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馬啟代
周龑,筆名丹青,是本家大嫂,大哥馬立憲也是位作家,寫詩也寫小說,退休前還是某區的作協主席。他們家居青島,文字里漸漸貫注了海的遼闊和韻律。周龑之“龑”字便充盈著飛龍在天、唯我獨尊的豪氣。故大嫂善寫散文詩。這一方面得益于地域文化的熏染,一方面找到了契合自我表達的形式。她的《中華男兒魂》早有怪才格式操刀為序,大嫂就命我為她的《中華女兒魂》寫上幾句。 與許多人的看法略有不同,我對散文詩這一文體是肯定的,雖然魯迅的《野草》實在算不上散文詩的完美標本,這一精神脈流也在此后發生了變異,但其開創意義居功至偉、不可小覷。不過肯定散文詩這一文體并不代表我滿意散文詩創作的現狀,甚至對它的存在和發展充滿了憂思。在散文和詩之外,散文詩的確有它存在的必然和必要。在表達現代人內心感受的復雜性方面,散文詩有它獨特的文體優勢,不能單純用非詩非散文加以簡單的否定。目前它與其他文體在新媒體時代所遭遇的消解和解構一樣,需要那些潛心創作的人用文本實績來證明它的無可替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于此也可得以見證。所以凡事要在深入內部、見證真相后方有貼近事實的言論。周龑能從人物的視角融入詩的、散文的、小說的、倫理的、甚至報告文學的諸多元素建構自我精神和藝術審美的長廊,這本身是對散文詩文體的探索,也是對自我的挑戰。對此,我們不僅要肯定,還要給予掌聲。 事實上,周龑歷經數年批閱浩瀚卷帙,提煉詩美詩意,用大量精力和時間構筑中華人物的系列雕像,畫其形,繪其魂,排列開就是五千年華夏民族的精神詩志,就是跌宕起伏的民族心靈史書,就是當代一位女詩人對偉大傳統的致敬,也是與杰出人物的對話,所試圖完成的是一個包含自我救贖式的文化實驗,是對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的昭示和喚醒。本集一百六十多位女性人物,自神話傳說中的女媧,到諾獎獲得者屠呦呦,涵蓋了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不同身份和職業的女中豪杰,與《中華男兒魂》一起構成“中華魂”的完整詮釋,凜凜然橫亙著一根民族精神的硬骨頭。可以說,周龑的抒寫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他者與自我結合起來,所選人物成為作者自身精神境界的反射。但在我看來,對個別人物的選擇和對其本身意義的挖掘略顯不夠,這也是有些篇什流于概念化書寫的原因。如果這一切的書寫出自本真,那需要磨礪的不僅是筆鋒筆力,還有自我的人文修養。對此,在肯定的同時,也希望作者有清醒的認識。 赫塔·米勒說,詩歌在世界里,不在語言里。散文詩的靈魂是詩,散文是外衣,在強調語言形式的重要性之外,我希望讀到作者下一步飽含思想雷電和精神穿透力的散文詩新作。 權為序! 2017年歲末 明夷齋 注:周龑著《中華男兒魂》《中華女兒魂》已有“長河文叢”策劃、線裝書局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