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久久/小泽玛利亚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视频一区/久久爱www - 丝袜国产在线

立即注冊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快捷登錄

青小衣
發表于: 2018-9-25 23:18:5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本帖最后由 青小衣 于 2018-9-26 09:16 編輯

新詩訪談錄: 辛泊平答青小衣問《與詩相遇的半生》

        1、青小衣:  辛,是一個小眾的姓氏,很容易讓人想到辛棄疾。總覺得你們之間有一種文脈的傳承,但我又說不好,那就請你談談這個問題吧。
       辛泊平:在中國,“辛”不像“張王李趙、周吳鄭王”那樣耳熟能詳,它不是大姓,更不是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辛”姓排在379位。所以,不止一次,當被問及姓氏的時候,為了讓對方更快地獲得準確信息,我都會回答,“辛”是“辛苦”的“辛”,不是“新舊”的“新”。
        小時候,一直很糾結這個姓氏,因為在我生活的冀中平原,姓辛的人家特別少,更遑論辛氏名人了。所以,在孩子以姓氏劃分勢力的鄉村,便顯得格外孤單。而到了上學的年齡,在歷史課上,得知為大眾熟知的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沒有一個姓辛的時候,又相當的自卑。少年時代的驕傲,便是自己的姓氏后面有一個個煊赫的名字。所以,我從來不參與同學們在一起爭論哪個姓氏出名人最多的話題。那種印象,在聽評書的時候格外強烈。聽《三國演義》,那些姓趙的孩子、姓張的孩子、姓周的孩子胸脯拔得老高,因為他們有趙云,有張飛,有周瑜;聽《隋唐演義》,那些姓李的孩子、姓秦的孩子、姓羅的孩子也氣焰囂張,因為他們有李元霸,有秦瓊,有羅成。而我什么也沒有。
        那時候,我特別想姓母親的姓氏,因為,母親姓楊,在評書里,楊家將滿門忠烈。那時候,這個辛姓,讓我覺得特別委屈。直到遇到詩詞里的辛棄疾。是辛棄疾,讓少年時代的我多少有了點面子。畢竟,那個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詞人,不只是一個書生,還是一個馳騁沙場的英雄。然而,就在我開始對詩歌產生濃厚興趣的年紀,我卻不太喜歡辛棄疾,即使他是我的本家。我喜歡李白,喜歡李商隱,喜歡蘇軾,喜歡柳永和李清照。這個詩人譜系看似不太搭調,卻是當時我真實的感受。因為,李白的想象力和不羈的個性讓我著迷,李商隱的綺麗和修辭讓我惆悵,蘇東坡的豪放讓我激動,而柳永和李清照的憂傷又極大滿足了一個中學生對人生的猜想。而不喜歡辛棄疾,只是因為,我總覺得他的詞里有太多的牢騷。毛澤東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大概讀過。
        喜歡辛棄疾,是中年以后的事情,這也和喜歡杜甫一樣。人到中年,少年時的壯志,青年時的豪情,都變得模糊,而生命的局促與失敗感卻與日俱增。于是,再讀辛棄疾,便讀懂了他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做東家種樹書”的憤慨,也讀懂了他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落寞。在我看來,辛棄疾的詞是屬于中年的,有中年的塊壘,也有中年的豁達,有中年的悵然,也有中年的恬淡。
        但是,喜歡和文脈相承絕對是兩回事。就詩歌而言,我喜歡過的李白、蘇軾、柳永、李清照以及后來的杜甫和辛棄疾,我覺得他們對我都有某種層面的影響,起碼他們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態度為我提供了一個人生坐標。至于詩歌的語言和技巧,我肯定也在某個時期有過模仿,但也肯定沒有連續性。我寫詩,真正意義上的傳承,還應該是現代意義上的詩人,甚至更晚些的北島、顧城、楊煉、多多,還有更具生命本體意義的第三代詩人。從骨子里,我喜歡啟蒙性的文字。但對于詩歌寫作而言,那也只是精神層面的影響,并不負責我詩歌的風格構建。說實話,我的詩歌寫作沒有那么明確的傳承。或者說,傳承太雜,但具體哪個更大更有連續性,我還沒有認真梳理過。就是這樣。

        2、青小衣:  在我心里,你是一位才華且低調的歌者,詩歌和評論都寫得很好,特別想知道你自己創作詩歌和評論他人詩歌的標準是否一樣?
        辛泊平:對于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有認真思考過。寫詩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要求很簡單,那就是語言力求準確,能直接最好直接;因為一些非我的原因,如果不能直抵核心,也要在隱晦中力求有態度,力求有我的身影。我在乎話語方式是否適合我的個性,在乎詩歌的節奏是否符合我的精神走向。至于風格,我倒沒有特別在意。所以,我的詩歌寫作從表面看起來并沒有一貫的風格,有時追求典雅,有時又一心直白。當然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那就是,我的詩歌寫作從總體上偏向于心靈世界,對物質化的時空缺少平行地敘說。但這并不代表我不關注現實。事實上,我對現實的感受格外敏感,只是我選擇克制的反應與拉開距離的言說。
         至于我的評論,我覺得似乎比詩歌寫作的動機與過程還要簡單。我一直自嘲我的評論不是學院式的正規軍,而是批評里的游擊隊。因為,我的評論從來不會尊崇某一種理論,更沒有構建自己批評體系的野心,而是遵從內心的感覺,意到筆隨。面對那么多的詩歌文本,名人的和非名人的,我只在乎閱讀的第一感覺。不論是知識分子式的寫作還是所謂的民間寫作,在我這里沒有標簽,只有文本。只要你的詩歌能在瞬間擊中我,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不管是感動還是震撼,不管是冒犯還是顛覆,我都能接受。在閱讀方面,我始終覺得自己有一個比較強健的胃口。金戈鐵馬和小橋流水,傳統與先鋒,在我這里,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對我來說,讓我言說的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有感受。所以,我永遠無法做到不讀作品而言之鑿鑿的自信,我必須要讀,才可以開口。如果一定要說歸類,我覺得自己是“感受派”。我曾經說過,遇見一首詩,一本書,然后,有言說的沖動和熱情,那是一種緣分。我珍視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緣分。所以,我的評論也基本屬于“遇見”,屬于對緣分的文字式的珍視與打開。
        如果非要回答我的詩歌寫作和評論的標準是否一致,我想可以這樣說,對于自己的詩歌寫作,我有一種不自覺的“潔癖”,有點理性;但對于詩歌評論,我的標準則沒有那么唯一,有點感性。

         3、青小衣:  最近,霍俊明寫了一本《轉世的桃花》來回憶懷念陳超老師,在文壇反響很大。我知道你也是陳超老師的學生,我想請你談談陳超老師和這本書。
        辛泊平:俊明是陳超老師的學生,陳超老師是我的老師,這絕對不是一個概念。我當然是陳超老師的學生,因為,上大學時我曾上過陳老師的課,陳老師也對我厚愛有加,畢業后還一直保持聯系。就在陳老師離世的前幾個月,還曾和老師一家一起吃過飯,老師還曾特別過問過我的工作調動事宜。但在許多時候,我都不敢說自己是陳老師的學生。因為,我只是陳老師成千上萬個本科學生中的一個,沒有從學問上繼承先生的衣缽。但我驕傲,陳老師一直記得我,關注我,鼓勵我。也正是有陳老師的關心和鼓勵,我的寫作才沒有因為世俗瑣事的牽絆而半途而廢。
        在我的印象中,陳老師學養深厚,知識廣博,在課堂上熱情奔放。他的語調并不高亢,但有一種特殊的磁性,有一種魔力。他是我們那一代青年學子心中的明星,自帶光環。所以,那時候,上陳超老師的課是要提前占座的。然而,在課下,陳老師又是那樣的質樸,那樣的親切,那樣的謙和。我永遠無法忘記第一次把自己的小說交給陳老師的那個下午:他坐在備課室里,微笑著,靜靜地聽一個大二學生關于文學與人生的信口開河……回憶是美好的,但在陳老師離世之后,這所有美好的回憶都有了讓人心痛的底色。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散文叫《陳先生印象》,發表在《散文百家》,里面都是我對陳超老師的印象及感受,那時陳超先生還健在;如今再讀,往事歷歷在目,但人已不在,讓人悲傷不自禁。
        俊明是陳超老師真正意義上的弟子。他讀了陳老師的研究生,學問上深得老師真傳。俊明現在的學問和名聲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覺得,這既源自俊明自身的才華和努力,也與陳老師的影響息息相關。在我來來,俊明的詩歌評論最得陳老師神韻。那種對詩歌信仰的堅守與廣闊的中西視野,那種對詩歌現狀與走向高屋建瓴式的把脈與診斷,那種純凈而又高蹈的精神立場,那種捍衛生命詩學的態度與執著,那種詩意的話語方式,無不體現了陳老師的詩學的風貌與氣度。俊明的詩歌寫作和評論寫作雙翼并舉,相互印證,這也和陳老師是一樣的。所以,從某種意義說,俊明不僅是陳老師的學生,也是陳老師的朋友和知己。也正因如此,俊明的《轉世的桃花》涉及的就不僅僅是陳老師生命的某一個維度,而是呈現了陳老師的塵世生活與精神向度的生命交響。所以,俊明這本書,一定是陳老師的最好傳記,也是最準確的評說。它凝聚著俊明對陳老師深切的敬意與銘心的懷念,也流淌著知己間隔世的精神碰撞與靈魂對話。
         因為這本書,我向俊明致敬!他做了一件陳老師許多學生想為老師做點什么但又無力做到的事情,完成了對陳超老師一生深情的鉤沉與永遠的紀念。

         4、青小衣:  我們都是中學教師,平時工作很忙,還要抽出時間從事寫作,我經常覺得一個人干了兩個人的事情,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你在平時的教學中,是如何貫穿自己的文學觀的呢?
         辛泊平:當然有了,而且非常強烈。在中學,即使是語文教師,寫作詩歌也有不務正業之嫌。因為評價體系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中學教師最需要的是應試策略,而不是寫作秘密。這是社會、學校甚至學生的集體訴求,很功利,但又有實實在在的前提。因為,我們寫詩,不會給學校和學生帶來利益,更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事情。一個廣泛閱讀的老師教的學生的平均分不一定比一個只讀參考書的老師教的學生高,而一個會寫詩的老師,則極有可能在教學時冒犯標準的課堂模式。怎么說呢,和那些常規的備課程序相比,寫詩有一種務虛的性質。而中學課堂,因為要應對考試,則更側重那種可以操作的務實訓練。所以,中學教師寫作,便陷于一種尷尬的境遇。雖然我們自己知道,從長遠的眼光看,有寫作自覺和實踐的老師,他教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上肯定會有過人之處。然而,這些東西都無法量化,也就無法讓所有人都信服。除去那些真正懂得閱讀與寫作之于人生重要性的少數內行,對于大多數只看眼前效益的功利者,你又能怎樣?畢竟,寫作是寫作,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死亡詩社》里的基丁老師,對我們來說,那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鐐銬中跳舞,在條條框框中尋找一點點契機,在落實語文工具性的前提下,渲染它的人文性,用切身的生命體驗感染學生,喚醒他們身上沉睡的詩意,讓他們自覺地、自愿地進入有別于技術訓練的心靈洗禮與靈魂對話。這條路很難,但值得做,因為,這不僅僅是審美教學的一部分,也是生命打開的詩意方式。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清高,正如我前面所說,遇見一首詩是一種緣分;能遇見一個能被詩歌喚醒也甘愿被喚醒的孩子,那同樣需要緣分。畢竟,在一個流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時代,沒有幾個人愿意做被人誤解、被人嘲笑的堂吉訶德。

         5、青小衣:  現在中高考語文作文這道重分題,在文體上都規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你怎么看待這個規定?
        辛泊平: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不是高考命題人,所以,只能猜測。在我看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教師的原因,在現行體制下,一個老師要評職稱,寫詩不如寫論文來得實惠,老師們自然不會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面對詩歌時不知道怎樣把握,這是事實。一個是詩歌自身的原因,詩歌寫到當下,已經失去古典詩詞的硬性標準,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評價尺度,所以,面對一首詩,即使是詩人也無法達成一致的判斷。而高考的寫作,是需要一套普遍適用的標準的。或許,還有一個不好說出口的原因,那就是,普通人無法接受,十幾行的詩歌和幾百字的文章的付出能劃等號。詩人們也許覺得這理由可笑,但對于習慣量化的人們來說,這樣的要求似乎天經地義。

         6、青小衣:   前段時間,你在"讀詩吧,孩子"輔導群做了一次成功的網上授課,請談談那次授課的感受。
        辛泊平: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當朵漁兄讓我準備做一次網上授課的時候,我是矛盾的。一方面,我對微信聊天實在不太在行(相對于語音交流,我更習慣打字),我不習慣那種對著手機屏幕說話的方式。另一方面,又不想辜負朵漁兄的信任。所以,答應之后,一直忐忑不安。好在負責課程安排的阿綠老師告訴我,不一定非要按照限定的話題講,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方向。我用了幾天的時間備課,寫了五六千字的講稿,也準備了十幾首要解讀的詩。可以這樣說,這是我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講課”的,很尷尬,很緊張,許多準備好的詩歌解讀都沒有用上。從教多年,我習慣那種面對面的授課和講座方式。因為,我始終堅持,上課絕不是單方面的講授,而是師生的交流和互動。看著學生的眼神和反應,我才能判斷我們的思維是否在同一個頻道上,我們的節奏是否合拍。而網上授課,我看不見聽者的表情,也就無從把握自己的狀態和節奏。更多的時候,就像是在念稿子,缺少現場感,也沒有問題的生成性。所以,那一次授課,我覺得并不成功。后來的互動階段稍稍好了些,面對聽者的問題,我的回答有了針對性,而且,基本上選擇了文字的回應方式,我覺得那樣更有質感。
        對我來說,這次網上授課也是一次學習,從中我獲得了許多,比如說心態的調整,比如說對語速的控制,比如說對講稿內容的取舍,比如說日常用語與書面語的轉換,等等等等,這一切都會影響授課的進度和效果。我相信,有了這次經驗,如果有下一次,我會做得比這次好!

        7、青小衣:  除了寫作,在教學之余,你還有什么愛好?你如何看待一個人愛好?
        辛泊平:我的愛好似乎很多,又似乎沒幾個。比如說旅行,比如說閱讀,它們在某種意義上的功能就有些相似。那就說常態化的愛好吧,讀書,看電影,抽煙,喝茶,和朋友一起喝酒,它們早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愛好也就是一個人的趣味與溫度。當然,這愛好也可能構成你人生的局限與短板。然而,明人張岱說過“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深以為然。一個有愛好的人肯定不會是一個無趣的人。而和人交往,我最怕的就是遇到任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沒有熱情、一點情趣都沒有的家伙。

         8、青小衣:  人們都說詩酒一家,詩人大都是酒中仙。其實我最關心的問題是你跟朋友們在一起時,還是只大量喝酒不吃東西嗎?長期這樣對身體真的不好。這個習慣真的應該嘗試著去改,尢其年齡越來越大,難道喝酒的時候吃東西真的會不舒服嗎?不妨說來聽聽。
        辛泊平:謝謝你問這個問題。不過這好像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喝酒時不吃東西才會不舒服,這是生活常識啊:)我明白你的好意!有時候,喝酒時顧不上吃東西,這絕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身體跟不上酒精的速度了:)這當然不是什么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已經給出了相應的訊號,我今后一定會注意的。再次感謝你!

         9、青小衣: 天氣漸漸冷了,古人寫邊塞詩很多突出苦寒,以此強化主題。山海關雖然不是邊塞,但在古代是北方重要的關隘。談談冬天的山海關和你在這個季節的寫作吧。
        辛泊平:大多數人都選擇夏季旅游,其實有些地方冬天才更有味道。不必說哈爾濱的太陽島和冰雪大世界,就拿山海關來說吧,我覺得也只有在冬天更能感受到它作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雄渾與滄桑。在這個季節,大海顯得有些灰白,燕山顯得有點粗獷,長城顯得有點蒼涼,這才是歷史中的雄關,才是拒絕消費的邊塞。我這樣認為。
        至于這個季節的寫作倒沒有什么特殊的計劃和向度,順其自然吧。當然,一年中的最后幾個月,總會有一些意外的寫作任務,讓我突然忙亂起來,更深切地體驗到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緊迫。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債,讓我的冬季寫作顯得高效。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越是清閑的時候,閱讀與寫作越不在狀態,越是忙亂的時候,閱讀與寫作越有感覺。一個悖論,讓人無奈,又讓人滿足。
        說了這么多,又感覺沒有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一半。就到這吧!

深握,秋安!

2018年9月22日凌晨2時

辛泊平,70年代生人,曾在《人民文學》《詩刊》《隨筆》等海內外百余家報刊發表作品并入選幾十種選本。著有詩歌評論集《讀一首詩,讓時光安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與詩相遇》(燕山大學出版社),隨筆集《怎樣看一部電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等。曾獲中國年度詩歌評論獎、河北省文藝評論獎等獎項。河北省詩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現居秦皇島市。

?? 青小衣,70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魯院32高研班學員,教書,煮飯,寫詩,做夢,作品見于《詩刊》《中國作家》《鐘山》《作家》《飛天》《青年文學》《星星《解放軍文藝》《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并收入多種年選本,被評為河北省第三屆“十佳青年作家”已出版詩集《像雪一樣活著》《我用手指彈奏生活》。

mmexport1537881347983.jpeg (33.72 KB, 下載次數: 14)

mmexport1537881347983.jpeg

mmexport1536454422663.jpg (299.35 KB, 下載次數: 12)

mmexport1536454422663.jpg
跳轉到指定樓層
分享至 : QQ空間
0 人收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雋土
發表于: 2018-9-26 07:52: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雋土 于 2018-9-26 12:01 編輯

真誠的對話,問好泊平,辛苦小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新詩訪談錄

新詩訪談錄

主題:12 | 回復:66

每日好詩
|
每日詩訊
精彩直播
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高振霆+羅雙盈+

筆尖追光 ? 文學逐夢 01葉圣陶杯·全國十佳小作家 高振霆 文學 ……

點擊參與往期回顧
詩人榜
豐車

詩歌主題:6482

羅志海

詩歌主題:4487

石梅

發帖數:14029

月光雪

發帖數:7211

豐車

發帖數:6482

緣圓閣主

發帖數:5264

羅志海

發帖數:4487

妙慶居士

發帖數:4349

南島(青衣童生

發帖數:3636

田間識字翁

發帖數:3149

勞士誠

發帖數:2949

洗滌心靈的雨

發帖數:2681

關注中詩在線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詩在線

© 中詩在線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11600號-1 技術支持:壹網

聯系郵箱|手機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