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度百家號“鹿先生的文學世界”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走了,留下了這樣的詩句,留下了他的靈魂和他的純凈的心。 顧城,出身在上海的一個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的熏陶,小小年紀就非常愛讀書。 小小的顧城給家里人的最記憶深刻的不是他的愛讀書,而是他的愛“孤獨”。顧城和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樣,非常不喜歡湊熱鬧,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仿佛自已一個人就可以構成一個單獨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他和自己交流,和自己溝通,和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談論存在。 顧城并不喜歡和一群人待在一起。喜歡讀書的他有一次在眾人面前講了三國中的一個故事,得到了“故事”的雅號。 他喜歡看,他也喜歡講,但是他不喜歡給一群人講。雖然他的同學們很喜歡小小年紀就知道那么多文學典故的顧城,但顧城好像一直對在眾人面前說話不感冒。之后他的講故事天份,就獨獨被他姐姐占去了。當姐姐也沒空的時候,家里的墻壁就是小小顧城的聽眾。我不喜歡一群人在一起,我喜歡獨自一人的感覺。 12歲開始,顧城便不再去學校讀書了。 一方面因為家里和社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和他不愿意與眾人相處有關。文革開始之前,顧城開始了寫詩,他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想,統統以自己的方式寫了出來。他不和其他人玩耍,不愿意卷進世俗生活中。他靜靜的寫著詩,靜靜地接受著那個混沌時代給予這可小小心靈的撞擊。 1969年,顧城隨父親到了山東,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農作生活。 那五年的時光對顧城這個夢想中是絢麗多彩宛如童話世界的天真孩子來說,簡直是噩夢一樣的存在。每一個愛詩的人都是天使,每一個寫詩的靈魂都是脆弱而又敏感的。在這期間,為了緩解生活中的痛苦和無助,顧城也開始了他的詩歌創作,雖然是在早期,但也如一股清流一樣席卷詩壇。
顧城.jpeg (38.46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6-1 13:04 上傳
顧城在這個時期的詩歌,充滿了明麗雋秀的意象和純凈而清晰的文風。 雖然生活不易,他也很厭煩農村的勞動,但是每次看到大自然的瑰麗和自然界的美好事物,顧城又會情不自禁的詠嘆。顧城是一個純粹的、天生的詩人,他在這段時期的詩歌和他在山東的農村勞作沒有關系,統統是通過大自然的體會和萬物的理解。也只有這種敏感的心靈,才能在如此的環境之中,為自己的文學生涯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時間的推移,顧城慢慢成長,所經歷社會經驗也逐漸增多。 他先后做過搬運工、鋸木工,也當過雜志社的編輯。他的詩歌內容也逐漸從浪漫唯美的自然文風轉移到社會性內容。他在糾結,也在探索,在與時代和內心做著對抗。這時候的顧城遇到了朦朧詩派,遇到了和他處境類似的文學作者。他毫不猶豫的進居其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拉大,我只有醉心于文學,以詩歌的力量,向詩人宣告我的存在! 在用黑色眼睛尋找光明的顧城,是幸運的又是悲哀的。他的思想,終究會讓他的一生背負傳奇。 注:中國朦朧詩派新老代表有:北島、顧城、舒婷、食指、江河、楊煉、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 (來源:百度百家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