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5-2 18:18 編輯
鞠盛.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18:49 上傳
鞠盛(99歲《洪湖赤衛隊》原創作者)
鞠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中央電視一臺采訪) 我歌詩俠宣奉華(節選) 鞠盛
神州虎躍與龍騰,詩國俠義似潮升。 久欲縱聲歌詩俠,振我中華民族魂。 詩俠出身在軍門,父事革命骨錚錚。 戰余諄諄育愛女, 詩俠軍魂早鑄成。
俠生皖中近天柱,毓秀鐘靈眾所稱。 曹氏父子執牛耳,文采風流今尚存。 花木蘭與木蘭詩,漢文帝時即揚芬。 志載木蘭實姓魏,乃系安徽亳州人。
鞠盛.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5-2 18:11 上傳
(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
后繼孔雀東南飛,長篇敘事情獨真。 廬江小吏何幸運, 娶妻蘭芝淑且勤。 敬侍公姥無巨細,夜夜織布達三更。 誰知婆母反憎恨,迫使夫妻兩離分。 妻投清池全婦節,夫亦掛枝獨殉情。 一曲悲歌傳千古, 吟之誰不涕淚零。
詩俠幼即受熏染, 軍魂外復有詩魂。 尤耽詩圣杜工部, 三吏三別泣鬼神。 武漢大學學成后, 即以杜詩作論文。 洋洋灑灑五萬言, 發幽探微博且深。 欲窮杜詩登堂室, 今猶不失為指針。 詩圣九泉應笑慰, 現今仍有人繼承。
鞠盛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18:49 上傳
黨在我心中 杜惠芬(95歲) 1. 我夫名鞠盛,我名杜惠芬。 一九四三年,我與鞠結婚。 婆母鞠徐氏,愛我勝親生。 贈我雙金鐲,金光耀眼明。 各有一兩余,足可稱家珍。 我生貧民家,勤勞渡光陰。 從不愛打扮,但知米與薪。 此鐲從未見,視之彌足尊。 雙腕從未戴,箱底緊壓存。 身曾患重疾,痛苦時呻吟。 欲將醫院進,鐲充醫藥金。 但思鐲為寶,豈可一旦扔? 復思慈母意,豈能負其恩? 再三經考慮,人情貴勝金。 寧忍病魔折,決不失家珍。
鞠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2. 解放戰爭期,家住蘇州城。 夫為地下黨,敵區苦用心。 欲秘建印廠,為黨密印文。 聞知靖江縣,偽報已告停。 全部印刷機,均將出國門。 移至臺灣去,繼續騙眾民。 鞠遂報我黨,書記汪青辰。 設法租其機,使至我家門。 為我黨所用,使眾眼更明。 當經黨批準,夫遂靖江行。 商得偽報社,機件由夫賃。 但須離靖前,交足租賃金。 一時無從得,乃告我知聞。 欲取我雙鐲,充作開辦銀。 我知此情后,未曾作一聲。 當即取鐲出,親手交夫君。 機件運至蘇,印廠得開成。 對黨多貢獻,戰友無不稱。
鞠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3. 蘇州解放前,黨務更紛呈。 好些黨文告,皆由我廠成。 靖江解放后,鞠盛往靖城。 機件交政府,一一點分明。 政務多夸獎,戰友情倍親。 唯時剛解放,稅局未開門。 經濟有困難,不克償賃金。 夫當即慨應,未曾收一文。 鞠盛歸告我,初甚覺心疼。 繼思諸先烈,革命能舍生。 雙鐲何足道,告夫莫擔心。 至今七十載,憶舊情倍親。 無悔因何故,黨在我心中。 且聞我黨章,入黨不限齡。 因請為黨員,為黨續添薪。 償我舊時愿,完我此時情。 此夢若能圓,定教白發新。
鞠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古風長詩百年香 ——品讀鞠盛的古風詩情與夫婦高壽的回眸 彭林家
鞠盛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18:49 上傳
“神州虎躍與龍騰,詩國俠義似潮升。久欲縱聲歌詩俠,振我中華民族魂。”。起筆襯句,文字相間以動詞“虎躍”的氣勢,引領語言的氣場,如“俠義”“縱聲”、“民族魂”的陽性詞匯,生發質樸的風俗習慣、生活作風和民族的集體潛意識。如山村的人衣冠簡樸,亦歌亦行且吟,其古風猶存的語言,流動淳古的習尚、氣度和文風,漸漸地,古風也是一種詩體名,即古體詩。 你讀,“詩俠出身在軍門,父事革命骨錚錚。戰余諄諄育愛女,詩俠軍魂早鑄成。”顯然,文里的“詩俠”“骨錚錚”、“早鑄成”的自由意象,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也就是“歌”、“行”、“吟”、“謠”的四種載體。就比較來說,與類似歌行的打油詩,相同點,隔句押韻,不講平仄,可不對偶。不同點:打油詩限五言或七言,短小精悍,風趣幽默;可景可情,可敘可抒。具體而言,現代散文隨筆一樣的叫歌,重于記事步驟馳騁的叫行,多于抒情且吁嗟慷慨的叫吟,大眾編的反映生活的歌叫謠。如新民謠(順口溜)純用口語﹐句子長短不限,念起來很順口,是一種民間流行的口頭韻文之一。顯然,四者之間如行云流水,如天馬行空。所以,歌行體篇幅較長,以敘事為主,以抒情描景為輔,分類不特別明顯。“俠生皖中近天柱,毓秀鐘靈眾所稱。曹氏父子執牛耳,文采風流今尚存。”詩里的“牛耳”是古代諸侯會盟時,割牛耳取血盛敦中,置牛耳于盤,由主盟者執盤分嘗諸侯為誓,以示信守。在周禮中,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領袖地位的人。中醫上:耳的別名,曰:陜西岐山等等。中醫理論整體觀曰:東方陽,陽者其精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西方陰,陰者其精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天人相應,《易經》里:一是,坎卦三山壬子癸位于北方,屬水:壬為脛為膀胱 ,子為耳、膀胱 、三焦 , 癸為足、腎、 震。二是:乾卦三山戌乾亥,位于西北屬金 ,戌為命門:足、腿、 胃,乾為手、肺 ,亥為頭、腎。顯然,人體的子耳,不如乾手靈便之美矣。語言上,以敘述為主,兼以描寫、議論和宗教潛意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其《琵琶行》敘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中間有意論有抒情,主要是敘述。無疑,像星名“天柱”屬于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古代神話中曰:支天之柱,比喻負重任者。表現漢文帝執政,社會安定而人心清靜,洋溢著一種無為而治之象。如“花木蘭與木蘭詩,漢文帝時即揚芬。志載木蘭實姓魏,乃系安徽亳州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在中華大地流傳千年。
鞠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1:50 上傳
歷史詢問上,“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那時有個北魏政權,黃帝后裔鮮卑族——拓跋氏皇帝;在樂府詩歌中,稱贊北魏開國歷史功績的《木蘭辭》里,木蘭本無姓,民間為突出其女性美,遂將“花”作為木蘭之姓,俗稱“花木蘭”。年紀大的爸爸叫花弧,曾經做過隋朝的大將軍,戎馬一生,已經退役回家養老。辭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年紀小的弟弟叫花木隸,辭曰:“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由此,浮現一幕,花木蘭雙手握拳拜謝皇上,然后,快馬加鞭往家中趕,身邊的泥土都揚了起來;那“嗒——嗒——嗒”的騎馬飛走,歸心似箭的木蘭。其實,姓朱,西漢人,出生于今武漢市黃陂縣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由于木蘭動人故事,作為歷史事實與文學藝術表現對象,有著較大出入。兼之,黃陂與虞城的肉販將木蘭的故事帶入河南云云,造成了木蘭是“安徽亳州人”、河南虞城人、陜西延安人、山東曹縣人等等分歧。 試讀,鞠盛的情節白話描寫:“后繼孔雀東南飛,長篇敘事情獨真。廬江小吏何幸運,娶妻蘭芝淑且勤。”“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為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內容是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蘭芝”,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地名論證上,自漢代就有小吏港鎮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后來, 焦仲卿、劉蘭芝合葬華(通用:花)山旁 。如安慶市潛山縣(今并入懷寧縣)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淑”多指女性的善美,如淑質(善良的品質)。“敬侍公姥無巨細,夜夜織布達三更。誰知婆母反憎恨,迫使夫妻兩離分。”“姥mǔ”是年老的婦女。“姥lǎo”a.稱外祖母,亦為對老婦人的敬稱;b.舊時稱接生的婦女,均亦作“老老”(后一個“姥”、“老”均讀輕聲)。“巨細”是大小的懸差,反噬意象的分別心很大。“妻投清池全婦節,夫亦掛枝獨殉情。一曲悲歌傳千古,吟之誰不涕淚零。”“掛枝兒”:一作《倒掛枝兒》或《掛枝詞》。為北方民間曲調《打棗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稱。盛行于明天啟、崇禎年間。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襯字,平仄韻通押。內容多寫戀情。明代小說中常填此調,用于嘲謔。“詩俠幼即受熏染,軍魂外復有詩魂。尤耽詩圣杜工部,三吏三別泣鬼神。”文里的“詩俠”是具豪俠之氣的詩人。元· 楊維楨《宋龍洲先生劉公墓表》:“先生名過 ,字改之 ,廬陵人。 宋南渡后,以詩俠名湖海間。”拓展知識上:詩俠是李白。詩王白居易、 詩圣杜甫、詩鬼李賀、詩骨陳子昂、詩杰王勃、詩狂賀知章、詩佛王維 、詩囚是孟郊、 詩奴是賈島 、詩豪是劉禹錫、詩家天子王昌齡。藝術上,“復” 是返,反回去、回答、回報、還原,使如前、再、重來,許多的,不是單一的,也即是魂中魂。“耽dān”是沉溺、入迷和遲延。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自號少陵野老,字子美,即為杜甫(712-770)。其筆下的“三吏三別”,即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顯然,詩家從五里一徘徊的覺知里,把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稱謂“軍魂”,感同身受,聯想杜甫的民魂:“武漢大學學成后,即以杜詩作論文。洋洋灑灑五萬言,發幽探微博且深。”
鞠7.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武漢”江城一帶的楚國,“發幽”是楚辭、離騷、民歌的發源地。“探微”表現在女扮男裝上,西漢黃陂縣的木蘭,是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替父從軍,體現“忠孝勇烈”的道德型;而黃梅戲的《女駙馬》,明朝襄陽道臺之女馮素珍,體現“捍衛愛情”的情感型;雙雙吻合著湖北楚文化的圖騰——鳳。而承襲古文化的杜甫,一路從唐代走來,影響著各個朝代的中國儒教文化,于是,厚道的疊影便加深了詩性的審美,如“欲窮杜詩登堂室,今猶不失為指針。詩圣九泉應笑慰,現今仍有人繼承。”一個“指針”的藝術縱橫,在歷史的滄桑里,讓看見歲月的流痕,留住文化的根脈。由此,民族原型的整體意境,在理論上,漢末《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民歌《木蘭詩》,并稱雙璧,乃是為我國古代民間敘事詩的兩大高峰。詩人精選這兩組意象,乃是一種風韻血脈的“繼承”發展,如同一縷縷古風的長波,泛起的浪花漣漪,一浪浪,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赤衛隊》紅極一時,而原創作者鞠盛的《洪湖水》,卻沉寂無聲,鞠老卻笑著說,只要革命的精神傳播出去了,就是我創作的初衷。如同杜惠芬的《黨在我心中》:“我夫名鞠盛,我名杜惠芬。一九四三年,我與鞠結婚。”夫妻鸞鳳和鳴,慰藉的心靈,雙雙并舉,為了黨的崇高信仰,一生獻給了人民的事業。這種明白曉暢的高雅情懷,詩也達詁,人也達詁的情感,反芻著董仲舒的起承轉合;盡管李白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經意反噬著代代詩人的心境,天地一逆旅,夭折為過客,壽者亦是行人;但是,活著的儉樸、地道和仁德,搭配著民族潛意識的美德;且不說他們的文章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和優美委婉,如古風言情小說的語句,投射著現實主義中,古風成了他們奉獻的小說。換言之,他們生活中的情節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和行動,塑造人物性格。在現代西方“新小說派”里,則主張小說可不要情節或淡化情節,其敘事角度靈活多樣,描寫、敘述、抒情、議論等各種手法兼收并蓄。不是嗎?女頻曰:古言情小說,男頻曰:現武俠小說。就像“古風”的含義——
鞠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1 上傳
一指古代的風俗習慣,多指質樸的生活作風:“我生貧民家,勤勞渡光陰。從不愛打扮,但知米與薪。”古風猶存的三類的歌、行、吟。例如:《長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二指《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后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唐代以后,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的“近體”相對而言,往往稱之為“古風”。試想,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那么,這種借用古風的文學載體,稱為古體詩,便是一種古風達古的初心之謂。你讀:“解放戰爭期,家住蘇州城。夫為地下黨,敵區苦用心。”是進亦憂,退亦憂;語笑嫣然,一生只為一“古”的歡顏,“鞠盛歸告我,初甚覺心疼。繼思諸先烈,革命能舍生。”舍得一身剮,也要把低俗變高雅的詩人,以“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的無我,生發出道的靈性、佛的禪念和儒的仁德;然而,仿古之潮,風韻不古,古風何存?人說,世人胸有點墨之人為筆筒,高挑清瘦之士為竹筒,腰身粗壯者為水桶,肥碩冒油者為汽油桶,心胸偉岸有萬世之才者為總統。這些思維上的思考,藝術放在第二位的情欲,統統都不是第一位的本性,人之初也。 譬如,初心是一個宇宙風水之象,也就是在不破壞生物鏈的平衡中,獲得和諧的一統。由此,了悟耄耋的長壽,尋找詩詞的奧秘。情感的語言釋放在古典的道德之觀,宛如那人體磁化的感應,發射在小宇宙的五臟六欲里,依然是一個道的易象。所以,當幸福的風輕輕地吹起,花靜靜的開放,月掛西窗的時刻,你我無言對坐,別回頭再說微不足道的自我憂傷;經歷過一場倒春寒后,首先要各掃各人門前雪,然而,將面前路讓給他人,對生活、未來和靈魂的的多么重要啊。你看,出身于八路軍的鞠盛,若是在物象里轉悠,那只是外在的技巧。曰,外象。內理,曰,內象。內陰外理,合一,詩道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意象里,情趣離意象,或者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 因此,在審美的邊緣上,究他點,入我面,嚼你心;那揪心的訴說,從慘敗走向勝利的逆向思維,因相信而看見,除了勝利便無路可走;相反,因看見而相信的順向思維,如美國技術被華為撕開一個巨大的缺口而領先三年;就是儒教的三達德:智﹑仁﹑勇。其中,一個“敢”字的心靈隱藏,閃爍一團火焰的明亮,將星星之火,升起敢于嘹源的度勢,那火炬點染的火焰,燃燒是舊時光,行走在火紅的中國;舊的思維定勢命題終結,在新的命題開始復興;是謂天下共同尊重的三個方面:爵位﹑高齡﹑德行,三達尊矣。美學比量上,中國新詩一百年,是經歷了幾代人的思維轉型,讓節點的眼睛尋找光明的氣象。契合的時空,一行行文字,是詩人自我主體與客體合成的審美映像。如主觀唯心主義的陸九淵,宇宙即吾心;對立著客觀唯心主義朱喜,萬物皆有理。兩者的合成,一里一外,則是不同語境的意象觀照。而這些心之意,物之思,均是來自主觀唯物的現實性,歷史唯物的過去時。好比作者所言:“償我舊時愿,完我此時情。此夢若能圓,定教白發新。”因此,寫詩作文或做人,都需要辯證理解物質理性的相對性,從紋理至文理,才會有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2020年4月23日吉林雪
鞠盛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18:49 上傳
(左一:李疆)
鞠盛杜惠芬詩詞事業工作室告全國詩友書
本工作室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這里是清朝詩人納蘭性德的祖居地,千畝翠湖,風景秀麗。位于上莊家園東區四號樓六門301的兩居室是香港詩友為支持鞠老夫婦詩詞事業而贈送的,他倆在此居住多年。2014年鞠老夫婦住進北京翠湖莊園養老院后即將該室改為詩詞事業工作室,以求繼續發揮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詩詞文化的作用。現將工作室的具體情況和工作方向等敬告如下:
鞠1.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2:22 上傳
一、工作室藏有鞠盛、杜惠芬一生創作之詩詞、話劇、戲曲、小說、電影劇本等作品。歡迎詩友不吝賜正,以便進一步提高。
二、工作室有圖書、資料等千冊,及有關音像資料多種。其中尤以孫中山、鑒真、李自成的資料尤多,可供相關詩友研究、參考。
三、編輯出版《全國詩社詩友作品選粹》12卷。擁有各地作者原稿及有關評論甚多。
四、與詩友易海云(原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已故)等創立了我國首個詩詞演唱團,曾演出多場,深受各界好評。本室留有錦旗一面和相關資料甚多,尤盼全國詩友在這方面共同努力。
五、投資攝制成《東海明珠——平潭》、《興化頌》 、《沈楊莊六十年的變遷》、《一代雄杰歸何處——李自成歸宿問題之謎》 等詩詞風光片、學術片。
六、與臺灣、日本、香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詩友均有交往,留有信件等尤足珍貴。
本工作室辦公和生活設備齊全,歡迎各界詩友、同仁光臨,交流詩藝或進行創作、休閑,均所歡迎。
工作室負責人、聯系人,接待人:李疆:13051848905 工作室地址:上莊家園東區4號樓6門301室,
鞠8.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4-23 20:40 上傳
1.作者簡介: 鞠盛:《洪湖赤衛隊》的原作者,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生,江蘇省靖江市人。1940年投身革命隊伍新四軍,為陳毅元帥夫人的部下工作。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新聞文藝工作。榮獲2015年中央頒發的“抗戰老兵”紀念章。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出版社離休干部。先后創作出版有《瘋婦》短篇小說集、《孫中山詩傳》長篇敘事史詩、《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之歌》紀錄片劇本及曲藝唱本、《禪房夢醒夾山青—李自成后傳》詩歌體電影文學劇本、《風月同天—鑒真大和尚傳奇》歌劇本及電影劇本、《生祠記—岳飛渡民》電影劇本、《滄江一柱—靖江人民抗英記》話劇本、《寶島回歸記》曲藝唱本、《紙彈—垛鎮風云》電影劇本等。曾任《人民政協報》特約編審;編輯出版有《全國詩社詩友作品選粹》叢書、《學詩指南》等。2019年4月25日 ,98歲高齡獲第二屆“炎黃獎”。
2.作者簡介:彭林家,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微型詩顧問,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