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野 于 2018-9-9 18:23 編輯

2018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活動海報

詩人們在徐志摩花園誦讀詩歌
2018年8月31日,第四屆“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完美閉幕。8月10日,在徐志摩詩歌藝術節開幕式期間,劍橋大學內首座中國花園 “徐志摩花園”舉辦了開園儀式,正式向公眾開放。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特別獻唱中文版《茉莉花》,慶祝花園建成。本屆詩歌藝術節主題為 “花園與飛鳥 ”(Garden &Birds),節日期間,近200位來自中英兩國的詩人、藝術家及學者,聚于劍橋大學康河畔誦詩交流,在包括劍橋國王學院大教堂、國王學院藝術廳在內的多個場館舉辦了8個主題藝術展,還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劍橋海弗斯(Heffers)書店舉辦了一系列以“劍橋與中國”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徐志摩家族近30人從美國趕赴劍橋出席了本屆詩歌藝術節。活動前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別發來賀信,恭喜“徐志摩花園”開幕,并預祝紀念活動順利舉辦。
劍橋大學建校800年來首建中國花園:“徐志摩花園”
“徐志摩花園”坐落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徐志摩詩碑”旁,這是劍橋大學建校800多年來,在校內所建的第一座中國式花園,這也是在世界一流大學內的第一座為紀念中國籍詩人而修筑的中國式花園。自8月10日開幕以來,“徐志摩花園”迎來了成千上萬的世界游客,成為了劍橋,乃至英國的新增旅游熱點。
詩歌藝術節主席、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著名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 這座‘徐志摩花園’雖不大,但設計上處處用心,體現了中西方兩種文化的融合。這座花園周邊是英國本土的樹木,園中則是來自徐志摩家鄉浙江省的植物,包括玉蘭、梅花、竹,它們在這里完美融合。在戰亂和紛爭依然不斷的當今世界,這樣一座安靜的花園或許能為文化沖突提供解決方案。”
本花園由國王學院首席園藝師史蒂芬·科格西爾(Steven Coghill)設計并建立,設計上融入了中國道教和佛教理念,園中植物多來自徐志摩的家鄉。園中“新月長椅”及刻有《再別康橋》詩文的小徑,出自英國雕刻家蒂姆 ? 查克 (Tim Chalk)之手,詩文的書法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藝術家姜寶林、書法家劉正成、曹山寶積寺(曹洞宗祖庭)養立法師等書寫。園內的“康河Cam Rivers-柳葉陶罐”,由英國陶藝師馬修·布萊克利(Matthew Blakely)制作。
在花園開園儀式上,代表當今英國乃至全球合唱最高水準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這首中國傳統民歌,經著名指揮家史蒂芬·克勞伯里(Stephen Cleobury)重新編曲錄制成唱片,于今年1月向全球首發。這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成立500多年來,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專輯中還包括了由全球最著名的合唱音樂作曲家約翰·拉特(John Rutter)所作曲、以徐志摩詩為詞的《再別康橋》。在克勞伯里爵士的帶領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青少年合唱團曾在2016年去往中國,將這首中國民歌唱響于中國國家大劇院、南京博物院等知名場館。為慶祝國王學院“徐志摩花園”開幕,青年合唱團將于今年9月再次赴中國多個城市巡演。
“花園與飛鳥”—— 2018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
自2015年起,“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每年夏天都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舉行,旨在為中英兩國當代詩人、藝術家與學者,提供一個國際化平臺, 鼓勵分享作品,交流觀點,汲取靈感與養分,加深對于彼此文化、歷史的理解。經過四年的發展,她已成為英國境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
本屆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邀請到20余位來自中英兩國的著名詩人——溫迪·蔻普(Wendy Cope)、艾莉森·吉布(Alison Gibb)、哈里斯·帕薩拉(Harris Psarras)、露西·漢密爾頓(Lucy Hamilton)、蒂莫西·阿德斯(Timothy Ades)、詹姆斯·寇格希爾(James Coghill)、拉克蘭·麥金農(Lachlan Mackinnon)、露西·謝爾曼(Lucy Sheerman)、李道(Richard Berengarten)、史蒂芬·沃茨(Stephen Watts),以及來自中國的詩人向以鮮、李海洲、梁平、喻言、楊克、薛憶溈等。
10日晚間的“徐志摩詩歌藝術之夜”上,詩歌藝術節組委會頒布了“徐志摩獎”,又稱徐志摩“銀柳葉獎”。該獎自2015年設立以來,表彰了多位對促進世界詩歌與藝術發展而做出貢獻的人們。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長麥克爾·珀科特、副院長史蒂文·切力、劍橋市市長奈吉爾·高樂普,為各位獲獎人頒發了特別訂制的獎杯“康河-青花柳葉瓶”。以下是具體獲獎情況:
英國女性主義詩人溫迪·蔻普(Wendy Cope)與英國女藝術家、英國皇家水彩協會前副主席克萊爾·道比(Claire Dalby RWS, RE),榮獲“徐志摩詩歌藝術終身成就獎”,該獎項也曾授予中國詩人北島與吉狄馬加。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總指揮、《再別康橋》音樂專輯的制作人史蒂芬·克勞伯里(Stephen Cleobury)與著名出版人、中國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榮獲“徐志摩東西文明互鑒獎”,以表彰他們在音樂制作與圖書出版的國際交流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國著名詩人楊克、重慶籍詩人喻言,榮獲“徐志摩詩歌獎“;中國工筆畫女畫家喻慧、漆畫藝術家劉春潮(白族),榮獲“徐志摩藝術獎”。美籍英國女畫家、劍橋大學菲茲威廉藝術博物館藝術品修復專家安·馬興(Ann Massing),與陶瓷藝術家干道甫,榮獲“徐志摩先鋒藝術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徐志摩花園”的首席園林設計師史蒂芬·寇格希爾(Stephen Coghill),榮獲“徐志摩中英文化交流獎”。
詩歌藝術節期間,8個藝術展在國王學院大教堂展廳、國王學院藝術廳和劍橋麥克豪斯藝術廳成功舉辦,其中包括:“二十四節氣:喻慧個人藝術展” 、“蓮知般若 詩畫劍橋:劉春潮漆畫藝術作品展”、 “國家藝術基金:瓷板畫藝術展”、 “中英草本醫藥與藝術展” 、“心經:世界經典收藏” 、“飛鳥與詩:干道甫青花藝術劍橋展”、 “牡丹亭:白滸窯國際詩歌藝術展” ,以及2018年“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的主題藝術聯展 “花園與飛鳥 ”。
在主題藝術聯展中,十多位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將展出他們的繪畫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大衛·帕斯科特(Daivid Paskett)(英國皇家水彩協會前主席)、克萊爾·多爾比(Claire Dalby)西蒙·皮爾斯(Simon Pierse)、安·曼興(Ann Massing)、劉正、姜寶林、鄭勤硯、黃勇、金日龍、干道甫、戈牧野、張志剛等。
在活動舉辦期間,來自英國、美國和中國的多位著名學者和出版人,在學術論壇上就中英兩國的文學與藝術交流、出版交流進行了深入討論。活動出席者包括: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社會人類學教授)、林政晟(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東方館館長)、讓·米歇爾·馬興(Jean Michel Massing)(劍橋大學藝術史教授、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博物館理事)、道恩·阿迪斯(Dawn Adè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學院藝術史教授、泰特美術館和英國國家畫廊前理事)、張敬玨(美國加州大學英語系杰出教授)、奚密(美國加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杰出教授)、麥克·沙利文(Michael O'Sullivan)(劍橋大學國際考試委員會執行總裁)、徐善曾博士(徐志摩嫡孫)、王齊(出版人、中國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 、柯湘(中國商務印書館資深編輯)、馬翔(中國工藝美術創新發展聯盟秘書長)、劉正成教授(著名書法家)、關蘊科(著名策展人)、鄭勤硯(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喻慧(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劉春潮(珠海古元美術館館長)、王子嵐(出版人,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社長)等。
本次詩歌藝術節最主要的展覽場館之一——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大教堂是一座皇家教堂,它是劍橋最重要的標示性建筑、旅游訪問目的地和展覽中心,也是英國最具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迎來數十萬訪客 。從2014年開始,國王學院在大教堂展廳舉辦了多個與中國相關的歷史檔案展和藝術展覽。在2017年所舉辦的由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中英當代陶瓷繪畫藝術展”,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大教堂建成500年以來,舉辦的第一個當代藝術展。經過幾年的發展,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因“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成為了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2018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由英國保護瀕臨消失的世界基金會、劍橋康河出版社主辦,獲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批準舉辦及特別支持,并獲得劍橋大學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協同支持。
本屆活動獲得多方中國合作伙伴的協助,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劍橋邁克豪斯文化中心,劍橋海弗斯書店,廣東美術家協會,江西人間瓷畫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曹洞佛學院,中國中山市天圖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迦羅藝術品有限公司,北京鼎盛飛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南京瀚唐裔,喻繼高藝術基金會,中國江西省撫州市文廣新局,白滸窯手工陶瓷工藝傳習所,景德鎮真如堂。
歷經近一年的籌備,中英兩方主辦機構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邀請了多國的優秀詩人、藝術家、學者前來參與,共同帶來本屆 “花園與飛鳥 ”詩歌藝術盛會,并共同協商共建文化創意項目,旨在打造中英兩國文化交流活動中的典范。在本次活動上,來自各國的藝術家、詩人與學者,還共同創作了多類文化創意作品,被參與活動的嘉賓們爭先收藏,它們包括“康河柳葉陶”,“康河詩衫”,“康河柳葉香”等。
更多關于“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
“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緣起于2008年,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康河畔、柳樹下,豎立了“徐志摩詩碑”,以紀念這位國王學院的杰出校友(徐志摩于1920年代留學國王學院)、中國詩人為中英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 “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由國王學院終身院士艾倫·麥克法蘭教授所創建并擔任主席,他是知名的中英文化交流使者,也是“徐志摩詩碑”與新建“徐志摩花園”的發起人與保管人。
國王學院擁有包括經濟學家凱恩斯、人工智能之父艾倫.圖靈在內的眾多知名校友,但“徐志摩詩碑”是國王學院在建院600年中,首次為中國校友立碑。在過去近十年中,越來越多中國游客因此慕名來到國王學院,這塊詩碑也使國王學院成為了中國游客英國之旅的必訪之地。
“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由英國保護瀕臨消失的世界基金會、劍橋康河出版社主辦,獲得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批準舉辦及特別支持,并獲得劍橋大學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協同支持。經過四年的發展,它已成為英國境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自2015年起,該節慶每年夏天都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舉行,旨在為中英兩國當代詩人、藝術家與學者,提供一個國際化平臺, 鼓勵分享作品,交流觀點,汲取靈感與養分,加深對于彼此文化、歷史的理解。“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也給參與活動的嘉賓們提供了共建文化創意項目的機會,旨在打造中英兩國文化交流活動中的典范。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也因“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成為了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隨著“徐志摩花園”的開幕,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將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文學家與學者,提供更多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機會,包括雕塑藝術、裝置藝術與燈光藝術展等。
往屆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藝術家與音樂家參與,BBC英國國家廣播電臺、劍橋晚間新聞、 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 、中新社、新華社、環球時報、鳳凰歐洲臺等多家中外媒體都曾對這一節日進行報道,認為這一年度盛典見證著“中英文化交流的新時代”。
(來源: 中國網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