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詩書畫官方 于 2018-12-23 07:22 編輯
墨韻流芳傳清音 ——著名畫家趙清國的書畫藝術
欣賞趙清國先生的畫,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淳樸、雅逸恬淡的田園氣息。就像我們看到繞村流淌的清溪、雨后的炊煙、放牧的牛羊、沾露欲濕的花朵、隨風搖曳的莊稼……滿眼的親切、質樸、自然而又富有詩意,似乎一下子就嗅到了生活的芬芳。 打開《山東(國際)美術雙年展特約名家書畫精品集·趙清國》,很快又如同走進一個鳥鳴雀唱、姹紫嫣紅、枝繁葉茂的百草園。那筆端的萬千物象,洗盡纖塵,返璞歸真,一派生動祥和,讓人心曠神怡。 其畫品之妙,境界之高,正合晚唐詩論家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的意趣,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喜愛有加。 趙清國,山東安丘人,現為中國花鳥協會會員,公安部文聯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畫學會理事,濟南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濟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齊魯佛山書畫院副院長。畢業于武警工程學院,曾參加武警部隊在中央美院舉辦的首屆藝術創作培訓班,專修于山東藝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受教于田雨霖 張彥青 張志民等, 深得多位國內大師的言傳身教。 前不久,他們在濟南博物館舉辦“春風桃李——山東藝術學院第四屆中國書畫研究生課程高級研修班暨第二屆中國書畫研究生課程創作研修班作品展”,我去看了,正趕上出席活動的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民先生,在山東藝術學院職業學院院長、成人教育學院院長劉光先生的陪同下,挨個觀賞參展作品并作簡要點評。當先生巡視到趙清國的花鳥畫跟前時,不由得放慢腳步,對趙清國這位研究生班班長的作品多看了幾眼后,心情大悅,連聲稱贊其筆墨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院的教學水準,并指著他的一幅造型傳神、意境深幽、表現八只喜鵲靈動翻飛的八尺巨作《春風浩蕩》,還語重心長地囑其以后可專畫喜鵲,畫幅百喜圖出來,給予的評價相當高。由此,我也更加留意起他來。
趙清國是一位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投注于書畫事業的人,且很有藝術天賦。加上幼承家學,從小跟隨外祖父練習書法,基礎堅實,功底深厚。一位書畫評論家曾給予過這樣的贊語:“他的繪畫語言和書法思想完全是中國文化培養出來的,具有純正傳統文化的底色,同時也散發著蓬勃向上的現代書畫氣息。應該說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書畫語言的有機結合,才造就出了他書畫同源執著于心的真性情和高造詣。” 的確,趙清國先生的作品,無論寫梅、寫蘭,還是畫竹、畫松,無論是描繪紫藤、葫蘆、葡萄、石榴,抑或畫禽、畫鳥,畫面都特別干凈清爽,飽滿生動,富有靈氣。細細觀之,在那或大或小、或窄或寬、或橫或豎的畫幅里,總是呈現著大筆揮灑、水墨氤氳的效果。如涓涓細流滌蕩心靈,又似蓬勃之氣沖撞心胸,讓人禁不住想起那“濃妝淡抹總相宜”的佳句。看得出,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他一直堅持以現代意識詮釋中國畫的筆墨情趣,以靈動多變的筆線、提按、頓挫,再輔以潑墨、破墨相間的手法,用心去營造自己的花鳥王國。并特別注重墨色構成,獨具匠心地將水、色、墨三者有機融合,或濃或淡,亦干亦濕,變幻無窮,著意渲染出了一股“獨與天地之往來”的精氣神。同時在突出畫面主體上,能夠注重主體和環境的聯系,照顧到借物言情,從而把對象表現得生動傳神,更有活力,更有意境,妙趣橫生,余韻無窮。令觀者很容易產生畫外有畫、畫外有詩的遐想,從中也更能感受到畫家那強烈的創新意識,領略到畫家將筆墨融入自然的優雅情致。 趙清國先生的繪畫水平,我不敢說多高,但前幾日在由《中國文學》雜志社組織的“相約夏天,走進兗州興隆文化園”中國文學藝術家筆會上,有幸看到被邀請而來的他現場作畫。但見趙清國無論是運筆、用墨、調色還是鉤勒、皴擦、點染,那筆墨揮灑間,如有神助,盡顯瀟灑輕松,真有著自徐渭以來的中國畫傳統的沉著痛快與筆酣墨暢。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從風格上也能明顯看出,有的已跳出傳統的“素凈、淡雅”風格,正向著“濃烈、繁復”轉變,于相互交疊的枝葉之間,通過隱隱約約的留白,著力追求一種“滿而不實、滿中有虛、滿中有空靈”的藝術特色。如他的《燕歸來》《一路歡歌報平安》《明月松間照》《寒來暑往傳佳音》等代表作,乍一看,花葉密集,樹繁葉茂,枝干盤根錯節,密密麻麻充滿畫面,但細看之下,密中有疏,疏落有致,其花、枝、葉相互穿插、扭結,渾然一體,再配以鳥棲雀飛,使畫面更加充滿了別樣的韻律和氣勢,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和巨大的視覺沖擊。
毋庸諱言,趙清國先生的畫可圈可點,很值得品鑒。著名作家李法明先生曾為此專門寫過一篇題為《軍旅情懷 藝壇嬌子》的推介文章,認為:“趙清國的每幅佳作都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與活力,其淡雅的造景,和諧的構圖,錯落有致的布局,彰顯出畫家淡泊寧靜的修為。畫家大處落筆,小處雕琢,賦彩清新絢麗。那搖曳的翠竹,清澈的山泉,歡唱的翠鳥,含苞待放的各色花兒,令人遐思飛馳、留戀往返,很能激起觀賞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眷戀、對人與自然的深沉思考。”對此,我也深有同感。不僅如此,趙清國的畫還能讓我們找得到吳昌碩的氣勢、八大山人的空靈、任伯年的生動以及齊白石老先生的趣意,既有傳承,更有創新。我想,師承經典,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始終以豐厚的繪畫傳統作為藝術的生長之根,當是他現實的藝術寫照吧。 作為一名畫家,特別是有造詣、善于創作的畫家,趙清國也深深知道,藝術必須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因為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在藝術生涯中富有生命力,就必須深入生活,到大自然寫生。為了捕捉禽鳥的一招一式,早在武警部隊服役期間,他就借助部隊駐扎市外的優勢,經常利用帶兵執勤間隙,一個人蹲在樹林草叢中觀察、寫生,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無數個日子,他都是把自己和那些花兒、鳥兒、蟲兒融為一體,用心體會著生命的律動,生命的歸宿。多年來到大自然中寫生,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當花開花落時節,他都會記錄下來這些最美的姿態。可以說,他是蘸著自己的心血在作畫,是真正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熔入在丹青水墨之中,使作品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在這里,雖然能依稀看出畫家對中國歷代經典繪畫的博取兼容,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并沒有陷入傳統程式化的窠臼里而因循守舊,也沒有簡單的重復古人的筆情墨趣,停滯不前。而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傳統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深入生活汲取養料,借古以開今,將古人不同的畫風進行了心靈陶鑄和反復嘗試,從而探索出了真正適合自己的藝術創作風格。 趙清國作風嚴謹,文質彬彬,平時給人的印象,往往不茍言笑,這與他的書畫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說,形成了一定反差和對比。因為他的筆下是熱烈的、奔放的、激情的,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有著“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的神韻和意蘊。這讓我們品賞起來,恍若隔世,反倒更能真切地聆聽到大自然的天籟之聲,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領略到大自然深處所蘊藏的無限生機,一顆在塵世中漂浮不定的心,便也找到了一方小憩的凈土。我想,他的這種好似能調節人們精神心態的花鳥畫藝術,于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多像幾塊綠地、幾叢花草、幾聲鳥鳴,置于滿目摩天大廈的水泥叢中,怎不令人耳目一新、心醉神迷?!或許,這也是他書畫王國的另一種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