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多元與一份遲到的詩學提綱 ——南鷗在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的專題發言
(2018年7月3日于北京21世紀飯店)
首先,感謝馬加主席對新時代文藝思想的精準解讀,讓我很受啟發。馬加主席的講話強調了三個基本出發點:一是看待百年新詩一定要有正確的歷史觀,有了正確的歷史觀,我們才能從史實、文本、學術的基礎上客觀認識“百年新詩”,我們才會獲得科學的認知;二是要用詩歌見證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詩人要觀大局、看大勢、創大作;三是我們要在尊重個體寫作的基礎之上,彰顯一個時代的主體精神,讓我們的寫作獲得一種從個性到共性的上升與超越。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此刻的感悟,然后再選取這些年來我對詩歌現場深度思考的幾個重要的詩學話題與各位朋友交流。
微信圖片_20180708063536.jpg (55.85 KB,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19 15:40 上傳
第一,我向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致敬,這是我此刻最真切的感悟 為什呢? 上個月17號,在第三屆貴州詩歌節的“百年新詩再出發”論壇上,馬加主席做了重要講話之后,徐敬亞先生開篇就說:我要向“再出發”致敬,而此刻,我要向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致敬!!!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經常感慨:歷史對我們太慷慨了,我們活在這個時代太幸福了! 為什么我有這樣的感慨呢? 眾所周知,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乃至我們吃喝拉撒等世俗生活都發生了深刻的巨變,這樣的轉型巨變對我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遼闊的不可復制的原生資源,盡管僅僅是短短的四十年,但是我們心靈的撕扯、靈魂的撞擊、精神的演繹前所未有,我們經歷的也許是四百年的歷史時空,我們受到的也許是四百年的洗禮,剛才馬加主席還談到我們獲得的也許是上千年的恩賜。與此同時,我們創作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然而,面對這樣的豐富性與復雜性,而我們對創作實踐的理論概括、學術研討遠遠沒有跟上。當然這不僅僅是體現在文學上,甚至可以說轉型巨變幾十年,我們的理論概括都遠遠沒有跟上。因而,從這個意義上,我必須向新時代詩歌北京論壇致敬!而且希望北京論壇一屆屆的搞下去,在這個急需理論建構與導向的時代,取得應有的學術成果。 ?
微信圖片_20180719151909.jpg (464.1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19 15:41 上傳
第二,嚴格區別價值多元與精神虛無的界限,多元不能掩蓋事物之間的差異 誰都知道,多元是歷史總的趨勢與基本特征。“否定”是“后現代”思潮的一個基本觀點,而“多元化”是“否定”的觀點所發展衍生而來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從哲學上為我們提供了認知世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理論依據。眾所周知的“政治多極”、“經濟多元”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都是“后現代”的“多元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彰顯。但我們同樣知道“后現代”對“一元文化”的“否定”潛藏著虛無主義的危險的因子,它在消解一元文化、文化中心主義的同時也消解了文化價值建構的基礎,它的相對主義邏輯延伸到極端,就必然走向虛無主義。 當下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盛行的一切無價值、無意義,一切都處在幻覺和虛無之中,一切都是游戲的庸俗論調,就是這種虛無主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它像瘟疫一樣,以裂變的速度大面積的吞噬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隨時感到生活的空虛、無力、飄渺,進而轉向追逐一種短暫的快感,追逐一種淺薄、庸俗的時尚。很顯然,這種無價值、皆虛無、皆游戲的謬論,絕對不是存在的真相,更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它僅僅是一種世界性的哲學詩潮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階段性的具體表征。 也就是說,多元只是我們認知體系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和一條路徑,多元不能掩飾事物之間的差異,更不能掩蓋一個時代存在的真偽。 因此,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從哲學的高度把價值“多元化”和精神虛無嚴格的區別開來,就會導致詩人價值的自我放棄、心靈的自我赦免和命運的自我放逐;就會導致人們靈魂的糜爛和精神極度萎縮,進而導致精神立場和文學品格的全面喪失。這不僅是詩歌的災難,文學的災難,更是人類精神的災難。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把價值“多元化”和精神虛無嚴格的區別開來,讓價值呈現出一種相對的有效性,規避一種絕對的無效性,從而避免我們的精神陷落一種虛無主義的深淵。 其實我的這個認知早在11年前就已經形成。記得2007年6月,在井岡山,在《詩刊》社組織的紀念建軍80周年采風活動的研討會上,我在與王久辛先生交流時就談到:多元不能掩蓋事物之間的差異,我們在認知和創作上必須要跳出這個片面誤區。誰都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現在俄羅斯的世界杯異常慘烈,我們可以坐飛機去,也可以選擇火車,更可以坐俄羅斯的馬車……無疑飛機是最快的,火車可以穿越西比利亞沿途最美的風景,而乘坐俄羅斯的馬車絕對是最為浪漫的選擇…… 然而在現實創作中,很多詩人在交流時就一句: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我怎么寫完全是個人的事情。是的,對于你個人而言,怎么寫確實是你個人的事情,但是,第一當你發布出去,你的寫作就不是你個人的事情;第二你不能得出,你怎么寫都是一首詩歌,甚至是一首優秀的詩歌這個邏輯結論……也就說,我們在狂歡多元、消費多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警醒,多元的各個“元”之間有著質的規定性,多元不能掩蓋事物之間的差異……從現在詩歌現場一些亂象來看,我們在創作中要盡快跳出對“多元”片面認知的誤區。 ?
微信圖片_20180708064354.jpg (492.45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19 15:43 上傳
第三,嚴格區別詩歌的先鋒性與標新立異的界限 何為先鋒?先鋒何為? 在我看來詩歌真正意義上的先鋒,更多的應該是對一個時代存在意義上的最新的認知與最高的概括,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它是一種高貴的精神氣質與詩性稟賦,它是詩歌與身俱來的、蘊藏在詩歌體內的一種力量與光澤,它集中體現在對當下存在的生命圖景最深刻、最新銳的揭示、發現的深度與廣度之上,體現在詩歌語言的自覺穿越與飛翔之上。它不是唾沫和夢語所構成的貌似先鋒的語言垃圾和“皇帝的新衣”,更不是吃大便、脫褲子等粗鄙的行為藝術。沒有對一個時代存在圖景進行深度思考與縱橫切割,沒有對該時代的信仰、價值、尊嚴、道德、情感、美學等最基本的精神元素與美學形態進行深切的滲透與高光徹照,我們就無從抵達真正意義的先鋒。也就是說,詩歌的先鋒性,遠遠不僅僅是某種形式上的標新立異…… ?
微信圖片_20180719160344.jpg (102.47 KB, 下載次數: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19 16:05 上傳
第四,有效的表達與表達的有效性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在2008年,是我在為李成恩的詩集《汴河汴河》寫評論時的標題,寫完之后,我感覺這是一個重要的詩學話題。 (此刻,論壇主持人李少君主編提醒:注意時間。我尷尬:好的,最后一分鐘) 就當下詩歌現場來說,我想很多的寫作可以說都是無效的寫作,我們都是詩歌宗人,沒有必要回避這個基本事實。這種無效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千人一面,萬人一腔,這種大面積復制的現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另外一個是寫作僅僅指向絕對的自我,僅僅是對自己有效。個體生命是詩人的情緒和思考生發的場域,寫作首先從個體生命出發是藝術發生學的基本邏輯,這是無疑的。關于這一點剛才馬加主席的講話也談到了,他在眾多場景都反復強調,詩歌是與心靈和靈魂最近的藝術形式,首先要從個體生命出發,但是對于一個時代的主體精神來說,我們要有所引領和彰顯。再一個就是作為藝術根本特征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嚴重缺失,美學極度貧血…… 好啦!時間不允許了,我就一句話吧:我們都知道,詩歌作為一種區別于小說與散文的文學樣式,它一定有其質的規定性,這種質的規定性,有機會我再在與朋友們交流。其實我對詩歌有個簡單的描述:詩歌是語言光芒的開掘者,是存在秘語的揭示者,是一個時代人文精神的標高……
微信圖片_20180708064025.jpg (2.09 M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19 16:07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