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落雪桐 于 2020-3-21 21:13 編輯
洪燭親屬并廣大詩友: 驚悉著名詩人洪燭老師不幸病世,關東詩友萬分悲痛。洪燭,行吟詩人,生命歌者,其詩行云流水,其品松杉雪蓮。何為詩歌?洪燭用文字和生命詮釋了詩歌的文本,以及詩歌本質的內涵與外延。洪燭的去世,是中國詩歌界的重大損失,詩歌星空又一顆耀眼的巨星劃過天際,美麗灼灼! 《關東詩人》創刊八年,偏隅東北,聲名遠播,作為《關東詩人》雜志顧問之一,洪燭功不可沒。吾與兄長老師多次相聚,可親可敬,亦師亦友。 在此,我代表遼源市詩歌學會、《關東詩人》雜志社以及我本人, 向洪燭老師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詩人安息!詩名千古!
吉林省新詩學會副會長: 遼源市詩歌學會會長: 《關東詩人》雜志社主編: 吳耀輝(落雪桐)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附1:洪燭在“扎蘭芬圍杯”全國詩歌大賽頒獎儀式暨首屆關東詩會上發言 2013年 8月31日,“扎蘭芬圍杯”全國詩歌大賽頒獎儀式暨首屆關東詩會在吉林省東豐縣沙河鎮扎蘭芬圍民俗文化園行進。 著名詩人洪燭第一個發言。他對詩歌有著特殊的感情,82年上初中開始寫詩,15歲發表第一首詩歌作品,92年參加詩刊社青春詩會,詩歌打開了色彩的窗口,斑駁的陽光和清鮮的空氣,給他詩意的人生注入了蔥郁的基因。他說,沒有詩歌,生命是缺失的,與詩歌結緣,與朋友結緣,生命才是豐滿的。詩歌是唯一一塊未被商業化、世俗化的處女地。詩歌超凡脫俗,是心靈的需要,是精神的向度。詩歌不僅是種創作,更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具體體現。洪燭不是在給詩歌定義,而是在闡述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與感受,對詩歌的敬畏與執著。他說,在遼源,在扎蘭芬圍,我切身感受到了詩歌的熱度。冷雪松董事長正是出于對詩歌的情感、情結以及認同、認知,在其事業有成后投身家鄉詩歌公益活動,這也是詩歌界常說的“反哺詩歌”又一很好的例證。洪燭說,80年代,遼源文聯主辦的《關東文學》雜志,推動了中國詩歌、中國文學的發展,而今天,《關東詩人》的創刊無疑為中國詩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詩人是我國56個民族之外的第57個民族,遼源詩歌生態,就是中國詩歌的縮影。關東詩群不局限于本地,以其廣博的胸懷,融合并影響著中國詩歌的走向,關東詩群的崛起,也必將推動中國詩歌的大發展、大繁榮!(落雪桐整理)
附2:情暖沙城——感受洪燭 2010年10月29—31日,中國網絡詩歌學會成立大會暨期刊《中國詩》發布會在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召開。沙城,河北雞鳴山腳下的懷來縣城。沙城詩會,因詩而會,因會而詩,以沙城詩會的名義,中國網絡詩歌學會正式成立。詩會總是很短,詩歌總是很長,沙城情結總是很溫暖。——題記
【其一】感受洪燭 在沙城詩會期間重要收獲之一,就是和洪燭老師一起座談網絡與詩歌,面對面請教疑惑,共同出游采風。洪燭老師平和穩重、真誠謙遜,和風細雨中讓人感受著一種深厚、淵博與智慧。感受洪燭,感受一位智者,感受一抹溫暖的燭光。 他說,網絡已成為另一重宇宙,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詩歌打開了生活的一扇窗戶,讓更多的人接受了詩歌,接受了詩歌的快樂。詩歌也不只是文本的快樂,更具有社會學、人文學意義上的快樂。他通過詩人海子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詩歌需要交流、需要被認可的重要性。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讓詩人從此不再孤獨寂寞,有了展示自我的平臺,網絡使詩歌溫暖、時代溫暖起來。 洪燭認為,中國網絡詩歌學會的成立,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重要事件,其意義深遠,學會有使命、有責任、有義務為網絡詩歌尋找出海口。他形象生動地闡述道,塔里木河為什么消失了,長江黃河為什么流入了大海?就是看其能否準確地找到出海口。中國網絡詩歌學會就肩負著這樣的使命,最終引導網絡詩歌匯入中國詩歌的海洋。洪燭說,我們網絡詩人就是河流里的一滴水,流到沙漠就干涸了,流到大海就會永葆生命的活力。 他也反復強調,我們網絡詩人要堅守自己的獨立,尊重別人的自由。詩歌要包容,包容不同詩歌風格的寫作;要汲取,汲取各種詩歌流派的優點;要創新,創新才能使詩歌具有永續的生命力。洪燭對中國網絡詩歌學會也寄予了厚望,學會要學會生存,適應社會,成熟發展,大家要具有團隊精神、服務精神、公益精神,保持謙虛寬容,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網絡詩歌時代的大潮,推動中國詩歌的發展。(吉林吳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