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趙旗 于 2019-5-7 00:23 編輯
他是一位行動不便的腦癱患者,卻也是一位靈氣十足的詩人。雖然身有殘疾,然而他的生活卻因為詩歌而絢麗多彩。日前,石家莊詩人提暢的詩集《竹吟集》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而這位身殘志堅的年輕人寫詩背后的故事也同樣引人關注。 4月15日,記者對提暢進行了采訪,聽這位有著燦爛笑容的年輕人講述他的詩歌、他的生活。
微信圖片_2019050700212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5-7 00:21 上傳
詩集出版,傾注大量心血 和提暢約采訪時間并不容易,自從《竹吟集》出版后,他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曉,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一下成了“名人”,各種采訪、各種事情令他忙得團團轉。“這種狀態(tài)應該會很快結束了,我也能回到正常的狀態(tài),踏踏實實進行創(chuàng)作了。”提暢說。 4月15日,記者在提暢家中見到了他。雖然身體行動不便,但提暢仍走到家門口來迎接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提暢的寫字臺上,放著一本《竹吟集》,我們的采訪也從這本《竹吟集》開始。提暢告訴記者,《竹吟集》是從他在2010—2016年所創(chuàng)作的六百余首詩歌中精選了160首結集而成的,由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和詩人龐中華題寫書名,關仁山、堯山壁、劉章、劉紹本等省內專家題詞作序。 這本詩集傾注了提暢大量心血。“因為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規(guī)矩要求比較苛刻,《竹吟集》前前后后打磨了一年多的時間。”提暢回憶說,在詩集的編輯過程中,有一首題為《詩情》的詩中提到“宋唐”一詞,編輯認為應以時間為序,調整為“唐宋”。但提暢認為,如此一來,平仄又不符合要求了。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提暢為此查閱韻書又翻了字典,并請教了相關專家學者,經(jīng)過近一個月與編輯的反復溝通推敲,最終編輯尊重了提暢的想法,保留了這首詩中“宋唐”一詞的順序。 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詩集得以出版,提暢笑稱,雖然不至于激動到睡不著覺,但也很有成就感,“就和我的文字第一次變?yōu)殂U字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很受鼓舞。”
行動不便,成長環(huán)境良好 1988年出生的提暢今年30歲,自幼罹患腦癱令他身體行動不便。雖然自幼上的是和正常孩子一樣的學校,從小也有玩伴,但在和同學玩耍過程中,提暢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條件與其他人不同。“比如同學們上體育課時,我就只能坐在教室里自己玩,或者站在操場邊上看同學們跑步、做操、踢球。” 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了提暢很好的成長環(huán)境,“我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從小就沒有特意把我當作特殊的孩子看待。”而提暢的母親也表示,“我覺得暢暢是降臨在我們家的天使,所以我們全家始終都努力,也愿意為他營造一個寬松、快樂、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 提暢小時候,母親每晚的床頭故事就是他最好的催眠曲。他告訴記者,他的書柜里至今還保存著小時候母親講故事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連環(huán)畫。“多年后,我寫散文時,憶起小時候的事,依然歷歷在目,莫名感動。” 幸遇恩師,不計報酬教授 一直到初中畢業(yè),堅強的提暢一直在學校里和同學們一起上課。但是到了高中后,由于身體不便,提暢未能再進入學校學習。在做教師的外婆的培養(yǎng)下,提暢從幼年起便對寫作產(chǎn)生了興趣,雖然在家休養(yǎng),然而提暢放不下心中的文學夢,一直堅持寫作。一段時間后,提暢感覺自己有時寫東西有些茫然。就在此時,一位老師走入了他的生活。 在表姐的介紹下,27中的賈曄老師成為提暢的老師,輔導提暢寫作,從此提暢開始了到賈老師家上課的六年時光。“我們采取漫談的形式授課,這期間我練習描寫事物片段以培養(yǎng)語感,感受語境,鍛煉文字表達能力,并且系統(tǒng)學習高中全部的語文教材,可以說,我的文學基礎是賈老師打下的。” 而賈老師也從未把提暢當成殘疾人看待,有時對提暢的要求甚至比正常學生都高。“有一次,賈老師給我布置的作業(yè)是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秋蟲的鳴叫。我用了三個多星期的時間,反復修改了十幾遍才寫出了近百字,然而還是不太理想,最終是聽到一部評書后才頓悟。我把反復雕琢的文章交給賈老師,老師才算滿意。” 六年的時間,每周日到賈老師家上課成為提暢的習慣,且風雨無阻。提暢感慨說,賈老師不計報酬地無私付出與幫助使他受益終生,銘記終生。 詩歌婉約,力求清新淡遠 2006年,提暢在賈老師的啟發(fā)下,在網(wǎng)上開了博客,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批寫格律詩的網(wǎng)友,并逐漸入了詩詞的門,深深地愛上了這一傳統(tǒng)文化。2011年,提暢加入燕趙青春詩社,通過詩社的平臺與文友一起采風、交流,從而使他的眼界更加開闊,詩詞水平顯著提升。 提暢還記得自己最開始寫的詩叫做《詠秋》,他笑稱,這個“詩”字要打上引號,“我還記得前兩句是:秋風瑟瑟吹,黃葉翩翩飛。當然這不能叫詩,估計連打油詩都算不上。” 2010年,他在媒體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幾年來,提暢創(chuàng)作了600多首詩詞,被多家媒體刊載,同時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各級征文活動中獲獎。他的詩詞散文作品入編了《河北詩人作品精選》、《詩詞頌河北》等多部專輯。 提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暢表示,身體因素并沒有給他的創(chuàng)作造成困難,反而令他對生活有了更多感悟。對于創(chuàng)作中遇到瓶頸的情況,提暢認為:“我覺得遇到瓶頸是正常的,它不應是跨不過去的鴻溝,因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或許是艱難甚至痛苦的,但它的吸引力以及當它完成時帶給作者心靈上的滿足感也同樣是巨大的。” 提暢自我評價說,雖然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有豪放之作,但還是側重于婉約風格,同時力求給讀者一種清新淡遠的感受。“這大概與我的身體條件和性格有關。”提暢說。 熱愛生活,源自幸福家庭 在提暢看來,詩歌的創(chuàng)作需要靈感,“我認為靈感來源于生活,就猶如閃電,稍縱即逝,只有熱愛生活,擁有善于捕捉美的眼睛的人才能抓住它。”而提暢自己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和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密不可分。 提暢告訴記者,自己能走到今天,最應該感謝的是他的母親。“我五歲多才會走路,而且走不穩(wěn),記得那時母親每天都幫我練站立,訓練身體平衡度,每天給我按摩幾個小時。通常是我疼得呲牙咧嘴時,母親也累得熱汗直流。”而如今,每次外出參加詩詞研討會和講座活動,母親都會陪伴在提暢身旁。在《竹吟集》的后記中,提暢寫道:“是母親的關愛和辛勤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也是母親一次次的攙扶,使我行走在講座、采風、評比與交流之間,完成了自己對詩歌的學習、沉淀。如果說《竹吟集》能夠幻化成一首輕歌,那么母愛就是樂譜中最深情的旋律。” 提暢的家庭氛圍非常溫馨融洽,親人給了他無微不至的幫助與支持。而提暢也將自己對親人的感情寫入了詩中。在《竹吟集》中有一首詩題為《高考寄舍弟》,就是他在自己弟弟高考的時候寫的,希望表達一份自己對弟弟的期望與祝福。 溫馨的家庭也令提暢的性格有了更多的幽默感。他告訴記者,自己曾經(jīng)給報紙寫過一段時間的搞笑段子。 下一目標,出版讀書筆記 如今,除了創(chuàng)作外,提暢還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竹吟絮語”,在自己的這片小天地里,提暢放入了自己的詩歌,并隨時把最新文學創(chuàng)作放入其中。“希望通過這個公眾號來和其他人分享我的創(chuàng)作,也希望關心我的朋友們能夠通過這個公眾號更好地了解我的最新情況。”提暢說。 提暢告訴記者,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出版,“我現(xiàn)在有大概三十萬字關于古典詩詞方面的讀書筆記,希望再經(jīng)過幾年的沉淀,能夠將這些筆記整理出版。” 在《竹吟集》中,有一個章節(jié)的名稱為“逐夢”,提暢告訴記者,“《竹吟集》是他生命的足跡,“而‘逐夢’的意思就是說,雖然身體條件無情地將我貌似禁錮在了生活原點上,但我愿以夢想為合葉推開一扇屬于自己的窗,以文學為翅膀去努力擁抱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在對記者說這些話時,提暢臉上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燕趙都市報 記者 馬南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