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木蘭詩會花團錦簇
92FD9879-FD9D-47A4-8691-A5BDEBF5DBF6.jpeg (79.6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9月15日,木蘭詩會暨海峽兩岸文學交流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林靜助、洪燭、北塔、楊四平、梅爾、娜仁琪琪格、羅廣才、中島、夏漢、牧野、王愛紅、黃長江、花語、姜博瀚、張秋玲、蘇笑嫣、曹誰、馬文秀、王長征等詩人作家、評論家、文學編輯、媒體人共50多人出席詩會。
FE6ADB02-F44A-4F6E-821D-51BA6C814D5D.jpeg (67.51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臺灣詩人林靜助致辭,他介紹了近年來臺灣文學華文社團狀況,以及《藝文論壇》創刊十二年來為推動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希望加深兩岸文學界密切交流,推廣中國漢詩在世界的影響力。
D850563C-3D36-4136-A186-F5D834757D35.jpeg (39.35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著名詩人洪燭談到中學時代買過臺灣詩集,八十年代臺灣詩集曾經影響過大陸。而今正值我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兩岸文學能夠握手,對于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01F58BAD-A2BC-42ED-83BC-6D1923230005.jpeg (37.2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詩歌風賞》主編娜仁琪琪格談到自己在2000年前后與臺灣詩人結緣的故事,曾經在《創世紀》《葡萄園》《秋水詩刊》等臺灣刊物發表過詩歌,臺灣詩人對傳統文學繼承的比較好,古典精神和韻味非常濃厚。同時,娜仁琪琪格也談到詩人要為自然萬物代言,書卷氣和思想蘊藏在山水之中,做一個自然的傳道者。關于小說,臺灣《青溪新文藝》微小說主編王培靜說,小小說是海峽兩岸除了詩歌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文學交流陣地,小小說因短小精悍、意蘊豐富,而受到兩岸作者的喜歡。近年來,小小說發展勢頭良好,中國文學最高獎 “魯迅文學獎”增設了小小說的評選,未來的文學界,小小說將大有作為。希望兩岸作者能夠在小小說領域,創作出更多富含意蘊和中國元素的好作品來。
BD0622E2-BA4C-4829-A809-6E2A23083442.jpeg (55.1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活動期間,大陸詩人代表王長征向臺灣詩人代表林靜助贈送書法作品,同時臺灣詩人林靜助回贈了臺灣著名畫家邱琳生水彩畫一幅。林靜助表示,將珍惜雙方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兩岸文學的認同感和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5D1506F0-13C3-4BFF-A275-B05E16C59C4A.jpeg (68.55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在圓桌分論壇“現代漢語文學的古代淵源”中, 羅廣才認為, 寫詩就是陳言務去,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引人入勝是一種。無論是哪一種,都要有自己獨特的、真實的、不說不快的表達。那些主觀的訴說,沒有個體生命體驗的文字只是一堆文字而已。優秀的漢語新詩是,以滄桑之感、超越情懷、純詩意象和邊緣處境,有獨特的視角、有神意、能夠刻畫人性,體現生命的疼痛感,寫出“如夢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的文本來。
2351CC56-8FF0-46B7-8614-7EEE591FC6F5.jpeg (40.4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詩參考》主編中島先生:從漢語結構上講,中國古代詩歌與現當代詩歌毋庸置疑是一脈相承,然而從詩歌的送達語境與生命態度上卻是有問題的,可以說,中國當代詩歌在傳承上做的并不好,大多數詩歌的盲目與麻木寫作,沒有文化背景的詩歌寫作,使中國詩歌被拖入了無厚度時代。另外,中國古代詩歌與現當代詩歌繼承也是沒有根基的,從新文化運動和胡適白話詩的出現,隱藏著一股反動的世界觀,因此,在形式的轉化上也喪失了內在的精神內核,我不是說現在的詩歌寫作呈現不好,而是向外借了詩“殼”也沒裝下應該繼承的靈魂。因此,中國現當代詩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生命,無文化背景的和無靈肉的詩歌創作,無創新語境寫作,其實是失效的詩歌寫作。
6CBB42F5-AD1B-4F8B-82BA-86042D0057A1.jpeg (33.52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黃長江認為,現代漢語言文學繼承古典文學,同時也在不斷發展創新。文學有根,但最終還是要長出新的枝葉,這樣才會有價值?,F代漢語文學代代相傳,離不開傳統,所謂傳統,則是不斷創新的結果。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希望木蘭詩會引起更多關注,更希望古體詩人和現代詩人能夠兼容一些。即現代詩人們能多學習一些古漢語知識,也能寫一些古體詩,古體詩人們也讀一些現代詩,寫一些現代詩,使得中華古體詩與新詩不那么脫節,順理成章地鏈接在一起。更進一步體現出中華文明的整體性,抹滅斷代感。使中國詩壇呈現出一個沒有裂痕的完整詩壇。
D7AB545E-3787-4536-9C56-37384D129681.jpeg (56.6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木蘭詩會論壇”,策劃人王長征介紹,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尤是中國漢詩源遠流長,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歷千年卻彌新,傳百代而流芳,其精髓綿延不絕,文脈悠悠傳承,成為數千年來的國之精粹,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豐富精神食糧。以《木蘭辭》為代表的“漢樂府”更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并且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國人民的記憶深處,成為文化血脈中斬不斷的“民族基因”。海峽兩岸中國人同根同源,受同一文學藝術的熏陶和滋養,渾身上下流露著偉大的中國魂。這便是“木蘭詩會”命名的由來,希望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F87F0D40-2304-430F-844F-94A142288EFE.jpeg (45.7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林靜助談到,木蘭詩會將兩岸文學界、詩歌界緊密連在一起。青年是文學的未來,這次來北京讓他開闊了眼界,看到了王長征為代表的大陸青年作家的蓬勃朝氣與活力,觸動非常大,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學之水生生不息。另外,臺灣文學研究,必然走向融合世界華文文學的領域,尤其是各區域間、各不同年代的文學作品比較研究,能夠更激發世界華文文學的亮點。筆者認為,從90年代后,尤其是跨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整體當代文學的研究,尚需要劃分區域性的系統論評。這一種工作當然期待各區域有關社團,從長計議、分工合作,共襄盛舉,方以有成!
E8DCAAB6-5163-4190-9261-5BCB091770EB.jpeg (31.61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主題演講中,《天津詩人》總編輯羅廣才說:中國文人有過輝煌的典范。中國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莊子;中國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馬遷;中國文人在人格獨立上的“絕唱”是魏晉名士。 “文人情懷”是:有氣節、不恃弱、不媚俗、不媚洋、不媚時、始終俯瞰萬象,氣吞山河、真正承擔社會精神責任的文化人。其中他談到了天津文化界的孫犁、孫其峰、李紹南、魯藜四位老人,他們眼中有愁苦,心中有仇恨,筆下盡悲憫,這是一種傳統文人的情懷。傳統文人情懷的回歸,其實就是一種尋找的過程。我們的文人只要安靜的去閱讀、講述、打撈、發現,就會擁有傳統文人的情懷。我想說:在世界的黑夜中追問終極價值的詩人,會被歷史命名為詩人的。
8BE71947-2C87-4B21-8307-48E89E023E81.jpeg (45.6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在“如何促進海峽兩岸文學交流”分論壇中,由青年詩人馬文秀主持,邀請了王培靜、張秋玲、張元座談。王培靜從小小說的角度分析了兩岸作家溝通交流的粘合度,以及互相交流學習的積極性。他認為,未來的中國文學將是大陸和臺灣互相吸收、融合的局面,形成更加豐富的文本。詩人張秋玲客居香港多年,參與過很多文學活動,分享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經驗,表示今后再有與臺灣的文學交流,要積極主動參與、多做貢獻。青年詩人張元去年曾是兩岸“交換生”,對臺灣風俗民情有過一定的接觸,對臺灣青年的心理訴求十分了解,臺灣的年輕人對大陸非常向往,他建議未來不但是文學界加深交流,也應該促進兩岸青年的相互交流。
F77148CB-C970-4082-812E-B684EEC38856.jpeg (38.0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北塔先生介紹了他與臺灣詩人林靜助早年的密切交往與深厚友誼,以及他辦“世界詩人大會”期間與臺灣詩人在海外的交往。兩岸都有木蘭文化,很容易文化認同。然后他談到了文學與媒體的兩個悖論。當下正處于一個媒體和泛媒體的時代,自媒體極度發達,發表變得非常容易,而創作變得不容易,很多作家詩人將時間浪費在媒體上,而不再認真細致地寫作和琢磨美學、琢磨思想。另外,媒體的發展與進步,讓文學變成一個互相模仿、互相復制機器化生產現象,從文學創作的本質要求,詩歌要求唯一性,是詩人個性顯現,而微信等自媒體出現了漫天遍野發表的作品讓創作變得沒有太高價值。現在兩岸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兩岸的交流也變得小心翼翼。但歸根到底大陸和臺灣同宗同族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交流,漢語文學最發達的應該是臺灣,漢語文學最豐富的在大陸。臺灣和大陸是漢語言文學最重要的兩個陣地,互相交流勢所必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互相交流很不容易, 所以這次木蘭詩會的舉辦,臺灣詩人的到來,為兩岸文學交流加的這把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CC09F4E-8BB2-4B98-B619-CAB3999E8F7D.jpeg (41.75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關于當代漢語詩歌寫作和兩岸交流,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四平談到:海峽兩岸文學交流的意義自不待言,關鍵是如何交流?怎樣交流?交流些什么?我想談三點意見。第一,對話與交流不要浮光掠影,要真正沉下去,進行深入交流,比如就兩岸文學現象將其歷史化和學理化,我早年就臺灣當代詩歌做過兩個專題,專門為葡萄園詩社社長文曉村寫了一本書,探究了他和這個詩社所倡導與踐行的“健康、明朗、中國”詩觀;我還就臺灣笠詩社中堅詩人李魁賢寫了一本書,具體研究他們的“新即物主義”之詩意呈現。第二,拿什么樣的詩歌進行交流?我想起碼是這樣的詩歌:有天地精神、人文情懷、藝術實踐與價值層面的詩。第三,要了解當前兩岸詩歌寫作面臨的共同困境,瓶頸是什么?那就是,大家寫詩都覺得滿滿的,那如何突破?突破什么?大家都知道,現在好詩遍地,但大詩稀缺,偉大詩篇更無;所以我們兩岸詩人奮斗的共同目標是,努力寫出像《神曲》《浮士德》那樣的偉大詩篇,只有這樣,當代漢語詩歌寫作,才能真正走出去,走上世界詩壇,為世人所心悅誠服地接受,才有成為經典之可能。
ADF192A2-D203-4D0D-B3DE-3D6D33A35937.jpeg (37.84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楊四平的發言贏得了許多掌聲,重點談到“兩岸詩歌界的交流”,臺灣《秋水詩刊》雜志社社長梅爾女士先是介紹了《秋水詩刊》四十多年的歷史,與大陸的交流也非常多,發表過大陸很多詩人的作品,包括西川、舒婷、歐陽江河。除了詩歌,也發表很多評論,以及域外詩人的譯作。也積極組織過一些兩岸的文化交流,邀請過很多名家參會,對于兩岸交流,無論是大陸詩人還是臺灣詩人都十分熱情,讓她看到了深度交流的可能和希望,愿今后深入的專題文化交流做的更好一些,在今后的木蘭詩會中,《秋水詩刊》將做一些支持,不僅報道活動,還要刊發一些重要的觀點和理論。
C99EF2E2-042D-4CDA-8159-F760067645AA.jpeg (35.7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文學發展與傳承離不開青年,河南師范大學華語詩歌中心社會事務執行主編夏漢先生近年來關注90后詩人的發展,他認為九零后詩人的寫作起點很高,大多是大學生;又與各個年齡群體在同一個平面上(網絡與新版圖書)吸收、消化詩學知識,從而完成有效的承繼。在詩學呈現上,經驗的蒞臨(如蘇笑嫣的童年記憶)、經驗的疏離(如馬文秀的詩)、經驗的漂移(比如王長征的詩)、經驗的剝離(如張元的詩)以及經驗與詞語的穿梭(比如秦三澍的詩)構成一個多樣化的詩學生態。其問題是寫作的不確定性(隨時停止,邁不上去,氣象渾濁),犯忌較多:詩的發生太過隨意,想象力混亂,語言訓練不到位以及閱讀與寫作中的浮躁和急于求成等。
5BC1367A-DF55-4BB9-9A93-FCE309D4ACC9.jpeg (56.4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在“女性文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分論壇中,由詩人揚臣主持,邀請了娜仁琪琪格、梅爾、蘇笑嫣、馬文秀座談。
娜仁琪琪格說道:“女性詩歌從詩歌發展史上一直擁有半邊天。女詩人天生敏感、細膩、內心柔軟,是與詩神離得最近的人,因此深得神靈的眷顧。女詩人向美而生,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夢想,從而在生命中淘洗,提煉出對美的訴求,然后激情歌詠對世界的理解與關懷,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之所以創辦、主編大型女性詩歌刊物,就是因為自己是個女詩人,懂得、理解從而愛護與珍惜女詩人?!对姼栾L賞》不僅是為女詩人建立一個家園,更是為歷史留存女性詩歌的文本與研究資料,而《詩歌風賞》的活動策劃,就是為女詩人搭建平臺,帶著女詩人去看更廣闊的世界,讓天性敏感的詩人們與自然萬物打通關系,心靈對接,從而替萬物代言,寫出更好的詩篇,歌詠自然、歌詠美善?!?br />
梅爾緊接著從人生體驗和寫作經歷,說到了寫作和生活之間的張力和矛盾,作為詩人來講,內心也有自己靈魂和精神的追求,這和現實的另一面沖突,所有的棱角和張力只能在詩歌中呈現,力量也體現在詩歌里。不過在生活中,雖然是一個商業女強人,但內心還是一個小女人。
近年來,蘇笑嫣與新媒體接觸較多,是知名的情感博主,個人微信公眾號粉絲四萬多。她談到:“從文學體裁上來說,小說可能是最適宜表現女性自我存在的一種文體,也更為容易走到較為先鋒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在非常多的描寫男女感情、婚姻生活現狀,以及女子個體的工作、生活場景的作品中,都豐富地表現了當代女性的種種精神狀態。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提煉,通過自我的生命體驗和女性本體欲望的表達,思考女性生存現狀、精神現狀以及自我存在。然而所謂的“新時代女性意識”在詩歌文本中相對而言是比較落后的,這和體裁本身的限制性不無關系。在很多女性詩歌文本中,仍擅長于表達抒情性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特征,另一部分則對“人”的存在和生命本身進行思考,但較少探討女性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心理與精神及其反叛性?!?br />
198E4CDC-34CC-4501-A8CD-3EA4B67318E6.jpeg (55.87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左起:詩人馬文秀、蘇笑嫣)
與蘇笑嫣 較為接近的是90后女詩人馬文秀,在傳統媒體行業工作,同時兼任中詩網編輯部主任,屬于雙向發展。她談到:“ 我們從傳統媒體轉過來,知道傳統媒體已經遠遠趕不上傳播的需求,新媒體傳播下作品良莠不齊,作為寫作者我們更要提升自我。新媒體創造了女性文學活動的新環境,當今女性作家在相當多的作品中以一種從心靈到肉體都采取叛逆的姿態出現,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叛逆精神,也是女性解放自己的一個必然過程?!?br />
C40A0495-42EA-43EF-B0F0-BC6D6D3C37F1.jpeg (41.22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大詩歌》主編曹誰說:“我們當前面對的是從作者到讀者,從創意到文本,從文學到活動,全面碎片化的時代,伴隨的是類型文學化、影視文學化、網絡文學化?,F在華語文學缺少偉大作家,我覺得誰能夠重建文學的總體性,他就能夠成為華語文學的偉大作家,去引領我們的華語文學走出危機。我曾經在《大詩學》中提出:融合古今、合璧東西、合一天人,就是融合古代的和現代的,融合東方的和西方的,融合神秘的和世俗的文化,希望跟諸君一道,努力重建一個全新的古典主義的詩學體系,融合民族和世界,融合詩歌和理想的大文學,希望能夠為華語文學危機的解決提供一個新機會?!?br />
5A4E9DE8-29BB-4B51-AA69-3525DC15D31D.jpeg (61.36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在“海峽兩岸文學現代性”分論壇,由詩人蘇笑嫣主持,洪燭、牧野、曹誰、王長征分別作了發言。
洪燭談到,近年來他走過很多地方,認真比較過大陸和臺灣詩歌的區別。七八十年代,他買過不少臺灣詩人的詩集,那時候看到臺灣詩歌就像仰望摩天樓一樣,但通過改革開放,大陸詩歌迅速發展,從單一變得豐富,像百花園一樣在詩壇綻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詩在“怎么寫”和“寫什么”兩個問題上,從詩歌人口、出版數量、詩歌活動數量上來說,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中國。由于經濟的發達,極大促進了詩歌繁榮,我們享受這種繁榮,借經濟東風,參加各類詩歌活動,詩人采風聚在一起有創作氛圍,客觀互動產生的化學反應,從創作上督促自己。近年來詩歌活動的活躍,不只是熱鬧,還產生了價值,在詩歌生態上可能超過唐朝。
F8B7E1AF-A4D1-4E32-A533-97F778B3F0A0.jpeg (47.33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詩人牧野同時也是藝術家,所以他談到了詩歌和藝術在現代性的異同。他說,臺灣和大陸處于兩種不同的體制,卻用同一種母語寫作,兩岸之間在寫作上究竟是什么關系?從同一個語系來看,詩歌史和藝術史兩個線索分析,詩歌不管是唐詩宋詞元曲是一個“共在”的現實,另外還有西方的思潮,只要能給定我們有益的就積極吸收。而藝術家更多的考慮視覺和語言的關系。詩是詩人對自我的評價,正是因為這種處境,詩歌與藝術才能對自己的寫作、生命、世界關系隱秘的處境上,會做出自己的批判和理解。至于說寫作的有效性,2000年以前很多人對此作出了很大的準備和努力,到了網絡時代打開了各種思想、觀念、言論,提出了新的要求是誰在寫?在一種趣味寫作中想到某個大師、某個學習對象,進行自我提醒,“我在寫”“我個人的生命在寫”,因此我會作一個主題判斷,我跟母語的關系。
曹誰:西方詩歌從古典詩轉向現代詩是很自然的一種發生,而華語詩歌在從古典格律詩向現代白話詩轉變時卻是斷裂的。華語新詩跟西方的新詩產生有所不同,西方的新詩是自然的進化,保留了原來商籟體的韻律,而華語詩歌是在文學革命的影響下產生的,是在外力推動下產生的,所以我們到如今也沒有建立牢靠的新詩美學。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臺灣詩歌對古典詩歌倒是有很好的繼承,洛夫、痖弦等人的詩歌具有濃烈的古典詩詞的意象和韻律,不過臺灣詩歌近年來好像非常平靜,現代詩歌運動反而集中在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詩歌流派可謂是此起彼伏,中國大陸的詩歌更具有現代性的張力。
DD3F8781-B693-40A4-BD55-7342E7222B5B.jpeg (46.13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王長征在最后的發言中講到,現代性跟現代主義有關系,現代主義最初不是在詩歌上,而是在藝術上首先反映,比如畢加索的出現。同時,現代性是反傳統和發理性的,但是也無法擺脫與時代的聯系。一般都有社會誘因,比如二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同時也促進了科技乃至思想領域的變化和進步,每逢大變革,現代性會隨之發展?,F代性具有超越性,同時代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但藝術家往往先行一步。中國文化具有傳統守舊心理,古人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造成了很多讀書人對傳統產生了一種狹隘的癡迷,在繼承方面大于發展,現代性和經濟基礎也有關系,大城市的現代性超過鄉村,視野開闊、思想碰撞。中國人在教育方面也注重傳統,缺乏反思教育。
3E9A2805-0FD1-4171-9E7F-03759DADC21F.jpeg (56.81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此次活動由臺北市青溪新文藝協會發起,北京城市未來文化藝術中心聯合主辦。通過以文會友、借詩傳情的形式,相互增進了解,結下友誼,共同促進兩岸文學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大師迭出、巨作炳耀,諸子經典、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小令、明清小說,鑄就了一批批具有精神引領作用的優秀文學作品。相信,通過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必將促使兩岸的文學活動更加頻繁,為提高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中國漢詩的國際地位,作出積極的
93CCEE42-A863-483B-A6D2-BB3D38BB1428.jpeg (137.81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877C3EA3-AFE1-48CA-B950-4D956531FEFB.jpeg (29.07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10-1 09:21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