學者,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也科也。這,不僅聯(lián)想到西漢初傳《詩經》者的魯﹑齊﹑韓﹑毛四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朗讀聲聲才情的回蕩,還我一曲紅鸞的啼鳴;而且在新奇典雅的情思里,一次次吐露出豆蔻懷春的心事,給我一弘碧水的漣漪。雖然燕人韓嬰創(chuàng)立的詩風早已被人們忘記;但是,詩家襲衣兼食的精神呼喚,從成套衣服的得失中,回味著多盤菜肴的塵根,在嘗試著禪性的修行里,也就是佛典上提到的“心意識”。《文殊問經》云:“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xiàn)知義”。心者,心神也,為第八藏識,既是執(zhí)受所依的結果,又是生起現(xiàn)行的原因,如平衡的超我。意者,元神也,為第七執(zhí)識,分析、明了、認識法的境界,為潛意識本我,如天、地、人的三魂統(tǒng)一。識者,識神也,為前六識,了別心識的對象的所緣外境,為七魄里的意識自我,如七情里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心神者,就是元神與識神的合一也。
韓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33 上傳
遷移理論是一種思維磁場的感應,以各自的情境共同成分而互文互義。那么,如何把“心意識”之間協(xié)調起來,借助感應進入統(tǒng)攝的禪性境界。由此而回味著詩人的禪心:“你,一雙雙穿越世紀的篙手、畫手和圣手,恍惚黏著歷史的靈痕,從眼里的蘇州,化著心里的天堂,為時代的靈空悠悠而來。”顯然,作者的心理美學,是借助著六根互用的思維橋梁,在互文本性的前提下,也如同互文性理論那樣:“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轉化。”從而,讓一種領域里的形象代言走進另一種領域里的理論遷移。假如說,從一到十依次寫做〡﹑〢﹑〣﹑〤﹑〥﹑亠﹑〧﹑〨﹑〩的數(shù)目符號,表示著蘇州人天生的靈性,那么,這種潛意識地挪移著舊式帳簿的草碼,就會有一種延遲模仿的思維衍射,像詩家筆端的文字:“沐浴著蘇州的陽光,吮吸蘇州的水,或扎根在水中的泥土,或漂蕩于水面”,一種水到魚行,弘毅寬厚的人文情懷,禪性地讓水波的觸覺,幻化成了詩人的心波:“你成了蘇州水的兒女。”一遍遍地,為我們刷新現(xiàn)代的蘇州碼子,亦莊亦諧,亦真亦幻,創(chuàng)用漢字的排列,幻化成一首首思想傳承的散文詩。
書寒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4 18:02 上傳
一.詩筆,反芻《船娘》的吳語藝術 文學藝術是通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挖掘,塑造人物典型形象的一種載體。那么,在表演、造型、語言和綜合藝術的對比中,散文詩在承襲古典文化的遺墨,必然要按照已有的格式、標準、方法等表現(xiàn)手段,才能閃耀著它起初遺風的寅亮。因此,像詩家靈性襲來的時刻,便形成詩性的散文象征符號:“欸乃一聲,竹篙撐出半邊天;輕舟一瀉,船娘山歌遍水鄉(xiāng)……” 一聲聲“吳地盤歌”的散文詩情撒落荷池,一句句吳儂軟語蟬聯(lián)著詩人的心魂。你吟,詩人排列的文字沾著韻律的血脈,一種操著勾吳方言的語音,輕清著精神的柔美;為我,染指的趣味散發(fā)著不同地域的語言芳香;恰如詩家的慧性,時而“伴隨著吳儂軟語的船歌,悠揚著江南風味的小唱”,時而的騁情“穿越著一個又一個石拱橋洞”,拎起一串串“吳語”的情歌,綿綿成過去和未過去的優(yōu)游歲月。 散文詩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在通行于藝術同化、順應和平衡的心靈旅程中;作者的筆下:“流淌在江南小河里的船娘,如下凡的仙女一般飄逸……”仿佛是煙花的江南傳唱吳地盤歌的故鄉(xiāng),孕育著蘇州“吳語”的遺風,一種的歷史浮影,好比豎著唱的矯情與橫著說的甜美,漸漸地浮現(xiàn)著渺渺的太湖,為我們探幽著那中古吳國⑶的藝術搖籃。 那么,這種世界文化遺產的民族風俗,融入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無疑,需要以詩的魂靈穿越散文的蝶魄,或以散文的元情敘述詩魄的元性;其互為表里的陰陽共振,勢必要保持內在的規(guī)律,理順著主體與客體的和諧關系,才能讓純美意識的直覺頓悟,逐漸脫離經驗意識的理性漸悟,在“吳語”的載體上,營造神思領域里的宗教物象。像作者筆下的:“碎花青布的包頭巾蓋不住你紅撲撲的臉龐,藍印花布的拼接衫包裹起你健碩的身軀,卻裹不住你搖櫓時優(yōu)美的線條。手握櫓繩,俯身、仰起,仰起、俯身……”讀著《船娘》的詩情畫意,一個個“碎”、 “紅”、“ 蓋”、“ 裹”、“ 俯”的詞匯圖象,便是橫向性的物象前置排列,以意象為主,意境滯后,表現(xiàn)一種自然物象在詩文里占主導地位,體現(xiàn)出一種意象審美的廣度。詠著“小船隨著你的俯仰輕捷地滑過水面,激起浪花朵朵、漣漪圈圈……”。其中的“滑”、 “激”、 “朵朵”、“ 圈圈”便是縱向性的物象聯(lián)動,以意境為主,意象為輔,表現(xiàn)一種社會心象在詩文里占主導地位,體現(xiàn)出一種意境審美的深度。從詩文的氣勢來說,這種散文詩的氣流環(huán)境,好比那種蘇州“吳語”中的軟嘟嘟、膩孜孜的吻唇,蠕動在撮口的一方,那“裹”的字頭與“線條”的詞尾,卻被“手握” 的韻律轉向情緒的拐彎處,掀起一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的精神風浪,不注意的間歇氛圍,使另一句的那個“滑”字一般的柔勁,似乎可以化了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從而使一句句嬌滴滴的辭氣,伴隨著吳音之色,時常從情感的神韻里蹦跳出來;拽著我們昨日的忖思,進入了意惹情牽的荷塘月色。 藝術流派是在文藝思想、審美態(tài)度和藝術風格上,凝結成相近相似的心理流程和審美觀照;爾后,在時間、空間與主體的統(tǒng)一里,演繹成自覺或不自覺的性情結合,形成自我的藝術風格。比如,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一定體系的語言,不僅是人獨一無二的特征,可以追索到人類社會的原型,而且體現(xiàn)出文字與思維之道的微妙關聯(lián)。那么,藝術的比照便是一種盈盈的心境月光,咀嚼品味的情調,不停地挪移著五行中的任何一方,把三魂七魄凝固成元神的創(chuàng)造力,引來六根互用的禪性——靈幻意識與潛意識的彎彎小橋,驅動流水的小舟蕩漾在心靈的河面,片刻,一朵朵劃動的浪花閃現(xiàn)文字的意象,反芻著原型情節(jié)的心象。如《船娘》中的種種圖像構成的典型形象,就像讀著韓樹俊的婉約文筆,恍恍惚惚,從那里領悟了詩歌的思維傾向,再向其他文學體裁擴展,孕育著散文詩的映現(xiàn)魅力。 在藝術宗旨上,任何藝術都是一種鳳絲音樂的蘊藏,洗滌著人心蒙蔽的紅塵浮土,促使某個吳語的“情結” 特效,紅爐點雪,悟性擴張,層層地散發(fā)著自我觀照的幽懷的芳香,好比彈詞與評話一樣,兩者表演上注意模擬人物的“起腳色”的特點,在方言矩行的潛意識里,無論是醒木、扇子的道具,還是運用**、賦贊、人物模擬等技巧的橋梁中,使講述故事的語言小舟流動在思想的河床,或者以中長篇的格式,自彈自唱,夾評攙論,形成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姻,成為事物內部陰陽的反應。那么,這種“術”的變化,往往都是通過有形的語言、聲音和韻律的現(xiàn)象之“器”等多種表象新式,實現(xiàn)無形之“道”的變化。所謂任何事物的本質是“道”的載體,如《易經》而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因此,只要我們掌握了一個先行領域里的原則和原理,就能遷移到另一個領域里的模仿和創(chuàng)造,也是人類本能的靈性所致。 毫無疑問,散文詩屬于“術”的一種演義之“器”,在性情的意識與潛意識的連接與擴張中,韓樹俊從集體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中,用文字的個性渲染著他自己的情感密碼,自然而然,筆底的文字就會靈動著“搖船、掌舵,揚帆、撐篙……撐一條小船接新娘、趕廟會,罱河泥、運菜蔬,捕魚蝦、采蓮藕……船櫓搖出了水鄉(xiāng)生活的精彩”。然而,語氣嘎然停止的瞬間,文本中的“搖”、 “撐”、“ 趕”、“ 采”等動名詞的意緒搭配,營造成思維逼真的鮮活形象,形成縱深的藝術之境,無形就在生命的靈性中,獲得一種詩性的侵蝕和歌情的互動;如魚翔潛底,活靈活現(xiàn)地游弋著心靈的傾河,情緒的鳧船在文字的縫隙空間里,油然地盛開散文詩的靈巧花朵,讀著悟著,仿佛就是一種獨特的力量和符咒,不經意就成為現(xiàn)代人們思想海面的過偏或態(tài)度補償?shù)木裰委煛?/font> 詩情香重重,筆性霧輕輕。生活平淡的日子,詩情留白的空間就能在詩與散文的旋律合奏中,感覺到一株株內心芙蓉的綻放……“你穿行在水鄉(xiāng)四通八達的每一條小河里,擺渡、載物、迎送、捕撈、采摘……你將時鮮蔬果送進城,你將菱藕魚蝦送進城,你將文藝小分隊帶下鄉(xiāng),你將農科院專家接下鄉(xiāng),你的歌聲嘹亮在千舟競發(fā)、萬帆林立的祭湖開捕儀式上,你的身影活躍在舢板蕩漾、彩船漂浮的國際旅游節(jié)船隊中;你的漁歌、船歌載入了流傳千年的漁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史冊”。這,一組組排比的個性化的藝術流程,讓一個個橫向意象的動作,涉及以外事物的及物動詞,對接著賓語所傾述的生存需要。從審美的意識里,嫁接一連串結構相似的語句,表示強調和層層深入的修辭格,在處理形象和分析理性的狀態(tài)中,詩人站在天“道”者的一種的哲學方法和抽象的思維活動中,連續(xù)地用地道之“器”的形象物,揉化成一種能見能摸的具體東西,從文字象征符號中,不斷地反射人道內心深處的性情,為我們延續(xù)著紅塵情歌的迤儷,捧出綠蓑青笠的翡翠,來解決人們圍繞著精神現(xiàn)象的功能意識和社會屬性的心理情節(jié);在理想與現(xiàn)實困惑的中,沉沉地,反思著事物根性的顛倒,使本末倒置的思維落差,動必緣義,重新回歸到 “道”與“器”的和諧關系,也就是仁愛道德的理性回歸,回籠我們自然性情的心理原型。所以,作者的筆底的詩花波動在精神的水面,便會有水鄉(xiāng)江南的嘆然:“而今,周莊、同里、木瀆……江南古鎮(zhèn)的小河里,東西南北的旅游者將你的船歌帶向四面八方……”
韓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二.詩性,追尋《茭白》的吳語文化 文化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精神象征,在一種時間與空間的合成中,孕育著地方圖騰的超自然力量。當詩家拿起的筆桿蘸著姑蘇的墨水,拾得情懷不是偶然的傾訴,一種“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的寒山思想;無疑,散發(fā)著地域靈動的清香。試看,韓樹俊先生《茭白》的開頭:“這里的風太清。這里的水太柔”。顯然,風與水的地理形勢,山與水的六合方向,蘊涵中地脈、住宅和基地中的六神,不僅表現(xiàn)在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騰蛇的方位,相互借力、接力和給力,而且也表現(xiàn)在自我人體的肝、肺、心、腎、脾、膽的六神主宰,具有互為表里的陰陽和諧,形成六神與六神的磁場效應和道法自然。文本中的“清”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濁” 化,意味著自然甜美的風俗文化和內心純凈的厚德;“柔”的溫和,覺悟著柔靜嫵媚的曼根,使生長植物的初生,幽然著嫩芽的柔荑,宛如吳娥女子白嫩的小手,捧起的靈巧:“于是,綿延了三千四百余年的水生物種,依然如小女初長成——有一個好名字:茭白;有一副好身材:修長挺拔;有一張好容顏:潔白柔嫩。”很難想象,詩家筆下蘊藏的生靈像蘇州美女一樣的江南,浮現(xiàn)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樣的剛烈和嫻靜,甜美地,縮寫著一曲剛柔相濟的原始意象,仿佛是泥潭中的生命,從姓甚名誰中走來,銜接倒影的自我觀照,構成一幅西施照鏡的風景圖畫。由此,作者便形象地說道:“今天人們稱你’茭白’,其實,菰、茭瓜、茭筍都是你的名字。” 毋庸置疑,名字是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的稱呼名號。在命名的聲譽中,菰⑺,是一種菌寄生后膨大的植物,生在淺水里,嫩莖稱“茭白”、“蔣”的蔬菜,其果實稱“菰米”,“雕胡米”。也就是六谷⑻之一的表現(xiàn)狀態(tài)。那么,生命的谷氣、環(huán)境的空氣和天生的腎氣,組合成散文詩的呼吸,在道德的領域里,似乎可以從地方的佛教文化中,感悟南朝梁代高僧生公,講法于虎丘養(yǎng)鶴澗之旁,獲得“千人石”點頭的禪性。換言之,與養(yǎng)生的心境具有某種生命呵護的淵源。倘若追尋佛家禪性的精神指向,像“寒山寺” 唐詩僧寒山子曾居于蘇州,詩人在漸悟中,回味拾得與寒山的對話,吃虧是福,難得糊涂的詩心境界;也許在一剎那之間,頓悟的禪性將靈動人性的觀照:人人都能像“千人石”一樣,化性轉情,舍得放下;驅使一切“病菌寄生膨大”的妄想野性,在得與失的伸縮中,在有與無的張弛里,一任虎丘與唐寅、楓橋與張繼等文人墨客的故事,體味著某種生命與靈魂的解讀密碼;或者喝彩著名字與智慧的加油,贏得這方水土的本性滋潤,從而引領著我們去追尋“吳語”原始圖騰的象形符號,反思詩人筆下的原型挖掘,解讀現(xiàn)代人的情感表情。 “飽吃紅蓮香飯,儂家便是仙家”。然而,吃著不盡的鄉(xiāng)土文化,必然要思著無限的心空筆調。就像詩人筆下的八種水生食物的植物一樣,以地方的特色為外景物像,反襯內心的人生觀,讓取象的“茭白”、“小女子”等一個個含蓄的古典潛意識,其內在的韻律縱橫著意象留白,一一浮動在現(xiàn)代人的眼前。從質野與文史的合一角度,文章的聲韻則是一種氣流聲勢的表現(xiàn)。如詩文的氣勢、氣韻、格調或寫字、畫畫用筆的風格則為筆勢的表現(xiàn)。無疑,《茭白》中的吳越聲調,就隱藏江浙一帶的柔美語氣和靦腆的恬靜,把性浮情沉的藝術意旨,凸顯在反芻的人性之初。
韓8.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從地域文化來看,歷史的根須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記憶,像蘇州城東周圍多水塘,盛產葑(茭白),遂改為葑門。因此,詩人就說《吳郡志》載:“葑,菰根也,今江東有菰田。”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六城門之一的“葑門”即由“菰”引伸而來。作者筆下的用心良苦,抬來地方志的典故,耐心地述說《茭白》文化的典據(jù)。 那么,這種時間、空間和主體意識,無論是吳語區(qū)的時空狀態(tài),還是蘇州的植物生靈,都蘊藉著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平衡。雖然從記憶的閃爍里,背誦“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文字梵香,驅使無數(shù)的名字的疊印,冥想從一個人到一個地方的等同問話;可是,由于蘇州人多屬江浙民系,均是從吳越文化衍生而來;由此,詩人潛意識所散發(fā)的跨越的地方鄉(xiāng)情,自然就過度到茭白、自我、吳越三者之間的主題暗示;就像一個個鳧水樓閣的名園,頃刻,便映現(xiàn)著留園、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的影子;一處處空蕩沉寂的古跡;無意,便閃現(xiàn)的虎丘、寒山寺、北寺塔的遺跡物像;于是,那春秋吳國都城的意象和現(xiàn)代“姑蘇城”的連接,作者娓娓而談著:“你的名字,讓人追溯你至少有著三千四百余年的歷史”。
韓9.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如果是這樣的詩愁淵源,詩心的流痕將沿著“辭賦”的河流,反饋集體文化的遺風余象:“披一身青綠色的緊身睡袍,離開大塘、水渠,脫去睡袍,亮出潔白細嫩的你,食用取其首,正如南宋石湖詩人范成大說:“菰首,吳謂之茭白,甘美可羹。”那么,在節(jié)律與非韻腳的散文詩性中,“披”、 “亮”、“食”等及物動詞后面的直接接賓,在本身意義不完整的潛意識背后,蘊涵著物質與精神的文化空隙,柔靜與靈活的強烈對比,在適應靈魂的抒情動蕩中,滋生著詩人的語言:“茭白絲、茭白片、茭白丁、茭白塊……是說入鍋上盤的形狀;油燜、清蒸、紅燒、腌制……是說烹煮的方式;茭白炒肉絲、茭白炒雞蛋、茭白炒蝦……是說“伴侶”之眾多。你肉質糯軟,甘美可口,風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韻,說起你的營養(yǎng)功效,聽李時珍說:去煩熱、止渴、利大小便。你被世人譽為“水生珍蔬”當之無愧!”這樣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的流動,作者一改其吳儂軟語的柔情曼舞的筆調,從容地以雄壯壯美的茭白詩懷,由豪逸急轉為柔曼,由逸興勃起突至壯思飛騰,留言一方氣勢的變化,使豐富的想象在大膽的夸張和生動輕快的語言中,喚起蘇州人對家鄉(xiāng)山水的熱愛象征;也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李白汪洋恣肆的詩歌章法,在“笑酣落筆搖五岳”的思維遷移中,窺視一幕“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情激流,情浪起伏而渲瀉鋪襯,騰挪宕蕩而自成波瀾。于是,一種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在吳人不識越境的塵思中,訴說著“白發(fā)茭白,你與余秋雨筆下的‘白發(fā)蘇州’一樣,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毫無疑問,作者散文詩的思想經絡的運化所縱橫的元性、元情,就在元精、元氣和元神中得到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仁、義、禮、智、信后天精神完美的游離。盡管釋然的愜懷雖然沒有《巴黎的憂郁》的獻詞中的高度;或者說,語氣、語格、語風、語冰⑼等心靈散發(fā)的性情符號,只隔著一種審美的境界,出現(xiàn)云霧看花的另一種潛意識的幻象。那么,這種虛實的換喻、時空的隱喻在文本的坐標上,盡管很難在時間、空間和主客體的“巧合”上,統(tǒng)一自我的元性與元情;但是,聰明的讀者卻能從文字的張力和情感招徠的吆喝里,或隱或現(xiàn)地感受到法國波德萊爾的脈絡主張,成為我們散文詩人的風教懷舊和月色懸膽的回味。
韓10.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三.詩情,意旨折射吳語的暗靜 中國散文詩作為上世紀二十年從歐洲代引進的新品種,必然要使時空的意識形態(tài),像“詩言志”那樣,使一個個物質符號通過精神的反復洗禮和咀嚼揣摩,邁進“詩無達詁”的領域。那么,在承襲傳統(tǒng)余墨的風岸上,還必須要像“詩緣情”那樣,一表一里,構成著陰陽詩道的性情,在思維陰陽交叉的流程上,承襲著散文語言的一種延宕、變形和違反的情感擴充,從而使散文感覺的自動性達到最大程度的阻礙,獲得散文詩的性情裂變,形成“動態(tài)平衡失調”的預防,更讓自我的主體在魂性與魄情的生命線上,找到其新的張揚的自由空間。 當我們穿過《姑蘇十二娘》的散文隧道,一點點地,窺視被詩意碎裂分離的文字瓊片,抑或每每侵蝕的情感墜落在作者的筆下,就可以在“吳語”根性文化的引領中,洞察詩人韓樹俊的性情文化。如《繡娘》的錦繡功夫那樣:“枕上鴛鴦,堂前龍鳳,鏡中貓蝶,袍上花卉――以針為筆以線為墨,針針線線匯聚藝海浪花朵朵”,多像縝密的思維河流的陽光所折射的七彩音符,一幕圖畫所蘊藏心空的回訪,耳邊傳來唧唧復唧唧的遠古聲音,如《織娘》:“織機聲聲,梭子在你靈巧的手中穿越……纖手的余香,慶典盛宴上的帷幕有你織就的經緯,布幔、屏障、服飾、頭巾……”在城市肌體所能承受的自由活動狀態(tài),詩人以文化的魂靈穿越街口巷道的蝶魄,讓生態(tài)的元情敘述人的元性,使一層層思想的水波悠然地流動著茶的香馥,浸潤情的氤氳。如《茶娘》那樣,“茶藝驚四座,一壺香如故,太湖水的浩瀚泡出的詩意的碧螺春,醉了良辰,醉了賓客,醉了歲月……”一任刺繡、宋錦、檀香扇、風雅樂坊,互為表里的陰陽共振。你看,那“心靈手巧的姑蘇扇娘讓蘇扇香飄萬里”,多像《扇娘》那樣:“折扇一把,你為唐伯虎點秋香增添了一份風韻,為采茶撲蝶的舞女們送去了綻放在指尖上的花朵……”那么,這種點亮了大街小巷的《燈娘》:“幾支竹篾、幾張絹紙,糊一盞大紅燈籠”,為目光的小鰲山,在一瞬間便惹起了園林的詩情。在主體與客體的和諧關系中,潛伏的畫意沉湎在文化底蘊的熏陶,游動那藏光的拱動、線條的沉淀和色彩的孵化,微妙地撓起染翰操紙的思維;有意無意,就能聆聽到新一代姑蘇《琴娘》:“琴聲悠揚,芊芊細手撥動琴弦,猶如撥動流經江南水鄉(xiāng)中的每一條細流,彈撥出一曲曲輕悠柔美”;讓委婉的古箏、輕盈的古琴和悠長的三弦,領著我們“穿越了幽幽小巷,穿越了深深庭院……”
韓1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現(xiàn)代科技的語言合成,就是利用電子裝置模擬人的發(fā)聲功能,并合成出人的語音的過程。那么,詩人語言的合成也必然需要才三魂七魄里,模擬夜鶯的啼鳴,歌唱情感、理念和辭格的我私我愛。譬如,文本中,在散文詩構成的“情、理、辭”的三大要素中,對某一件事物的表述,“辭”則通過情與理的對立統(tǒng)一,就形成了吳語遺風的藝術作品。因此,一種靈動意象的音符,幻化成古都蘇州的文字,悄然地走進散文詩的新潮家園;自然,扒桿的風帆在小橋流水的人家里,任憑蠶絲、歌調、畫船、蚌淚的情感互動,傾聽“蠶食桑葉報以一片沙沙聲”,情切地走進作者筆端的《蠶娘》:“一條絲綢之路延伸到西域”。為我傳來《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悅耳歌聲;悠悠地,伴隨著“吳王闔閭攜愛妃西施漫步在小巷”;你看那“:甜甜糯糯的吳語叫賣的《花娘》……”在點與面的時空構架里,我思我想,我描我寫,一種跳躍的思緒詩意鋪陳在性情的河面,凸現(xiàn)一幕“動蕩、波動、驚跳”的視野風情,隨著傳統(tǒng)的樂感文化對接,進入魂靈的幻覺,一如《歌娘》的辛酸:“唱歡了達官貴人,流盡了自身凄苦的淚水……姑蘇歌娘,你圓潤軟糯的歌聲如太湖水波永不停息”,滌暢的霽月光風仿佛就是生生不息的文明,不停地,流淌著散文詩的血脈,汩汩地,讓語言的意義衍生成思想與情感的高度,在承襲吳文化的土地上,構成一種現(xiàn)代民族審美的沉淀脊梁。 西方象征主義文學的代表艾略特說;“詩人的職責是直接通過語言對他的民族負責。”是啊,當散文詩人把文學藝術的手段,通過心魂的調動使語言的凝練、寓意、抽象、意象性表現(xiàn)等技巧進行審美構架,以最大限度的陌生語言挖掘、**和再生,獲得非明確指向無限性。所以,作者筆下的“畫紙上散發(fā)著四季的果香”,宛如《畫娘》的筆調:“朝寫山中霧靄,午描太湖煙波,晚譜漁歌唱晚”;假如剪開一片水域,“一筆一畫都蒸騰著水鄉(xiāng)的地氣”;日日夜夜,人己一視,緩緩地融合著田園的詩情。又如《蚌娘》的描述那樣,“你是珍珠育蚌最貼身的保姆和最給力的催生者”。也許這里有記憶的回翻、想象的驅使、視角的切入、意象的營造、張力的控制、語言的調度……也許傳說中的典故,以大蚌含胎結珠未,就如淚者﹐瀝取和色﹐用以作畫。欲日見者于日中畫﹐欲夜見者于月下畫。試想,這種蚌內分泌液體的詩文“蚌淚”,一滴滴的掉在我和我們的眼前,難道不像詩人筆下的吳歌禪語嗎? 蘇州,“你就是“孕沙成珠”的見證人!” 無須贅言,詩家在意旨規(guī)定與受體處理的交叉運作里,以《蘇州水八仙》的文本意旨的趨向,有強有弱,甚至是潛意識的印痕而無從知曉。那么,在受體處理的方法中,一則,自我主體或借他人語言的直接表述,相當于賦的寫法:“沒有薯片的年代我們吃你(《慈菇》)” 二則,利用客體生存環(huán)境的印象、認知的間接表達,暗合著比興的心法:“你70天的生長期占盡風光(《水芹》)”三則,讓互不關聯(lián)的事物形成潛意識的映照,具有象征性的手法。如:“地下莖的塘藕藉著陽光瘋長,采起,洗凈,如白嫩嫩的娃”(《蓮藕》)。如果細細品讀,那么,這種文字闡述的蘊涵完全可以結合時代的背景,一方面,隱顯了詩人“自我”的發(fā)現(xiàn)、糅合與連接散文詩的悟性,善于從平常的物象中,以隱藏“地下莖”的“原我”之藕,藉著 “中國夢”的陽光,使“超我”的審美平衡視野,越過當前道德滑坡的環(huán)境鴻溝,一任廉潔的蓮心回歸自然無為的人性。如此而言,文本中的“瘋長,采起,洗凈,如白嫩嫩的娃”的隱喻,就可以換喻成——照鏡子:鏡子的影像反射原本的百態(tài),參照的自我找到了自己的遁形。正衣冠:穿戴的禮服蘊含著文明禮教,糾正的心靈傾訴著回頭的旅程。洗洗澡:生命的胴體洗去了骯臟的灰塵,禮數(shù)的秩序回歸著人性的自然。治治病:預防的起初思念著扁鵲大哥的醫(yī)術,宿恙的體內漸漸地活躍著新生的細胞。那樣,中國娃的本相就像一座蓮花的阿彌陀佛,六根清凈,輕松做人,像吳地的西施浣紗一樣,內仁外禮,無限地照見人的自美自愛,以本土的古典含蓄之美,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韓1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7 18:41 上傳
娃者,吳人呼美女為娃,如“館娃宮”就是春秋時吳王夫差為西施建造。然而,時光流逝,追尋舊時的記憶,好比唐代蘇州所產的傷荷藕一般,現(xiàn)代的《姑蘇十二娘》無法從吳王井、梳妝臺、玩花池等遺跡中,辨認心靈與外表的雙層審美;也許只能從《蘇州水八仙》的根性里,躁動著涵蓄而雅靜的追尋,為當代人失落的表情,重新生成一幅蓮心荷花的恬靜靈圖。 從語言藝術來說,“吳語”是一種江浙人的軟嘟嘟羞澀情懷,與東北的硬倔倔的豪爽格調,存在著地方環(huán)境造就的性情差異,像現(xiàn)代的 “忽悠”和“得瑟” 等東北話,就會形成婉約與豪爽的性情趨向。由此,南方詩人寫出的詩大多清麗、細巧和華美的風格,文字串起的理性更能體現(xiàn)出東方本性的精微義理,如詩人的:“太湖莼菜,水中碧螺春”(《莼 菜》)。那么,這種菱唱的玄理引起對生活本性的對話,在通向藝無止境的詩道上,心存芥蒂的心靈,突然被什么物象的情絲所纏繞、尋思和醒悟,仿佛是 “七菱八落的提醒,中秋的果盤里總有你菱鏡照耀的身影(《菱角》)”。凸起的困難與凹陷的波折,那一幕菱角磨作雞頭,閃現(xiàn)一副昔日吳的女子耕作田園的圖畫:“你那深藏不露的根一直堅守在水下,日夜吮吸著陽光與水的養(yǎng)分…… 滾落在秋日里,落滿了女人身前江南的盆里籮里”(《雞頭米》)”。在日子的九九表里,明心見性的啟迪卻呼喚著人們的陰陽對壘里,每個人在茫然生活的尋找中,一件事或一個人的合適搭檔就是一種美的和諧,在詩家的筆下?lián)Q成了物質本身演繹的精神指向:“一顆顆‘算盤珠’……變換著方式尋找你的搭檔(《荸薺》)”。從中可以看出,詩歌風格的形成除了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深的關系之外,還可以體味著詩人的象征情懷,因為象征的本質上是雙關意義的媒介,暗示著某種普遍的事物意義,在任何一種載體之“器”的襯托中,具有直接呈現(xiàn)或靠近于“道”的本體,有效地完成文本創(chuàng)作的初衷。所以說,不管是散文詩還是任何體裁的文本,也不管是江南塞北的性情意向和詩性迥異的風格,體裁是漂浮著的思想系統(tǒng),在適當時候放棄某些經驗的技巧,吸取一些新的探索路徑,照樣可以用感性的觀照映現(xiàn)一幕外在的物像,實現(xiàn)文無定法的思維律動。 散文詩是一種內在精神運動的驚奇表達,在感官“聯(lián)覺”和“通感”.互相影響轉換里;不僅需要詩人顛覆語言成規(guī),恢復語言的新鮮感、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而且在情見乎辭,性相本真的思維里,還需要不斷地否定自我,以達觀的人性情懷,借助蜜蜂精神的勤勞、采集和吸收眾家之長。事實上,當性與情統(tǒng)一思維的脈絡,凝結成六神主宰合一的時刻,詩人才有能力合成意識與潛意識的能量輻射,任性情馳騁,讓“意能稱物,文能逮意”而形成陌生化的意緒、意脈和意象。因此,當我沉浸在散文詩家韓樹俊的美學流程里,吟詠《姑蘇十二娘》的詩性詩景,一遍遍地品讀《蘇州水八仙》的吳語情歌,不免會感嘆到藝術是對自身生存意義的揭示和道德性情的精神浮現(xiàn)。不用細說,每每體味詩家的婉約筆調和摻入的豪放別墨,一起回味著“吳語”的本相幽情,就會情不自禁地反思著現(xiàn)代詩文象征符號的缺失;追尋著幾千年的物質符號所反射的內藏信息。然而,探訪語言的暗靜,沉入傳統(tǒng)脈絡的跳動,我們文人的對抗精神未免受著根性奴役的羈絆,在固守“恒” 而不求“變”的邊見中,對身邊生活的關注,往往都滑入“一邊倒”的心理定勢,身不由己地排列著文字雕刻的工藝品。盡管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說了千年,魯迅的《野草》也流逝了半個多世紀,依然不能完全看到嶄新的性情靈光,雖然韓淑俊的筆下,在古典內涵與現(xiàn)代散文詩的處理上,給了我們眼前一亮的啟示;但是,從“天道”的層面來說,一個藝術家的能量大小,無論是如何優(yōu)秀的“地道”表現(xiàn)者,其“人道”也是無法自身獨立地進入圓融的思維境界。從性情的層面來說,古人的詩性借著抽象、綜合的理想“模型”,以“言志”、“緣情”的心性觀念的意象表達,靈顯出寫虛的整體意象,如虛靜、玄遠、空無等,其宏觀的原野使語言含蓄更加模糊性,卻造成“性”的凸露和“情”的干癟。現(xiàn)代的詩性采用直觀、線性的“原型”方式,以“幻覺”、“夢境”等非理性狀態(tài)的隨性隨意,靈顯出寫實的局部意象,如孤兒、巫師、殉教者等,其微觀的視野使形象刻畫更細微精確,卻墜入“性”的凹陷和“情”的豐潤。由此,預防創(chuàng)作主體文化心理結構的偏離和變異,造成散文詩的情感與形式相脫節(jié)的“失態(tài)”,除了要經常站在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時刻揣有一種敢于抖落“爬雪山,過草地”的氣量之外,更要把心里的個人情緒的“小愛”化成集體“大愛”的情感,擁有一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宇宙的哲學觀;那么,任何意義的散文詩都將是一種時代陣地的代言,驕傲地成為我們心中的春江花月夜!
作于2016年4月20-23日萬年故土 改于2016年5月9-12日青云塔旁 改于2017年3月16-19日青云塔旁
詩歌獎彭林家.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4 18:04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zhí)焐厴I(yè)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lián)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原創(chuàng)文學界》副主編,中國微型詩\《0度詩刊》顧問,中國針刀醫(y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lián)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廣東凈土生態(tài)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jiān)。 《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入《2019年中國年度優(yōu)秀詩歌選》。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意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中國詩詞年選》《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文史》《中國文學》《中國詩界》《中國之聲》《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新銳華語詩歌經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