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詩書畫官方 于 2019-2-20 08:43 編輯
濮承三,生于浙江諸暨。幼承家學,鐘情書法?,F為古越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紹興市政協墨華書畫院副秘書長、紹興市書法家協會書法文化促進委員會委員。
濮承三書法一二談
■蔡樹農
諸暨濮承三,字啟明,現為諸暨市古越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父濮乾遠乃諸暨書壇宿耆,詩墨俱佳,壽臻98歲羽仙,頗得錢君匋、王伯敏、劉江、沈定庵等書畫名流贊賞。 今年六十掛一的濮承三自幼在兼修詩文又雅好收藏的“父墨”的熏陶下練習書法,就書畫藝術而言,如果有童子功打底對日后提升技藝非常重要,那種“不隔”的感覺不僅影響書寫行為,更影響書寫者的審美傾向。書法在古代相當長的階段是處于日常書寫狀態,當然隨著各種書體的全面成熟必然也有自覺的“創作作品”伴生,而書法實用的前提保證了書法家進入“創作狀態”時往往不會“隔”,能夠在“創作狀態”的同時使落筆“不隔”,是古今書法不相類的區別所在,許多搞書法多年的人為什么無法從臨摹過渡到創作,問題就出在“隔”上。濮承三從小耳濡目染,擅多種書體,“乘物以游心”,會心處不必在遠,寫字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創作”而創作就在自然而然的養素全真的揮灑中,這種無污染的“不隔”正是眼下缺少的日常書寫式的珍貴創作,在浙江的地方民間書法高手還是時常能夠見到,只是他們平時不顯山露水,也不屑去和哪個派哪個山頭一爭高低罷了。 諸暨固然出個性化強烈探驪得珠的書畫大家楊維楨、陳老蓮、余任天等,另有一路還是秉持中庸,在繼承中謀篇布局,濮承三走的大抵是后面一種路子。他自述行草效仿蘇黃米蔡宋四家,再從二王趙松雪討生活,應該說這樣的書學途徑與常規沒有多大區別,濮承三的也是游走各家之間,不作往哪家哪戶多“站隊”的考慮,而是潛心各家的好處,默默消化融合,作品呈現不事張揚,溫文爾雅的氣息,有點諸暨特產香榧的味道。如果一定要敲定他的書法往宋四家中的哪家靠,我覺得偏向于蘇東坡蔡襄的神采,盡管其字的面目不太像蘇字蔡字而與米芾接近,間或摻雜點黃山谷的筆趣,總體上濮承三更喜歡內秀的東西,他的書法的基調也是靜中蘊動,而非動中蘊靜,是浙江書風的一個剪影,比較北京某些書家的狂飆激進,浙江書家的“越劇”色彩依然濃烈,但請注意,“紹劇”是浙江的,浙江要唱響遏行云的高亢“紹劇”同樣是拿手好戲,既然是“劇”,一定較“號子”雅訓,可惜書法圈很多人不懂,或者根本不愿意懂,故大可不必要求唱越劇的非得去唱紹劇。濮承三的“越劇”腔書法般配諸暨的山水人文,文心劍膽是江南文化歷久彌堅的法寶,外人通常很難“偷盜”。 有人謂:篆隸楷書的造型與雕塑建筑無異,行草書則似音樂與舞蹈。 濮承三行草之余亦留意秦漢篆隸提煉,其行草書的不激不厲,多少受到他研習篆隸書的影響,從書法欣賞的角度,無論哪一種書體,設若一個書家能從中添加更多其他書體意趣而不露痕跡,則其書法必然會增加耐讀耐看性,濮承三書法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