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久久/小泽玛利亚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视频一区/久久爱www - 丝袜国产在线

立即注冊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快捷登錄

彭林家
發表于: 2020-1-15 21:46:0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7-13 22:31 編輯

  
    章晚華,網名:殘殘殘章,(簡)。書法天地,任某高校藝術總指導。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開始寫詩。2001年出版散文詩集《拐了個彎》。2001年改寫排行詩,民間印刷排行詩集《湊數》《了了》。詩歌作品入選《詩選刊》、《2014年詩歌排行榜》等多種選本。2017年,出版詩集《骨子里的骨》。致力于新詩探索,主張“有意味呈現”。 詩觀:詩是心靈抵達有意味的記錄。
     
        了了,一幕詩情的禪境  
  —評章晚華《骨子里的骨》和他的美學觀照

                                                    彭林家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贛江兩岸,歡聞變歌,詩風拔起。追尋的淵源自周朝的勾吳,以歌為教;從太湖流域迭起四面吳歌的漣漪;一波波,婉婉的濃情,哼哼的曲調,一路沿著淮南王豫章郡的音符;不僅將古越國門庭的南音,同音共律,撩起著前秦的歌喉;而且繞過東晉的廬山腳下,凝視五柳樹道;了悟著興唐的李杜韓白,回眸著成宋的歐王蘇黃。一幕幕,演繹的鳳曲添趣著楚風味蕾;抖落的達情秋水伊人;遠眺近觀,那串串骨朵兒的落霞;為禪意的野情孤鶩齊飛,字字聲聲,反噬的門戶與粵語的客家文化,融合著一代代詩人尋根意識,拱起長天的棧道。一剎那間,盤旋的靈華聚落在詩家章晚華的筆下,氣動血推,妙品出生命骨韻的幽香。洋溢的筆情,晃動片光零羽的碎片,不時由取舍的靈通感應,銜著一片宮商的耳邊,聲聲慢語,律動格韻的吐露。回眸一笑的自性,覺知的記事符號;一任生存的關聯藏起季節的輪回,盈盈出“秦歲首”、“寒衣節”、“十月朔”的民風,迭起豐收節的民歌馳聲;為一方負性的土地,含情著人文薈萃的鶯喉鳴鏑。

                         一.本性的還情
    “風的覆蓋是第三遍/最先是陽光覆蓋了一遍/我父親的腳印覆蓋了第二遍…… 一個朝代/覆蓋一個朝代”。理著一二三的數字象變,順著《立冬》的節氣天道;補冬玄辭嘴空的冷語,冬藏著養精蓄銳的谷氣。時或讓體內的五運六氣,情不自禁地觀讀著父輩的人道,覺悟地道效法的自然變化;有意無意,一任土地的追根,在“地接衡廬”的江南西道,收藏著一個整體和諧的美學理念。那么,詩家這種從“陽光”的浮想,領悟著日月的離坎思考;抑或以節氣的基點,暗示地靈土壤的保護;將象征著集體潛意識的本源,為生命的共性,凸顯農耕文化的融合情結;一絲絲地,驅使新的“朝代”在“覆蓋”推動中,迎接著另“一個朝代”的到來。如同冬天的地窖所藏著的金星,將道與德的民族原型,閃爍著地球收斂的光芒;橫空遠色,筆立起中國十大文化大省的視野目光。
    大地的恩澤是一種本性的地德,馳化的性情探尋著天性、稟性和習性的人性。你看,在三性的生命里,詩家的筆下的《生命》:“它在搖晃,有風/風停了,它還搖晃”。詩中“搖晃”的本身,是生物體所具有的存在意識和活動能力。無論是“有風”的外在環境,還是無風的心理內貌,靜與不靜,動與不動,都是自我七情六欲的三性妄念所致,善性﹑惡性和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也。在法相宗中,三自性是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也均不出道教中的元精﹑元氣和元神。惠能《菩提偈》則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便是《生命》靜的本身。然而,紅塵的“還”是末那識執著小我,在思量阿賴耶識(神識)的轉變中;先由五識(眼耳鼻舌身)接受了一個外界影響,如殺了一條魚,然后第六識分辨,就成為種子形態收入含藏識,直至被那條魚轉世的補特迦羅他我所殺,名為報;這時舊的種子小我(殺魚)就消失了,形成新的種子小我(被殺),叫怨怨相報。那么,消除原罪的自我,以超我的道德平衡,抵達本我的阿摩羅識,意譯為佛性、實相心、真如心、空間感、無垢識、清凈識、自性清凈心等。如《清靜經》而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明心通了便圣賢見得,了心悟了則仙道照見。菩提覺悟即為凈菩提心。不然,這些形體也不是故我的形體了。顯然,"停"是靜的翻版,“搖晃”靜的對立,源自于心神淹沒著元神的緣故。你接著往下看。如《往黑里走》:“我往黑里走/一直走/一直走/像一顆釘子或一個礦工/一直在黑里走”。向度上,“黑”隱蔽的暗色光線,對稱的白是明亮清楚的純潔;紅塵中的前六識狀態,自我往往是執念的第七末那識,無法本性難移;因此,才有“釘子”的執著或“礦工”的宿命。“我哥/一個木匠/他總是把穿過木板的釘子打彎/讓釘子留在黑里/讓我死心。維度上,“木匠”的比興,一個“穿過”的及物動詞的外觀,一個“打彎”不及物動詞的內觀,他動詞比照內動詞,便營造了正反對比的寬闊空間;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深遠意境,使一個“死心”的收尾,象征著人的悲心,無物不可見得,自然就有覺照了。反之,只要空心,無相不可見得,自然無人我了。
        譬如,《空鏡子》:“鏡子里什么都沒有/鏡子自己照了一下好像是確認/鏡子到鏡子背面看了看/空的”。“鏡子”是能照見形象的器具,如月球通過地球反射的光線一樣,追尋著“色”是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而形成顏色;其實是一種對本質假象的一種反應,如同筷子放在水中,視覺角度的彎曲,來自于光學折射,導致主觀意識作用于客觀物體的錯覺。好比在電場和磁場中并沒有電場線和磁感線,人們用假想的輔助線來描繪電場和磁場,更形象直觀地描繪電場和磁場;也就是沒有內容的“空”。包含有形的可見與無形的不可見,兩者之間的信息對壘,是左腦與右腦的對立統一。“鏡子再次確認/空的,它扔起拳頭/鏡子碎了/真的什么都沒有/鏡子懷疑自己/等有了/就告訴我/鏡子命令鏡子”。詩中的“確認”的意象是覺悟之后的阿賴耶識,才有“扔起”的動作放棄。由此,“碎了”的一切的行為均是夢幻的泡影,而“懷疑”則是佛教所說的假象,針對顛倒的“自己”,“等”的反省是“告訴”整個生命長河的夸張,“我”是假的執著執念。比如財色名食睡是實在的真相,但放到無量的生命輪回中又是虛幻虛妄的假相。在自然界的生滅法中,山河大地成住壞空,植物動物的生住異滅,人類的生老病死,沒有一樣的永恒的存在。故而,“命令”的人的形體,在本質的真實論里,具有超越象征的意識。那么,《空鏡子》的主題是一種擬人的比喻,或曰超越肉體感官的限制。手法上,文學描寫運用比喻、象征、擬人、夸張和感覺錯位,打破日常生活語言的凝固,以陌生化的文字組合,將現實意識超越升華本身,契合自由意識的意境,實現哲學思維的經緯思索。
      你看,詩家筆下的《補丁》:“我的一些想法被日子磨破/磨破的地方/日子用心打了個/補丁”。補丁古同補帄,是補在破損的衣服或物件上的東西。在遷移的思維上,詩人“想法”的理想反思來自于“日子”現實的抗衡,在“磨”的撕咬中,裂開而“破”的漏洞。在假與真的相位中,位相的周期變化的物理量,在任一時刻或位置狀態的一個數值。其原理表現在激情創作上,假的相位是左腦意識情感振動步調的量。如波動中相距為半波長的點,右腦潛意識情緒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大小,與左腦意識始終相等,方向始終相反,稱為反相點。相位差等于圓周率精確到500位的π值,也就是理念情感與現實情緒的距離能量。同理,真的相位是右腦潛意識與左腦意識的相距為一個波長的點,振動的步調始終相同,稱為同相點相位差等于0或2π。也就是左右腦的頻率每秒變化的次數,對于周期函數的情緒點就像圓周運動,每次周而復始,則是元神帶動心神的變動,變化一次就是一個生物鐘。對生命的圓心來說,一個周而復始就是2π弧度:或消極情緒值為0,即左右腦信息抵消,為心神覆蓋元神的能量;或積極情緒值為2π而成倍增長,即左右腦信息聯合,為心神擴展元神的能量。這種結果如同五行干支的本身內含性質,既隱著各自順逆隱顯,又藏著相互之間作用后的轉化。
      你讀,文里的“用心”就是要將0相位差恢復到2π,稱為“補丁”。由此,作者“我的一些滿想法打滿補丁/補丁的地方/日子用心又打了個/補丁”是重疊的二次加固。一個圓“滿”理性化的神道,是經不住感性化的人道阻礙,便叫做:“想法是不經磨的”。折射出七情六欲的膨脹,假的相位始終代替真的相位。所以說,“刀是不經磨的/我是不經磨的”。“刀”的精神銳角與“我”的人魂自我,在地魂超我的現實里,道與德的對壘,是無法抵達天魂的本我。即為“補丁老在我的魂中/補丁”。一個“老”的詩眼通過“魂”的意象,化通的妙道便突兀著詩性的象征意境,隱射著塵網環境的凄涼,無法超然于神明的境界。
       詩者,心志發出的言語,使心神認識本體而給思維以指令,就像月球和地球的牽引法則,則是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規律,即為元神。顯然,《補丁》的詩味,體現出左腦的心神勾起右腦的元神,探幽生物鐘能夠在生命體內,讓神靈是寄于心神而牽引元神,構成了人類精神意識向往的天道。試讀:《答天問》:“我出生于子宮/我打黑暗來/經過地球看一看光明/再到西天去”。《天問》本是屈原對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遷移理論中,從心理定勢對情境中關系的頓悟,為實現“答”字的內涵,便從自我小宇宙到本我的大宇宙展開。詩里的“子宮”是母親的形象,筆鋒一轉;由一個“黑暗”的陰沉心理狀態,或邪惡的替罪羔羊隱喻。在二元法里,揭示時空的殘酷與血腥暴力的壓抑。由此,在進與出的哲學思考里,提升了吞食世界的遐思,寄托于“地球”與“光明”之間的德行,是否違背人類最為基本的大道觀想。試問,“西天”是沒有剝削、煩惱和階級差異的佛國;因其文明理性世界,反咬著人道與天道的縫隙光亮。日晷漸移,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天道上,一個光與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便是時間日影的生物鐘——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展的質和量;成為人體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控制的調節。其肢體運動的生理機制,從低級中樞脊髓到高級中樞的大腦皮層;即為軀體感覺的最高級中樞神經控制。那么,《答天問》的理性認識,在合乎邏輯和違反邏輯的道德調控中,必然要撇開具體形象的抽象性,循環著適應人道的形象思維,成為最和諧的東方人道。  

                         二.天地的覺悟
    《參同契》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詩歌,根植于宇宙元氣,稟承于有無相生的創作意象,坎為水,坎男陰精;離為火,離女陽氣。在陰陽二氣的合成中,四象和合則牝牡相從、魂魄相沒,流動著意境空白的生氣。心法中,道家以內丹四象隨天球運動,一日一周天。詩人創作激發生理機能而應合圓的周期變化。一則,創作本體之力:戊為陽土,陽明胃經旺于戊日;為接受和容納水谷的外力。己為陰土,太陰脾經旺于己,為吸收和運化水谷精微內力。胃脾互感互動則為精元真氣,糅合著清氣與血同行,行于脈內環周不休。二則,創作借助戊己之力:陽明少陽為春氣正氣,精力豐沛。《素問·臟氣法時論》:“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戊己土的作用相當于車軸,平衡著兩邊轱轆的木火、金水,則謂縱橫思維。三則,語言的聲音:胃氣下行,下不沖腎,腎不受損之謂力。脾氣上行,上不沖心;心不起波之謂平。其靜者之妙則萬念俱泯,其正念之神則一靈獨存,念中一闔一辟,活活潑潑;氣中一來一往,悠悠揚揚;便是五行攢簇,內臟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意系住息,聚而不散等等。禪宗以直覺把握心性的思維則為后天,如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思想,完成人格理想的本體構建。其原理的情感周期性的客觀動因,來自于價值關系的變化:表現為體內的所有細胞和生理器官都呈周期性的運動和功能轉換。如心臟的跳動謂之心者君火,體液的排泄謂之腎者臣火,呼吸的轉換謂之氣海民火;其三昧真火,聚焉為火,散焉為氣,反射到大腦四個細胞的感官:一曰共同感覺,二曰綜合想象,三曰估計預測,四曰回憶比象。追尋著亞里士多德的三種官能:一般感覺、想象和記憶。其實,詩人火的生發與氣的流動,是由方定向而借以升降循環的周天之道,感悟天地空華的穿透力,佛家曰幻海能量,美學曰超我平衡。
   具體而言,在六維空間的宇宙里,人類由最初的一維空間,向高層空間過渡而進化到第三維空間。其所看所思的大千世界,在三維構架圖里,“我”的六合方向,就成了“我”的中心三軸六向延展的立體圖。每一個天干分別代表一個“象”,十天干的相互關聯、次第性則表達“數”的三維結構形式:從甲1到葵10,借用五行定天干,則甲乙升東方,丙丁繼南方,戊己設中央,庚辛結西方,壬葵終北方。這樣,從一維萬物之母進入二維平面,再推進到三維立體。在易學的辯證里,上陽下陰,左陽右陰,東陽西陰;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建立了一個空間三維坐標系。其中的戊己就成了八個象限的八卦連成一個圓柱體。  在中醫圓運動理論里,肝(性)肺(情)腎(精)心(神)如輪子,脾胃(氣)為軸;陰氣右降,陽氣左升。如庚辛肺與甲肝乙膽,則構成了性與情的意識情節小道,小我也;當心輪運轉到一個最大的圓,即為球體0角度,成為一個有名而無實無相的空間,精與神則顯示出潛意識情結大道,大我也。換言之,詩歌的自我,在超我的時空點的本我投影,即為對影成三人,或心理原型的八德,乃道的八種界限。然而,師曠子野曰: 道不負人,人乃負道。作者在《靈魂》里回答著:“我從我身體內部出來/我立在身體上/聲音很小/自己聽不到”。
       靈魂,是五萬年前之人類已具有的觀念。易經所說的生生,由乾坤生化而來的萬物,不滅的物質將化成另一種能量而存在。文里的兩個“我”是三魂中的色魂,“內部”是天魂。如莊周夢蝶,夢中大腦挑選蝶的七魄作為現實心理瞭望;是一種潛意識本我與意識自我,或內部信號和外部沖突的雙重感知;驅使游離的幻覺造成認知的錯誤,反過來匹配著信息環境的幽憶;而這種腦部器官電磁場變化,屬于右腦存在靈魂出竅的細胞;在自定位的認同感而構建一個現實的象征符號。你看,一個“立”的詩眼將鳥瞰視角的左腦追憶,關聯著理想的右腦電磁波,產生奇異的視覺、觸覺與聽覺,也就是“身體”現實模型的感官信息來源被切斷的時刻。那么,作為電化學器官的生物電信號,在腦細胞間傳遞信息的人腦,受阻于六欲牽制于外界的七情,當然是“很小”或者“聽不到”祖腦先哲的聲音。暗示著跪著造反的現代人性返回遠古的文明,必然要在強大的道德電磁場,人的情緒才會產生看見靈魂的異常現象,即為純樸美好的情感。比如“戊”的數學意義是0的空間位置,0度的角沒有度數。美學翻譯對等原則上,0的神道元神大于360度的人道心神;同理,近似于360度的人道小于0神道心神。這種理解的討論,好比人的德行都是圓心角所對的弧,所組成的圖形就是扇形自我心神,當扇形的極大值趨向于圓則是本我元神。如日食,月球公轉一周360度的角是一個圓周角,小我也;或者說,十五的月亮,圓心角叫為360度,則為中央土的元氣之信,原我靈魂也。像二十八宿中的“星分翼軫”,丙為翼,巳為軫,丙巳南偏東30度,古為楚之分野。 晉左思《吳都賦》則云:“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精者,寄托精神的修道。其0道而曰:六合之外為神人。其土德而曰:六合之內為圣人。如此一代代的生命循壞,如“戊”的數序在空間維度的過渡意義是五,便是一、二、三、四的數構綜合態,也就是五行的人生百態。然后,由己六之偶對稱于戊五之奇,重新演化出三維結構的二維數序式。如“十”是三維形態的大小、質量等等;致使下一輪的生命周期復歸于“一”。那么,通過數序的串聯產生時空的統一,便就是詩歌終極構想的靈魂。
      如果是這樣的美學觀望,試想,傾聽這樣《靈魂》的對話,道器上,詩歌的音樂精神是純美的本道潛意識,稱為詩性向度;而音樂化的數學則是德器的三支比量,叫做詩情維度。如作家的《黑白》:“心/照亮的地方/是白/黑/在心的上面/或心到不了的地方”。向度上,《黑白》的本意是事物顏色的本性。維度上,比喻善惡、是非、正邪、清濁等。見《墨子·天志中》:“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詩中的“心”是阿賴耶識,起初是見分,能看見事物的功能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為妄見。“白”是自證分,未破無始無明而猶迷的佛性。雖然因染黑而有所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仁也。然而,“黑”是相分,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復變為日月星辰,草木叢林。因此,“上面”或“地方”是證自證分,就是唯一真心的佛性真如。如同《清靜經》所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從因明學的角度,覺悟西方佛學的論辯術,主要方法是立論、論證,內容是求真之學,主旨是從無明凡夫的執見之根中,證悟之真,破斥六識的遍計所執自性。顯然,作者的寓意是不為欲而行,隨心而行,無所目的和針對“心”的經緯,禮拜天地,省吾四方,去了妄念而成曲靜,恬淡無為,才能抵達心能所到的第九阿摩羅識。其實,作者的心法就是古印度“因明學”的思維推理方法。宗、因、喻稱三支言論之法。宗是《黑白》的主題而立主張,因是“照亮”的行為而講道理,喻是“白”與“黑”的比量而擺事實。簡言之,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喻者,喻支也,是具有例證作用。分為:一則喻體“心”,是對本體特征的有效形象修飾,是理性邏輯學的大前提,宏觀也;二則喻依,“白”與“黑”小前提,是喻體的實例,微觀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詩家的筆下所隱喻的一組來自靈魂的拷問,反思現代忙碌的人群,不曾審視自我的心靈,只顧朝前奔跑,卻把本我丟在了身后,何來靈魂之光閃耀天良的頂端?
   試讀:《我來人世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走遠/丟失/做井里的皇帝/割自己的肉/我在哪/上帝派我/找我”。主題上,是一種八識心王的道德矛盾關系。其生命的心理運程是:一則,前五識的性境現量,即是自己對外界的感知所確定的存在。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聲﹑香﹑味﹑觸五境相合時,所發生的五種感覺。佛教指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以此說明“我”在器世界“人世”的妄現。五蘊者: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則為五種能障礙人本性的因素。其中“色”代表一切物質現象,其它四種代表一切精神現象。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稱為受心所:無量無數剎那生滅的苦、樂、舍的感受。所謂的五蘊皆空,比如氣脈通流,則是主體身根對身識主觀達到某一種現量的境界,而不加意識的破壞。小乘法里,便是羅漢修行的最高境界。二則,前六識是位于大乘八識中之前六識為大﹑小乘之共說。即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知六種認識比量、非量,即是第六意識了別作用,稱為識: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或者說,客體對主觀的比量就是分別意識和存在影響的感知。紅塵中,人在執迷非量與醒悟比量之間,不斷地抖落著善與惡的意念去向,表現為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自我觀量。三則,八識在大乘法中:心、意、識總稱為心或識蘊,一者為心,集起諸法,并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自我現量。就是說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心與物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二者為意,第七識末那識,一種心念直執一個恒思的量我,稱為意。其內境只給第八識傳送消息而不加揀擇分別,形成小我慣性執念。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以它為主帶動其他的心念生起心所,故稱為心王。
        那么,詩里的“不知道”就是這些心理的現實反應,“走遠”與“丟失”構成了末那識的迷性因果,一天天地蛙鳴著“皇帝”夢想。你看,一個“割”的及物動詞,便是自動性的內貌小我。既然在我性之內,那“我在哪”的疑問便茫然不知。四則,尋找的方法是:首先要自身了悟六度波羅蜜的精進,其次才是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打破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超我現量也。如詩里的“派我”,方知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然后,將這六種方法平行進入宇宙心智;頓悟圣人教法的圣教量,一切境物無不是心王的王土。即為看破名利世事,四大皆空,覺醒地、水、火、風的四大和合的萬物都是空假,山河大地能大能小,沒有永恒不變的存在;其佛性無相,叫做神通量:肉眼看見遙遠的地方—天眼通;過去的事能知道—宿命通;能知道別人動的心念—他心通。通的境界就是體內水中火既濟:后天炁為火,先天元精為水,后天炁要擒制先天元精,上行泥丸,其中有兩條脈下徹腎精,精流入泥丸則為腦。腦為元神之府,心為元神之首。此時,驅除雜念,心腦合一,則水中火發。泥丸是土,而戊己土為真意、黃婆、黃家三家匯聚中央。《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為之主宰,意無偶,自是一家也。”  丹家以意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戊己土,若精炁神三物交匯而歸一,則必藉戊己二土之力,方能成其功。四象和合則五行攢簇,其精氣神合成心則能生真意。即為心物一元成一體,世界的本源是物質或者意識,一元論也,便是物我兩忘的菩薩境界;也就是詩里的“找我”的意識與潛意識,圓明真性所顯現,屬于本性的相分,大我也。

                             三.美學的詩論
      美學是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感性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精神體驗活動。表現在詩歌的領域,便以宗教的哲學語言,暗示著一行行悟道的文字;時常以不帶電荷的暗物質,隱晦著先天的本我元神。其中的內術或內明處,在古老的藏族佛學里,五明之一的內明學,通過因果之理的教學,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抵達明心見性。像佛教術語五遁法,就是五種逸樂,沉湎于器物之用叫金,宮室之盛叫木,泛舟之樂叫水,烹調之美叫火,樓臺之高叫土,則是五種物質享受。其實,隱身術附會于詩歌學說里,根據文字的五行,同樣可以可憑借五種不同物質隱身遁形,便是神話的隱語。若是用具體的心神去表現無限的普遍性,必然陷入局限的魔窟。
        你看,晚華在第二章節里,開辟了一個《在莫須有的世界開個窟窿透氣》的欄目,在古典型藝術中,用直覺的感性的方式表現人性和神性,如希臘的雕刻,就是非自覺、非自為的自在統一。因之,這種無有的漏洞意象,依然是一種無明潛意識中的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盡管左腦知識并非不重要,只是隨著時光流逝而形成固化現象。想象是右腦開啟的鑰匙,借助五千年的文化知識,使自主活動完成一個個思維的創造,便叫做時空創新點。心靜時,人體穴位如同宇宙信息的轉換接受臺,能迅速捕捉到宇宙中漂泊動蕩的各種信息團的特殊物質,如光子等的傳導性、生命性被人接受后,可開發出陰性場的能量——潛意識,也就是靈感來源于對宇宙信息的接受產生通靈功能的原理。像作家的《故事:魚》:“兩尾魚/隔著缸對望著/一尾魚跳進對面的缸里 /另一尾也跳進對面的缸里/兩尾魚/對望著”。主體的內明是本體,無本體則方法無效。因明學是方法,無方法則本體難知。所以,治因明者當以內明為根據。在內明中,“兩尾魚”是比量與現量是統一,如世界的本源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意識,則是二而一,乃元氣一元論也。由此的“隔著”的陰陽之魚,在因明中,“對望”比量與現量是差別,如精神和物質都是世界本源的爭論,則是一為二,乃陰陽二元論也。雖然現量比量中包涵了世間凡夫之經驗知識,但是因明學目的,驅使由凡夫現比量,如互為“跳進”便是悟入圣賢現比量上,由知識點變成一個球體,則完成了世間法于出世間法的圓融,也是詩中真正的“對望”一條直線。一剎那,如實觀照“望”的發覺,正智正念,即為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判不斷,發現生命當下的真相;一切起、住、滅的過程都清清楚楚地覺知,不落到過去影像記憶而習性而轉,萬法沒有妨礙,未來系念在前。因此,突破思維界限,發揮語言想象;讓格調的詩歌道骨仙風,外化宏宇的五官視野,內化氣質的微毫,即為時空創新點。
      如第三章節里《骨子里的骨》:“所以他躬耕/所以他練習抬頭 /他一生下來就佝僂著患老年缺鈣/到閉眼,才直起了腰精”。向度上,文本的主體是以絕對精神的象征藝術,追尋內心真實的本性,骨者,人和脊惟動物身體里面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文化里,骨甲文字又稱契文、殷墟文字、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仿佛是“一世花魂開卜骨,五行蝶魄閉禪心”的禪意。維度上,詩文里的“躬耕”是古代帝王親自率領大臣在籍田舉行勸農耕種儀式。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意為親自耕種田地。那么,泛指的“他”是一種象征型藝術的表現形式的圖解理念。比如,原始民族用自然的木頭或石頭象征神,由于粗糙加工的緣故卻顯不出神的概念。盡管“抬頭”的時空遙望天空,與“佝僂”的地面意象理念,構成了寬闊的象征意境;但是,直到“閉眼”的生命回歸,一個“直起”的他動詞才連接人性與神性的靈犀。因此,象征型藝術是東方原始藝術的泛神主義的性格。黑格爾《美學·序論》說:“這種藝術一方面拿絕對意義加于最平凡的對象,另一方面又勉強要自然現象成為它的世界觀的表現”。然而,詩人在藝術處理上,躲開了這一缺陷,用一個“腰精”的詩眼擋住了現代人的視線,從腎的元精上,越過感性的條件反射,讓理性勾魂著感性的覺知,即為天道。如《小心眼》:“心眼小得似針眼/你穿的線是思念/我用來縫制愛”。從“小”字著手,將“愛”的大心眼擴大,大道至簡,超越象征的無意無境,則性、情、精、氣、神凝結;仁、義、禮、智、信同氣,是云三家相見。在儒名曰:太極天理,至善至誠。在道名曰:嬰兒、先天一氣、圣胎金丹。 在釋名曰:圓覺真空、法身舍利、摩尼珠等等。 一目了然,《小心眼》的心法,是一種后天的人文意識返回到先天的神學潛意識,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所以說,無論是亞非各國的東方文學,還是古希臘的羅馬文學和希伯來的基督教文學的兩大西方源頭,均是從人體365穴位的氣血循環,感應著天體365晝夜的各種氣流回旋,像神臺穴開啟就能接受新思維。方法是:先形成一種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爾后,讓穴位主宰著人的心理變化:“心眼”與“針眼”的比量,其小無內,“線”與“念”的比擬,其大無外。詩人這種道者反之動的詩意,導致時空的心理差進行知識點的不斷的補丁,增強骨質里的氣流生成靈性。
      勿庸贅言,古希臘哲學三大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承襲的血脈中,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或理性,也就是世界本質是最高的真實存在。在現實當中,康德絕對命令,是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的最高行為原則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作者在第四章節里,其《有意味呈現:再長也長不到廟里去》的理念表達。其“廟”的神佛或歷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表現為定言——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如《詩人,是人》:”詩人,才算人…… 七情六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先天上,《禮記·禮運》以喜、怒、哀、懼、愛、惡、欲為七情。《大智度論》中,六欲則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和人相欲,或六塵生理需求。后天上,“以人的行為武裝頭腦/用人的情緒統治自己”。人的自由必然由道德律統率,克服欲望的支配,從而超脫于動物本能的擺布。表現為假言——是前件真而后件假的因果推論。如《天空是一座沒有外墻的寺》:“這是微塵的果/自己做自己的核”。的是,星空的寥廓而深邃著仰望的敬畏,道德的莊嚴而圣潔著一生的堅守。那么,在現實與理想的辯證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追究事物本原知識的思辨科學,表現為神學、數學、物理學,由記憶導致經驗才得到技術而知曉初衷。因此,智慧是關于原因或原理的知識。作者在第五章節里,以《虛構的十一行在春天里堅持巷戰》的古今浮想,再現數學是研究不運動,卻也不能分離存在的本體。詩里的“十一”的數字是元朝行政區: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孔融有十一行六言字的古詩。那么,在街巷中進行短兵相接的戰斗潛意識里,突兀國與詩的自我對話。如《殘殘殘章帝國國情》:“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國歌國旗國體國色天香都免了/可省略的一切從簡/大好河山不在乎身外之物/身體就是首都”。詩里的“免了”是物理學是可分離又運動的屬性,其“首都”是認識事物真相的神學思辨,其本原是在對象之中,與認識者無關。在理想的空相里,柏拉圖理念世界是可感可知世界的原本模型,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作者在第六章節里,以《虛構:如果愛怎么稱呼都是甜蜜》的載體,實現“理式”宇宙間的原則。如果說“虛構”第一性的道,那么,“甜蜜”則是從屬于第二性的理。因此,反對把愛情當成利害關系和情欲的滿足。如“愛”是從美的形體窺見美的本體以后所引起的喜歡,人經過這種心理過程而達到永恒的美,即為理式,等同于理性(右脈)、靈性(中脈)、感性(左脈)的三者合成。西醫上,如胼胝體是大腦兩半球問最主要的一大塊有髓纖維的集合體,連接著兩側大腦半球,并形成側腦室的頂。其功能是整合、協調、易化兩側半球的的信息活動,當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最大值則為0位,便是醒腦開竅;那“稱呼”的正負相互抵消,或合二為一,成為后世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如《上海,我的一塊心病》:“月亮還在加班/跳槽/人擠人/叫外賣/一個人的愛情江湖/沒見過上海的雪/好像是笑聲/我女兒/電話無人應接。“其中,上海”是理式向度上的載體,以感官接觸“月亮”理式世界的摹本為“人”的幻影,從永恒性到短暫性的不真實。維度上,三個“跳”、“擠”、“叫”的動詞加深了虛幻的裂變。因此,結尾的“無人”則是一種虛幻的甜蜜。從現實寫照上而言,浮躁的時代的縫隙是無法擠出真情的原始孝道。作者這種人格化的擬人,意味著人是萬物的尺度,只要把心靈圓滿的靈性,人體雕塑刻著人體最適宜體現的心靈,才能顯現于感性形象以供感官觀照。也就西方最初的象征型藝術表現的理念,用符號來象征代替感性形象,如基督教以三角形來象征神的三身一體。反之,東方則以龐大的建筑來象征權威,將巨量物質形式壓倒心靈的精神。如此的“心病”就是物質與精神的沖突。
        “藝術本來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作者在第七章節里,像《雨反復落,卻從不在同一地方落》的藝術表現,就是詩人理念的領悟。如《頓悟》:“出家門,就是國/才知道微笑也有溫度”。你看,“家”與“國”的縮小與放大,“微笑”的象征性藝術將“溫度”的量變。頃刻,“一過國界,便看清了祖國的面容/再回首,是山高水長”。突然活現“看清”的質變對比;然后,一個“再”的品味,體現出更多的個性和差異的靜態性,避免了象征性表現形式的模棱兩可的歧義。宛如希臘維納斯的雕刻,神的人性將殘缺美的特點躍然于人的頭腦中,作為人體精神住所的表現,讓人認識到絕對精神。其“靈魂出竅,認識了自己/原來天堂在身體里”。詩里的“出竅”是藝術的內容,反向表現絕對精神的形式,降落感性事物的具體形象。勿用贅言,“天堂”便是內容和形式的契合,或曰古典型藝術的主張: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無限的心靈發現有限的物質不能滿足表現的需要,便從物質世界退回心靈世界。于是,在第八章節里,像《湊數:我要在體內裝上開關》的浪漫型想象,則是內容大于形式。如《如果沒有骨頭》:“我一眼認出我的骨頭/如果沒有骨頭。我會活出骨頭來…… 可惜,我有/我的目標就不僅僅是直立行走了”。物象“骨頭”象征智慧。骨相上,骨頭為陽肉為陰,陽不多陰則不附;均勻者年少不富到老才貴。日角左邊,月角右邊.中間有塊金城骨定官運。從胳膊到肘部的骨頭叫龍骨,象征君王。顯然,詩里的“沒有”是痛苦之類的反面,往往是古典藝術丑陋的回避,自然就不能完全由感性形象顯現。相反,“活出”便是浪漫型藝術分裂的靈魂。因此作家的補丁意識,以“行走”的內心藝術而超越著藝術本身的潛意識,即為神學上的詩性思考。
       現代詩歌是一種東方化的舶來品。從文藝復興開始,歐美先后出現了人文、古典、啟蒙 、浪漫、現實、自然、現代主義等文學思潮,其內在的人學母題貫穿一條人文紅線,將人文傳統演變著外在交替的更迭,構建西方文學的詩化的人學,成為西方文化體系內相關國家的文學。因此,透析其人性內蘊和藝術品格的土壤,遷移到人學的詩情上。如《過家家》:“我是狗時,和狗過家家/我是人時,和人過家家…… 我下輩子的理想/我希望我/什么都不是”。作家從狗談到陽間的國王和陰間的鬼,心理學上則是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由此的意象并聯造成意境的擴展。先由內在的抽象的心意和外在的具體物象,在片刻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心入于境,了然境象;然后,虛實結合著象外之象的美學歧義。如《語言》:“音樂是音樂家的語言/處方是醫生的語言…… 愛/無需語言”。人類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文明的成果。襯托手法上,按主要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的不同關系。一曰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在第二思維的信號上,詩人分別以“音樂”、“醫生”等抽象定向的概括,將特有、新質、完善的語境進行哲學的思考,如唱歌是使人清醒;二曰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反思留在心底的條件反射,即為能具體說出、聽到、看見第一信號系統的語詞,靈現“愛”的空間。語言承襲上,漢字是一種依類象形的表意文字,在形聲相益、因義構形的“象思維”中,其美學物性以詩性表征生態的意旨。其取象方式是在思維過程中,先依賴“音樂家”等物象,后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 “無需”的抽象事理。
        創作意旨上,詩人將精神的欲望映襯出主體的詩境;境者,反之空為無相。其目的是回到沒有語言的平等自由狀態,隱射出自然文明與私有制文明的對壘統一。如《婚姻》:“我哥天天哭/父母感情不和…… 我妹是個遺腹子”。顯然,“不和”的自然狀態卻要堅守社會約束的圍困,直到“遺腹”著無限遺風的循環。但是,詩人在種人性的思量里,從八字的星座到六字真言,處處閃現著道與德的比照。如《走火》:“命中一把槍。紙的,后來是木頭的/打人,打鳥…… 是個死過一次的沒有靈魂的人”。命運的八字是元神的數學規律。 人的識神“槍”即學術上的第六意識,“沒有”則是元神百分之十左右的表現。為此的意識形態,表現在《獨白:在長江岸邊》“我唯一的暗想/就是多打幾碗水漂”。心神的“暗想”也只是“幾碗”的留白。任何的一切生活狀態,如《套娃》:“臥底,一個娃或許另一個娃/里應外合…… 都是陷阱”。一切內的自由和外的限制,使詩人無形地陷入著命運的祈禱,補丁著元神的數學規律,性隨情愿,完美地展現心神最大數值的幻象。

                            四.結尾的風聲
        詩歌是一種藝術之道的效應,美學生態以詩情再現詩性,如同歌唱從夜鶯的模擬里找到聲音,用只可意會的先天神話,表達不可言傳后天的人話。既要耽于天干的實際預測,又要將地支挪移十二種動物的空間形象,使天象之道對接人象之德,互為表里,呼應時間八字的整體氣場。然后,在內德外禮的規范上;以天地經緯之禮縱橫著人間豎橫之德,構成空間、時間和意間之道。其取象方式,先是內象的筆觸,后是的外象升華,組合一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圖畫。從八卦的角度,觀象設卦一定要用內象,斷卦時則要使用外象,成為情景交融的六種變通象,有效地契合著天的星座與人的生日,磁場同頻共振,五行同性同情。
      表現為詩法上,其一,明物質詩情,明生是天干主外的相生——外象者:延伸象、擬議象、趣時象、轉注象、指代象、假借象;技術上,五行則曰,兌金坎水同情為一家。金水者,下行入腎,橫向思維也,即共時性聯系的非線性思維,如地理空間上的同一時期。其靜態向度上為模糊歧義,則謂之象征心性。其二,暗物質詩性,暗生是地支主內的相生——內象者:心象、應象、物象、境象、事象、跡象。藝術上,五行則曰,震木離火同性為一家。木火者,上行入心,縱向思維也,即歷時性聯系的線性思維,如歷史時間上的先后秩序。其動態維度上清楚具體,則謂之比擬心情。然而,在中庸之道上,詩人晚華以慈悲的筆法,采取陌生化的美學結構,從骨質里的氣流對接宇宙的關懷,驅使詩歌的圓周角不斷旋轉自我的生命體悟;亦抑亦揚,不僅體現出德的補丁,而且在詩歌結構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美學坐標上,以象征歧義的交叉點,實現詩道的精氣神,即為詩性詩情中道真相。然后,順著“離己坎戊同根為一家”的意向,在靈魂的底座和覺知的坐標里,交迭對比著生存境遇的重現,進而表達出人本意識的喚醒和療救,為現代詩的命運,呼喚著潛意識的天良。因此,作詩如打仗,無論是精神的戰略還是物質的戰術,形成生克合化的血肉的關聯。在時勢占星學里,五行的能量契約六合方位。象征者,以意境表達生與死、靈與肉、永恒與變幻的無有主題。古典者,不見凹入的形相;浪漫者,沉思凸起的隨影。自從黑格爾提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種藝術類型,一路發展的心法位移,其情感左腦代替理念右腦的因素越來越多。如同作者時常生活在一個神性與人性的游弋狀態,強調理性的質地,而忽略了反射的文采;天干的詩情未免冷落了詩性,失去了眼里的水風空落。在質與文之間的辯證上,守住傳統的文化的根基,握住現代精神文明的方向;將自我的生命性,通過排除過去和將來中可通達的時間位置序列而贏獲的信息。微妙地摻入文字的縫隙,和諧著仁與禮的初心;但調節粗野與虛浮的語言流向中,偏頗詩勢的氣流,減弱了字舞的觸眼。在有無與無我的中道上,對使用語言的環境,外部語境疏遠了真如之道,引起內部語境失去了同質多象的變體。
        如是吾聞,藝術的審美趨勢,好比起初的詩歌對格律的厭棄,會使內在的本性追求于內容的散漫,如古體詩向現代詩的自由轉變,語境最終導致自由語言的放縱。當詩歌不能滿足于從感性的形象去認識理念,精神便要從哲學的形式而脫離物質的軌道。在第九章節里,晚華讓我們看到《現在的放最后》意向責任;用一世的迷離換來三生的煙火,點燃的詩心播德著人倫的良知,用樸實的語言道出心遠的生活。盡管詩歌藝術到了浪漫時期,其審美的終結被迫讓位于神學。你看,詩家的《最最后》:“活了一輩子/去/死/才是我最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活著眼前的當下,無所取也無所求。那“去”的清清楚楚,不動不搖,生命的真相“死”則是自覺涅槃的羅漢,告訴后來者的正智正念,讓人進一步地體會貪瞋癡的永滅,抑或消失過去的習性而轉的煩惱觀照。那未來“最最后”的后際后念,就會斷了執著的前際前念;返璞歸真,讓詩歌的任務回到原點的天地之心;然后,觀世之音的菩提自性,復興到原始的淳樸本真狀態。在文學的表達里,以七魄陰神的七情,從聲聞、緣覺到菩薩修行的三乘道,再現三魂陽神的詩文; 圓滿的筆法便能實現天人合我的天緣、地緣和人緣,則為不生不滅的自在無為的大道。如果是這樣,未來的詩歌以數學比擬精練的簡潔,以音樂的天籟波動物象魂魄的花韻,就是詩歌尋找的詩人,多了神人的一只眼睛;致使精神的電磁現象,驅動詩人愴情的電荷運動產生悲憫的天地情懷;然后,銜接道德規律的角速度,形成神心合一的詩性磁場。那樣表現人的最內在自我,將會從他的命令,轉移成呵護理性的自覺性;所呈現在他自律與自律的移植上,既是名義上的詩人,也是詩人的生活。事實上,無論是一句話變成十句話的人學,還是十句話變成一句話的神學;在科學、宗教和藝術的文化活動里,糅合詩歌的數理象精神,情切切、意深深地驗證著本質的精神需求。
     爾后,借情緒的節奏運動呵護本性的情感反應。要么臨江而望,立足傳統,趨向于內心真實的閑云潭影;要么獻笑紅塵,神筆鳴鸞,驅趕長江自流的空色。悠悠地,吟魂對應著民族原型的招魂。不經意之間的骨氣,也許在豫章故郡的水土上,我們的讀者就會一點點地了了著詩家的禪境,心隨影動;回歸著民風厚淳的精神家園,讓詩的審美,再傾聽一次往日滕王閣序的如來風聲……
              2018年8月10—22日吉林松花江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原創文學界》副主編,中國微型詩\《0度詩刊》顧問,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 《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入《2019年中國年度優秀詩歌選》。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意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中國詩詞年選》《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文史》《中國文學》《中國詩界》《中國之聲》《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新銳華語詩歌經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跳轉到指定樓層
分享至 : QQ空間
0 人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julywolf
發表于: 2020-1-15 21:46:03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8:42:59 | 只看該作者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還有一個彭林家,是一家;其文章洋洋灑灑,不是殘章,而是氣勢磅礴的陽文。我是殘章,殘殘殘章,殘得不忍目睹,可以以心意會。與林家大師同在一文,可惜不是一家。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點評

家,是一個完整版的美學結構。或陰陽互動,或陰陽合一,均是一種時空契合的運動之象。殘殘章采用后美學結構的方法,以本體、文化、心理等諸層面矛盾,與沖突的美學反應,巧妙地將“家”與“殘”的意象對比,擴大  詳情 回復 發表于 2020-4-27 20:5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8:46:03 | 只看該作者

而是氣勢磅礴的陰陽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9:02:06 | 只看該作者

《骨子里的骨》作者郵箱:290164176@qq.com。購買者請聯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9:24:15 | 只看該作者

說是購書,也可送書。還可先寄書后付款,還可先付款后寄書,書款可多可少,不拘一格。嘻嘻嘻嘻嘻嘻嘻笑怒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9:26:47 | 只看該作者

此文排版講究,林家大師,一級美術師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彭林家
發表于: 2020-4-27 20:53:32 | 只看該作者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5 08:42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還有一個彭林家,是一家;其文章洋洋灑灑,不是殘章,而是氣勢磅礴的陽文。我是殘章, ...

    家,是一個完整版的美學結構。或陰陽互動,或陰陽合一,均是一種時空契合的運動之象。殘殘章采用后美學結構的方法,以本體、文化、心理等諸層面矛盾,與沖突的美學反應,巧妙地將“家”與“殘”的意象對比,擴大意境的伸縮度,重新購置了語言運動的情感反射,生出了“你比我高是十倍”的謙卑自牧;從而把“量化”式夸獎,波動著“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品流香。
    心理遷移上,殘殘章的審美原型,源自于《三國演義》的荀彧(yù有文采)曰:“徐庶才能十倍于我”。曹操聽到戰略很厲害荀彧,說出此言,心中以為是荀彧過于自謙,便再次問了在座的其他謀士,徐庶對曹操說:“諸葛亮實乃天人也。他心懷天下,有觀天象之能,更有變幻乾坤之力。”那么,曹操的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水鏡的三大弟子:大師兄徐庶、二師兄諸葛亮,心性淡定,不爭這天下第一的稱號;三師弟龐統心氣最盛。其中,諸葛亮、徐庶、程昱仨人為好友,漸漸地,也就成了他們相互之間的口頭禪。題外話,如果按照演義的技能,諸葛亮郭嘉第一,司馬懿第二,龐統周瑜第三,徐庶第四,程昱第五,楊修墊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殘殘殘章
發表于: 2020-4-27 20:58:43 | 只看該作者

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精品推薦

精品推薦

主題:75 | 回復:226

每日好詩
|
每日詩訊
精彩直播
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高振霆+羅雙盈+

筆尖追光 ? 文學逐夢 01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 高振霆 文學 ……

點擊參與往期回顧
詩人榜
豐車

詩歌主題:6482

羅志海

詩歌主題:4487

石梅

發帖數:14029

月光雪

發帖數:7211

豐車

發帖數:6482

緣圓閣主

發帖數:5264

羅志海

發帖數:4487

妙慶居士

發帖數:4349

南島(青衣童生

發帖數:3636

田間識字翁

發帖數:3149

勞士誠

發帖數:2949

洗滌心靈的雨

發帖數:2681

關注中詩在線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詩在線

© 中詩在線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11600號-1 技術支持:壹網

聯系郵箱|手機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