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世純 于 2024-4-3 14:44 編輯

英 詩《 FOR ONCE, THEN, SOMETHING 》漢 譯《 咋 想 咋 是 》
羅伯特 · 弗羅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美國詩人。生于舊金山,父親是記者,英國后裔;母親是老師,蘇格蘭后裔。弗羅斯特在麻省的勞倫斯長大。年輕時,他在達特慕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念過很短時間的書,后來又回到勞倫斯,在工廠做工。二十歲那年他結了婚,然后,又設法進大學繼續學習。可是在哈佛大學只讀了兩年,就因為健康原因不得不輟學去工作。他做過鞋匠、教師、報社編輯,甚至還務過農 —— 那是因為弗羅斯特的祖父有一個農場,祖父去世后,弗羅斯特就繼承了這個產業。他在農場干過九年活,但經營得并不成功。在此期間,他白天工作,晚上寫詩。他的這些作品在他成名之后都成了他的杰作。
一九一二年,他帶了家眷移居英國。在那里,他得到了好幾位英美詩人的資助。他的詩集在英國出版后,得到了大家的公認,但在美國,那時他的詩還得不到公眾的肯定。他的詩歌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卻較少具有現代派氣息。一九二四年,他獲得了第一個普利則獎(Pulitzer Prizes)。他的《詩歌全集》(Complete Poems)的最后一版在一九四九年出版時,此時他已得過四次普利則獎了。一九六0年,他因他的詩歌創作而榮獲美國國會金質獎章(Congressional Gold Medal),然而,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贏得大眾對其詩歌作品的承認。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樹立起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詩歌選集》《一棵作證的樹》《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林間空地》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詩歌全集》《未選擇的路》。
羅伯特 · 弗羅斯特作品以簡潔、樸素、深邃著稱,值得人們去咀嚼、玩味。然而,弗羅斯特在中國,如同余光中所說“損失慘重”,因為日常語言性的詩歌經過翻譯,精華喪失殆盡。但是,通過它們,我們大致可以感受一位天才詩人的精神世界,一種對人類、對塵世生活的個性理解。它們對于中國當代詩人的寫作,應該說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 原 文 / '解 '讀 / 中 譯 文
FOR ONCE, THEN, SOMETHING —— Robert Frost ( USA / 1874 - 1963 )
咋 想 咋 是 —— 羅伯特 - 弗羅斯特 ( 美 / 1874 - 1963 )
—— '解 '讀 / 翻 譯 - 李世純 - 中國 長春 - 2015. 7. 26
OTHERS taunt me with having knelt at well-curbs 呵呵,跪在井臺兒上,他們笑我總是跪在井臺兒上, Always wrong to the light, so never seeing 錯對焦點看,看我自己的,那井水給我自己的, Deeper down in the well than where the water 那張夏日艷陽,熱烈奔放,歡天喜地,光彩動人相; Gives me back in a shining surface picture 再往下,往深看,把井壁那圈兒萋萋蕨草看穿, My myself in the summer heaven, godlike 把水面兒那層吹吹呼呼云山霧繞看透,呵呵,no, Looking out of a wreath of fern and cloud puffs. 他們笑我呦,跪在那兒的我呦,真沒天神那個本事呦;
Once, when trying with chin against a 'well-curb, / 2' 這不,用下巴,您看,這回我試著用下巴,哎——嘿, I discerned, as I thought, beyond the picture, 下巴靠在井臺兒上,看,不出我想象,越過動人相, Through the picture, a something white, uncertain, 光彩動人相,往相那頭兒再望望,看,好像什么白的上, Something more of the depths—and then I lost 'it. / 2 您看您看,再往底下深點兒看,嗯——怎么它又不見了 ... ... Water came to rebuke the too clear water. 哦,這回是水太清了,哦哦,這是水又不干了——
One drop fell from a fern, 'and lo, a 'ripple / 5 正等墊底兒的,看它能是啥,呦,一堆兒蕨草那兒, Shook whatever 'it was lay there at bottom, / 3
晃晃蕩蕩下來一個它,它東拐西拐,左回右轉, Blurred 'it, blotted it out. What was that whiteness? / 4
前剮后蹭,嗯?花啦,等著要看的,它坐地整沒了;白的? Truth? A pebble of quartz? For once, then, something.
真情在?卵石塊兒?實事求是嘍,順勢而為嘍,咋想咋是嘍 ... ...
1. 小詩語感詼諧嘲諷,寓意波瀾雋永,立意堪稱如題《 咋 想 咋 是 》,實至名歸一語N關,令讀過難免至少記起馬克吐溫那篇《競選州長》,難免理性遷移至少在意識形態——變幻世界,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確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究其真情實義:世人須有自信,有主見,有魄力,有實踐;一分心智,一分如愿,否則,所作屈從權威,所為違心陳規,理念刻舟求劍一成不變,一生用別人眼睛,別人思想,讀表面文章,看表面現象,以致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甚至五體投地,窮追熱捧,娼妓式冠冕堂皇政客讕言,娼妓式口是心非花樣兒表演,此慣性思維認知天下,勢必所作所為,一舉一動,因果相隨,咋想咋受,枉自人生任何追求;與此同時,小詩又如我國蘇杭雙面繡,一面寫詩——極富哲理,一面說迷,形同《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 Tree at My Window / The Pasture /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等等——成人謎語
2'. 此處詞義:喻體,本體如題
2. 此處詞義:指代 something white(-7-3)
3. 此處詞義:同 2
4. 此處詞義:同 2
5. 此處詞義:即/也就是,非其他(引出 drop“-4+2”之同位語)
5'. 翻譯至少該是工筆,不是寫意,更不是素描,同時,翻譯應該不是演義,不是改寫,更不是所謂“再創造”;翻譯應是:始終、一切,以原文做規范、做楷模,做樣板、做靶標,不褒不貶、不偏不倚、精準到位,再塑造、再鑄造,無毛刺、無砂眼、無裝飾,無添加,多維、模擬、仿真,再現原文主題內涵、主題表現藝術(修辭)、主題外延張力最大化;中外互譯,的確也像描述某哈姆雷特:參考信息可有百個、千個,而最終采信、確認、依據信息只有一個——那個唯一原始文本,那個唯一真實哈姆雷特;中外互譯,不是中外演繹、中外戲說;中外互譯須恪守忠信、順達、雅合三者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無分主次,相對獨立,不容短板、互為鼎立;在理解原作階段,恪守不符原作語種語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語種語法、目標語言再達、再雅不采納;在譯成目標語種階段,則不拘泥目標語種語法;翻譯永遠是請示,不是詮釋,永遠為作者、讀者、自己,在人格、才識、品位三項負全責;中外互譯,歸根結底,人文互譯;古今中外,所有詞典,辭書,僅用于說明解釋、學習研究人類語言,不匯集收錄、制約規劃人類語言,他們只是語言小島,不是語言大海;一個單詞、一個文字,無論中外,其真正含義、生命活力,不僅在專家學者辭書、詞典、時尚強大線上機翻,不僅在詞法、句法、語法,更多體現在實地、實踐、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中語言、語句、語境、篇章字里行間;翻譯該是筆者言者原始文本語本互譯,無需只字傳聞軼事,臆想臆斷,沉浸植入,裝裱配飾;翻譯要完美原意,須同觀原作視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譯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傳遞,原意傳遞要完美,其載體修辭,修辭差異切換、對接,不可或缺
6. 本作譯文尚有無奈數筆,期待更多詩友譯友,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國翻譯,中國漢語,無出其右,深入探討,積極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