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馬圖》
徐悲鴻(1895-1953年)是我們熟悉的現代畫馬大師。他的作品主要以寫實手法表達現實及思想,是我國現代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倡導者。他筆下大寫意的馬和歷代畫家的風格完全脫離,以前畫家畫馬,只注重表現馬的形和神的生動,徐悲鴻畫馬不但強調馬的形和神的生動,更強調筆墨的生動。以他的畫馬而論,其速寫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詳審其動態及神情,觀察入微,故而能描寫精確,神氣活現。他用寫意的線條勾出輪廓后,然后再揮墨,不光烘托出馬的氣勢,表現出馬的質感、量感、運動感,刻畫出馬的神態,而且更重要體現在用筆落墨上面,在總體上不失中國筆墨的韻味,卻又不是中國尖、齊、圓、健的毛筆筆觸所能奏效。無疑,徐悲鴻是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的畫馬大家,是唐之后畫馬藝術的又一個高峰。當代中國畫家和學畫的人,凡畫馬者,基本都學徐悲鴻。馬是徐悲鴻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馬,各個時期雖畫法不同,但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奔馬圖》,畫家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除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又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有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徐悲鴻早期所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示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只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筆下的馬歸納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建國后,他的馬又變為“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