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19 23:17 編輯
香奴-.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8 17:54 上傳
香奴簡介: 生于內蒙,現居珠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作協會員,自由畫家,拜師于國畫大師薛林興先生。有時久居故地,有時遠走他鄉。有大量作品散發,曾出版《佛香》、《不如懷念》、《伶仃島上》。曾參加第二屆(青島)、第十五屆(甘南)全國散文詩筆會。2014年榮獲“人人網?文學”年度最佳散文獎;2015年榮獲首屆“吉祥甘南”全國散文詩大賽金獎;2016年榮獲第二屆“鶴壁?詩河”全國詩歌大賽散文詩組最高獎等獎項。
畫筆.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8 20:22 上傳
《潑 墨》外一首 文/香奴
用細如針尖的筆鋒在白宣紙上,勾勒出舟,石的棱角,樹的繁枝,留白成為浩渺,淡墨暈染出氤氳。 你,總是嫌我精細,洪濤之音被我小心翼翼掐住了喉嚨。 而潑墨,是一場拯救。 極速,穩妥,山嵐推出浮云,群山隱匿峰頂,黑,天青,石綠,交替而連綿。 神,在剎那間做了指引,心中的群山,橫成嶺側成峰。 水,生了情,流動。你久看,她將嘩然而出,層疊和翻卷的浪花將瞬間沖破一紙的阻隔。 迤邐成真,這江山美人兒,豈可辜負!再添三兩筆東風,在冬的瓊枝上點出最早的一抹紅。 如果,錯把浮云潑濃,索性要四野俱黑,留下的星月也一筆勾銷! 讓一夜夢醒,海棠花開。
我 的 孤 獨,青 銅 一 般 在殷墟的土里,我的孤獨是黑暗的。 兩千年后,這孤獨被小心翼翼捧出來,變得明亮。 人們艷羨一尊叫做鼎的重器,為沉默的流年撰寫正史和野史;人們喜歡猜測這青銅的銹跡里腐蝕掉的那些傳奇。 戰火紛亂的浩劫里,一尊鼎也無法壓住入侵者的貪婪,他們盜走了殷商的城池和良田,興亡和榮辱。 漂洋過海的青銅,保持了緘默。被貼上尊貴的標簽,放在最搶眼的展窗里。 我的孤獨,就上了鎖。 人們走過。白皮膚的,黑皮膚的,亞麻色的頭發,金色的頭發,用不同的語種,喊出鼎的名字。 白手套,軟毛刷,放大鏡,都不能以溫柔的刑罰,令我招供,另外一尊青銅的下落。
畫筆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8 20:22 上傳
香車,飄在奴角上的詩畫 ——觀照香奴的《潑墨》和《我的孤獨,青銅一般》的美學探幽 彭林家 散文詩一路從古典的辭賦走來,無論是鋪陳的文采,還是體物的寫志;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邁過了辭的盤根與賦的錯節,映現出現代散文詩家香奴的筆下:《潑墨》:“用細如針尖的筆鋒在白宣紙上,勾勒出舟,石的棱角,樹的繁枝,留白成為浩渺,淡墨暈染出氤氳。”詩文中的“筆鋒”與“宣紙”的雙向意象,以一個“勾勒”的不及物動詞,內動著詩而遠于文的氣流律動;好比草木精氣為英,而一簇簇文字的花蕾,像女生符號的“繁枝”,象征金星守護神維納斯,用手拿鏡子來照的樣子,即為自性觀照。顯然,陰陽二氣互相作用的狀態的“氤氳”實物名詞,在“浩渺”的虛擬形容下,虛實著語言的意象擴張。心法上,陰者,內在之根,雌蕊,精華之英也,以女性的男性意向阿尼姆斯,表現為:陽者,外在之色,雄蕊,剛猛之雄也。如孔雀、公雞等漂亮動物的雄性,便是內在詩性的外顯;從里到外謂之詩為情而造文。反之,回眸“染出”伸縮著外在的詩情,從外到里謂之文為詩而生情;致使抒情的敘事反射法性的主體,生發出詩畫的雄雌之花而曰其為:英雄。《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表現為繪畫上,則著意于明暗之間,遠望如凹凸,近視則系平面之花紋,即為凹凸花。那么,種植于散文詩上的筆墨。則是守的詩性與使的詩情,一守一使稱之理,乃微觀行為的性情具象,維度也;其宏觀方向是相互為根,化生者則是陰陽之道,向度也。 “你,總是嫌我精細,洪濤之音被我小心翼翼掐住了喉嚨。而潑墨,是一場 拯救”。潑墨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揮灑在紙上或絹上,隨其形狀進行繪畫,筆勢豪放,墨如潑出。 如宋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便是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的詩性,體現出五官奇特,詼諧幽默的詩情。其文里的“精細”與“洪濤”的反差,“嫌”與“掐”的沖突,文字反義,語境懸差,加深了意象的延伸率,便構成了“道者反之動”的原理轉換。如“拯救”的人性六欲,左右著七情合一的追念,反噬著“潑墨”的暗喻。流動的意境上,遷移著思維的互文性,即為結構與解構主義的雙向作用。結構主義主張,任何科學研究都應透過現象看本質。其職能是從不同變化的混亂表象中,去揭露隱藏其中的完整結構,好比監察官。在建筑作品上,結構作為一種分析策略,也被稱為結構主義建筑。 因此,繪畫中,對那些不和諧、不平衡、不對稱、不一致和不規則的線條,表現為詩文的”極速,穩妥,山嵐推出浮云,群山隱匿峰頂,黑,天青,石綠,交替而連綿。”顯然,是替代了原本事物的秩序。缺乏平衡、對稱、規則、清晰、和諧、連續和完整。也就是性情不穩定性,正是被解構的最好標志。所以,解構的任務是揭示矛盾性和不穩定性。在繪畫上,解構主義即打亂繪畫元素,按照藝術手法和構圖重新建構,好比重新洗牌。美學心理遷移上,其修辭的移就方法,則是移覺思維,六根互用,在靜的狀態就是天一,神矣。由此,詩家便說:“神,在剎那間做了指引,心中的群山,橫成嶺側成峰。”美學上,“神”的結構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的本體,如康德的本體與現象,也就是自性體(物)——顯象(感官直覺)——現象(感官直覺+知性),即為海德格爾的存在本身的視域,即本質之神,表現為內在語境的內理,道也;如非作格動詞“指引”,在深層結構中,以賓語取代主語,成為“山”、“嶺”、“峰”的單獨個體解構;即為德里達在場的形而上學,或雙重約定、不可能的可能性;意味著在萬物背后都有一個根本原則,器也。由此,不管什么角度;“水,生了情,流動。”或曰”嘩然“,或曰”沖破“。那“一紙的阻隔"必然成為神的幻影和人的家園。表現在植物上則呼之”一抹紅”,再現在天象上則喚之“浮云”;當“濃”的時間無限延伸“黑”的時刻,空間的“星月”是空空。這樣,詩性上以“潑”的對錯、正反和縱橫的借喻意象,凸現生命體內的神性拯救;將主題的整體象征,從畫的線條外象,到畫的光線內視;盈盈出“潑”的唱和;一曰山的陽性,一曰水的陰性,合成則謂之詩道。不然,錯時則一切謂之失德。德是道的表象,如星月、山水、人靈。但是,天然的德是陰德,自我由于七情六欲的阻礙,最大值也只能是陽德。所以,“夢”是某種潛意識的本我挖掘,或曰從原姶的文明中走來,生成岐義美學上的“花開”,讓人想起貴妃醉酒的遐想。一個“醒”的作格動詞,意間也,驅動覺悟的超我,也就正念著溫和美麗的無香海棠;仿佛一筆一畫拆開來的方塊字,香得徹骨,奴得透心,進入神交的生命本根;解讀著:香車是神仙乘的車,反噬著犀牛鼻上的小角而不是長在頭頂,叫做奴角;其“犀”的天人神靈與心靈,組合成時間、空間與意間的契合之美;宏觀上,彰顯詩家審美恢弘大氣的筆調。微觀上,簡約意象的外形,呈現小家碧玉的審美變化。
38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9 06:45 上傳
如是而已的散文詩境,風韻悠悠蕩漾。你看,那。詩情的磁波,從《我的孤獨,青銅一般》的視點,覆射過去、今天與未來的尊嚴本性。主題審美上,“青銅”是商朝(約前1600年-前1046年)重要的文化起點,如甲骨文 、司母戊鼎孕育著漢字的淵源,還有蜀文化的四羊方尊等。而最大的青銅器莫過于青銅立人像。所以,以其暗示自我的“孤獨”情感,仿佛是隱藏了1600+2020=3620年。這樣的想象力也只有潛意識挖掘很深的大家,才能滲透在自我的筆桿下,蘸著凹心硯的筆墨,勾勒起遠古祖炁的藝術圖像,一行行,凸顯妙筆生花的文字生輝。 你讀:“在殷墟的土里,我的孤獨是黑暗的。兩千年后,這孤獨被小心翼翼捧出來,變得明亮。”文里的“殷墟”是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于北蒙(河南安陽),其都城建筑遺址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那么,詩家以此基點,沾著“土”的色香,與“黑暗”的色彩、光線和投射“明亮”的影像;取象比類,像一首詩探望另一幅畫那樣;一個”捧“的自由穿梭,凝聚著散文詩的豐蘊靈巧而曰:“人們艷羨一尊叫做鼎的重器,為沉默的流年撰寫正史和野史;人們喜歡猜測這青銅的銹跡里腐蝕掉的那些傳奇。”前句的”艷羨”、“撰寫”是詩性的內在直接因果,后句的“猜測”、“傳奇”是詩情外在的間接因果;靜態與動態,構成了接受美學的共時性與歷時性。在美學視角的對等上,穿破語言的窗紙,踏響了鉆進生靈骨髓的留白之聲;爾后,逐漸把現實中的景象驟升為觸動心靈的凝望。如“浩劫”里的“興亡”、“搶眼”里的“孤獨”,其立意的提升、擇優的煉意和境界的考量,從囚禁的個性小我,“鎖”住了一條契約重返故土的詩河;逼迫那一個“喊”字的靈性, 生成集體潛意識的大我,一靜一動,如水面波,凸起的最高處是波峰,凹下的最低處是波谷,幻化成為象外之象的意境歧義,從而加深了主題意象的擴大,在詩意的余脈中,虎躍著詩性的衍射,也綿羊著文情的回旋。如結尾的“白手套,軟毛刷,放大鏡,都不能以溫柔的刑罰,令我招供,另外一尊青銅的下落“。一串意象群的撓動,探幽著尊嚴”下落“的捍衛,隱射著民族心理原型的詩道,便是“另外一尊”的陰陽呼喚,流動在這個年代的德行,引出稀有的原始心態表達;即原始思考的形而上,使散文詩幽古的國畫營造,以二元心法的外象情節,逼視內在的本性情結;在柔情的幅度上,翹起剛性圖像的質地,直到一元論的慧悟,徐徐拉開無欲界的宇宙窗簾…… 2018年7月20日吉林
美彭林家.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8 20:19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黨員。靜居霧凇的一方靈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贛東北仙人洞,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