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娟——一路紅塵一路歌 ——《貴州文學》(網刊)“名家訪談”專欄之劉慧娟篇 ◎亙亙
“讓我走進青春年少的無極思想,去撿拾遙遠的夢幻、飛揚的思緒。去十年前我們走錯的地方,作一次徹底的糾正。”(《和你風雨兼程》)一個從徐州新沂走出來的女子,一個出生書香之家被大運河哺育的女子,一個走了四十多年路,仍堅持著文學夢想,一路吟唱的女子,以“散文詩”這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從古城徐州,一路唱到貴州高原。“心,最好不是招搖的枝柯,而是深藏于地下的靜默的根系。無欲無求,不為塵世的任何誘惑而蠱動,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生命價值的豐富。”(《根語》)滾滾紅塵,在浮躁與虛華反復撞擊我們脆弱靈魂的當下,讓我們拭去心靈的塵埃,走近這位散文詩女作家,在她的詩意人生里,享受那份難得的寧靜與幸福。
【人物簡介】 劉慧娟,江蘇省徐州新沂市人。中國戲劇文學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會員。 著有詩集《無弦琴》和散文詩集《白云的那一邊》。作品發表在《星星》、《詩人》、《詩潮》、《散文詩世界》、《中國詩人》、《散文詩》、《黃河詩報》、《綠風》、《作家報》、《新華日報》、《中國煤炭報》等報刊雜志。詩歌入選《江蘇文學50年詩歌卷》、《中外新詩名句集萃》、《新詩絕句》、《英漢詩歌大詞典》等十多種選本。作品多次獲獎。
【亙亙】 劉慧娟老師,感謝您走進《貴州文學》(網刊)“名家訪談”專欄,接受我的專訪。劉老師出生于書香之家,肯定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對于您后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一直堅持寫作有沒有影響?
【劉慧娟】 首先感謝《貴州文學》(網刊)對我的信任。我實在稱不上名家,我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忠實的文學愛好者。繆斯的忠實信徒。“文學”一詞在我內心純潔,神圣。其內涵,遠遠超過理論上干澀的解釋。這個詞匯對我來說,散發著一種神秘的光環,在我的精神世界開滿希望和誘惑的花朵。記得有這樣一段描述:文學是藝術王國的王冠,詩歌又是這頂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顯然,文學是高貴的,圣潔的,脫俗的。而詩歌又是文學寶庫至高無上的美麗表達,是精煉和美的制高點。所以,我以頂禮膜拜的精神品質,愛好詩歌,愛好散文詩。因為,這是我人生沉浮中,可以歌可以哭的精神家園。是成功時,可以放聲大笑,挫折時,可以轉身灑淚的一片凈土。我斷定,我離不開文學,離不開詩歌。同時,我敬重以文學或者以詩歌表達的人們,對小楊這群年輕的詩人,我由衷的喜歡和欣賞,甚至慶幸在今天這樣紙醉金迷的時代,還有這樣一群青春、清純的年輕人,讓我深感欣慰! 我愛好文學,確實是家庭的熏陶。一是我祖母千奇百怪的故事;二是我父親和伯父的影響。他們都是文學愛好者,他們不但能吟詩作賦,并都寫一手好字。家父還愛好篆刻、碳畫、設計、繡花等,特別是碳畫藝術遠近知曉,留下了幾百幅作品。可惜家父和伯父在少年時,由于受時代的約束,沒有好好深造,結果得到的只是遠近鄉親們所見略同的稱贊。父親曾經還被人舉報說鞋里有迎接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無線電發報機,因此坐牢,時年23歲。父親描述他在看守所里偶然拾到鐵窗飄進的一片落葉,把玩了近三個月?……伯父16歲時,因為地方政府執行上級政策有誤差,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國務院第九辦公室及時回信,批評了地方,地方又遷怒于我伯父,伯父小小年紀受了很多委屈和屈辱。經歷許多磨難的他們,更加酷愛文學了。我在父親和伯父的影響下,小學就通讀了《中國文學發展簡史》、《巴黎圣母院》、《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名著。家庭的沉浮讓少年的我,總是對遠方癡癡地守望和期待,憂傷和幻想交織著青春成長的步伐,追求真善美的心靈,讓我時刻在內心打著腹稿。1982年我寫的一篇兒童文學作品寄出后,意外地收到我國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俞伯平老先生的回信,信中肯定了我的文字功底和文學表達能力,鼓勵我要多讀書,多練筆等。文學的種子就這樣在懵懂的心靈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6歲時,終于將一篇習作文章變成鉛字,從此,文學夢便成為我生命中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和寄托。
【亙亙】 記得劉老師在讀大學時就出版了詩集《無弦琴》。這是您的第一本詩集,您能不能談談這部詩集的創作背景?老師有沒有考慮過選擇寫作,就選擇了一種人生態度,選擇了孤獨、寂寞與寧靜的人生?
【劉慧娟】 第一本詩集問世,確實也是我自己的意外。剛開始,我是寫小說的,先在新沂市文化館辦的報紙《新沂文藝》和《鍾吾》雜志上發表,后來在徐州作協主辦的雜志《大風》和《徐州日報》及徐州礦務局辦的雜質《熱流》上發表。接著考進師范讀書,時間相對多些,和高考相比,壓力也放松了。無論經過多少變遷,愛好文學的火焰一直沒有減弱。我抱著“寫小說見效慢,寫詩歌見效快”的投機心理,開始嘗試寫詩歌,于是,我的第一首詩歌《礦燈》在國家級報紙《礦工報》發表,這對剛剛20出頭的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那時,我才真正的開始詩歌創作,其中,我得到著名詩人王遼生老師和著名詩人王燕生老師的肯定,后經兩位老師推薦和幫助,兩年間寫了第一本詩集《無弦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榮獲江蘇省徐州“八五期間白集杯”優秀圖書獎和山東泉城詩會優秀創作獎。這在當時的師范學校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的班主任趙克科老師經常把我當做成功的范例,我被評為當年僅僅兩個名額的優秀學員。我們家鄉的文化館和宣傳部也把我當做自學成才的范例宣傳。后來我因工作調到江蘇省徐州市工作,我們新沂市宣傳櫥窗里還展出我的宣傳材料。我想這就是第一本詩集產生的前后背景吧! 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同時人生態度決定人生高度,這話不假。如果說“我選擇了寫作,就選擇了孤獨、寂寞和寧靜”。就我而言,還不能夠算上真正地選擇了寫作,因為,我雖然愛好文學,但是不夠癡迷。我喜歡寫作,但不夠勤奮。我是一名教師,從鄉村小學教師(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附近),到江蘇省徐州初中教師,再到后來江蘇省徐州市高中教師,這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職業完善的過程,凝聚著不斷奮斗和付出的履歷,如同我高中熱愛文學卻知道要去先準備高考一樣,我總是注重自己的職業修養和職業規范,總想先干好工作,業余寫寫詩歌。寫作只是也只能是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為此。我感覺自己是現實的,是俗氣的,是出不了什么驚天動地作品的作者。一個農民的女兒,注定會首先關注自己的生存條件。一位西方著名的作家說:“情人和詩人都是瘋子”。而我,注定是一半現實,一半夢幻。一半魔鬼一半天使。我的寫作是游離的,時間和精力首先是服從工作的。生活中,我首先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優秀的教師,我對我學生的培養,對教書育人不敢有任何懈怠,也不想懈怠。其次,才是一位詩人。 如果我是自由的,如果我不是一位教師,而是從事別的職業,我毫無疑問會選擇寫作,哪怕孤獨寂寞,哪怕千難萬險,我也在所不惜。只有忘情地投入,才會有豐碩的收獲!
【亙亙】 聽說劉老師早前做過教師,中學教務主任,并在教學上取得優異成績。請問劉老師當時是怎么處理好工作和寫作的關系的?又是怎么喜歡上散文詩創作的?據我所知,當時的散文詩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根本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可,您為什么會選擇這一文體作為自己創作的主攻方向?
【劉慧娟】 前面的問題,我已經涉及了教書育人和寫作的關系。這里我再說更深刻一些。在工作和寫作上,我是首先要干好工作。在做高中教務主任之后,我甚至一度停止了寫作(零星也寫點),一停十多年,高考、中考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學校和教師教學水平的尺寸,教好書責無旁貸,我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扎實,做出成績,才能心安理得的去創作,不然,心里總是個疙瘩,就是寫作,也寫不出好的作品。教書是辛勞的,披星戴月,早出晚歸,要想有好的教育教學成績,根本就沒有時間寫作了。記得魯迅就說過:教書是沒有辦法寫作的。心里滿滿的都是學生和教學教法,哪有時間思考別的。但是,在不影響教育教學的境況下,我還是抵擋不住繆斯的召喚,我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自己的感概和生活感悟記下來,讓生命的酸甜苦辣潺潺流于筆端,讓浮躁的自己安靜地與自己真實的靈魂對話。以另一種方式排解無奈和莫名其妙的傷感。生活中結繭,文學天地吐絲,青春年華苦樂摻半。 我喜歡散文詩,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美的文體,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表達自由,含量豐富,特別是抒發感情收放自如,可以汪洋恣肆,也可以細水長流,朗朗上口,又可抑揚頓挫。較詩歌而言,更大的優點,是便于讀者好懂。因為喜歡這種文體,便出手就想寫散文詩,越寫就越熟練,得到了海夢老師、王爾碑老師、周慶榮兄、靈焚兄、毛國聰兄的充分肯定和贊揚,這些便成為我喜歡寫散文詩的理由了。
【亙亙】 劉老師,2012年12月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白云的那一邊》,應該算是您目前散文詩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曾聽說一位未名讀者一口氣買了你1000本,您認為這本散文詩集吸引讀者的主要是什么?作為散文詩作家,在寫作時,會不會考慮到讓自己的寫作適合讀者的胃口?
【劉慧娟】 那個不知名的買書者一直讓我感激。我怎么也不會想到,當下還有這么心靈純潔的人,還有這么喜歡讀詩的人,這個超凡之舉讓我看到了希望,也給所有的詩人點燃了希望,讓我感覺到,詩人及詩歌的高貴和高雅不是蒼白無力的,是時刻影響著人們和時代的。讓我感覺到,作為一個詩人,一個作家,無論處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是不斷創作,而且還需要勇敢地創作,因為,我們的讀者在期待著我們的作品,我們的讀者時刻在關注著我們,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文學的精神作用和魅力! 我認為《白云的那一邊》能給讀者留下好感,主要是真情,我寫任何一篇作品,都是情到深處的產物,不管質量高低,首先要能夠感動作者自己,如果自己沒有真情實感,肯定寫不出好的文章來,無病呻吟的文字,怎么能感動讀者?一篇散文詩,無論何等華麗,沒有真情,就沒有靈魂,頂多是一篇堆砌辭藻的合理布局,是無本之木。無論讀者品讀多少遍,是不會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寫散文詩,沒有靈感我不會動筆的。一旦找到感覺,就會信手拈來,能夠找到淋漓的抒發點,能夠不自覺地流淌出潛在的語感。我尊重自己的感覺,不會去想是否適合讀者的胃口。作家是千差萬別的,讀者也是千差萬別的,無論什么樣的作品總有喜歡和不喜歡的讀者,就像茫茫人海的人,總能求同存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一樣,其他人是弄不清其中理由的。作者和讀者實在存在著文化、修養、追求等層次和個體愛好的區別。我只管尊重寫作的感覺,寫出來,任人評說。
【亙亙】 2010年,劉老師毅然決然辭去了教書育人的工作,很多讀者不解,為什么會辭去工作不遠千里來到貴州?呵呵,老師對貴州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現在呢?到貴州后有沒有對您的散文詩創作帶來影響?
【劉慧娟】 我工作改行,可以歸納為命運的安排,也是組織的安排。在我當時還是歷史教師的時候,有學生問我:“老師,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對學生們笑笑,像預先思考熟練一樣回答:“我要去一個山清水秀,民風純正的地方”。沒有想到是,我竟夢想成真。于2010年元月,果然千山萬水來到山清水秀民風純正的貴州。我深感慶幸。 在貴州生活的每一天,都如行走夢境,遠山近水,高高低低無不給人神秘的好奇。云山霧靄,猶如仙境。來了三年,依舊是初來時的好奇和感動!每個日出和日落,我都非常珍惜地度過,這段時光將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憶。貴州的生活經歷,擴大了我的精神視野,也給我文學創作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催生酵母作用。這里的一呼一喚,一歌一舞,對習慣生活在中原的我,都是美的洗禮和幻的虛化。每天,我都以詩人的情懷來享受這里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并以快樂的心情呼吸這里獨有的清新空氣。 貴州對我詩歌創作的影響,肯定是毋容置疑的。特別是這里的志同道合的詩人朋友,給了我很多美的印象。當我有一天離開這里,我一定會悄悄地回憶,并在念想中將人、情、景、境一一升華。
【亙亙】 著名散文詩作家海夢先生說,慧娟老師是一位美麗、高雅、大方,有一種大家閨秀風范的女子。老師您也常說:“一個寫作者,自身素養要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寫作。”這話怎么理解?我們也很想知道,一個作家最重要的素養到底是什么?
【劉慧娟】 海老是著名的散文詩作家、活動家。最近四川電視臺對海老做了專訪,給海老名副其實的評價,影響非常大。我十分敬重海老師和師母,并不是因為我是他的弟子,而是因為他們對散文詩、對文學的忘情投入和貢獻!他們現身文學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值得當代人欽佩。老師對我及作品給予肯定和贊美,一是出于對學生的偏愛,另一是對我自信心的培養和鼓勵。這讓我明知自己有很多不足,卻可以足夠有信心堅持寫下去。因為,真誠地贊賞能讓人超常規地進步,這是老師培育學生的藝術。我從20多歲就在海老創辦的《散文詩世界》上發表作品,沒有想到20年之后的一個中午,陽光正透過窗玻璃照進我的辦公室,一切是那么安靜美麗,突然接到海老師從成都打來電話,說自己是《散文詩世界》的主編海夢,我這時才如夢初醒,我立刻興奮和感動起來!竟然是多少年之前的海老。海老先生是贊揚我的散文詩,接著向我約了一組稿,說要在《散文詩世界》每期一星上重點推介。這個電話,讓我溫暖了好長時間,其實會溫暖一生。海老在電話里說,通過我的散文詩,就可以知道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毫無疑問,老師是伯樂,我卻愧是千里馬。 一個習作者,首先寫作態度要端正,這樣才能寫好文。文學作品一定程度是用來影響人、教育人的,肩負一種神圣的使命,不管表達什么主題,其結果是真善美的。并不是隨意的發泄謾罵和詛咒,而是要能夠給人一種力,一種超脫、抗爭、追求、勇敢的力!一個成熟的作家,首先起碼要有良知,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意在搭建細膩柔軟的情感世界,都是教人向善,向美。越是能夠打動心靈的東西,越是好的、成功的作品。所有文學都是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學實則就是人學,一個心靈健康的作家,才能寫出健康的作品。這個話題與才能無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如果作品健康,會給讀者健康的精神食糧。反之,越是有才華,越會禍害社會。不管政治家還是文學家,都要以德為先,先做人,后作文。文學即人學,人學即情學,情學即美學。無論是操持什么文體的作家,都要張揚正氣。一個作家,最重要的素質是具有干凈的靈魂。將神魂融入于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感,化寸寸肝腸為一束束火焰,去點燃別人的希望之火,雖苦海遨游,心卻是甜甜的。這樣,才能不負一個作家的時代使命。說大一些,這就是詩歌精神和民族精神。
【亙亙】 劉老師,我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把您、瑞嫻和宓月老師稱為“文壇鐵三角”,這應該是對你們在散文詩創作成就上的褒獎吧?有一位叫文媚的網友問:關于散文詩感性魅力,也就是情感的連續,他常在這一點上陷入盲區,可能是缺少真正的洞悉心靈最真的那份感受。是嗎,劉老師?
【劉慧娟】 我和瑞嫻、宓月被稱為“文壇鐵三角”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們三個的情趣相投,在做人、作文、愛好上都非常相通。 我們因文學而相識,并相互欣賞,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三個是一見面就不想分開,我們海闊天空地說不完,神侃不完。并且會笑得一塌糊涂,直到笑出眼淚,究其原因,也沒有什么可以笑的,完全是因為三個見到了,來自內心的快樂和高興無以表達。她倆總是稱我老大,后來大家都習慣喊我老大了,即使是年近70的菲律賓詩人溫陵氏,也會親切地稱我老大。從此,“老大”便成為我的代號了。我們一起,一草一木都變得生動起來,一顰一笑都會感染對方,一個小小的話題都會感覺有無比的樂趣。 其次是文風相似,都是比較傳統的正統風格。論成就,她倆都比我這個“老大”有才華、有造詣。我因認識她們并得到她們的尊重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從她倆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她們也給我很大的幫助和關懷! 再次就是有一種順其自然的個性,不刻意追求名利,不嘩眾取寵,而是踏踏實實地做人,作文。我們三個天南地北,鼎足于三個不同的地方,雖然地處遙遠,但時刻彼此牽掛和彼此安慰。相互成為文學天地的精神慰藉。真的是“鐵三角”了。 時下,宓月苦守電腦,潛心主編她的雜志和撰寫專著。四川電視臺好像也做了她的專訪,已早有文化名人稱謂的她心不外馳,安靜如水。偶爾外出開開文學講座,本周四川電視臺又要播出“著名散文詩作家宓月作品賞析”。她自是活在一份美麗的快樂里。 瑞嫻天馬行空,才思翻飛。不管人在哪里,總會不時乍現幾篇好文,亮人眼睛。一會向前,一會向后,眼睛不斷回轉,內心渴望忘卻過去,卻又總要再打量昨天幾眼,對曾經熟稔的物事和人,做一些深情的描摹和感嘆…… 想到這些,又有點想念她們了。
【亙亙】 最后一個問題我想請教劉老師:我們貴州作家網運行快5個月了,全國文友都非常關注,您對我們網站有什么建議?我們該做好哪些工作才能讓網站取得長足發展?
【劉慧娟】 貴州作家網從建立至今,我都是非常關注的,透過網站,讓我看到一群年輕的、富有朝氣的青春力量。一支散發青春活力的文學隊伍。雖然這個隊伍良莠不齊,層次不一,但顆顆追求文學的心是難能可貴的。貴州作家網適時給文學愛好者搭建了文學交流的平臺,文學是現實社會缺陷的一種補充,這個文學網站,無疑是文學隊伍放飛心靈的好舞臺。全國文友能非常關注,一是說明影響比較大,再者是網站的質量比較高。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也許貴州作家網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是文學愛好者彼此會心的一笑。是繽紛社會的一座可以到達彼岸的彩虹橋。當大家晨昏漫步其間,會有一種神游無涯曠野和沐浴萬丈情愫的感覺。給生活重壓下的靈魂一種天地的溫存。畢竟,這個平臺,是創作者們給詩人、作家、愛好者的一種精神福祉。 我認為網站刊發作品應該遵循百花齊放的方針,除了選擇一般性的傳統、前衛的先鋒文學作品之外,可以設一個懷舊欄目,推薦二三十年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和生平。以便當作文學常識來讀,對文學愛好者來說,應該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網站新穎活潑,具有獨特的文學個性化,也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 再者,要通過作家網這塊園地,不斷地培養出有成績的文學新人。這點尤其重要。長此以往,貴州作家網將是一塊不可忽視的文學搖籃,將在文學的天地發揮更大、更光輝的作用!
附:劉慧娟散文詩
塔克拉瑪干沙漠之歌(組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祖國雄性的血脈,是我親愛的兄弟。秉承祖先的倔強遺傳,繁衍和收獲。 近乎偉大,沉默于歷史發展的時空,注定,擎起那片神奇的蔚藍。
1、與塔克拉瑪干沙子親近
解開枷鎖,靈魂便飛鳥出籠,與沙子親近。 洶涌的情懷,先靜一靜。不要被某種蒼茫或無垠嚇倒。 胡楊紅柳以及駱駝刺之類的植物,睜著千年等一回的眼睛,盼望或期待。 執著的信念,在沙漠中蕩氣回腸。 淚,無望地苦澀。思念如草,瘋長。每粒沙子,都頭枕一生一世的悲歡。風沙走石,一腳一座城池,一步一個古國遺址。 繁華和荒涼,只隔一聲歲月的嘆息! 要在風來之前,找一些蹤跡,證明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這里很少有雨天,一切都在干燥中進行。 塔克拉瑪干的陽光,無私地照耀了千年萬年,一如祖母的懷。讓涉過的艱辛,在紅塵深處任性。 掏出亙古未變的心愿,拋向天空,凝成淚,夕陽再次如血。 天地蒼茫,思念飄飛如雨,附在每一粒沙子上,享受陽光,也享受悲愴,憂傷結痂,而成為花朵。因為,意志,站起來是一面旗,倒下便是朽木。 烈日如火,沙子依舊激情澎湃。 有多少顆沙粒,就有多少種人生表情,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心境。世間任何尤物,一旦與陰謀為伍,就會丑陋惡俗。 塔里木河無意篡改造物主初衷,盡其所能,雖然沒能解救沙漠上的所有生命,卻神奇地造就了許多生命,沙子真情如初。 塔克拉瑪干早已習慣于各種考驗,真情或假意,都將在干燥的風中去偽存真!
2、寄塔克拉瑪干胡楊林
死亡和求生同時掙扎,胡楊有了吶喊的架勢。 一片絕美的風景,從此,遺世而立, 樹冠千姿百態,枝干思念成殤。每一片葉子都是慢慢長夜,每一寸成長的時光,都是心酸的往事。 一世滄桑,從沒阻止生的信念。表情和動作,注定是藍天下的經典畫卷。追求粗獷或深情,千年不倦。 巍然挺立于中國的浩瀚西部,目睹沙丘,被狂風攜裹。沙墻,切斷了歲月視線,歷史真相,在金字塔般的沙丘下緘默。 胡楊站在世界面前,生有傲骨,死有傲魂。 世界站在胡楊面前,愛恨情仇都浮躁如煙,伎倆和陰謀都過于膚淺。即使深沉的石頭,也變成一個輕飄飄的名詞。 不想如詩如畫,卻已經如詩如畫。 滄桑苦難,鑄就胡楊強大的內心。 不僅堅持,還要綻放,美的綻放。 胡楊不在意自己的經歷,只珍惜眼前的景物。眼里,呈現出一個清清爽爽的人間。心中,寫就干凈無染的歷史。
3、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落日
夕陽,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最后一滴淚珠。也是對沙漠苦戀的表達。 夕陽西下,從古至今的反復輪回,為兌現承諾,也為愛的命題。每天必須日落一次,又必須日升一次。天天相見,天天留戀。 相思,沒有空白。 將落未落的夕陽,沒有吶喊,孤注一擲地將橘紅色霞靄,漫撒云天。哪怕香消玉損,也要完美每一次輝煌。 最絢麗的爛漫就在這一刻。 夕陽屬于沙漠,沙漠亦屬于夕陽,彼此纏綿無休止,這地動山搖的戀,誰能明白?這溫暖四季的相守,誰會明白? 只要夕陽如初,沙塵暴,龍卷風,陷阱和鬼魅,都不算神秘,夕陽揮手之間,陰暗便迎刃而解。 因為最終還要落下,所以殘陽如血,飲泣西谷。 最終,心懷壯烈,去實現“圓寂”。 落日,將醞釀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