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 無問西東 ——讀聰虎《人生匆匆》瑣感 靳吉禹
說來話長,能夠讀到《人生匆匆》還有一段淵源。我們的父輩年輕時在縣城學校里曾經有過一段同事之緣。我在1995年上師范的時候,聰虎的父親在大街上一眼認出了我的父親,一陣寒暄,非要邀我們父子去家里吃個便飯。當時的工資水平并不高,聰虎的父母為我們張羅了一桌頗為講究的餐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有一部紅色的電話機。在那個年代,家里能裝一部電話機定然不是普通人家,我當時就想這家里的孩子們一定有大出息。 近幾年,通過微信公眾號讀到了張聰虎、張飛虎的幾篇跟渾中相關的回憶文章,對他們兄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前不久,從謝官成老師辦公室看到這本厚厚的《人生匆匆》,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起初,書拿回來讓我的老父親讀,老人讀得很仔細,兩周時間還沒有完全讀完。我有時間就拿起來看幾頁。謝老師電話里說,要寫一篇書評在校報上發一下,我將書取回來,系統地讀了一遍,重點章節還做了筆記,感受頗多,書評說不上,寫一點讀后感與大家分享。 強健的體魄,夯實人生成功的基礎。聰虎的父親年輕時體育才能突出,在渾源城里是小有名氣的籃球教練。家庭教育和學校培養兩大陣地,父親的力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體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強筋健骨,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人的抗壓力和耐挫力。體育運動讓聰虎結識了許多好弟兄、好師長,他們身上的人格光芒也照亮了自己的前程。在長期的運動中,他體會到了拼搏的樂趣,也釋放了生活與事業中的壓抑和難奈。好心態催生勇氣和自信,也放大了其人生的格局。 過人的記憶力,解鎖事業成功的密碼。讀了這么厚的一本書,有感于聰虎的超強記憶力。遠到兒時玩伴的姓名綽號,細到彼此的情感微瀾,現場還原真實可信。這個世界努力的人多了去了,真正談得上成功的卻寥寥無幾。聰虎的成才成功之路不可謂不坎坷,高中連續復讀,大學畢業分配,大同四二八(現為中車集團)10年成長歷練,有苦有淚,最終無奈告別大同,進京謀求發展?!耙荒昴萌C”(房地產估價師證、土地估價師證、駕駛證),1998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太不容易了,前兩個證的含金量是今天無法想象的,足見其學習能力之強。試想如果沒有過人的記憶力、理解力,要想躍上這個高度純粹是癡人說夢。1999年2月拿到自己公司的營業執照,此后北京10年的創業打拼——估價、拆遷、測繪,終于迎來了人生的春天,成為那個時代的弄潮兒,正如聰虎所言“我基本上可說化蝶了!” 開篇談了一些讀后感悟,回頭再說說該書本身的一些特點。 其一,我覺得這個書寫得“土”,有渾源人的狡黠與幽默。估計聰虎寫作此書時,預設的大部分受眾應該是渾源本鄉本土的文化人,其他人也鮮有讀這類書的興趣。本書的獨特價值在于將一個人、一家人乃至一個大家族的命運置于半個世紀的歷史跨度之內,具有渾源微縮斷代史的意味,行文中一些方言土語很有味道,有著普通話無法企及的藝術效果。再過幾十年,用不了上百年,渾源方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遠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她的活態傳承已經面臨危機。 試舉幾例書中的精彩之處:“一個是村里孩子根本沒見過洋碼子,再就是他們腦眉醒眼的只知道認死理……”(P70)“雖說灰眉處眼地進了79班……”(P72)“反正是斷不續地撩嘲他們下,讓他們沒法安生……”(P75)“表面上渾源話‘個錚錚的’,人小氣,確實有點小氣……”(P80)“說量變到質變就是‘咋也個耐不住就變了’……”(P80)這些加粗的地方就是地道的渾源味兒,一讀就通感了。心領神會的妙處就在這里,要不咋說方言就是交流的密碼呢? 其二,作者在寫作中盡量保持“原生態”,以“拙”與“誠”描摹身邊的親人同學,敘說過往的難忘之事。這本書很難定性為報告文學或是生活隨筆,似乎文學性要弱一些,就是一個傾訴,把心里的話一股腦兒倒出來,像拉家常,情緒起伏有致。整本書讀下來,很少看到有討好誰、貶整誰的嫌疑,可見作者是一個正直敢言,處世坦蕩的人,要不然藏著掖著也寫不出這種宏闊的人生場面。 其三,作者成稿基礎工作做得挺認真,令我不解的是在校對環節怎么就“偷懶”了呢?這些年,我把文字工作看成了主業,多少有些“文字潔癖”,容不得錯別字藏身。本來閱讀興致挺高,冷不丁跳出一個、兩個甚至若干個錯別字,把美好的閱讀體驗一下子就糟蹋了。就像一碗香噴噴、黃燦燦的小米飯,吃得正歡,一粒沙子磣了牙,再繼續吃,米香菜味就淡了。相信本書在下次修訂再版的時候,這些個小遺憾就不復存在了。感謝聰虎哥為我們渾源地方文化繁榮發展作出的貢獻,也祈望渾中的學子們能從本書中汲取精神力量,堅信小地方也能出大材地,也能公平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11.05.jpg (861.71 KB, 下載次數: 1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23:36 上傳
作者簡介:靳吉禹,大同市作協會員,《栗毓美研究》編委,《北岳》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