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0-2 16:12 編輯
微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37 上傳
應運而生,或是自然天成 ——微視角·先鋒詩派始創人張弘與他的“仿古體新詩”特色之風
但凡一件事物的誕生,都有它的N個根由。2017年,張弘在微信上把你拉入一個叫做“先鋒詩派”的群。你這個不懂詩詞,更不知何謂詩派的人,就似剛入校的小學生,只有看和聽的份兒了。所以,常年潛水關注。未及去學,未及嘗試如何去愛,“仿古體新詩”就這樣猝不及防地闖入你的視聽。 這一詩壇新體裁的誕生,影響之大,波及面之廣,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一陣旋風。不到兩年時間,此群迅疾發展至近五百人,是你的幾十個群中,人數最多最活躍,且微友遍布全國二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的大群,其創辦的網上微刊也已發行180余輯,單刊點擊量超30000。并以蔓延之勢傳向澳洲,歐洲等海外地區……。 眾多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一奇葩事件,認為張弘“創新制作了繼承古典詩詞并融合現代自由詩體,是首倡當代中國詩歌改革新風的詩派。”而張弘的主張則是:“當代詩歌應該具有自己時代的特色,切實為現代人的表達服務,不應再擬古式的創作中逡巡。如你不去細讀張弘的詩作,不去感受那些追隨者的創作激情,你就不知道什么是詩意取向的自由度和發自內心的那種別一樣的醒徹與思悟,甚至不知道“仿古體新詩”體裁的誘惑力在哪里。你忽然就覺得,“百花齊放”這個詞用在這兒比較合適。 最起碼,它是詩詞愛好者發聲之時尋覓的一個適合自己的載體,也是那樣一些人安放心境與發之幽情,或感慨或激昂或憤怒的巢。張弘自己何曾不是,歷時4年創作時光摸索出來的語境范式,會給出這樣一條路,讓他再也停不下探索的腳步。
微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38 上傳
在你觀看了先鋒詩派的線下“時光·感懷”詩歌演誦會之后,有了這樣的感觸:時代的喚起,應運而生;契合的窠巢,自然天成。 你從極具私人色彩的側面,看“仿古體新詩”,談不出其創制與發展與繁榮等宏觀的東西,只能從微視角將窺知一斑的所感所悟所思訴諸筆端,等于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未入門的人,看或者說,都沒有說服力。可你應承張弘的“非常需要評論作品,以助我仿古體新詩走向更高的境界!”的意旨,試著體驗一次班門弄斧的滋味。 “仿古體新詩”,不言而喻,傻到家的人也可以看出它的一半一半。即古體詩與現代詩的融會。在框架上,也就是結構方面重點向古體詩的句式傾斜;在內容上,向現代詩的自由方面延展。然后,該是以靈魂的東西串起來的味道貫穿其間,平衡著這樣一種由外至內的關系。這樣,相輔相成地使其渾然一體,“新”的模樣就出來了。 這里面,有改造的意味,呈現的是創式的果——仿古體新詩。力圖以自己的發現完成對“新詩”出世的描摹,拋開它的界面,去看它的生產過程,那只是你一個人的私察,絕對不具權威性。那么,始創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者,孕育它的人,在其扶著它走路的過程,可以稱作嬰孩期吧。張弘從襁褓中把它分離出去,送至一個更大一些的搖籃,讓呵護它的眾人哺育它成長,壯大。這就是你見到場景,不一樣的“新詩”逐漸長大。 一個變形的詩體,古風與現代,它們不是機械地**在一起,那是一種思想跟情趣栽種其中嫁接而成的新事物,無論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它就是那樣一個真實的存在。在中國北疆生根,在廣袤的大地上繁衍,適應各種氣候,無地域,跨國界,執意地生長。至于它的枝繁葉茂,需要精心培育,耐心飼養。 這種形態的詩,出自張弘,筆名古越,謂之“古越體”。它的主要特色在于:堅守自己,耿直到倔強。像古體詩與現代詩兩條永不相交的鐵軌,互不打擾,千年不變,并駕齊驅一樣地固守初衷。張弘逆天了,綜合兩種不同詩體,讓它們合理合法地走到一起。既有詩經以來的古風古韻,又有現代詩的綽約與浪漫、瀟灑與自由之風。同時,區別于唐代以來的近體詩,即格律詩的嚴格局限,獨樹一幟地出征,帶出一支看不見的龐大隊伍。陣容,在網絡里,在現實中,在詩壇上。載體聚集人氣。根植于大眾的詩,接納的人多了,有聲有色地起舞,自是沃土的力量。其特色:
微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38 上傳
一是創新模式,拋開古風句式的固定框架,讓混搭在重建中復活。 遠古沿襲下來的詩文化,自它從情緒表達的歌聲中浮出,沒有一天停止過行走的腳步。但是到后來,尤其唐宋時代,讓它越走越是帶著鐐銬一樣地沉重,它的原始狀態不見了,失去了一定意義上的野性。形式的束縛鎖不住其間韻味兒釋放的豐盈,這點無可非議。但其漸成少數專研者把玩的“陽春白雪”,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五四”運動**性的舉動,砸碎了那個枷鎖,還回了詩的自由之身。 曾經存在過的唐詩宋詞,即便今天,還在閃爍著它的輝光,它依然是華夏文明的瑰寶。那是時代的注定。所以,繼承與揚棄,走到了十字路口。不是張弘的出現,就是王弘或者李弘。 詩是有紀律、有章法的,但過于死板與苛刻,在高雅的殿堂端坐,或多或少排斥了一些大眾。“言為心聲”,該是不拘一格。張弘的旗幟很是鮮明,你理解,他是既要弘揚那樣一種民族的古詩傳統,又要詩性從本質上真正地獲得回歸。當然,詩的自由已經不是事兒了,回歸旨在自然與淳樸。那么,有了初衷和動意,創制這樣一種新的體裁詩,便不在話下。它的結構,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五言、七言和長短句的格式,安排以五言或三言的四句韻詩形式開頭,以一對七言對偶句式居中,以押韻長短句形式結尾。據說,這是它的初始經典形式。 張弘的第一首新體裁詩《廈門酒會》大致提供了這樣一個樣板: “南國尋故友,鷺島迎新春。舉酒同相慶,鵬程萬里人。紅豆春擷桃園綠,藍圖秋盼滿庭芬。同奮進,載歌共良辰。”這首詩,對于你這個不懂詩詞的人,先不管它的內容如何,五言、七言和三言都在其中,讀來順口,且抑揚頓挫,沒有不適感。從第二句開始,隔行押韻,完全表達了心底的意思,滿足了自己的愿望,那就達到了目的。 首先,它在功能上提供了這樣一個巢,能盛下想說的話,足矣。再就是,給人愉悅感,舒適。 當然,你對這樣的句式要求體會得不那么深透,但你感覺從古至今,基本上都是以相應的句式,套用一些規則單獨站立的。而張弘的創意,則是將幾種句式組合在一起,似無章法,又有章法,有了章法,卻隨你。沒有固定的框架,將它稱之為混搭,是你再無別的說辭去選擇。只感覺,這一搭,便搭出了一個新世界。它的意義在于:出其不意,獨具特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創式,讓混搭在重建中復活。
微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38 上傳
二是承襲傳統,但不囿于平仄與韻腳的限制,在詩境里為其松綁。 多年的文學創作經歷,張弘一頭扎進詩詞堆里,針對“五四”運動以來的“新舊體詩歌一直處于互不融合,彼此割裂”的現狀,發出了“古體詩的美,不能因平仄與韻腳的繁縟規則,將大眾詩人拒之門外”的呼聲,且對現代詩“越來越無拘無束,卻與幾千年的詩歌傳統接軌甚少”的態勢堪憂。 以此,推出“仿古體新詩”,試圖扭轉這樣的局面。 他在不斷探索的途中,奉行傳統古詩風韻之余,將其融入現代詩的元素。在平仄上,鑒于古韻的嚴密且與現代發音的區別,考慮多數人忽略平仄聲韻的現象,特采用現代自由體詩不受任何框式束縛的形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只要朗朗上口便不再做更多要求。至于對偶、對仗的要求更是寬泛中溫柔的期待。 在押韻上,堅持兩個基本點,即押韻和不重字。不像古詩詞那樣嚴格,它允許鄰韻通押,也可中間轉韻,也可一韻到底。比如《春》:“煦染江岸雪梨花,綠柳婆娑煙籠紗。一朝甦生盡春色,百度寒襲仍勃發。走川野,到云涯。東風勁,暖萬家。千里滌蕩舊塵去,鶯歌燕舞,山海同歡,芬芳遍天下。”十二句中,平仄相當,在發音上呈波瀾起伏狀,第一二句平聲連韻,第三句春色的“色”,作為仄聲的鋪墊,然后從走川野的“野”,開始轉折,接下來使用了隔行押韻。之后的“千里滌蕩舊塵去,鶯歌燕舞,”兩句仄聲連韻,突出了詩的主句,達至全詩的高度。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一個重字。干凈利落。讀起來輕松自如。詩意的浪漫與灑脫,顯現出自由,無論是讀,還是看,都有美感和現代感在里面。這樣看來,兩下合一的結果,沒有那些非得不可的界定,多少擺脫了古體詩的僵硬格律,也讓現代詩不至于信馬由韁地過于散漫。沒想到很快為大眾所接受,所推崇,所傳揚。
微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41 上傳
三是自由的參與,建造接地氣又適度的暖巢,活泛了新詩的土壤之需。 “仿古體新詩”,如果沒有自由的介入,便不叫新詩。既然是創新與改革,就要在“創”與“改”上用心。在你看來,張弘如果不是從幾千年前詩的源頭一路尋覓過來,如果不是以審視的目光一段一段地領會與理解了詩的基因組合秘密,如果不是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尋到詩的生長緣由且獲得靈感,他就不會下決心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場穿越過后的思索,讓時間給出答復。 他從實踐中找到了打開一扇門的鑰匙。傳統與現代詩語的先驅,做夢也未曾料到,蒼茫大地,詩們在大野沉浮其間,竟然從自身分離出一位不速之客。一股悍勇之風,迅疾吹遍詩壇。 在其銳意改革的創新中,既貫徹了現代詩“形不害義”的原則,又以沉雄低吼之姿,將“自如與奔放”貫徹到底。興致的土壤,需要泛活,詩詞愛好者,需要聚攏。《烏拉草》、《秋思》、《楊柳春風》、《雪舞時節》等同題詩微刊,如雨后春筍般在虛擬空間傳遞。鑄就的詩之骨骼結實了,在供養人們娛與樂的同時,審美與情趣也在不斷提升。 張弛有道,自由有度。這是根本。總之,結構設計好,押上韻,意境統一就是一首合格的“仿古體新詩”。萬物流轉,殊途同歸。關鍵是張弘的古典詩詞與現代詩的合縱連橫之舉,解決了二者各行其道問題,在繼承與發展的構思和實踐上,開了獨創的先河。 應該說,這樣的創式,是中國詩壇大事件,不容忽略,無需質疑。同時也要看到,所有的詩詞事物都在時空中行走,也在發展,也會變化。 固然,“仿古體新詩”或多或少,也帶有局限性,但它把詩詞從古風的嚴格限制中解放出來,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多少年的因襲,它不可能在立陡的懸崖上跳下來,需要這樣的過渡。必然的過渡。“應運而生”,就是這樣的道理。重要的是,在歷史長河中,即便稍縱即逝,也該是濃重的一筆。況且,目前的狀況,呈波濤洶涌狀,它迎合了那樣一些熱愛詩詞的人,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情勢。所以,它是有生命力的。那么,“自然天成”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從發展的角度,如果能在傳統詩詞的專攻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現代詩的意境與意涵上,從容把握心之技——靈魂的脈動,會更好。 寫到此,“或是應運而生,或是自然天成”,已經很清楚了。 水到渠成,那是它走過來的趨勢。你相信,再往前走,它定會長成那樣一棵參天大樹,競相齊發,枝繁葉茂。多少人在樹下傾聽詩語走過的聲音,停下來,一起跟著默誦。古風習習,歸去來兮;現代熏風,驅之驅之…… 這當是“仿古體新詩”的最高境界。 2019.9.15
微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2 15:38 上傳
【作者簡介】 黃國貞 (新浪博名 妖妖弄文)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會員、吉林市散文詩學會理事、香港詩學會會員。作品被臺灣世界論壇報、西藏日報、日本關西華文時報、吉林日報等多種報刊、書籍登載及收錄。曾在政府宣傳部門和綜合部門工作。出版散文詩集《黑色的誘惑》《野夢》《季節之岸》《阡陌之緒》、《高原絕唱》;散文集《靈魂家園》《私語流年》;現代詩集《最后的守望》;游記《路上,在路上》及譯著《宋詞三百首》(精編本)等十余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