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先生是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長于山水,精通篆刻,在書畫鑒藏方面獨具慧眼。受社會經濟大潮的影響,他1996年開辦畫廊,當時任山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的孔維克先生為之取名“見賢齋”并題匾額,其意源自孔夫子“見賢思齊”的古訓。多年來王軍先生得到了趙建成、孔維克、曾先國、于文江先生的指導,尤其近年在王興堂、侯弟坤先生的指導下獲益良多。其山水作品以清初四王山水技法為基礎,加之多年收藏所見真跡無數,無論從構圖章法還是筆墨技法而言都有頗高水準。 茫茫藝海回眸望,其實王軍先生早已是丹青翰墨有緣人——上世紀80年代,他就獲得全國中青年篆刻大賽大獎,與篆刻名家蘇東河是莫逆之交的“同道中人”。之后數年間,他臨池不輟,奏刀治印,雖身在江湖之遠但心系書法篆刻創作,雖不能連續然從未間斷,始終保持著一顆求知、探索、學習、進取的初心。在山東美術圈、畫廊界行走多年的他,以俠義、爽朗、睿智而廣結良師益友。一眾書畫名家是其始終保持友誼的同道人,也一直欽佩其為人處世的人品、藝品。耳濡目染大家名家真跡名作,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拍賣會現場,兼之素酷愛靜坐(其網名為半生靜坐)品讀畫理畫論,尤愛徜徉于傳統國學經典文化諸活動與研討氛圍中——王軍先生的受想行識間,兼收并蓄了大量文脈藝脈的深層次精髓基因。 錐處囊中,終將脫穎而出。近年來,王軍跟隨山水畫名家王興堂、侯弟坤先生,數度寫生于太行山脈(郭亮、萬仙山)、蒙山桃花峪、泰山周邊、徂徠山、青島嶗山等等,踏遍齊魯青山打草稿,在名師點撥啟迪間,豁然開朗,頓悟山水精氣神之丹青繪事真諦——鐵線勾皴恰得其法度,筆墨渲染悟得其妙處。書法用筆,平留圓重變,書畫同源。“運筆之妙,心手得之”,運筆之時,毫厘鋒穎之間,頓挫、郁屈、周折、抑揚、往復、逆順、提按、注擢、擎縱、藏出、垂縮等等變化,都在教與學中慢慢體味、掌握。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之畫風畫韻,尤其系統浸入其心脈藝脈——注重傳統審美模式,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繪畫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氣,涵養一顆平和仁愛之心,而這一形式離不開精深的筆墨造詣。在名師與正宗畫理畫論作用下,王軍先生逐漸激發了內存的藝術靈性,漸積小成,開始形成個性成熟面貌。“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王石谷的名言,也成為王軍先生的座右銘,成為他努力的繪畫終極目標。他的山水小品,清朗俊秀,擬古而發新意;他的山水寫生,線性勁健,靈動而有意味。近觀其為友人命題邀約的新作山水清音四條屏,筆墨與境象有新成,立足傳統而精深,頗具收藏價值。 半生品繪事,靜坐勤治印。近年來,王軍先生在潘夢石工作室學習篆刻,曾多次參加省市書法篆刻展覽,其作品氣息純正,將文化意蘊放在重要位置,在方寸之間,注入自己對美的理解。篆刻與丹青,已成為王軍文化修養的雙翼,隨著探索的逐漸深入,積淀愈來愈豐厚,飛躍高度可期!(鐵軍) 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