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丁力皖北深入生活的寫生集,吃了一驚。皖北是我的精神故土,自覺對那塊土地已經非常熟悉。然丁力的寫生給我帶來審美的驚喜,原來我所親近的皖北大地,在畫家的筆下是那樣深廣樸厚、風情獨具、人氣喧騰;而我曾經熟悉的一切,也早已日新月異。 2016年到2018年,丁力在太和縣倪邱鎮,舊縣鎮的大張、耿樓、劉寨、劉新莊、西丁、欒竹園、金莊、丁長營等村落深入生活,兩年多的時間里積攢下了200多幅寫生畫稿。春天,小麥開始起身了,大葉楊也開始抽芽;夏季,莊稼是那樣蓬勃,樹木是那樣繁茂,蟬鳴和蛙鳴響徹在村莊上空;秋天,大地呈現出成熟的豐韻,久違了的北方作物以及那些渾圓的草垛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冬天,平原是那樣靜謐、遼闊,落盡了葉子的老樹一如既往地站立,白雪覆蓋大地。淮河是中國大陸東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線:線南為**帶,線北為暖溫帶。反映到農業形態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農作物類型和由此產生的文明形態,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和理念,影響到區域人格和區域情感的形成。在丁力的筆下,皖北的風物是那樣粗糲,皖北的風土是那樣曠遠,皖北的大地是那樣一望無際。他的《沙潁河畔》 ,村莊遠遠隱在了平原深處,站在高高的潁河大堤上,能感到風勁天高,靜水深流;而河對岸畫面之外的地方,喧騰著皖北村落所特有的氣息。2017年5月,我在潁河南岸拍攝“十三窯”彩陶藝人的生活,走在高高的潁河大堤上,楊樹的葉子“嘩嘩”作響,麥子快要成熟了,河堤之下大地一片金黃。翻看丁力的皖北寫生,讓我再次沉浸于那段流連于潁河南岸的日子。沙潁河俗稱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古政治家管仲、當代著名女作家戴厚英,都是潁水的驕傲。這一帶是沖積平原或湖積平原,淮河流域歷史上常常水旱交替,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改革開放以來兩淮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丁力才有了《老舍新綠》的描繪,才有了一片蔥蘢之后,大紅燈籠渲染出的農家豐登和喜慶。老屋頂上隱約伸出的電視天線,透露出古老鄉村的現代化。村道上的小轎車、小洋樓一起,展現了農民的富裕生活。因為是直面生活、直面土地,丁力的線條和筆觸都很有感情。 繪畫需要細節,需要細節的真實與生動,需要現實生活的滋養和撞擊。丁力的“沙潁河系列” ,為我們展現了潁水兩岸的田園風光:打魚的小船,垂釣人的背影,樹在風中搖曳,鳥在樹上婉轉,而天是那么藍,水是那么清。上世紀90年代,潁河兩岸曾是淮河流域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地里的麥穗都“銹”了頭,潁河水流渾濁,惡臭撲鼻,魚蝦絕跡。而今天丁力畫面上的潁水,恢復了往日的清澈,兩岸風光蓬勃、安詳、靜謐。去年麥季,開鐮的頭一天,我在皖北渦陽的義門鎮拍攝紀錄片,幾十臺大型收割機首尾相接,“轟隆隆隆”從我們身邊駛了過去。和丁力的“麥收系列”一樣,在這繁忙的午收季節,地里幾乎看不見揮汗如雨的男人、送飯送水的女人和拾麥穗的孩子。大片大片的麥田里,龐然出現于畫面中的是大型收割機。丁力的筆下,收割后的麥田里,麥茬都很高,這是農業機械化后高茬深埋的結果。而這些,如果不深入到實地寫生,坐在家里是畫不出來的。 春種秋收,夏長冬藏,丁力在皖北大地上經歷了兩個輪回,兩度從春天到冬天,從綠野到雪原,從蟬唱如雨的夏季到萬物蟄伏的冬季。我曾帶著一個攝制組,在淮北航拍雪后的大平原,那情景真可謂百年一遇。在皚皚白雪中,有一群紅褲子綠襖的鄉村婦女。她們都不年輕了,手上臉上都刻上了深深的歲月痕跡。她們并排坐在高高的淮北大堤上,放聲高唱當地的民歌小調,靜寂的雪原一下子變得喧鬧無比。皖北的女人,敢說敢笑,敢愛敢恨,她們的言談笑貌特別具有感染力。而在丁力的這本寫生集中,我們已經很難看見這樣的情景了,快速推進的現代化和城鎮化,使鄉村人口大面積向城市遷移,鄉村正日漸凋敝。也因此在丁力的200多幅寫生作品中,關于人物的描繪不多,而由此帶來的憂傷,則不可避免地籠罩于畫面之上,那是一種我們稱之為“鄉愁”的情緒。 丁力于1985年畢業于安徽省藝術學校,是恢復高考后該校的首屆畢業生。丁力在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的四年期間,接受了完整的藝術專業的大學教育。當時教授花鳥畫的孔小瑜先生,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蜚聲畫壇的海派名家,與張大千、唐云等齊名。他與書畫大家郭公達、朱松發、徐欣民、張翰,都是丁力的老師。因此,從源頭上說,丁力的畫應該屬于“文人畫”的范疇。“文人畫”的前語境,是由士人文化脈絡生成的山水畫系統,一大特點是遠離世俗生活,標榜文人趣味,所謂“避塵囂,任逍遙” 。“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漁樵,重在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用來表現今天的時代、火熱的生活有其局限性。丁力自言:“對一名文藝工作者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文藝家只有堅持深入生活,才能接得住地氣,增加底氣,為作品注入生氣。 ”他的皖北寫生集有溫情、有溫度,有朝氣、接地氣,他的情感與人民、與生活貼得那樣緊密。走進皖北平原,丁力豐富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潘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