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1-19 19:46 編輯
11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8 09:29 上傳
作者簡介:馬永輝,詩人,研究員職稱。吉林省新詩學會副會長、《北斗詩刊》社長、吉林省新詩學會微刊顧問。自幼愛好文學藝術,視寫作為悅心如茶,作品散見國家、省、市各種報刊及各種微刊平臺。
馬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18 上傳
1.彎弧的蝴蝶 空淺月高的夜晚 邀月,讓窗口喊著舉杯 含在眼里的日子吐著銀河 于是,天上的云開始散去
鉤月圓了的影子漸漸拉寬拉長 又大了一縷縷宇宙的夢 氣色站立起來 月光融到了杯子里 反射一個無眠的日出
時辰在杯里悠然跳舞
他說了許多故事 他笑了許多別人 他說這是大白天 杯里的是太陽…… 讓莊周忘了暫時還在人間
壁燈打開以后,拐彎 全屋都找不出任何目光……
(2018年12月31日晨)
馬8.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32 上傳
2.大山的自我
對著大山傾情靜默 希望用心靈勾起回聲 不經意的幾片雪花 驚醒久違的執念 一群俊鳥沖向了藍天
深情呼喊的高頻 光暈,吸引著悠長的回聲
心生敬仰的仙霧繚繞 好像一位智者用音樂歌唱 表達不盡的贊頌 飛舞的彩片迷亂了雙眼 巍巍的大山啊 也有一片柔情……
用詩意朗誦高聳的視野 春花爛漫開通了桃花源 升騰的朝氣 講述著青山不會老的傳說
變成一座大山 儲藏著物質的精華 細雨,在自然的玄妙中 撞擊身體的傷疤。奉獻 撫摸一指日道的魂痕……
( 2019年11月5日午)
馬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18 上傳
3.緣覺的枯葉
立冬的日程延伸一片殘紅 楓火,很難留住綠色的闊情 失去血液的枯葉 再也不懼怕寒冷 掙脫了枝干的牽手 身影,挺起傲骨四處流浪
填補低洼處的后土 加厚高崗處的仁義 還有漂流河流里的小船 親和水生的魚蝦 遙遠,翻開大江大海的旅程
日子,期待愈久愈真的笑臉 一壺老酒是枯葉牌的禪味……
從寒武紀與奧陶紀算起 枯葉是石 到大明朝開始便是土 那腐殖土里的化石 惹起造山運動的鋪裝 幻影出火山的升騰 運化,一沓長白林海的陽光
嘆息那座青山的指望。蛇影 弄疼了枯葉的緣起緣滅……
(2019年11月9日晚)
馬10.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6 10:50 上傳
同頻投影生意象,異曲知音化辭言
馬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18 上傳
意象,磁化的別說 ——評馬永輝的《杯里,裝修一個太陽》與其理性美學的回環 彭林家
現代詩歌是以意象為主體的情感結構,從內致外,將客觀物象糅合在主體意念的滲透;然后,以逆向思維釋放出一種心想的藝術形象,蘊涵著內意詩性與外象詩情所組合的寸言。反而視之,以正向思維則謂:表層—言,中層—象,里層—意。即言語描摹外景,尋言以觀象;象則表達內在的意味,尋象以觀意;意則是反射內在的心靈,為古典詩從外致內的脈絡。同時,三者之間的正反張力,內外循環就是古今詩歌的意界,使得言不盡象,象不盡意,其中的玄妙是側重第二大腦脾土的意。簡而言之,意之顯相為象,象是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相,表現為言。試讀,詩家馬永輝《杯里,裝修一個太陽》的組詩,一組大意象構成的意境組合。
馬1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6 11:10 上傳
譬如,《彎弧的蝴蝶》:“空淺月高的夜晚/邀月,讓窗口喊著舉杯/含在眼里的日子吐著銀河/于是,天上的云開始散去。”詩里的背景是“夜晚”之相,其意象為“邀月”、“喊著”、“吐著”等動詞與名詞的陌生化搭配,其言下之意就是物與人的潛意識對話,鳳頭點點,交代了時空的“彎弧”與“蝴蝶”的虛實圖畫,盈盈著,主體與客體的交融,有形與無形的統一。語境中,詩人逐步拉開序幕:“鉤月圓了的影子漸漸拉寬拉長/又大了一縷縷宇宙的夢/氣色站立起來/月光融到了杯子里/反射一個無眠的日出。”文里的豬肚結構:“鉤月”、“氣色”、“日出”等心中的物象,即為描述性的原始意象,如《再別康橋》的云彩、波光、水草等。“圓了”、“拉長”、“反射”審美主體眼中的變象,是為比喻或象征性的心理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籬墻等,虛實有無的協調,類似于唯美而傷感的意境;也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象而結合于言。當詩人賦有某種特殊含義意味,形成具體形象,便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即為意之象。或曰:意象就是借物抒情的產物。那么,多個意象所組合的意象群,獲得詩歌最終目的抒情就是意境。心法流程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通過意象營造出形神情理的一脈,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陰陽交替,領悟出大自然與人體小自然的意味,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情感和境界,無窮地擴張著詩性的外化。你看,詩人筆調: “時辰在杯里悠然跳舞/他說了許多故事/他笑了許多別人/他說這是大白天/杯里的是太陽……/讓莊周忘了暫時還在人間。”通感上,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如“時辰”與“跳舞”、“莊周”與“人間”,以感覺寫感覺,將其技巧的運用突破語言局限的象征,如“別人”、“白天”、“太陽”的文采告白,襯托內象之意,致使詩性的氣色脈理,反射紋理的疏密,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其豹尾收到增強的藝術效果。如“壁燈打開以后,拐彎/全屋都找不出任何目光…… ”一個“打開”的文章條理,一個“拐彎”的超我倫理,文辭義理曰:“目光”的自我回歸在空空的本我之中,如一也,道一也。一者,詩的本相原型也。
馬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18 上傳
由此看來,新詩是以打破舊體詩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比起其它體裁詩歌感情更為強烈的生活氣息,更為適應著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的抒情,為五四運動至建國以來的心靈傾訴。方法上,借助客觀的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意的形象,即曰:意象。無疑,詩理借意象來表現客體,反過來,表現創作主體的自我精神情感,往往便形成了以“氣”論文的詩學話語體系。氣者,七情,詩情也;五行上曰:金(收斂)木(散發)水(向下)火(向上)土(中和)。儒學上曰:金(義)木(仁)水(智)火(禮)土(信)。理者,三性,詩性也;佛學上曰:善性﹑惡性和無記性(非善非惡);道學上曰:元精﹑元氣和元神。所以說,意象詩表達要留下一部分空間,字里行間,留出空白給讀者自己去感受、猜測和回味,即為內理外氣。譬如,詩人的《大山的自我》:“對著大山傾情靜默/希望用心靈勾起回聲/不經意的幾片雪花/驚醒久違的執念/一群俊鳥沖向了藍天”。仁者樂山,像山一樣平靜穩定,靜也;寬容仁厚,壽也,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相對應的智者樂水,動也,美也。詩里的“靜默”與“勾起”是仁與智;“雪花”是六角神性的圣潔天干,投影于地支的幻象,驅趕超我的識神感應本我的元神。因此,“執念”與“藍天”便是自我欲神與本我的詩性,或曰詩歌的終極目標。如是,作者“深情呼喊的高頻/光暈,吸引著悠長的回聲”。“高頻”之言是速度,言以明象;“光暈”是理想之象,象以盡意;“回聲”是時間之意,得意而忘言;三者構成了時空主體之道。詩道契合的詩味,虛實結合,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那便是虛的象和實的相。換言之,人心之相為詩情,義也;返道心之象為詩性,仁也。文里上,當言無法盡意的時候,象,便成為表達天地萬物之理的重要顯示方式,由此“言-象-意”這一張力結構中,象比言的盡意更有優勢,或曰象的重要性便得以凸顯。美學上,一曰:個性潛意識,如自我的閱歷;二曰:集體潛意識,如民族的原型。如“心生敬仰的仙霧繚繞/好像一位智者用音樂歌唱/表達不盡的贊頌/飛舞的彩片迷亂了雙眼/巍巍的大山啊/也有一片柔情……”不難看出,詩里的“仙霧”、“音樂”、“大山”的象,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民族原型的故土,語言不達意,是謂生命存在對宇宙萬物本體規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混成之物,于是乎,老子提出道常無名,就是詩意。
馬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32 上傳
那么,“用詩意朗誦高聳的視野/春花爛漫開通了桃花源/升騰的朝氣/講述著青山不會老的傳說”。當“視野”、“桃花源”的象,詩情也;也就是自我的體驗成果無法表達本我的實相,詩性也。詩人一對“朝氣”、“傳說”的理氣詩眼,就成了無名的代言,如中國畫以留白為美,詩畫同源:“變成一座大山/儲藏著物質的精華/細雨,在自然的玄妙中/撞擊身體的傷疤。奉獻/撫摸一指日道的魂痕……”審美上,詩人將“大山”、“細雨”、“魂痕”的象,生成表層的意境,轉化為自我腦中的具體形象,形成一幅直觀畫面。如“變成”的目睹,如“撞擊”的耳聞,身臨其境;然后,打開“儲藏”想象的翅膀,駕駛著“傷疤”神奇的意念,飛向“日道”神奇的藍天,成為深層的意;從而品味到詩中作者的感情,達到時空的共鳴,,并轉化成一種精神導言。這樣,詩的源泉便從獨具觀察的智慧中,汩汩流淌。物理上,磁化曰:使原來不顯磁性的物體在磁場中獲得磁性的過程。鐵磁性物質,如軟鐵、硅鋼等,是最易磁化的物質,常用作電磁鐵、變壓器、電動機等的鐵芯。運用到人體思維上,即為血液為電磁鐵,脾胃為變壓器,心靈為電動機。譬如,《緣覺的枯葉》“立冬的日程延伸一片殘紅/楓火,很難留住綠色的闊情/失去血液的枯葉/再也不懼怕寒冷/掙脫了枝干的牽手/身影,挺起傲骨四處流浪”。緣覺,舊譯為辟支佛。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于無佛世,觀外緣而無師自悟者為獨覺。獨覺思維是頓悟的心靈感應、磁化而來。而這一切的靈感來自于厚德后土,也就是脾土上的真意,需要性命雙修。像詩家的“填補低洼處的后土/加厚高崗處的仁義/還有漂流河流里的小船/親和水生的魚蝦/遙遠,翻開大江大海的旅程”。顯然,“低洼”與“高崗”的正反意義,是人性劣根補缺的借代,詩人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演繹著“小船”與“魚蝦”的彼岸,一個“翻開”的自我欲望,即為緣覺的小我升華為大我的詩歌正念。
馬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32 上傳
若此,“日子,期待愈久愈真的笑臉/一壺老酒是枯葉牌的禪味……”文里“笑臉”詩情之象與“禪味”的詩性寓意,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一種對應的意象,即為客觀物象經過作者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蘊涵著生活的微笑,好比入于禪定時安穩寂靜的妙趣,也就是從佛世到無佛世的人心之初,性本善。在比較文學中,意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象是具體的可感的實體,如“日子”與“一壺老酒”巧妙的結合,前呼后應;但有些象是看不見的虛體,如空氣、陽光、味道等虛體的象,為可感覺的物象,同樣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學等量上,如:反芻的老牛在青青的草地上,吸收著周圍的空氣,在村口咀嚼陽光的味道。就技巧而言,寫好意象詩要搞清楚意象和意境的的區別和聯系;其次,在使用意象的產生過程中,宜就簡避繁,像“枯葉牌”的真實、自然和審美回味。構思之中,切不可無節制地堆砌,讓讀者讀后不知道所以然。所謂最高技巧,應和著時空的變化,就是空無的技巧,道也。《莊子·天道》載:“世之所貴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言傳是有形的詩情,為第二大腦的后天覺知,在脾土中,意表現為言,有相;不可以言傳是無形的詩性,為第一大腦的先天感應,在靈魂中,意表現為道,無象。相的文字是固化的言語,貴在表達思想, 意之所隨附最根本的情感,需要不可言傳的禪心,從“相”變為“象”,則要超越于形色名聲之外,也就是大我大愛之道,名可名非常名,為真善美的詩歌;所以,無為以處事,圣人行不言之教。
馬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5 23:32 上傳
“從寒武紀與奧陶紀算起/枯葉是石/到大明朝開始便是土/那腐殖土里的化石/惹起造山運動的鋪裝/幻影出火山的升騰/運化,一沓長白林海的陽光”。那么,詩人為升華主題,點明中心,在事物生動化的聯想中,想象那始于距今5.7億年前,地球進入了生物大繁榮,結束于距今2.4億年前,延續時間共約三億多年——古生代:寒武紀(第一紀5.7億年)、奧陶紀(第二紀距今有5.43億年)、志留紀(第三紀)、泥盆紀(第四紀)、石炭紀(第五紀)、二疊紀(第六紀)。 之前,是約從38億年前至26億年前的太古代,時限從26億年前至5.7億年前的元古代;之后,是恐龍滅絕的中生代(225百萬年的三疊紀、180百萬年侏羅紀、135百萬年白堊紀)和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換言之, 地質年代依次為: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如是遠古的文化,一枚“枯葉”的靈石,仿佛回到女蝸氏煉石補天,峨眉山上那天門石與枯葉蝶的故事;后來,巖石的風化作用,“大明朝”時代成為改土歸流的制度。“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物質,但任何材質一旦成了化石,價值就由材質變為地質年代里的地位來決定。如奧陶紀海洋生物角石的實體化石,堅硬的外殼形狀酷似牛或羊的角,叫做角石,或曰:彎角石,保存了動物、植物遺體骨骼的絕大部分,為珍貴的化石種類。 據老子“正言若反””的辯證智慧,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人倫之心的默契,發生同步共振效應,不言而喻,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默然無言中的高度審美,體現詩人偉大的作品所在,也便是我們祭祀祖炁的化石,道德顯象也。
馬1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6 11:10 上傳
你看,作者一個“惹”字的“幻影”、“升騰”、“運化”意象群,心意相通,則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語言含蓄、幽默,加深語意的深度,便是雙關的或模棱兩可的象征;徐徐地,調動解讀者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獲得尋象以觀意的參與性和主體性,不經意,產生“一沓”之意與“陽光”之象的象外之象。修辭上,拈連,又叫順拈,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如:“嘆息那座青山的指望。蛇影/弄疼了枯葉的緣起緣滅……”一個“嘆息”的人心不古的拈連,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握好尺度,留出“指望”的空白;爾后,狠狠地抓住“蛇影”的真相,給讀者去感受自我覺悟的枯葉,不說讓太陽熬出月色,不說黑白“弄疼”隔層的澈夜;一任飄零的羽毛,在生命春秋的主宰中,深深扎根于“緣起緣滅”策略、費解和生澀的過去與未來,拈花一笑,問起今天心心相印的杯子;那靈魂的倒影在自我、超我與本我的回答中,也許道德的本相投視在每一個人的良知里,美美噠的語言,詩歌形象生出意綿綿的故鄉,就是文字磁化的悄悄別說了。
馬13.JPE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6 11:10 上傳
2019年11月14-15日吉林松花江
彭林家8.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8 09:33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聾龍天生,黨員。靜居霧凇的一方靈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贛東北仙人洞,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做過教師、警察和工程師等職業,從曲折的經歷上升為理論作家、《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詩歌、散文、散文詩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