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久久/小泽玛利亚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视频一区/久久爱www - 丝袜国产在线

立即注冊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快捷登錄

彭林家
發表于: 2020-6-25 10:47:5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6-26 21:48 編輯

   
       自春秋戰國時代算起,端午節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端者,初始也。午者,炎熱的午時三刻陽極,忤逆也。節日的由來,向來說法不一。一說是春秋伍子胥化為濤神,有人視為一個祛病防疫、消毒避難的日子,更多的紀念投汨羅江的屈原。南宋·許文通《屈原賦》:“結齊合縱系正途,赤心拳拳卻遭逐。滄浪水濁蘭芷志,安能茍且濯吾足!”在雙關意義上,其《端陽采擷》曰:“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如四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圣獸:龍、麒麟、鳳凰、龜。根據文獻記載,農歷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初五是九毒之首。仲夏之月,天地化生,有九天傷身損氣耗精元;時間是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即為九毒日; 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若以極熱大汗,曝露自我的元神星宿。如生子、交媾是謂縱欲大忌,就能成惡疾之患。如:四邪獸:共工、 驩兜[huān dōu歡兜]、三苗 、鯀[gǔn] 。四兇獸:窮奇、渾沌(混沌) 、饕餮[tāo tiè]、梼杌[táo wù]。由于,這一天是祭主管人間疫病之神——五瘟使(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類似于四季四象,需要合一為中土,心靜0道者也。如咸蛋咸服,人心返道心也。因而,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吃五毒餅、喝雄黃酒和時令鮮果等習俗。靜靜一想,無論是辟邪驅毒的儀式,還是古德智慧經驗的傳承;天文的軌道,天地人三才;人文的愛國,忠孝悌忍善五倫;參三參五,變化不定,都是人們對流逝時光,寄寓粽子的祭奠回望。其原始思維的詩性本體,詩情分體,必然要順著日月運行的秩序,種植生命的厚德;悠然地,反芻小宇宙的人體,爾后,握固本心的元神;那紅淚雪痕的哲理審美,站著無極0的視野,才能梳理宇宙大道的人生。


              一、人道詩情
                           
                                    1
       端午節,別名稱和叫法之多,如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五蛋節、重五節、重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詩人節、龍舟節、龍日、午日、午日節、燈節、夏節、菖節、蒲節等等。農歷五月初五,五五重疊,五人為伍,以五為行列,猶如古代軍隊編制。五五相乘為二十五,漢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悼喪吊念,屈原日的祭祀,諸說不二。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的記載,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以隨之。飲黃酒、佩香囊、吃棕子,民間龍舟競渡,傳說有多種;其中,以《屈么姑游江招魂》流傳最為廣泛。 屈原在汨羅投江后,給老家的姐姐女媭(xū楚人稱姐姐為媭)托夢說,要從長江回來。姐姐在長江邊,一直等到五月初五這天,才看見一條大鱘xún魚馱著屈原的遺體游來,輕輕地放在她的腳邊,然后,一步三回頭地向江水深處游去。《楚辭.離騷》:“女嬃 之嬋媛兮,申申其詈(lì罵)予。”王逸 注:女嬃 , 屈原姊也。郭沫若 《女神.湘累》:“〔 屈原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其姐女須扶持之。”姐姐對著鱘魚呼喚,我哥回喲。這,回歸的地方先叫姊歸, 后來也就成了“屈原乘魚而歸”的神話故事。《離騷》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那萎萎蘭草的岸邊,雄黃已經發散發渾厚的酒香;一滴滴,從汨羅江的“汨”字,左水右日,傾訴天地有靈的淵源。不光是汨羅江上、中、下游,分別衍生出黃庭堅、杜甫、屈原三位大詩人;而更深層次理喻當年屈公懷石自沉汩羅后,天震神悲,忠臣情孝,同唱一首民族的詩歌。試想,神話中,長江水神三次托夢給屈原的妹妹屈么姑兒,說她的哥哥遇了水難,妹妹三次被惡夢驚醒,感到夢境不祥,后來消息傳來,證實哥哥確實在汩羅懷石沉江了。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悲痛不已的妹妹,尋了只小船,急切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然后,在船頭立上竹竿,掛了哥哥的衣、冠,裝上米糧,請人推了船,把米糧撒進江里,祈求水族不要傷害哥哥的身體。如是我聞,妹妹沿江上下,一邊哭喊著來回渡江,一邊按著古老的招魂程序,舉行招魂儀式:“我哥哥喲--回喲哦。”眼淚嚶嚶著鳥鳴的遐想,若是哥哥真的只是掉了魂,就藏在衣服里,讓他穿了招回來,使魂魄復歸原體。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熊是羋姓的氏,后代姓屈,出自黃帝的后裔顓頊的子孫。約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然而,逆臣當道,蠅營狗茍之輩用盡手段位列仙班。前278年,秦國攻破了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2
   “我哥回呦!我哥回呦”。每年農歷五月,此鳥的叫聲,后來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節,祭祀屈原。是啊,為哥哥招魂吟魄的子規鳥,又名姊歸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你看,當時,楚國丹陽秭歸的鄉親們知道了,應著她的歌哭;也都像屈么姑兒一樣,紛紛下河操舟,追隨她的小船,沿江招魂,游江橫渡;還有人跳進么姑船里,幫她劃槳橈,撒米糧,搖衣衫、哭一聲:“我哥喲--回喲”,大家便共同應一聲;那空間招魂的號子,幽幽的詩情,仿佛是《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堅”。歌哭聲韻,聲兮韻兮,響徹茫茫的峽江。天地有靈,那水和山應的靈魂擺渡,一波波磁化感應。果然,不一會兒,用竹竿指著高呼:在那!在那!有人看見對岸石上立有人影,高跳瘦弱、峨冠博帶,在岸邊搖晃。眾人一看,立即合了劃槳節奏高呼:"回,喲!"拼盡全力劃向對岸,去迎接屈公。回喲,回喲!一時船板,砰砰砰的號子,此起彼伏,響成一片。經過幾天的艱苦尋找,大家終于把屈公的魂魄,招到了他生前穿戴過的衣冠上。爾后,將衣冠裝進棺材,為屈公砌成了一座衣冠冢,成了人們所說的屈原墓。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情在外頭,詩人在里頭。另一傳說,屈原于初五自投汨羅江,世人哀之。期初,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都想自己領先,接他上船;有槳的用力劃槳,無槳的用力擂船。行至洞庭湖;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許多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終不見屈原的尸體。當附近的鄰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仍然大失所望。無奈,一起等候多天的鄉親們,擔心魚多會傷了遺體,就趕緊劃著龍舟,向江里投擲準備好的粽子、肉包子和熟雞蛋;然而,水流湍急,食物一股腦的滾到了江的下游,喂了魚蝦。早已隱居民間的西施一眼看到水底,布滿亂七八糟的石塊。便急中生智;扯了一把腳下的水草葉片,把江米團捆了個四棱八角的形狀,拋到江心。當尸體撈到之后,接著和百姓們一起,用事先準備好的艾篙和蒲葉放在屈大夫的身上,以驅蚊防腐,清潔遺體,將他安葬在家鄉的山岡,修建了一座巍峨的祠廟。
   “逢流星兮問路,顧我指兮從左。”不管是祠廟,還是屈原墓,均是一種楚國故土的鳳凰諦鳴。明代《蘄州志》說屈原有一子,俗名黑神,黑風孽海。同治年間的《益陽縣志》又說,俗呼鳳凰神。景星鳳凰,為我們沿江尋找《楚辭》的源頭,“窺見兮溪澗,流水兮沄沄。”是啊,風水七情上,位于湖南東北部——汨羅江,全長253公里,分為南北兩支,主源南支稱“汨水”,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大丘灣)匯合稱汨羅江。然后,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于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成為濱湖區最大河流,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3
    那么,地理位置上,汨羅江發源于江西省修水縣黃龍山梨樹堝,經修水縣白石橋,于龍門流入湖南省平江縣境內,這里有一座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主峰叫黃龍山,往西遙看,有洞庭湖的白帆點點;向東展望,有鄱陽湖的波光粼粼。歷史上,西戎北三苗,有羌人華胥(伏羲氏的母親)氏,在《詩經》中叫“皇華”,后來稱大漢,于是就有了“皇漢”漢族一詞。西域稱我們為桃花石,等于帝堯陶唐氏和華胥氏兩個名稱之和。陶唐氏、華胥氏、苗氏就屬于黃種老三支系苗蠻系,所以探花在科舉里是第三名。屈原是楚地三苗九黎的后裔。《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顯然,屈原是高陽顓頊之裔,加上苗字,強調是三苗(支系分為華夏族、陶唐氏和苗族)的那一支。漢劉向說:“屈原三苗之徒以放逐兮,伊皋之倫以充廬。”《說文》:楚人名門曰閶闔chāng hé,而苗語閶闔曰天門。三苗的苗是蠻﹐系一音之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黃帝時﹐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又叫苗民、有苗;為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不是人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那么,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夏朝部落記載,上古神話時代,共工為西北的洪水之神。驩兜又作歡兜或驩頭,是三苗族之一的首領。三苗:是三個部落聯盟,首領為蚩尤。鯀:姓姬,字熙;黃帝的后代,昌意之孫,姬顓頊之子,姒sì文命(大禹)之父。共工、驩兜、三苗、鯀合稱為四罪,天下社稷之罪,其罪不可恕。《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以變北狄),放驩兜(以變南蠻,或云丹朱)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青藏高原),殛(jí殺死)鯀(gǔn)于羽山(帝派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上,化用一眼山泉,名為殛鯀泉),四罪而天下咸服。 ”然而,其死后的怨氣化著四兇:共工—窮奇,驩兜—混沌,三苗(蚩尤)—饕餮(貪吃),鯀——梼杌。無疑,現實生活中,洗滌一念的傷痕,必然要回歸本性的0度,才能融會貫通山水之間,感應天地的靈氣。
   你看,黃龍山下,湘、鄂、贛三省緊靠,修水、汨水、雋水三水同源;乃是一山觀兩湖,一腳踏三省,一水發三江。汨羅江畔,系平江縣四大鄉鎮之一。黃庭堅《自巴陵略平江臨湘入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禪機禪鋒,一江的靈性,延續幾代人的詩情。像北宋黃庭堅、書法宋四家之一,號山谷道人,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于1045年出生在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每年九江修水古市鎮東皋村舉行“一圣仙娘”花燈游燈表演,距今已有920年的歷史。清代《長沙府志》說,屈原有一長女名叫繡英,也稱“緯英”,與父屈原一起投河后,被封為一圣仙娘。緯英常常為百姓遣除災兇,治療疾病,解救痛苦,為紀念緯英,年年端午該鎮都要舉行造龍船、鬧花燈、玩龍燈的活動。因此,修水,稱菖節。一娘住在三江口,即今黃龍山腳下,乃修水、汨羅江之發源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的《漁父》,江山變遷,歷史如何改寫?那時的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哦,昨天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蒙俗世之塵埃;今天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吃粽子,是否也以皓皓之白,清晰自我的國家與生命一體呢?不息的江流啊,一道道劃痕,菖蒲把人間的美德;從中國詩河汨羅江奔流的《楚辭》,回味淇河的《詩經》;一曲曲,為你幽幽紅塵夢;一句句,為我汩汩綠色風,頌揚《赤鳳皇來》的歌調。調子盈盈,為什么我們的眼里都是淚水,凡是對人民感情真摯的詩人,那淚撒長江的詩情,都是千百年來受到懷念的人道圣情。多像北宋詞中之龍辛棄疾《憶李白》所曰:“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二、天道得性


                                   1
    午節,最早起源當系夏至,為一年中最熱的階段,高溫導致人體水分散失,形成了中醫理論中的“津液虧虛”。為了預防發病,就要盡量避免人體津液的散失;如有意識地多喝水,尤其是晨起和晚上睡覺之前的兩杯溫開水;其次,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不然,就是傷害陰津的行為。飲食上盡量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燒烤類的食物。此外,還需保持心態平穩,切忌大喜大悲,焦慮郁悶。否則,氣血運行就可能受情致的影響,從而誘發疾病。在中國漢族民俗中,毒日惡五,先秦時代認為是個毒月,也叫午月。
   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大毒物開始孽生;房前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燃藥煙,驅穢氣;午時三刻,噴雄黃酒,將灰塵垃圾掃于室外。因此,五毒盡出,為重午犯禁忌的日子,古代圖騰曰:祭祀節。星分翼軫的天道,老陽靈顯的朱雀;當五月的離卦,形為二陽顯于外,外實中虛,一陰含內而涅槃重生,為南峙七宿的視野。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和飲用菖蒲酒等,所以,也叫菖蒲節。藥材上,如五瑞之首的菖蒲,其外“不假日色,不資寸土”,其內“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外觀內修,神草之謂也。《本草 菖蒲》載曰:“典術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菖蒲以九節為寶,以虎須為美,江西種為貴,斬千邪兮。艾葉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如藥草浴,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植物之草僅僅是外力的牽引,而內力的遷移;便是止住哀怨悲觀的轉心,捍衛先天一炁的元精,磁化元氣,靈敏元神,抵達明心見性的嬰兒本我0度。中醫上,比如,手厥陰經所注為“輸”,為心包經原穴。心主穴,鬼心穴也。隨心包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這個穴位在五行屬土,中央脾土,后天之本;對應著中焦最重要的兩個運化臟器——脾胃。不吃涼食,那脾胃將涼食、冷飲溫煦的消化,就是耗傷陽氣的過程。同理,不節房事欲望,縱欲無度耗傷精元。解毒之道,便是守衛0度的元氣,禪心靜念是謂本性,道0也。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理”是內象,神似理,形似氣,內理外氣。身體小宇宙,與大宇宙節氣互相滲透磁化。你看,地球的物理,大宇宙是地球開始吸收太陽的放射能進來,就像人類的呼吸要吸氣。農歷從正月到五月,人體陽氣的能量釋放到了極點;這一天起,陰氣慢慢從地心往上走,夏至一陰生,開始回收了。這個時候,人身體一陰初動,陽元虛弱,陰中那一點元陽,猶如金蟬脫殼,雞仔出殼,這樣一個轉化過程,如坐月子,宜守靜,齋戒、沐浴、清凈,萬緣放下,什么都不理;這個時候陽氣一來,只宜溫養之,叫做子午溫養;就好像嬰兒剛剛生下來,像培養幼苗一樣,放在溫室里保養。所以,溫養潛龍,培養保護而勿可輕用欲望,陽氣一動,念頭思慮(脾土)去干擾而跟著氣動;欲念一用,陽氣發動就漸漸地耗泄而殆盡。動欲者,使得那一點陽元受損,就好比小菜的嫩芽一樣,弱不禁風,經不起胡亂的折騰。
                                 2
    你看,夏至前后,陽氣外達,氣血運行在體表,造成人體內里的虛寒。《易經》中,屬于五行的火(午屬火),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外界氣溫越來越熱,再加上雨季漸漸到來,與高溫相合,熱蒸水散;空氣非常濕熱,導致人體也容易感受濕熱之邪。一旦濕熱阻滯氣血經絡,氣血運行淤滯,身體會出現津液代謝受阻、氣血不暢、濁邪停滯。腸道內無力運化而淤熱,陰津不足,便秘就會出現;容易起痤瘡、口臭、口干、口苦、失眠。所以從五月開始,人會覺得身體困重,睡眠差,大便粘膩不爽;四肢沉重無力,面腫眼腫手腫,胃口差,脾胃虛弱。解毒之道,脾胃虛弱導致腹瀉,吃溫熱,不碰涼;腸中積熱導致便秘,多吃菜 少吃肉。水分散失導致梗塞,常靜心,多飲水,盡量不要吃剩飯剩菜。
  《傷寒論》中說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毒五月,人體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陽氣外散時,內里虛弱,不適合進行泄耗的活動。所以,面對一個要經歷芒種、夏至、小暑三個節氣的五月份,在北半球,5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這個月有立夏、小滿兩個節氣。各種毒蟲、蚊蠅幼卵等進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躍期,進一步加重疾病的傳播。試想,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生活環境簡陋,難以改變居住環境及醫療條件;像蟲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煩躁等生病、死亡的人徒然增加。長此以往,引起古人的恐懼,故將這個月稱之為毒月或惡月。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薰蒼術、白芷避疫,插菖蒲、艾葉草以驅鬼,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在《歲時風物華紀麗》里,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又可稱為天中節。 在權威性的《荊楚歲時記》里,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夏者,五月赤日流火之“毒”,表現為濕熱之毒和寒濕之毒等。心主火,如心臟病,此月濕熱加重,易濕熱內積,心脾即熱,心火盛。小腸積熱還可引起口舌生瘡,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脾虛濕困、濕熱下注,女性易得婦科疾病,男性易出現精氣活動受阻等。《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juān除去)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中醫將農歷五月,視為多事之秋,所以期間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究其根源,五運六氣的運動活躍,而人體卻處于虛弱的狀態。五月的夏至節氣,和冬至一樣,是陰陽氣機轉化的時候,前后行房,既耗損元氣,又精血質量不均衡,如果懷孕的話,孩子有可能乖戾怪異。《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 。王充著《論衡》記述:“諱(huì避忌)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譬如,《史記·孟嘗君列傳》記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在端陽生,其祖父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端午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古時,因為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使人常常遭受疾病的傷害;一些惡性傳染性疾病被稱為時疫或瘟疫,束手無策的中華先民,往往只能向神靈祈求幫助;于是逐漸形成了瘟疫神話,神秘著對瘟疫祖神西王母的猜想。顓孫三子《搜神記》記載:上古大神顓頊氏有三個兒子,死后全部變成了害人的疫鬼;而事物的本根性,便是呵護0度的原點,道不離器的方法,器不離道的方向。
                                 3、
     道生一,兩儀陰陽因一開根;道生二,四象龍虎鳳龜不離二體。根體者,喻事物的主要部分,如人的靈性,即為時間、空間和意間合一,道也。《尚書· 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四象生八卦;道生三,八卦互為子孫;然后,八卦化生五行,五行生萬物。反過來,五行回到太極一,必須要像道家的五行攢簇,借用佛家的禪念靜一,則如苦寒淡泊的菖蒲,德行于五常的“信”土,如:中五,指五行中的土運。舊時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屬土,故稱。如:遁五,隱遁也。《易.遯》:“九五,嘉遁,貞吉。”《遯dùn遁》卦第五爻爻辭為贊美隱遁。兵家說:左(東)青龍,右(西)白虎,上(南)朱雀,下(北)玄武,中央無極土(黃),黃帝守一,以后土代言,則曰皇天后土。由此,人道的仁德五倫,是謂器,就是對天道0度秩序的效仿。
     比如,在風俗延續的覺真里,農歷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其中,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即為“○”與1的虛實交接點,中庸之道,不能曝露自我的元神星宿。天體反射的人體,若是有交媾等行為,就有可能成惡疾之患。地支為“亥與子”的庚子年,很容易病毒侵襲,意味著縱欲大忌,人體五運六氣的感知調和,破壞了陰極陽生的干支的內理。譬如,詩的言說,從《楚辭》兮《離騷》兮的啟示里,獲得了三大特點:簡潔、含蓄、隨象運思,手段上,蘊涵著簡易的模糊,而波動著詩人內心的正弦曲線。天道的循環回歸,人道的良知覺醒,屈原的遺風定為端午節,反思著天人合一的回望。像《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招百福兮,掛于門庭的艾葉霓裳,一個思美人靈魂,站立楚國圖騰的鳳凰;頭顱謂天,不停的鳴叫著陰陽合一的民族心腸;即為人體腹部坤的脾土。天地對話,遠古天文,實指星象。天文是人類以點點繁星為背景,如天之四靈四圣將,所幻想的天空圖案。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杜撰出臥龍孔明、鳳雛龐統、幼麒姜維,冢虎司馬懿;周瑜玄武、曹操勾陳、賈詡毒士、郭嘉鬼才云云,反映著古代人的心象所思。比如,四神也叫作四象:青龍(蛇的前身、如水南蛇、過山風)、白虎(野貓、貍貓、叉雞虎,如抓雞虎為黃鼠狼)、朱雀(鳳是雞、如孔雀)、玄武(龜狀玄武是蛇和龜的合體,演變為龍頭龜狀屃赑xì bì),或曰四靈:龍,介蟲之長;麟,毛蟲之長;鳳,羽蟲之長;龜,介蟲之長。星宿四象與《易傳》四象,相互融合,青龍表少陽主春,白虎表少陰主秋,玄武老陰主冬,朱雀老陽主夏。夏五,喻文字有殘缺。若是五毒的日子失去了品德的堅守,脫胎的妄想反射之情,掀開的自我雜念,沒有超我平衡的約束;那本我的自性觀照,忍耐著終身不笑者的故事,一千零一夜的童話,也只是天方夜譚了。

                    三、粽子悟道
                             1、
     五月也稱“皋月”,鶴鳴于九皋的沼澤湖泊,早于屈原200年的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蘇州吳國故有端午節的情話。后來,在同一天的日子,邂逅著重五。如 東漢《曹娥碑》的曹娥,古越國上虞人,巫師父親曹盱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還有古越國紹興的秋瑾,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回顧歷史,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風俗中的內容,與屈原無關。而詩人節,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由于其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的影響擴大,歸之于愛國詩人的仁義禮智信,洋溢著大宇宙的情懷。
     聞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里,認為是龍的節日。其源頭是古代吳越地區“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至今,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如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便是像龍子的紋身的遺跡。因此,端午節的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以示祭祀;劃龍舟的競渡,是紀念遠古的民族圖騰,龍下鳳上,即為陰上陽下的泰卦而安穩。黃帝統一中原之后,變卦著陽上陰下的不穩否卦,需要守住0度的本分,才能否及泰來。龍,是炎黃子孫的集合圖騰,為了延伸龍的威力,照見人心的浮躁與善良,秦鏡高懸。于是,唐代揚州也鑄造進貢的銅鏡,每年五月五日鑄于江心,即為江心鏡。《異聞集》載:唐朝天寶時,揚州進江心鏡,又稱水心鏡。鑄鏡時,有白發白衣老人龍護,將黑發黑衣童子玄冥跳入爐中,在江心三日煉成盤龍鏡。老人留一素書曰:“開元皇帝通神靈,吾遂降祉,斯鏡可辟眾邪,鑒萬物,秦皇之鏡無以加焉。歌曰:盤龍,盤龍,隱于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云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求獻圣聰。”江心鏡,也名百煉鏡,沒有高超技術,就會易破壞,而難以成功。其外形縱橫九寸,輕盈曜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以辟邪鑒萬物。具體方法是按照陰陽五行的觀念,五月是火月,五日為火日,五月五日為火月火日,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午時又被稱為火時,古人相信五月五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陰陽八卦的陽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造的時候又必須要在江心,因為揚子江水屬陰,揚子江心就至陰之地。所以,至陽時辰在至陰地段鑄鏡,是一個天地陰陽平衡的大氣場。兼之銅鏡為金,江為水,船為木,日月時為火,范(鑄造的模子)為土,符合陰陽五行和天時地利之道,這樣鑄成的銅鏡才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亦載:“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也。”后以江心鏡作端午辟邪、祝頌吉祥用典。宋·代翰苑進撰端午帖子,多用江心鏡典故。元·馬祖常《端午效六朝體》:“江心鑄龍鏡,好用照湘累。”
                              2、
     “云想衣裳花想容,貓想耗子雞想蟲,牛想牧場鵝想草,兔想蘿卜猴想桃,鷹想藍天鳥想巢,狗想骨頭豬想槽,你想粽子我送你”。于是,有人這樣微信的編輯,哀艷的詩文凄測。早早的住進了民族心中的精神,萬代歌頌動人華麗的篇章;宛如不同旋律的音樂抒發,表達出人的不同情緒,由此感者,哀心之聲噍以殺,如哀樂、喪樂、悼樂;敬心其聲直以廉,如民歌、山歌、情歌;愛心其聲和以柔,如圓舞曲、迎賓曲、間奏曲;像今天的國歌、軍歌、少先隊歌,滿懷對國家、對軍隊、對組織的敬意。樂心之聲啴以緩,喜心之聲發以散,怒心其聲粗以厲。《禮記· 樂 記》就談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此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由此而言,人心美德的天籟之音,來自于龍子龍孫對詩歌的國度熱愛,如秦軍作戰時團結抗敵的情懷。《詩經· 秦風· 無衣》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然而,包容萬物是一種圓融思維的菩薩心腸。 譬如,蛟龍是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畢竟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包括魚蛇等水族),為朝龍進化時的其中一個物種,只要再渡過難劫就可以化為真龍。因此,善待的人心,如粽子的寓意:驅趕蛟龍,拯救其德行,宛如魚以依蒲藻為得其性,是謂合其情性。所以,祈盼蛟龍的人道,找到文明的0度天性,便是遵循天道的法則 。《初學記》中記載: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白日顯靈,對他說:“你們祭祀食物,一是被蛟龍竊走,可用艾葉包住,須裹上蓼liǎo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纏上五色絲線捆好縛住后,再投入水中,蛟龍怕楝葉和五彩絲。二是被魚蝦鱉蟹吃了,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它們屬龍管轄,不敢吃龍王的東西。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于是,世人作粽,便以菰葉裹黍,或楝葉、葦葉、艾葉、荷葉做成角黍,并帶五色絲;世代相傳汨羅之遺風,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粽子,裹蒸者也。早先沒有固定的形狀,包裹著吉祥的蘊涵,以外形之角為貴。最早是用作祭祖神靈的一種祭祀食品。1988年9月,江西德安縣城郊出土一座南宋磚石古墓,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是新太平洲(安徽當涂)通判吳疇的妻子,江西武寧人周氏,右手拿1根長40公分的桃枝,上面吊有2個菱形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苧麻捆扎,外皮為粽葉,大約就是世界最早實物的粽子了。桃枝是用桃枝竹制的杖,驅鬼魅,叫桃杖。粽子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祭奠,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征吉祥如意。如情侶互送粽子,就代表著永遠想粘在一起,永不分離;大而言之,好比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分割,是謂二合一的混沌太極之道。
                            3、
      端午節的粽子,祭祀先祖,古人崇拜的靈物,模仿家畜牛的角,用作祭祀神靈以祈年求豐。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陜西扶風1972年12月出土的西周史墻盤銘文中,有:“(木齊)角(音戈)光,義其祀。”意思是說,牲首兩角平齊而有光澤,用來祭祀正相宜;供奉犧牲的角,是人神溝通的靈物。后人為賦予詩性的內容,包裹鮮肉粽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
       春秋時代,粽子是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煮熟的粽子;還有一種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粽子,被稱為筒粽。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后,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作此投江,以飼蛟龍,投向水中祭祀。追根溯源,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是紀念臺駘,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小于大禹治黃河,時間早于大禹。有關古時三晉先民治汾水的故事,最早見于《左傳》記載著他是遠古太原最早的開拓者。臺駘,是少昊后裔,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被列為中華治水第一人,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被封為治水神,豎指當屬。為現在山西侯馬臺神村一帶汾河大拐彎處,疏導汾水,挖山不止,開鑿出了新的汾河道,使洪水流入黃河的創新做法。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粽子。語境上,粽子的“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中和萬象之氣,便是人性內斂之氣的陽德。
   戰國時期,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筒粽者,虛實結合的陰陽之道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即角形的粽子。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在《神異經·西荒經》中有紀錄:“貪吃,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貪吃,是三苗或蚩尤死后的怨氣所化;反過來,以德化怨,以氣化性,乃是人性陰德的0度道性。黍,是一種黃黏米;那樣,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東晉范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三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粽子,以箬葉或蘆葦葉等裹米蒸煮使熟,狀如三角,古用黏黍。《風土記》:“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dàn吃)之。一名糉(zòng粽),一名角黍。”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zōng粽)櫚(lǘ粽)葉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試想。在三維紅塵里,三角是一個面,正三角形代表:圣三位一體,即圣父、圣子和圣靈;那么,倒三角代表萬物之源-宇宙之母。這種倫理學的實質,以局部象征的表情符號,反芻天地的淵源;在人性的約束上,如粽子的形狀,表現為模仿孟姜女纏足的三寸金蓮,在每個粽子里還放了三顆棗,寓意著一別三年,則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堿水粽。佛教創造世界所用的藍圖,也是三角形構成的四面體,而四面體是所有生物分子最佳導熱體石英的結構。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蜜餞粽。如載于唐韋巨源《食譜》里,歷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涼粽子。北宋詞家之冠周邦彥 《齊天樂·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如蘇東坡:“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名。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如是裹蒸的情感,隆起尖五角形的性質,聞出大不同的味道;捧起的扭角粽,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多角度;視為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呈金字塔型。司馬遷說,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乃五行攢簇的0度五心。幽幽清香,在無聲勝有聲的德行中,物不轉心,黃帝守一,是謂皇天后土的最高謙卦,天人合一也。
   2010年-06月13 日萬年青云
        2020年21-24日吉林松花江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微型詩\《0度詩刊》顧問,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入《2019年中國年度優秀詩歌選》。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中國詩詞年選》《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文史》《中國文學》《中國之聲》《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新銳華語詩歌經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跳轉到指定樓層
分享至 : QQ空間
0 人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volcanooo
發表于: 2020-6-25 10:47:57 | 只看該作者

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哈達孫秀華
發表于: 2020-6-29 18:49:14 | 只看該作者

? 品讀彭老師的大作,獲得關于端午的全息能量場。放眼無極〇的視野,先是祭祀中國龍為脈絡,彰顯古龍的文化圖騰,上陰下陽;變異為現代的上龍下鳳。恍恍惚惚,一條龍船,劃著五千年的波浪;追尋伍子胥、屈原以及龍圖騰的淵源活水。悠然地,吟唱著人道詩情,覺知天道得性。由此,深思粽子悟道,由表及里地發掘端午節的歷史演繹過程,詮釋了端午民俗流長的“粽”義,品嘗其蘊藏的大道小理,包涵著陰陽辯證法的哲性思維。大氣的經典旁征,磅礴的易理解讀,娓娓道來的傳說博引,猶如汨羅江水汩汩流淌,時而順水推舟,時而溯流求源,穿越時空的子規聲聲入耳。為你為我,捧出求索在漫漫長路上赤子之心,不經意之間,那千古絕唱著騷人的家國情懷。詩家游刃有余,創造性地,一脈相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苦心經營,為文化界、詩歌界,樹立起了新時代文學創作的方向標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名家新作

名家新作

主題:220 | 回復:391

每日好詩
|
每日詩訊
精彩直播
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高振霆+羅雙盈+

筆尖追光 ? 文學逐夢 01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 高振霆 文學 ……

點擊參與往期回顧
詩人榜
豐車

詩歌主題:6482

羅志海

詩歌主題:4487

石梅

發帖數:14029

月光雪

發帖數:7211

豐車

發帖數:6482

緣圓閣主

發帖數:5264

羅志海

發帖數:4487

妙慶居士

發帖數:4349

南島(青衣童生

發帖數:3636

田間識字翁

發帖數:3149

勞士誠

發帖數:2949

洗滌心靈的雨

發帖數:2681

關注中詩在線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詩在線

© 中詩在線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11600號-1 技術支持:壹網

聯系郵箱|手機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