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20-1-16 17:24 編輯
劉品味.jpg3.jpeg (0 Bytes, 下載次數: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20:21 上傳
劉煒評,本名劉衛平,字允之,號半通齋主。陜西商洛人,198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現為西北大學期刊管理中心主任、《西北大學學報》編審、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國學研究會副主席、陜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研究及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兼事文學創作。已發表學術論文、文藝評論、詩歌、散文等300馀篇,主要著作有《半通齋散文選》《半通齋詩選》《不撒謊的作文》《唐詩寶鑒》《鐵馬冰河》等十馀種。
劉品味.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19:45 上傳
中秋夜無眠呈將就屋主人 劉煒評
圓融應是怕人孤,佳節三年遠廢都。 伏枕凄吟斂冰室,連宵疏雨滴心湖。 可聞時訊真摻假,速朽文章有若無。 半世飄零京兆客,一天同戴意何殊?
老劉.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21:31 上傳
圓月,空靈的融鏡 ——評劉煒評教授的《中秋夜無眠呈將就屋主人》與美學別情
彭林家 古典詩歌是一種是精煉的意象,開承轉合,穿梭的慧語,中秋月圓人未圓;言約而意豐,舉杯望月把親牽。一絲絲的悵然,勾起流逝的飛濺時光,黯然地,浮想起虛空落泉的白練,一片片,飄起那陰不在陽上的無眠。你看,那獨自守著的蟾影,漂泊異鄉,便失去了主人自我的帥位。你看,詩題是“(我)中秋夜無眠(作詩)呈(獻)將就屋主人”,即為作者的師傅,劇作家、散文家何丹萌先生。在人性的通感上,思維同符合契,遇到無奈,都會悄自哽咽的零涕。所以然的因緣,詩家劉煒評說:“(我覺得)圓融應是怕人孤,佳節三年遠廢都。” 首聯以我觀物,忖度月心,統領至篇末。起頭運用比興手法,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叫比喻。興者,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比喻中的本體和"興"的所言之物,就是意境所要傳達詩的信息主體。背景上,西安陰雨霏霏,仿佛看不到圓月的影蹤,浮動詩性的飄逸之美。 劉勰云:“規范本體謂之镕,剪裁浮詞謂之裁。”文文文刀,力力力思。詩里的“圓融”一詞,熟悉的陌生化,擬人詞語移用,情通理順。最早為天臺宗所常用,是破除偏執,圓滿融通。如圓通大士觀音: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智者《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法界圓融、三諦圓融。禪宗、真言、凈土等諸宗著述中,常見到圓融之說,華嚴宗哲學中更顯重要。思維遷移上,詩詞里就是文辭周密暢達。如“三年”是一個無數的代詞,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中秋月遠離古都,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唯有將游子的心態,化成夢醒的相逢、相知和相思,描繪得活靈活現。由此,意境幽冷的詩句,感傷沮喪,窺視“孤”的語境,晝夜念,傾聽聲,只有瘦長孤影,形成反襯比興。如“廢都”是賈平凹的經典傾訴,情事、人事、鄉事、匪事,男人們至情至性,善良如佛;女人們溫柔如水,艷麗如花,嫵媚如狐。一個“遠”字的形容和寄托,釋卷停筆,裁則蕪穢不生;情靜性動,镕則綱領昭暢,隱喻詩文的吊古懷今。如初唐宰相李嶠的《中秋夜》:“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天上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哪里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哦,圓魄的月色,圓融的心靜,在承上啟下里,圓者周遍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這樣的過渡,一波三折,從情感的承和敘述上的起,使之飽滿。延續從"起"勢中的"他物"入手,尋找與之相關的元素;致使詩中的情,調動陰陽結構的組合,如頷聯“伏枕凄吟斂冰室,連宵疏雨滴心湖。”這是實寫徹夜無眠的具體情境,通感于李白 《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等。其中,“伏枕”的動名詞,為陰之理,對接于“斂”的收氣,沉默吟于心,有意為之承接“連宵”的陽之氣,對接于“滴”的散氣。語境上,一邊“凄吟”而冷枕默吟,一邊“疏雨”而聽窗外淅瀝之雨;好比滴入空曠的視野,冷寂可知。詩法上,一靜一動,將“冰室”與“心湖”的同一律,前后呼應著內涵和外延的統一,就是藝術的心靈寫照。換言之,既是說自己,也是說將就屋主人,即兩處無眠、一樣意緒,猶如移情的水波,波動著諸法本具之理性,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謂為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盤,曰眾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因而,文字化成人性的景觀,一行行,理喻內轉的真性,驅使潛意識的宇宙大觀,讓欲神的自我,漸漸敲開本我的覺知,格物內理,致知外象的歧義矣。
我和劉煒平.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20:01 上傳
人曰:冰是睡著的水,冰山一角的欲神,是潛意識的元神區區一隅。那么,詩家以小見大,凸顯詩情的離心力,擒住詩性的向心力;那性情聯袂的美學,就會自然生發陰陽的和鳴,驅使文字縫隙之間而圓融行布,如 頸聯“可聞時訊真摻假,速朽文章有若無。”詩家筆鋒一轉,從意義上開始轉入它式,其基礎是跟"承"有情緒邏輯上,或事實邏輯方面的關系。即為“可聞”與“速朽”的離心與向心,移就于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即從巴峽穿巫峽”,審美潛意識略見所同;是謂: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運用是圓融,學習是行布,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代岑參的《逢入京使》) 心法上,就是移就上的通感。所以,讀學者的詩文,想象、虛實和動靜的縱橫,利用事物間相似性,襯托字字串起珠璣的靈性,魂在游仙謂“時訊”,魄在靜望叫“文章”。一真一有,三性本我阿賴耶識,如“摻假”的善惡無;七情自我六根識,如“若無”的無何有,無無有有;常無有,謂虛無。真正的大空性,六根識絕對見不到對境——無分別智(心):指舍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即菩薩于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賢賢易色,只有先天手眼通靈的賢士易于獲得。試想,在三維世界的名利驅動太重。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上道家的真心真性,而詩歌的方法,就是穿越各個緯度的溝通介質,構成意象與意象的之間的想象力;也就是第二大腦脾土的覺知思考,撕開虛偽的面紗而達到本我主人的元神。然而,欲神自我是色識的人,在獲得外界信息有六個根本法門:眼耳口鼻膚意,簡稱為六根。由此,在語境的張力上,“可聞時訊”就是被允許知道的時訊。既有可聞者,也就有聞不到的速朽或沉淀文章。通俗來說,所被知道的天下大小事,都是在真實與虛假之間。西漢楊(雄)子云:“一物不知,儒者之恥”。讀書人而常被孤陋寡聞,不免心悲將就屋和半通齋,而作者更嘆息自我碼字的師徒,累積了上百萬字文稿,自兼的遑huáng論,擔憂千秋文章的責任,故不免感慨“才力掣鯨休嘆少,文章應景已傷多”(《甲午歲首商州望江樓手機答友人謝酒》)。由此,基本心態向著“逃魔已近逍遙境,作業勉持尷尬年”(《謝友人拜年》)。一種真呼吸、見真腔血的文字,恍惚伸展著五色信息流傳至于心心所,蘊育轉化為五種識:視識;聽識;味識;觸識;嗅識,五識加上第六感意根形成的意識,合稱為六根識。修心之人,六根者,乃印堂上的三角眼,通天如地的直覺,融會借鑒第一大腦意識,吟誦著先天的自性覺真情歌。
劉平偉.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19:45 上傳
(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一左一右)
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如淵水,就是深潭之水,結尾要有哲理也。故而,在藝術手法上,起承圍收,詩家構想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幽幽吐出:尾聯“半世飄零京兆客,一天同戴意何殊?”在易學與修辭的聯袂上,將“半世”與“一天”的數理類比,正襯以虛襯實為“飄零”,反襯以虛證實為“同戴”,盈盈地,襯托“兆客”的百萬之象;然后,通過描寫“京”的畫面和“意”聯想,反襯主人思情之孤苦、凄冷。寫實上,“京兆客”即客居長安者,既指將就屋主人和作者自己,亦指許多西漂之人;“一天同戴””即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將就屋先生1980年調來西安工作,今已年過花甲;次年不佞nìng來西安求學,畢業后教書謀生至今,故可謂皆是頭戴一“天”而歲云暮矣;然“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中秋之夜微信互訴衷腸,悲欣滋味大同小異,無可奈何,尚何言哉;再次強調師徒半夜的心聲共鳴。這一以虛襯實的高超藝術手法,與“何殊兆”的情緒、邏輯和意義上的超越,以平庸襯奇卓,一道互喻主題的升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謂語約而意不盡。心法上,文字的鴛鴦交頸,將比興階段所運用的他物載體,與轉折時所用本體,形成詩法合者的回眸。驀然回味,咀嚼心里的倒影,恍然還記得回來的路,卻為何忘了人間的距離;這,岸的詩意莫問對岸的空色來自哪里,借詠中秋的月亮渡往何方,一層層,波動敘事抒情的物,伸展無不窮形的疊心盡相;爾后,隨著詩文的節奏、韻律和主體的情感,讓生命在風雨中優雅地起舞,自信中秋夜的皓月當空;沉沉地圓融,從容地揮灑昨日的激情,今天的美觀蟾影..... 2020年1月4-5日吉林松花江
高大我.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5 21:22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著名評論家,聾龍天生,黨員。靜居霧凇的一方靈空,六十年代中期出世于贛東北仙人洞,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國際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中國針刀醫學副秘書長,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廣東凈土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總監。《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2018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為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小說家寫序、寫評論100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印尼日報》《中華詩詞》《寰球詩聲》《詩詞世界》《陜西詩詞》《江西詩詞》《江西詩歌年選》《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詩詞、辭賦、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評論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