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久久/小泽玛利亚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视频一区/久久爱www - 丝袜国产在线

立即注冊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快捷登錄

牧野
發表于: 2019-4-22 14:24:55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后由 牧野 于 2019-4-22 14:31 編輯

  導讀:孫思,名慕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詩人》副主編。著有詩集《剃度》《月上弦 月下弦》《掌上紅燭》《聆聽》《一個人的佛》五部,有詩收進《新詩鑒賞辭典》《中國新詩精選300首》等各類詩歌選本,詩集《掌上紅燭》、《聆聽》分獲2015和2017年度上海作協會員作品獎。2017《現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詩人。有評論獲《詩潮》2017年度詩歌評論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理論獎。

  

  在我們年少時,山水是真正的遠方代名詞,它們常常劃破我們內心的黑,劃亮一道似夢似幻的光,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向著模糊的未來眺望著什么,就像蓋茨比朝著“通向樹頂上空一個秘密的地方”眺望一樣。
  在世界還有遠方的時候,講一坐山,述一條河都不是難事。難就難在交通發達幾乎無所不能到的今天,這樣的遠方,以及遠方的故事已不再神秘,甚至很難講述好,因為詩人的眼不是大眾的眼,詩人目光聚焦的,大多人也都聚焦過。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詩人看到的他們也看到了,其實他們沒有,他們的心里有一層霧,這霧罩住了他們的眼,不僅如此,他們還把霧穿在了身上,變成繭。
  黃曉華的山水詩,與平常詩人筆下不同,極少有敘述,而是擅于用想象和意象,由常態和非常態穿至陌生的場境,讓你跟著他走向另一個南山之南,另一個化外之地。他讓少年起,就在我們內心發光的遠方,來到我們近前,以一種熟悉而又獨特的形象,成為我們的圣境。
  這些山水詩,是黃曉華對歷史與山水的某種呼喚和重構行動,里面埋伏著他對現在的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某種新的想象和命名。特別在當下,很多詩人頑固持守著一些不明所以、不可理喻的信念,貌似在一塌糊涂的泥漿里打著滾而又抬頭仰望著什么時,黃曉華卻如同一棵樹,在停息了三十多年后,突然開始瘋長;又如一把折疊傘,收斂在角落里,有一天突然用力一撐,即成為另一片天。
  下面讓我們置身于黃曉華的山水詩中,進行一種無障礙的省視和透視,看看他的詩,怎樣在一個猝不及防的激靈間,讓我們猛地踮起腳尖,有著離地一公尺的瞬間沖動與渴望。
  
鏈接歷史中,無情節的非連續體

  歷史原本是一種無情節的非連續體,而黃曉華憑其想象、敘述和描繪,穿越歷史,并鏈接歷史,讓歷史在他筆下獲得前因后果的故事情節。
   “四十年前,一雙手穿破/七千年長夜。在七月的一個早晨/握住了渡口的陽光 //渡口,像一個鏈接/發到眼框里,我用黑眸子點開它/看到河姆渡人向我跑來//夏風吹動著他們的長發/像吹動河流的思緒,浪花里炊煙升起/炊煙,喚醒沉睡的山巒//在他們身后,水稻鋪開錦繡/耕牛在藍天上牽著云朵/云雨下,飛鳥追逐花香//這畫面多么熟悉,又無限陌生/對于一個沒有故鄉的人這就是故鄉/我的心猛烈跳動,眼淚流了下來。——河姆渡之序詩”
  作為河姆渡的原始人,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必然處于蒙昧狀態,他們集體勞動,以獲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他們的個性消融在集體的共性之中,因此,他們的主體意識也依附于客體意識(群體意識),他們的思維不是經常出于自為、自覺狀態中,而是經常處于他為的自然狀態中。這樣的河姆渡人,在詩人筆下,卻被取消了精神與物質、現象與本質、個別與群體、靈魂與肉體的界限,完全呈現出另一番別有洞天的生活美景。而詩人對河姆渡人生活的勾畫和憧憬,恰恰是現代城市人的一種情感追溯和回歸,是詩人現代思維與想象中的原始思維互滲后構成的。
  詩人通過穿破、握住、鏈接、點開、吹動、升起、喚醒、鋪開、追逐、跳動等動詞的運用,旨在竭力牽住轉瞬即逝的影像運動,讓河姆渡在靜謐中,長出血肉,迸出心跳。使河姆渡呈現的每一個場景都宛如巧合,宛如生活。鐵畫銀鉤間,帶著清涼水汽的河姆渡,向我們迎面撲來。仿佛詩人只是進行了一次轉身與回眸,歷史與當下非連續的情節,在跌宕的無限空間中,被無縫鏈接。極具張力的想象為故事平添幾分水汽,影影綽綽大有古代小說中亦真亦幻之趣。
  這首詩只有15行,前12行,每一行詩人都用一個想象,再加上一個動詞做牽引,便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穿越性畫面。最后三行,拋出詩人內心的情結。一個故鄉的情節,就此在筆調轉換間滋生出來。
  一個人的胸口如果還能生出感慨、悲愴,眼睛里還能生出淚水,就意味著他還懷揣著一顆未死之心。不過這感慨與悲愴甚或淚水要待詩人去實施更進一步動作,否則就會讓他產生極大的焦慮和極深的抑郁。曾幾何時,我們的故鄉早已成為一條河,我們走它也走。只是等我們回頭時,我們已不是原來的我們,水也不是原來的水,我們彼此有了陌生,也有了失去。很多時候,我們唯有借助筆才能尋找到夢中的故鄉。于是《河姆渡之序詩》便有了這樣的結尾:“這畫面多么熟悉,又無限陌生/對于一個沒有故鄉的人這就是故鄉/我的心猛烈跳動,眼淚流了下來”。
  有人說過:“寫作是一個人在拼命的把未知的那部分自己掏出來。”黃曉華亦然。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這首詩所采用的近似中國畫的米點筆法,屬世界上最早的點彩派。
  我們再看另一首:
  “七千年前,野水稻遇見一個人/長得和袁隆平相似/乳汁由此在嬰兒身體里歡騰/酒在陶盉中喧響/火焰喝醉了,在風中高舉想象/把稻穗和豬崽抱入陶罐//獨木舟勤勞,漿葉攪碎夜色/黎明在木欄水井中醒來/照見干渴的梅花,它們成群結隊/像蝴蝶飛過沼澤,鳥越過樹冠/浮現在大象的牙齒上/祭祀初升的太陽——《河姆渡之呈現》”
      想象一個時代,就是想象一種生活方式。而想象一種生活方式,須從想象一個人開始。詩人由野水稻遇見一個人開始切入,為我們描繪出七千年前,河姆渡的一個畫面:野水稻、乳汁、嬰兒身體、酒、陶盉、火焰、豬崽、獨木舟、木欄水井、梅花、大象的牙齒、初升的太陽,這些名詞的疊加和排列,遇見、歡騰、喧響、高舉、攪碎、飛、越等動詞,還有一些形容詞的動用,它們在一首詩里相聚,形成了很強的繪畫藝術。而“乳汁由此在嬰兒身體里歡騰/酒在陶盉中喧響/火焰喝醉了,在風中高舉想象/把稻穗和豬崽抱入陶罐//獨木舟勤勞,漿葉攪碎夜色/黎明在木欄水井中醒來/照見干渴的梅花,它們成群結隊/像蝴蝶飛過沼澤,鳥越過樹冠/浮現在大象的牙齒上/祭祀初升的太陽”這里的每一個場景,用的都不是直線(實際存在的),而是一種斜線式(想象創造)構成的運動和力。
  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是一個悲劇,但用長鏡頭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劇。黃曉華這里用的是長鏡頭,他的長鏡頭因為袁隆平的介入,產生出了喜劇效果,河姆渡也因此與當下有了鏈接。
  現如今,一個多元的社會表象背后,赫然矗立的無堅不摧冷酷無情的商業邏輯,以及由其形成的單向度一體化的價值系統對人赤裸裸的壓迫中,黃曉華仍有自己的底線情結和向往,這使他在世界總體化的利益交換鏈條中,才能依然享有
  這種自然而然的潔凈和清白,因為這樣的潔凈和清白,才讓河姆渡如同一張張原始照片,被他連接為一個個充滿故事情節的原汁原味的連續體。這樣的故事情節既還原了河姆渡的真實,也意味著對河姆渡的透析。為此,詩人筆下的河姆渡系列,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潑墨,不僅僅是細筆勾勒,還有硬軟堅柔,輕重緩急;還有凝練與豐潤,深邃與遒勁。
  
  而《河姆渡》系列不過是黃曉華山水詩龐大的身軀里,掏出的一小把春天。
  
蒙太奇的運用,讓山水戲劇化、電影化

  黃曉華擅于把視覺形象與語言聯系成統一體,他的山水詩,幾乎每一首創造的視角形象都不是靜止的,是從一而終運動著的,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充滿了戲劇性。但他的山水詩不是戲劇而更像電影。因為戲劇所反映的生活和很多場景會受舞臺限制,而電影由于不受舞臺的限制和時間、空間的約束,會自由、廣闊很多。因此,黃曉華的山水詩當屬后者。
  電影是通過一個個鏡頭來反映生活的。這鏡頭可以是特寫,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發展的一瞬間,可以是一個較完整的情節等等。而黃曉華的詩,也是根據事先構思好的主線,靠推、拉、搖以及“化入”、“化出”等一個個鏡頭組接和剪輯,連接成一首完整的詩(也是影片)。這種蒙太奇手法,也正是電影的一種特有的手段。
   “春天,野人的傳說又綠了/那些大腳印上也長出了青苔/科考隊員繼續向《山海經》出發//只有白猴仿佛還留在冬天/白鹿也像白熊一樣/雪落在它們身上就不再融化//屈原看見的野人,黨委書記也看見過/沒有圖片,就以線條泥巴代替/讓想象和政策一樣落到實處//捕獲野人的功利,讓有些人燃燒/他們最終把青春烘干成一堆堆枯葉/徒勞給血槭樹上的金絲猴嘲笑//看著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截斷/野人會不會站在星空下沉思/并追問我們:誰是野人——《 神農架之野人》”
      野人、大腳印、青苔、科考隊員、《山海經》、白猴、白鹿、這些名詞通過蒙太奇手法的推拉,從當下到遠古,再從遠古到當下,互相穿插,使之產生敘述、對比、聯想等作用,讓鏡頭和畫面有組織地連接起來,使其在變化、流動中,在時空交錯中;在一條條看不見的粗壯的短線也是斷線組成和銜接中;在用力不一,遲速不一,跳躍卻又是綿延層疊中,獲得新的質。
  詩人根據整首詩的發展需要,有目的地把不同畫面組接在一起,把有意安置的一個個場景,連同它們背后的故事,放置在一起(其實也是安置了世界本身的粗糲和不完整),讓它們重生在虛構的世界里。
  詩中,野人、科考隊員、屈原、黨委書記人物眾多,相互變換,彼此照襯,好似梁山好漢,讓我們一次次看到情節的轉換和遞進。而結尾:“看著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截斷/野人會不會站在星空下沉思/并追問我們:誰是野人?”突然插入的反問,突如其來的情節轉化,詩人內心的矛盾,一起構成了對當下對現實的一次逼供,也是詩人對當下現實最深刻最疼痛的質疑。而詩中“野人”的反復切入,更進一步加深了這首詩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與現實如同兩面對立的鏡子,黃曉華卻能在其內完成相反的鏡像復制。
  再看下一首:
  “官門山插在神農架上,像一本書/被風隨意翻閱。你走進去/就和林中飛鳥水中游魚一樣/隱身為某種詞語//翻書者時爾激昂時爾沉默/寂靜被身后的意義排斥/行距空白,像天空漏下光芒/春天在中華鱘的鰭上遠去//野人母子蹲在封面上/驚訝季節又舉著杜鵑粉紅的暗示/走來,粉紅的后面是夏天/她和秋天只相隔一個詞//而百草和神農氏的嘴唇/已經相隔幾千年——《春天遠去》”
  把官門山想象成插在神農架上的一本書,這樣的想象極具突破性和戲劇性,尤其是詩中的時間意識,空間意識都是非常現代的,一個是空間上鏡頭聚焦和平移:“官門山插在神農架上,像一本書/被風隨意翻閱。你走進去/就和林中飛鳥水中游魚一樣/隱身為某種詞語。”一個是在時間上,把瞬間固定下來,拉長推遠:“翻書者時爾激昂時爾沉默/寂靜被身后的意義排斥/行距空白,像天空漏下光芒/春天在中華鱘的鰭上遠去。”這些建造過程非常精彩。詩人在幾乎所有不動聲色的地方都有所設計,這才是最細微,最出人意料的地方:“野人母子蹲在封面上/驚訝季節又舉著杜鵑粉紅的暗示/走來,粉紅的后面是夏天/她和秋天只相隔一個詞。”這種在戲劇性沖突之上運轉,由內在的非邏輯想象推進的,細節的實現等等都有著超乎邏輯的獨創性。最后詩人說:而百草和神農氏的嘴唇/已經相隔幾千年。極具張力的語言背后,讓我們仿佛看到神農氏的嘴唇落葉一樣,落在每一棵草和每一株植物上,幾千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首《春天遠去》以它獨到的構思和意象的營造,以及雋永形成了冷靜內斂的觀察視角,在詩人眾多的山水詩里,這首詩應是以“名伶”的形象出現的。黃曉華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編導,他的手如同拽著一道大幕,現實和舞臺的轉換在他反手間完成。
  寫作是自己演自己看,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但黃曉華卻在這一個人的熒幕上,自編自導自演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
  
不似之似, 抵達想象的最高境界
  
  數學幾何中,如果我們想要證明兩個三角形對等或相似,在原有的實線不能夠以其證明外,會絞盡腦汁的去延長或開拓出一條或幾條的虛線,來輔助實線予以證明結果。在數學上,這虛線是經過嚴密的邏輯思考后產生出來的。而在詩歌中,當我們在原有的生活中,客觀事物中,發現不了我們需要的那些詩意的東西,我們也會靠想象,滋生出許多客體之外的東西,來反證我們所要表述的,所要表達的。這個滋生的部分,雖然不是原物,甚至跟其毫無關系,但它們的意思相近,有時后者更似前者,正是由于這種不似之似的想象,才能得以讓那些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的人和景觀,穿越時間和歷史長河,活生生地再現在我們眼前。
  黃曉華深悉其理,所以他在描繪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四時風景時,既以造化為師,又不泥于真實,既與自然相似,又不畢肖自然。因為那樣,則會無從承受天地的涵沐。而當下很多現實主義詩人,大多偏重于追求似;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又往往醉心于追求不似。只有似中有不似,不似中有似,似與不似互相交叉、重疊、參差、融會、互滲、暗合,才能達到不一致中的一致,一致中的不一致。
   黃曉華擅于創造隱喻,他的想象像插在地上的一面旗,于風向之下,搖動出許多條枝蔓和葉子的形態來。
  “楊梅酸甜時節,雨水從隔年流下/稻草爛了,只酸不甜 /蓑衣還沒有發明/荷葉也沒有長大/我的兄弟啊//我無法想象,這樣的季節/你們如何歡笑,你們/怎么點燃樂觀,怎么/用儲藏的開朗/煮熟一日三餐//但是我知道你們在喝野茶/在煮肉,在飲酒/就算冬天來了,雨水結成雪/雪覆蓋著冰,你們/一樣熱氣騰騰過年因為你們無懼雨水/就像我們熱愛生命——《河姆渡之雨水》”
      詩人通過想象向我們描繪了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生活的場景,詩人沒有看到過河姆渡人,更無從得知他們是怎樣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所有畫面,詩人只能憑想象,而且這個想象要似到什么程度為佳?詩人從“楊梅酸甜時節,雨水從隔年流下”開始切入,所選的這個特定角度,成為牽引,這個牽引不僅凸顯了雨水季節的漫長,同時還牽引出后面很多的場景與畫面,勾起讀者無限的又是不確定的憧憬與想象。
  詩人意為寫雨水,實為寫人,而這些人要做到出神入化,就必須要了解當年河姆渡人的歷史,只有了解了才能深刻的感覺它,才有依據去辨別人物外部的表現中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非本質的,進行提煉取舍。
  詩人以不存在代替存在的一系列自問自答的想象:“你們如何歡笑,你們/怎么點燃樂觀,怎么/用儲藏的開朗/煮熟一日三餐//但是我知道你們在喝野茶/在煮肉,在飲酒/就算冬天來了,雨水結成雪/雪覆蓋著冰,你們/一樣熱氣騰騰”來詩意的進行構畫和確定場景,突破想象的局限,使之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深遠的意境。短短的一首詩里,有序曲、有鋪墊、有高潮、有尾聲,形態高低錯落,空間大小縱橫,給了我們真實的生命感。詩人把想象融入描寫,描寫里融入想象,一波三折。于是河姆渡人的影像在詩人的想象里活了起來,逼真的形象,讓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肌膚的溫暖。這里,每一個場景的描寫和刻畫,都由部分組成,但又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部分的有機結合,它們互相依附,滲透、融注后,呈現出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畫面,筆法簡約蒼勁,反映了詩人內向、深思的性格。從而再現了河姆渡人群體生活的生命力。
  藝術地再現不是記述,而是把豐富性的內容縮為一個鮮明的形象,它是通過詩人對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煉,通過想象和幻想,將主觀滲透于客觀來反映生活本質的。黃曉華常常通過想象,讓那些過去的先人和場景出神入化,既能體現其形貌,又能體現其靈魂,從而達到不似之似的最高境界。
  請看下一首:
  “木魚游出道教,游過晉朝和唐朝/桑田椿林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芽/經文在黑白眼睛里念誦//夜色從神農頂上下來/在九沖河里梳洗,星星們好奇/窺探著水中的虹鱒和金鱒/魚腹中自古藏著太多秘密//野人在木魚嘴里神秘隱現/香溪在報紙和網絡上盤旋/風把星星吹散之后/各自在夜色里道別//唯霓虹如魚,晝夜不眠/感謝山林里的毛發和大腳印/多年前這里是寂靜的小山村——《木魚鎮之夜》”
     詩一開頭,就是一個悖謬,因為木魚不會游出道教,更不會游過晉朝和唐朝,桑田椿林也不會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芽。但詩人明知這樣的想象不合乎常理,卻反其道而行,可見詩人對于想象的把控是超乎常人的。悖謬是詩歌中獨特的表達手段,所謂悖謬就是將語義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并置在一處,使詩歌出現一種語義含混和打破常規的審美效果。表面看來它們似乎違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邏輯,但實際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體驗真實,它們的出現,使詩歌呈現出更大的藝術魅力。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詩人用想象(也是幻覺的創造):“桑田椿林在明清抽枝,在佛教發芽/經文在黑白眼睛里念誦//夜色從神農頂上下來/在九沖河里梳洗”等一系列的動態結構,突破時空上的限制,以其不似之似,充分發揮時空上自由的優勢,多側面、多層次、多線索地為我們呈現出了“過去式”的木魚鎮之夜。詩人所描繪的場景,表面看沒有什么緊密的聯系,但實際上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是對木魚鎮之夜的體悟,認識與情感、再現與表現的統一。里面包含了非語言非概念非思辯非符號所能表達、說明、替代、窮盡的有意識和無意識。整首詩體現出時光遙遠而又清冽的畫面感。讓我們眼前除了這個木魚鎮,再沒有真身的木魚鎮存在,也不再有任何木魚鎮之外的體積存在。
  詩人彷佛得了神意,借了一雙通靈的眼睛,窺見了木魚鎮有生之前,也看清了它的歸處。
  
有無相生,構成曲情邈遠、沉著有力的詩風

  有無相生說的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流動狀態。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宗炳的“澄懷味象”,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圖的“象外之象”,說的無不如此。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黃曉華始終保持自己的姿態,他身上那種不言而喻的末世情懷,對自然世界的渴慕,對人世的冷觀察,人生的悲憫,對人文景觀有無相生、相往還的把控,構成了他所特有的曲情邈遠、沉著有力的詩風。
  “周家老臺門里,布衣暖/街上,菜根香。三開間的小花廳/讀書滋味長,又長//再長的文章也要下課/下課了,先生和學生一起吃午飯/米飯,蔬菜,魚肉醬//哪三種味道更好/東北角落里的少年沒有說/硬木書桌上的兩只抽屜不會說//會說的在百草園/天上云雀,地上蟋蟀,還有美女蛇/可是各有各的心事,誰也不說//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我只記著先生說的,陌生人叫你/你萬不可答應他——《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在有與無的辯證運動中,萬物以相互交織、相互消長中,周家老臺門、布衣、菜根、三開間的小花廳,一開始便呈現出其韻致,這之后所有的場景描寫,都是虛構的,動態的,是從無中滋生出來的,是由物而生象形成的象外之象。它們“無”中有“有”,“有”中有“無”,畫外有畫。這些場景如果只從畫面看,就景談景是遠遠不夠的,語不及義的,詩人刻畫這些場景,明顯有另外用意,因為這用意,更顯得情緒流溢和飽滿的內在張力。不僅能抓攫住讀者的閱讀視線,更能撩發讀者豐富的審美聯想與想象。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內心極為放松,他的想象進入了無限,非常自由,他筆下呈現的是傳統鄉村的寓言式描寫。他以虛:“讀書滋味長,又長、再長的文章也要下課、東北角落里的少年沒有說,硬木書桌上的兩只抽屜不會說、會說的在百草園、可是各有各的心事,誰也不說……托實:周家老臺門里,布衣暖/街上,菜根香。三開間的小花廳//下課了,先生和學生一起吃午飯/米飯,蔬菜,魚肉醬”這些部分如同水墨畫,平遠淡泊,有著“水暈墨章”之效。而結尾部分,詩人問出哪三種味道更好后,延伸出的一系列想象畫面,只似幻似真,其鋪排安放,變化不測,甚有幾分聊齋之氣。待到詩結束了,才發現意味還留在唇齒間,雋永在這個時候剛剛開始。
  就色彩而言,這些場景是無色的,無色是詩人故意為之,它們不是沒有色,而是色在神韻之中,形似之外,這種色是看不見的,是詩人追求的色的最高境界——無色美。聲音也是有的,只是我們聽不見,但又仿佛聽得見,它們在耳朵之外的地方,有時安靜有時熱鬧著。
  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幾乎沒有布景,演員全憑舞臺動作來調動觀眾的想象,以無作有,可以比真實布景更真實,更豐富。一根馬鞭加上演員的各種舞蹈姿式。可以表現騎馬、下馬,馬的急弛和奔跑。舞臺上四個小卒就代表著千軍萬馬,圍著舞臺轉兩圈就是千里之遙。這些都是實際生活特點的高度集中和概括,用藝術夸張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調動欣賞者的想象
  就像這首《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似乎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說了,又似乎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說,而其中“有無相生”帶來的曲情和邈遠,是詩人的最高技巧。技巧不是固定的東西,不是一個能將素材轉化為作品的數學公式,它不能套用,不能拍賣,它是素材里、詩人心里最自然生長出來的部分。
  有時,詩人喜歡用一種逆時序的敘述方法,來呈現他所要說的和所要描繪的。
  看下一首:
  “大禹死在會稽山下/又活在大禹陵上,四千年的陽光/在銅像上順流而下/流進剡溪,流進曹娥江/溪和江,交匯著寓言//四千年的陽光,此刻/照著暖冬,照著龍爪槐和松竹/也照著禹廟里的瀏覽器/奔向大海//公祭五年一次,在大禹陵下/祭祖先也祭祖訓/祖先說,防民于口/甚于防了溪//從夏朝到天朝,多少朝代更換/了溪也更改了名字/不改的是大禹眼中的陽光/陽光,像淚水一樣/不可堵,也堵不住——《大 禹 陵》”
  詩人通過四千年陽光所產生的想象、聯想,在視覺中,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感的橋梁,讓我們看見了“大禹陵”背后的空間背景。從而讓我們體會和補充場景中看不見、知覺上卻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并和描繪的場景一起,去建造完形。讓“大禹陵”立于有限之上,伸入無限之中。
  詩人開頭兩句,一個死,一個活,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這個故事站在字之外,看不到、聽不到、嗅不到、摸不到,它屬于無,然而又分明能看得見、聽得到、嗅得到、摸得著,所以它又屬于有。寓無于有,寄有于無。后面部分的描繪亦為如此。詩人攝取想象中那些似乎是不確定的(又似乎是真實的)影像:“四千年的陽光/在銅像上順流而下/流進剡溪,流進曹娥江/溪和江,交匯著寓言//四千年的陽光,此刻/照著暖冬,照著龍爪槐和松竹/也照著禹廟里的瀏覽器/奔向大海……從夏朝到天朝,多少朝代更換/了溪也更改了名字/不改的是大禹眼中的陽光/陽光,像淚水一樣/不可堵,也堵不住。”進行著最感興味的多側面的勾勒和描繪,而其未說出的意義,則被延伸到象外。于是,“大禹陵”不再是一處墓,而是一個有形的身影,輕盈的,跟隨著詩人的筆。
  形象是生活的縮影,黃曉華在創作這首詩的過程中,運用暗示、象征、寓意等方式,在簡潔的形象中,誘發出豐富的內容,力求在有限的形象中包孕無限。他所塑造的“大禹陵”,由心靈本身所具有的記憶痕跡已經升華到能見度之外,這種能見度之外的以虛代實,有“無”生“有”,并不完全是唯心主義,而是立足于“實有”之上的。
  R.G.科林伍德說:“自然是美的,就因為人們用藝術家的眼光去靜觀它。……假如沒有想象的幫助,自然本身就沒有哪一樣是美的。”黃曉華山水詩的最大特點是不受任何客觀事物和時空束縛的想象,他的思緒從來不會在一個地方停止,他的妙悟自然,常常會讓我們物我兩忘。而他的詩歌語言則言簡意賅,講究簡約之美。為此他的詩中常常充滿了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這些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為讀者預留了發揮想象的空間,也使詩歌的意蘊無限,經得起多次閱讀與闡釋。雖然就詩本身而言,它是無法被解讀的,因為詩的朦朧性。
  黃曉華是個訥于言,敏于行的詩人,在這個城市花枝招展往前走時,他成了這個城市的隱士,躲在山區的斗室里,閑看云起云落,坐思詩來詩去。為此,他筆下的山水詩,其實是他尋找自己真實聲音,確定自我氣質的過程,是他自由隨意的本性和約束制約的文學形式之間的碰撞和磨合,以及對自我的一個節制和引導。也因此,他在創造、發現、抒寫自己的山水詩時,這些山水,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個個可視或不可視的生命共同體。
  我們已經不是用心和遠方來裝扮自己的年齡,許多想法和念頭,被現實和時間撕得斷不成章,即便能撿拾起來,亦已是滿眼蕭瑟,碎了拼,拼了又碎。而黃曉華的心里有遠方,所以他能把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用他的感覺用他的詩表現出來,呈現給我們。我上面透視的詩只是他即將出版的山水詩集《春天遠去》里的一小部分詩,他還有更多沒收進集子的詩,不,更確切的說是一幅幅卷軸山水圖。它們將以其別開生面的想象,以其歷史、文化、人類的始極和終極的微觀體悟,富豐的想象和詞匯量,帶我們走向另一個方外之國。
  是的,黃曉華屬于遠方,他的詩也屬于遠方,因為遠方,黃曉華重新出山,用手中之筆,讓自己在文字里重新青蔥起來豐茂起來,并在我們視力極目處,另一個維度上,為自己也是為讀者,開辟出無限制的廣闊,從而構成他山水詩所獨有的魅力!
  

        孫思,名慕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上海詩人》副主編。著有詩集《剃度》《月上弦 月下弦》《掌上紅燭》《聆聽》《一個人的佛》五部,有詩收進《新詩鑒賞辭典》、《中國新詩精選300首》等各類詩歌選本,詩集《掌上紅燭》、《聆聽》分獲2015和2017年度上海作協會員作品獎。2017《現代青年》年度人物?最佳詩人。有評論獲《詩潮》2017年度詩歌評論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理論獎。

     (來源:中詩網)

跳轉到指定樓層
分享至 : QQ空間
0 人收藏
牧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volcanooo
發表于: 2019-4-22 14:24:56 | 只看該作者

沙發怎么能少了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緣圓閣主
發表于: 2019-4-22 14:40:50 | 只看該作者

勝讀十年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牧野
發表于: 2019-4-22 15:54:22 | 只看該作者

牧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詩歌評論

詩歌評論

主題:10 | 回復:31

每日好詩
|
每日詩訊
精彩直播
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高振霆+羅雙盈+

筆尖追光 ? 文學逐夢 01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 高振霆 文學 ……

點擊參與往期回顧
詩人榜
豐車

詩歌主題:6482

羅志海

詩歌主題:4487

石梅

發帖數:14029

月光雪

發帖數:7211

豐車

發帖數:6482

緣圓閣主

發帖數:5264

羅志海

發帖數:4487

妙慶居士

發帖數:4349

南島(青衣童生

發帖數:3636

田間識字翁

發帖數:3149

勞士誠

發帖數:2949

洗滌心靈的雨

發帖數:2681

關注中詩在線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詩在線

© 中詩在線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11600號-1 技術支持:壹網

聯系郵箱|手機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