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陳喜瑞 于 2018-12-14 11:17 編輯
寧書云-圖片2.png (8.3 M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2-14 10:55 上傳
詩集《一梢初放海棠紅》寧書云自序
自 序 ——抵達與追尋
今年是第34個教師節,驀然回首,已走上講臺整整33年了。在落滿粉塵的希望時光里,卻始終有一株春芽,綠在窗前,更蓬勃在心中。這就是詩歌。 其實,對于現代詩我很少觸電。1990年暑假,偶爾寫了一首題為《紅豆》的現代詩,投稿給父親訂閱的《天津日報》農村版,沒成想竟然發表了。一陣歡欣鼓舞之后,詩情依舊被深埋著,并無太多“下文”,但對詩歌的那份惦念從來沒有消泯。后來潛心于工作,停筆十余年。在2000年后,由于完整教過五六年級語文,我發現當時用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除了很少的幾首古詩外,沒有一首簡短的現代詩和兒童詩。在學習那些較長的課文之余,我總是想:詩、文從來是不分家的,很多文學大家都是詩、文巨擘,還應該讓學生長出另一扇“翅膀”——詩歌,這樣在語文學習的路上即使是搖搖晃晃地蹣跚學步,也能放飛無限的童趣和詩意。于是,我的“春芽詩社”應運而生。 我把自己每年任教的六年級取名“春芽詩社”,社徽是一顆破土而出的春芽,我班的作文本也帶有春芽徽標。正副班長被“任命”為社長和副社長,學生按小組做“輪值”編輯,另選一名畫畫較好的學生做美術編輯,負責班級詩刊配畫。學生們既自己寫詩,又在我的指導下輪流編輯每月一期的“春芽詩刊”,看著自己的名字前面被冠以“編輯”的名號,孩子們興奮極了。 詩社以活動為載體,每次活動課上,我都示范寫現代詩。例如,為了表達對學生的愛,我曾寫了一首《師愛》發表在《天津教育報》上,并結合詩中“天空”、“黑夜”等為孩子們講解“意象”和“意境”。學生們看到老師寫的詩,倍覺親切,為了降低難度,激發興趣,我把這次活動策劃為“師生對擂”——“師愛與童心”,讓他們用小詩描繪自己,書寫美麗童年。 令我欣喜的是,教育部2001年7月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改編的小學語文教材竟然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增加了現代兒童詩,這更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范本和習作題材,我也偷偷對自己的遠見和實踐倍加自豪。記得,《天津教育報》還對我和“春芽詩社”進行了報道。 詩的土壤終于讓稚嫩的心田長出顆顆春芽,詩社先后有9位“小詩人”的11首小詩發表在《求知報》和《津南報》上。當我把10元錢的稿費交給孩子們時,他們倍受鼓舞,我深切地感受到“小詩人”的喜悅與向往遠比這個小小的數字金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備課和批閱孩子們的詩,雖然在工作之余花費我很多時間和心血,但心里充滿慰藉,覺得這才是我給孩子們的完整的語文。 十余年來所寫的幾首小詩只是為學生示范而已。沒想到,這顆春芽竟也在我的心中“回黃返青”,逐漸伸枝長葉。2015年我開始寫現代詩,對于寫詩,我沒有天分,只是喜歡用同體的視角去看自然中的一切,描摹他們的生機勃勃、春華秋實與深沉靜美,通過她們感悟對生命和生活的體驗與熱愛,抒發我的感動,言說我的沉思。 詩是心靈的天籟梵響。在我眼里,語言是有血色和靈性的,文字是有溫度和情感的。我對語言文字有著深深的熱愛和敬畏。寫詩的時候,我的心靈常常被深深觸動,特別是寫父愛母愛的詩,幾乎每一行文字我都是流著淚寫的……詩,會讓靈魂的每個角落喚起柔情,生發溫暖,猶如海棠花煦風拂面,疏影婆娑,用真摯與明澈,用善念與感恩,綻放生命的堅韌、自信。 愛著詩意的語文,愛著深情的詩意,追尋…… 真誠感謝幾年來遇到的各位老師和詩友給予我的指導、幫助和鼓勵。
寧書云.png (223.24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2-14 11:00 上傳
寧書云,筆名臨窗海棠,女,1967年生于天津,教師,天津紅燭詩社成員。作品散見于《天津文學》《天津詩人》《椰城》《海河文學》《作家報》《天津教育報》《天津工人報》等報刊和多種詩歌選本。曾榮獲2012年天津教育報征文一等獎、 第一屆“中華情” 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2017年“慶祝十九大 永遠跟黨走”天津市職工詩歌創作大賽一等獎等。出版個人詩集《一梢初放海棠紅》。詩觀:詩是心靈的天籟梵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