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16 17:36 編輯
藝術,高能量的花韻 —論藝術同源的靈性與美學自性體 彭林家
藝術是通過右腦祖炁的形象塑造來,反映左腦社會生活之象,從而左右腦聯動,以小腦的道德平衡,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意蕊。蕊,是植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雌蕊、雄蕊。花蕊是花的韻致,里面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地生長。移情的器官遷移在移覺上,宛如移就的修辭方法,如虞美人,又稱麗春花、賽牡丹、滿園春、仙女蒿、虞美人草、舞草等罌粟科植物。移就于景,移形換景,是禪性思維的六根互用,藝術同根于先天之祖炁的基因,如民族原型的、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鳳并尊,象征尊貴與安閑,龜鑒玉麟,象征長壽與土德,都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創造的虛擬動物。如龍,《爾雅·翼》中講其"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蠶,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千百年來,四靈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恒定認同吉祥物。也就是趨吉避害的吉利與祥和的好兆頭。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說文》中說:“吉,善也";"祥,福也"。而吉祥符號、吉祥物、吉祥圖案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借以傳達心聲的仁慈道具。 那么,這種藝術的潛意識,即為藝術性,是謂文藝作品,在形象地反映生活和體現特定的思想內容方面,所達到的完美、統一和感人的程度:一是形象的生動性和典型性,如語言的陌生化、意象的后土等;二是結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如漢字的動態點、靜態觀、時空感;三是手法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如詩歌的比興、象征、卒章顯志;四是風格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等方面,如心理原型的龍、鳳、黃河;五是藝術性和思想性聯系密切,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如字體的形式美、內涵美、牽連美。好比典型環境里的主人公性格,并驅使其行動的時空點,在周圍人物所形成輻射的具體效應。 任何藝術均是陰陽的結構體,一個是靜態陰象,如七情、七魄和詩情;一個動態是陽象,如三性、三魂和詩性。雖然基于同源的美學原則,,卻因物質載體、創作工具等不同之處,有著各具特色的藝術魅力。但是,母體的本性、本質和根性,是謂“理”的內核。氣力之本曰根,善惡之習曰性。人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是半神半人的本相反射。因此,修行之我的禪心是人性共同努力的方向。譬如,同源染色體是生物遺傳學中的概念,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看到的長度和著絲點位置相同的兩個染色體,也可以是在減數分裂時,看到的兩兩配對的染色體。其過程是在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是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個體)生物細胞中,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染色體,并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中,彼此聯會(若是三倍體及其他奇數倍體生物細胞,聯會時會發生紊亂),聯會形成的配子(生殖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所以在受精作用后,精子的細胞核和卵子的細胞核融合,進而染色體數加倍,在這以后就又有了同源染色體。其中,一個來自母方,另一個來自父方,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結構相同。最后分開到不同的生殖細胞(精子、卵細胞)的一對染色體。然而,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不同的物種都會存在染色體的基因差異;也就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不同。化學上,同分異構體是一種有相同化學式,有同樣的化學鍵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的化合物。簡單地說,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結構的現象,叫做同分異構現象。就藝術而言,則是藝術風格。創作中,作家、藝術家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個性,取決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社會和文化狀況,以及本人的思想傾向、生活經歷、藝術素養、個性氣質等主觀因素,即為個性審美。如果達到無我的境界,美學等量也就是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是作家、藝術家在藝術上成熟的標志。 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性生殖細胞是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物質,分裂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略微增大,染色體進行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好比詩歌創作的慣性基因,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并列的兩條姐妹染色體,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著的并蒂蓮之象。也就是莖連接的蒂,并排地長在同一莖上的兩朵蓮花,是在細胞分裂的間期由同一條染色體經復制后形成的果實,盡管形狀大小相同,但并非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分裂期開始后不久,初級精母細胞中,原來分散存在的染色體進行配對,就是詩歌里詩性繁殖。而在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相當于詩情的綻放。 當吟誦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從無到有的生成,從虛到實智慧社區生成連鎖反應堆里,浮想詩歌是無生物的虛擬載體,卻承載在高能量的太極歸向,如同生命之根的花蕊,反芻無生物的格物,因此,自然現象崇拜的天、地、水、火、土、 四時的流動,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而出現的復合圖騰,則是一個藝術家工具類圖騰的精神訴說。
彭林家底片.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6 17:35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黨員。靜居霧凇的一方靈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贛東北仙人洞,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