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伯1947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美發生著變化及其他詩》(The Beautiful Changes and Other Poems,詩風成熟,即受好評。1957年因第三本詩集《塵世之事》(Things of This World) 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其時年方三十出頭,已獲盛譽。之后相繼出版《給預言者的建議》(Advice to a Prophet, 1961)、《步入睡眠》(Walking to Sleep,1969),1963年及1971年兩次獲博林根獎。1987年被當選為繼潘.沃倫之后的第二屆桂冠詩人。1989年以《詩合集》(New and Collected Poems) 再獲普利策詩歌獎。另外,威爾伯還獲得史蒂文斯詩歌獎、艾略特詩歌獎等重要獎項。
威爾伯是美國形式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被認為繼承了弗羅斯特以及奧登的風格。他信奉圣公會,崇尚古典藝術、自然主義與美學。其詩用詞精巧,注重韻律。Randal Jarrell于1950年的評論中,認為威爾伯“并未走多遠,并且從未走多遠”,結果引起輿論一片嘩然。隨著六十年代社會政治運動的風起云涌,美國詩歌界開始倚重現實,尤其在金斯伯格的“嚎叫”派、洛威爾的“生活研究”派、普拉斯的“自白”派浪潮的裹脅之下,威爾伯一度受到冷遇。但是評論認為威爾伯的詩歌,并非完全缺乏現實。比如他反映二戰的詩集,以諷喻與黑色幽默處理戰爭題材;比如他后期的一些詩歌,也似關注日常。但是威爾伯的詩風,最重要的基于他的信仰與性情。他在接受《巴黎評論》時坦言:“我認為宇宙充滿力量,而能量是以有序的范式呈現的,而且事物最終是趨好向善的。” 所以評論認為,威爾伯可謂是摒棄了詩歌界的一切流俗,力挽狂瀾。這就是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喧囂過后,威爾伯會于1987年當選為桂冠詩人,并于1989年憑借《詩合集》再次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威爾伯晚年的《選集》( Collected Poems 1943-2004)出版時,也獲盛贊,評論認為“他的詩歌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一時一會是否合乎潮流,而是他賦予英語語言以生命。” 威爾伯的傳世之作主要有:A Baroque Wall-Fountain in the Villa Sciarra, Advice to a Prophet, Love Calls Us to the Things of This World.
Where far in forest I am laid,
啊——遠離人際,我躺平在林地,
In a place ringed around by stones,
啊——久別世人,我躋身礫石嶙峋;
'Look 'for no melancholy shade, / b
陰郁啊——這陰郁,我無心遮蔽,
And 'have no 'thoughts of buried bones; / c
尸骸呀——這尸骸,我無意掩埋;
'For I am bodiless and bright, / d
哇——我支離破碎,但求那奪目絢爛,
And fill this glade with sudden glow;
我粉身碎骨,唯圖那華光驟然,哇——塞——令空曠爆滿;
The leaves are washed in under-light;
啊——滌蕩啊滌蕩,林葉滌蕩——在華光之上——
Shade lies upon the boughs like snow.
啊——陰魂啊陰魂,飄向林木,飄向林木啊——雪霜,雪——霜,雪——霜 ... ...
a. 是人為?是自然?語境主人公——生命,何以悲壯且輕廉?迷,迷——不知為什么,人間哪?或該是個謎?小詩語感殘酷慘淡,絕非因樂觀而驚艷
b. 此處詞義:期望/待/盼,希/指/愿望,非其他
c. 此處詞義:考慮/思忖/主意/打算,非其他
d. 此處詞義:因為/由于/緣自
e. 翻譯至少該是工筆,不是寫意,更不是素描,同時,翻譯應該不是演義,不是改寫,更不是所謂“再創造”;翻譯應是:始終、一切,以原文做規范、做楷模,做樣板、做靶標,不褒不貶、不偏不倚、精準到位,再塑造、再鑄造,無毛刺、無砂眼、無裝飾,無添加,多維、模擬、仿真,再現原文主題內涵、主題表現藝術(修辭)、主題外延張力最大化;中外互譯,的確也像解讀所謂哈姆雷特,不可主觀隨意:參考信息可有百個、千個,而最終采信、確認、依據信息只有一個——那個唯一原始文本,那個唯一真實哈姆雷特;中外互譯,不是中外演繹、中外戲說;中外互譯須恪守忠信、順達、雅合三者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無分主次,相對獨立,互為鼎力,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階段,恪守不符原作語種語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語種語法、目標語言再達、再雅不采納;在譯成目標語種階段,則不拘泥目標語種語法;翻譯永遠是請示,不是詮釋,永遠為作者、讀者、自己,在人格、才識、品位三項負全責;中外互譯,歸根結底,人文互譯;古今中外,所有詞典,辭書,僅用于說明解釋、學習研究人類語言,不匯集收錄、制約規劃人類語言,他們只是語言小島,不是語言大海;一個單詞、一個文字,無論中外,其真正含義、生命活力,不僅在專家學者辭書、詞典、時尚強大線上機翻,不僅在詞法、句法、語法,更多體現在實地、實踐、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中語言、語句、語境、篇章字里行間;中外互譯,該是筆者言者原始文本語本互譯,無需只字傳聞軼事,主觀臆想,沉浸植入,裝裱配飾;翻譯要完美原意,須同觀原作視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譯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傳遞,原意傳遞要完美,其載體修辭,修辭差異切換、對接,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