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9-11-12 19:46 編輯
張鐵.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1:55 上傳
張鐵釗:全漢詩總球會副會長,《環球詩聲》主編。
張鐵.jpg6.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2:49 上傳
靈韻,真趣的化筆 評張鐵釗二十四首詩詞與美學對接的現代視野 彭林家 “白云攬勝恐來遲,待客亭前鳥歇枝。耳郭猶聞興國夢,石門未見飲泉詩。欲尋啼血黃花淚,須待開春白雪時。坦步虛壇添感慨,皇天醉眼看明夷。”中秋的丁酉,我站在北國的松花江,乘著璧月的倒影,靜靜地,望著海外的天空,背誦起澳洲中華文化聯合會、悉尼詩詞協會高級研討班選送的范文。你讀,那字字的靈動,聲聲的吟魂,讓德音縫隙的花蕾,一朵朵地,把《七律·步韻三和夢芙兄《春寒》於白云山》的詩韻,任憑詩家縱橫世界華人的視野,將“攬勝”的畫境銜接起紅塵與白云的對唱;一次次,“恐”與“遲”的蠕動,粘附心靈的飄逸,迫亟著張鐵釗主編帶領我們走進杜甫的詩說,致使“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心馳,幽然地,締結生地和生碑的枝頭,噴射出性情的雞湯;驀然的剎那,一種《環球詩聲》引領的歌喉,從珠江三角洲東岸的深圳,幻化出詩魂的悠揚:自覺出世——他覺入世——圓覺濟世;世世生生,把象形符號貼在人心幽古的天窗,迷你醒我,撒滿一世三界的情感八方;爾后,從詩與詞的源頭,尋找聲音的美學歌唱;頓時,一幕內心的江面,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艘沉甸甸的戈船,垂天禪河,撥開飛濺的浪花,恬然地回味著“鳥歇枝”、“飲泉詩”、“黃花淚”的仁德摯愛;時間一久,不經意的磁性,便染起神靈附身的創作,通過語言與生命的抗戰,由東方“興國”的心理所擔憂的離下坤上,驅動“醉眼”的幻覺,照應著“明夷” 的艱貞,汩汩地流淌起夢與詩、血與淚的慈慧;為最后一片真趣的凈土,呼喚著神的到場和靈的回歸——
一.詩歌的道德與筆情的禮義
詩,起源于中華文明的頭顱先秦,鼎盛于唐代。自西周開始,《大雅》、《小雅》為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如《周頌》、《孔雀東南飛》、《琵琶行》等沉浮飄逸的作品,反饋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禮義”的精神。顯而易見,不管是何種題材的詩體,詩人必然要把自我觀照的審美本性,用一雙“言志”的草鞋,行走在“緣情”的大地,為自然的無言風情,不自覺地化成無我的天人合一。 你吟,詩家張鐵釗的《七律·丁酉中秋自詠之一》:“鬧市浮華養亸神,尋幽自得等閑身。”亸袖垂髫,風流秀曼。一鬧一閑,一浮一得,詩的“言志”高度集中地概括社會生活,傾述著“曾經百態堪回味,莫道孤芳不染塵。”詩中“百態”、“ 染塵”的物質載體,在精神的對立與平衡中,心中無欲的皎潔,互動著語境的淡靜和虛白,洋溢出一種“心遠地自偏”的純美。情節中,一任語句分行的排列,呈現詩性結構的建筑之美,緩緩地,將筆下的“聚首何求枝吊月,疏懷且作楚狂人。”“《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正話反說,使節與節的勻稱,行與行的整齊,嫵媚著“吊月”枝丫的蟾影,懸掛心靈的一方;品著味著,無意就暗示著狂士的憂慮和烏托邦的情結。由此,傾聽著張鐵釗先生的詩性陳情:“秋云暗渡良宵短,家有墨香未覺貧。”季節的云朵只是曇花一現,而胸襟的筆墨卻是永久的國香;那么,追蹤這種提前體驗的心理反芻。形式上,就是一種昨日生活的結束和生命另一端的開始。內容上,以“墨香未覺貧”來襯托心中的“暗渡”,靜中有動,以動襯靜,更惋惜內心流動的遠古時光,是經不起現實的浪費和奢侈的揮霍。為之,詩家在《七律·丁酉中秋自詠之二》中感嘆到:“獨抱?懷夢未泯,家園有約荻花繽。”一種“荻花瑟瑟秋風寒”的比興,把內心之“夢”的醒悟浸入到:“今宵月滿今非昔,歲序天乖歲失倫。”試想,“月滿”是秩序的天道(本我),然而,這種“天乖”卻在歲月的折騰中,人心不古,而失去了原有的條理之“倫”,何為?究竟是地道(超我)的文明,還是人道(自我)行為的使然,傷疼著秋天的癡心呢?故而,詩人情不自禁地說著:“朔牖愁吟難解夏,丹青肯構待回春。”“朔牖” 者,北窗高臥,悠閑自得;可是,夏去秋來,春天的輪回,思想不渝的堅貞,又是否能夠守護愁腸百結,回照丹青不變的返古幽情呢?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曾云:“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以小性見大性,把顏色的本性比興著現代人失本的表情;平移的藝術,當某一領域的駕馭能力非常熟練,方可運用到新的領域。故此,詩的辭藻要力求美麗,如同繪一副畫那樣,講究詩的視覺形象,直到“文心欲暢多陳味,何及杜康萬古珍。”的直觀性富有色彩;像“文心”與“杜康”的性靈酒慈,神情默默,就無意融合了精煉與和諧的審美傾向。 人的本性是宇宙情感的外顯,也是“心神”的游離。當我讀到張鐵釗的《七律·小酒自詠》:“空喉買醉肉聲圜,映壁微燈溢爛斑。勘破寒窗煙雨夢,難為孤鶩戲塵寰。閑翻野史尋詩鴆,倦對新花慰楚顏。搖指繁星誰與數,凌霄舊月臥溪灣。試讀,這種道教意識的詩歌典型,仿佛就走進仙人五種借物遁形的方術。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而這種五遁的民族原始結構的集體潛意識,表現在人性外界意識,即為五種逸樂,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宮室之盛)﹑水(如泛舟之樂)﹑火(如烹調之美)﹑土(如樓臺之高)的五種物質享受。比如,“塵寰” 與“繁星”的相對意象,就好比土地上懸空的生物,或者隔世的情緣;反過來解讀《說文》:“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雖然詩中的“塵寰”指代著“土”的母愛,下意識里就反向告訴讀者,逸樂的背后,需要追思母土一樣的無私博愛,當“搖指”天上星星而俯視人間無數的生靈;當“舊月照秋水”的性情,反思“朱門酒肉臭”的道德;其五行的禮義,“三別”的詩文,就會在人道主義的起臥中,隱現一種晦藏的神話所隱喻的原始意象。如一組“空喉”、 “煙雨”、 “楚顏”、“ 溪灣”的意象,隨著自主情節的張弛而漸漸浮出思想的水面。因之,物象、意象和象征的合唱,化性還情,促使世間法的“二空”,即人空與法空,還原成了一體本“道”的關聯。從而使文本的主題(本我)在“小酒”的載體(超我)上,由悟入無我﹑無法之理,以破煩惱障和所知障,由無明惑達到本性(原我) “自詠”目的。從中醫原理而理解,心有一處不通,則身體就會對應有一條經絡堵塞而疼痛,如同詩中“閑翻野史”、“ 倦對新花”的性情使然,就是心里有障礙而拒絕外界信息的溝通。因而,時空的變化,唯有道德的內仁外禮,才能返古筆情的禮義。
詩歌周刊.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12 19:41 上傳
二.詩性的五行與民族的儒道 神經是信息的傳遞通道。那么,詩人筆下的五運之氣,便是詩歌氣流的五行透現,蘊育著相生相克的心理過程,直到潛意高出意識形態的層面,滲出道家自我心儀的境界。如先生的《七律·重游練江》:“風塵一路惹憂尋,別墅連營筑嶺岑。鳥囀空山哀玉宇,泉鳴祻水哭精祲。沿江百里幽冥色,入暮千家啞澀音。故地重游添悵恨,歸鴉泣號競凄吟。”不難看出,整個詩文的氣流,將隨著詩人的性情而禪變。如“風塵”、“別墅”、“鳥囀”、“泉鳴”、“百里”、“千家”、“悵恨”、“凄吟”等意象群的鏈接,自始至終,思潮起伏,好比人體的五臟、大腦和魂魄也相應在統一的節奏中,不停地靈動、波動和跳躍,暢發著“故地重游”的比對氣息,仿佛邁進王維的:“鳥囀深林里”;一種心閑落照的“玉宇”孤懷,將“精祲”的陰陽相侵,一哀一哭,為災異征兆的煎熬,形成天道與人道的比度,磁化詩家精、氣、神的審美觀照。 在醫學與詩論的連接上,人的精神只是部分的“神”;當“精”足足的某一時刻就是“神” 的凸顯,即為詩眼。經絡是能量(氣)的傳遞通道,即為詩的氣質。身體中血管則為能源(血)的傳遞通道,即為詩的性格。其一,表現在詩的性格上(水),孕育著“精”是文字的局部靈動和搏擊。如文本里的“憂尋”、 “冥色”、等婉約的詞性。其二,表現在詩的氣質上(土),“氣”是文章的整體方向的氣勢,如文本里的“惹”“哭”、“添”等動詞與形容詞的一波三折,剛柔相濟,蘊涵著憐憫的澄懷。其三,表現在詩的眼睛上(火),“神”是某一時刻最美的空間圖畫,如文本里的“歸鴉泣號競凄吟”,則沉酣著主體自我對原生態環境破環的擔憂;反而言之,滿目瘡痍,回歸自然的心潮,也只有在凄涼的呻吟里,擁抱母親河的童年背影。這,便是道家所云的三性:元精(水)﹑元氣(土)和元神(火),驅使著元性(木)、元情(金)的陰陽變化,反饋著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對立的統一。但是,無論是“自我”五行本身的殘缺,還是“他我”文明的罪惡陰影,如“筑嶺岑”;其“超我”平衡的藝術呼喚,如“啞澀音”,始終伴隨著一種心靈完整的補救,得到某一瞬間的“本我”原型的靈現,如“鳥囀”、“泉鳴”。故此,一個詩人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金),必定要從杜甫的現實人道主義(木)出發,把沒有硝煙的“安史之亂”化為“感時花濺淚”的儒學描寫。如《七絕·亂緒》“冷暖無常又一冬,離奇怪事豈相同。天心有意隨人愿,四月扶桑今日紅”。扶桑者,朱槿也,花有紅、黃、白三色,三性,亂也,但它卻是嶺南一帶將之俗稱為大紅花。那么,這種詩人亂緒的意旨,在詩“道”的視野里,微妙著詩“德”的迭變,才能具有“紅”的象征,從而也構成了時間、空間、主體的統一;為主體盈出“恨別鳥驚心”的原我本質。由此,精、氣、神作為道家自性的三寶,相當于二重三達德的進路,即“智仁勇”的生活儒學與“智仁禮”的生命儒學,一道一儒,一陰一陽,促使傳統進步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從“亂”的眼花里找到“紅”的民族心理的向往,作者筆下的“離奇怪事”猶如童話是原始民族信以為真的神話傳說。 你吟,《七律·迎春》:“書生半世貫窮通,濁酒盈杯日月融。不記年華眠柳下,常聞鳥語伴夢中。閒看雪嶺騰新綠,懶對庭花憶舊紅。一覚歡愁隨逝水,人生何處不春風。”品味“通”與“融”的因果二元論,詩人獨行偏醒的宇宙意識,反思年少的覺悟和悵然,便從“新綠”與“舊紅”的形容中,映現一種從小我的個人潛意識到大我的集體潛意識,滑向民族心理的文化傾訴;而“歡愁隨逝水”好比宋文同《尋春》“馬行如疾輪”的思想遷移,使風馬牛不相及的陌生意象,顛覆語言的規范,凸顯主題情節的象征,也即為心理原型。從心法的流程而言,心是掌管信息的反應,而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陰陽對壘。一旦能量通道堵塞,首先要從心(信息)來調整。如《五律·丙申年元宵夜吟》:“春晚餘音在,元宵鼓樂歡。千金求諂笑,九裔隱頹殘。紫漢楚雲冷,青橋霽水寒。夜深人散盡,誰喚賣湯丸。”明顯,詩中“餘音”與“鼓樂”均是外界信息,而“笑”與“殘”則是能量的伸縮與釋放。試想,一個人痛苦都有一個原罪與之相對應的心靈反射;要么是“小我”的生活;要么是“大我”的社會;由此帶來的心里怨恨惱怒煩(性),貪嗔癡慢疑(情),如果不除去病原病因,痛苦就會纏身。就詩人而言, 首先要保持一顆無私無欲的清凈之心,所以,“冷”、“寒”的陰性詞味,便在陽性“喚”、“賣” 的反向思維里,陰陽互動,既禪修性的制約,又醒悟情的“湯丸”清凈。
張鐵2.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1:55 上傳
三.語言的佯謬與宗教的觀照
“莫道天堂宦路新,每逢病痛責刁民。誰人閱實湯澆雪,引燭焚書咒故秦。”(《七絕· 無題》)詩之開頭以強烈的隱含情感,比興著宦海浮沉的心理陰影,一個“責”字則諷刺著人性的凹陷;雖然沒有直接明說,而是以“湯”、“ 咒”的陰陽心里活動,把反逆心理和逆向思維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官民之間奴役與被奴役的凄涼境界,讓讀者自己去猜測,或者體會那種抒情含蓄委婉的獨處憂傷。在借物抒情的延伸里,就像李商隱的《無題》 一樣,“昨夜星辰昨夜風”,珠璣虛盈,一任那深深的情愫在低聲的傾訴中,蔓延著作者對現實“儒學”傳統的深深懷念。 “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這種語序的錯亂,卻令歷代文人叫妙不絕。由此,從現代審美的視野角度,其手法靠近著現代詩歌的語言功能,讓自然語言中詩的元素,依照語法關系滑行,且更有跳躍逆行,常使語言的指示義與所指涉的事物發生斷裂,造成“語義游離”而又不能完全失范,但必得遵循自然語言的規律才具有可解讀性,是反常合道的老子思想。在啟動潛意識的藝術挖掘上,更能閃現“反者道之動” 的語言功效。如詩中名詞的“湯”與 “雪”,則用動詞的“澆”而形成賓語前置;或者說,用顛倒詞序來加強語氣、協調音節或錯綜句法的修辭格——倒裝。那么,這樣一來,將事物“奇異化”的藝術手法。形式上,詩的語言要努力克服語言的自動化表現,使語義多些障礙而引起注意,加深印象的深化;理念上,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的綿長,抵達窺視藝術感受過程的本身目的;內容上,蔓延“故秦”爆裂專橫的留白;其象外之象的現實對接,也就映襯現代官吏的遺毒,暗示起不讀圣賢書的當代人性,造成良知污染的浮躁表情。 自然語言以規約性為主導,詩歌語言則以創生性為主導。從藝術與科學聯姻的角度,詩歌的假錯則為語言的“佯謬”,意味著讓文字的陌生化而形成有意識地錯覺,以逆向或多向思維的方法,求證詩歌主體的存在。如“湯澆雪”和上文的“賣湯丸”的反常思維的合道,就是現代詩歌象征手法的歧義性。這樣的原理,不妨從雙生子“佯謬”的狹義相對論中感知:看上去是一個錯誤,但實際上是迂回曲折地再現事物的本質。在時空與主體合一的大道上領悟:運動的物體中的時間往往會變慢,一旦運動達到光速,時間就瞬間停止。因此,地球與宇宙的物質差異,詩歌語言對于日常生活的“自然語言”是悖謬的天敵。如翻譯成現代詩歌“佯謬”的語言注解:莫名的天堂像宦路一樣的新,每每民心痛得異常的刁,誰能把湯水澆成潔白的雪花,將燭淚化成焚書的拜影去詛咒死去的秦朝呢? “滄波疊翠色斑斕,水暖南灜又一灣?望眼雲帆天際外,何時霽雨洗家山。”毫無疑問,詩人筆底的《七絕·遊海灘》,就是儒家學者清醒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命是宇宙大化,生生不息之大生命的表現形態之一,從“疊翠” 的顯現到“南灜”的神往,“天際” 的宗教改良與“ 家山”的精神超越,必然需要人性顯露宇宙慈悲,才能畢現“智仁禮”的生命儒學;如孟子所說,保存自我的生命,是實現仁義道德的追求。像作者的《七絕·維省清溪遇鴨》:“清波漫濺自多情,我未開言鴨有聲。信是前生緣份在,咿呀別后各安寧。”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其神話與盤古神話相似,如山洞里鉆出人類的始祖,草原上跳躍袋鼠的身影,諸神勾勒地球的圖畫,標槍演繹古老的傳說等。墨爾本作為國際大都市,是“花園之州”之稱的維多利亞州的首府,其綠化面積高達40%,難怪作者筆下的“清波”意象,在 “漫”與“濺”的陰陽折射中,從客體的“多情”到主體的“有聲”,一和一唱,應和而鳴,如同釋智愚的揭語:“遼空一箭九重城,雪老門風盡有聲”;營造成情與性的和美學對等。從形式到意義,遷移著“動態對等”理論,共契著他我的“自”與自我的“鴨”,互為平等、感應和磁化,形成圓覺思維的一體生命,即為一元論,講究主體與客體在本體“道”的意義上,無陰無陽,圓融同一,自性真如,見自本性,而與世界的本原相通,元神無也極。《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是 心即理的注解。如果要維護這種無上菩提之自性,必然遵循社會屬性吻合著自然屬性的發展,即為二元論,道的陰陽對立統一,心神太極也;讓人人的虛靜貫穿始終,從而使地球村的環境意識,在“信”的契約中,以“前生”的集體潛意識,對等著“安寧”的個性潛意識,實現著“道”性的瞬間契合和生生不息,也完美地閃現著禪性詩歌的法則與情感的陰陽合一,為需要有思想的時代,輻射出高度的藝術象征性和審美的延展性。 所謂一流作品找境界,二流作品學技巧。比如:“春風有約卻來遲,夜雪千重欲斷枝。陋室消寒應有酒,玄心獨悟豈無詩。林幽霧鎖窗前日,槎客花開嶺後時。且慰書香常作伴,一壺雪茗賞清夷。”(七律·步韻二和夢芙兄《春寒》)。顯然,“陋室”、“玄心”、“林幽”等類似意象,其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折射出像“ 槎客” 這樣乘木筏而泛天河之人,蘊含著一種塵土與仙家的自性而想象成“游”的境界,而閃現 “一壺雪茗賞清夷”的 詩眼。“一壺”比喻著宇宙或仙境。“雪茗”是經開水沖泡后﹐上面有一層白色泡沫的茶。“清夷”是清平與太平。無疑,壺中別有天地的清茶,則云集著清凈恬淡的真性真趣。如果表現在儒家方法的實施上,人類崇高的理念,如道德價值,是高于自我生命價值的映現。所以孔子教誨人們,凡是志士仁人,都不會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愛”,只會勇于犧牲來成全“仁愛”,則體現出 “智仁勇”的生活儒學。
張鐵3.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1:55 上傳
四.佛性的空色與詩法的靈根
“笛聲幽婉惹春愁,一夜泠風漲滿樓。十里遙看花失色,三更獨對月斜眸。長吟又憶清猿嶺,別去常懷白鷺洲。難解韶華流水夢,因緣聚散豈無由。”試讀,這首《七律·柬伍乘森吟長》的色調示意,其空性的本旨所蘊含的三性: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而這種“三自性”如果能修成三無漏學,即合稱為三學的戒定慧,則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和諧的靈夢! 具體而言,修戒——去除違犯性煩惱,完善道德品行。如“春愁”“ 失色”。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靜。如“清猿嶺”、“白鷺洲”。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培育智慧。如“流水夢”、“豈無由”。這,三項流動的次第關系,從先后秩序中的顏色,衍射詞性的“有無”心理情節,漸漸抵達三無的境界,即為“空﹑無相﹑無作(無愿)”的三解脫門——從天上之象(天魂)中,返照詩人心法(人魂)的仁智妙慧;起于學,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非常道,抽象的宏觀精神也,相當于詩人與神對話。反之,按照現代審美的方法,美學家朱光潛就說過:“詩是一種驚奇”。從地上之形(地魂)中,詩歌(人魂)就是要顛覆語法成規,恢復語言的新鮮感和表現力;起于教,行于法,止于術,故有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可道,具體的微觀物質也,相當于詩人與物對話:如《五律·春暮有寄》:“常言甘雨霽,每有熱風生。云母空施法,雷公常失更。凝思辰馬亂,解悶晚茶烹。碾轉雞啼曉,琴心復淡晴。勿用贅言,除了“霽”的雨后晴空而襯托主題;而一個心靈的“空”字,就把無形的“色”化成無限擴大的生命力。借用李白《送別》:“日暮長江空自流” ,依聲托事,使“施法”的陽性對應著“失更”的陰性,形成了一陽一陰的象外之象。其中,一個“亂”字的弦外之音,便聯想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中的“疾”字,也就像蘇東坡站在廬山之巔,眼里是連綿的山巒,心里卻是紛亂的人世;其內心的蝶變,如同一個脫離軀殼的魂魄,與文本中的“復”字,一步一步走出春暮的憂傷與未來的夢想。 心法是一種佛性的示現。如《管子·心術上》提出所謂“靜因之道”。即為人心德性修養的管理之道。表現在詩法上,首先要熟知聲韻的幽情,回歸禪性的自我觀照,而文章的聲韻則是一種氣流聲勢的表現。譬如,五律·自題圖《秋山神韻》“雁逐風帆遠,山森澗水悠。新寒昏不覺,獨坐一江秋。”詩文的氣勢、氣韻、格調通過“遠”、“澗”、“昏”的清冷畫面,循著寫字、畫畫的筆勢,在氣推血走的人體循環中,從諸陽之會的清竅頭頂,匯集清陽、排除濁陰,形成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氣流,引領著讀者進入一種:“獨釣寒江雪”的道家心境。清靜自在,無為自化;或者“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儒家境界,視聽言動,非禮勿為。 單就詩的心法來看,“獨坐一江秋”一句,似乎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讓佛性的空色把道與儒糅合成一家。這好比心靜的音樂境界從腎功能發出,如古琴藝術,將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靜淡遠融匯于樂曲之中。心法者,遵循“大音希聲”的哲學原理,六根清凈而互用,樂品、詩品與文品則互相溝通。然而,“獨”與“秋”所顯示的遠離塵世,揭示出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使這幅強有力的背景襯托著“無我”單薄的身影。此刻,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上及“雁逐風帆”的天空,下及“山森澗水”的地面,一天一地,淡筆輕涂,描繪的數語便點染出峻潔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咫尺之幅,涵蓋萬里,徐徐透出幽冷孤寒的“秋山神韻”, 熔鑄著覺悟的客觀意識與鮮明的個性, 把人性無隔的理念一一透著情景交融的境界。 姜夔說: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氣象渾厚則不俗,體面宏大則不狂,血脈貫穿則不露,韻度飄逸則不輕,詩性的表情乃四境合一。從取象比類的賦比興而言。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的觀點:一二句稱謂破題法,抑或唐宋時應舉詩賦和經義的起首處,須用幾句話說破題目要義。如《《五律·賞梅》:“冰霜磨未解,喜見幾新枝。”首聯的開場,把 “冰霜” 的景色,興起著 “新枝”的氣象,以對景比物而引其事的心波;觸動著“梅”的品性。三四句頷聯法。以澄意寫景,用事來引證比畫的體面,“獨藐煙波水,悠迎月珥曦。”文中“煙波” 與“月珥”,互義著“藐”的氣根和“迎”的血浪。由此的破題,閃現了對梅的冰肌玉骨、獨步早春、凌寒留香的高雅。五六句頸聯法。以頷聯的馳意對景的比擬,銜接著詩文的血脈:“芳心無色相,俗骨自威儀。”句里“芳心”與“俗骨”, 從有形的“色相”到無形的“威儀”,一種無欲則剛的氣魄,從道德缺失的時代徐徐吐放。七八句繳結法。就題的尾聯結論,從頸聯之意的橋梁,感應著頷聯和首句的脈象,揉合成一句散場的全文韻度:“客意尋酣對,聞香恨太遲。”一尋一恨的陰陽,著眼于色、香、形、韻、時的風采;一意一香的里外,合成意象之升華的意境。詩法上,借助著虛靜的心田﹐把靜因之道的詩法,為浮躁精神的拯救,一個“遲”字,恰如《白石道人說詩》所說:“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 五.詞性的探幽與詩情的反芻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無論是哥弟稱帝稱象的曹植,還是遭遇“烏臺詩案”的蘇軾,詩人都是一代人的智慧先驅。而詩歌母體所演繹的賦、詞、曲的派生,都屬于精神領域的代言之道,蘊藉這某種心理“情結”的特效時空,只不過“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角度差異。如詩家的《八歸·秋夜思》:“殘荷望雨,秋涼沉水,興意寄予無屬。塵煙漫道驚心屝,窗前赤桐飛絮,錦句難續。遣悶還憑舊畫卷,記遠岫、芳林云屋。更羨那,漁棹樵夫,日作夜簫竹。” 詞,以“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的特點,袒露著詞是姊妹藝術的詩余。而詩人張鐵釗筆下的《八歸·秋夜思》與詞人史達祖的《八歸·秋江帶雨》,均是借“秋”的載體,以詠物為長,把鑒著樂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的元素,摻入著天空的風雨、大地的植物、人間的村夫,無形中構建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契約關聯。所不同的語境的變遷,致使思維的遷移、借鑒和刷新,在同一的美學境界上,由于表達“術”的不同,好比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似有互通之處;但前者強調志在四海,而后者重在友人之間的知心。可見,時間的無限延續與空間的有限縱橫,在主體思想的結合中,自然形成不同的藝術象征。張鐵釗寫秋夜思索的憂慮,暗喻著現實的淺躁,亟盼著故人之性的回歸。史達祖寫觀秋景而感懷,洋溢著故人的苦愁之情的思念。 語言是詩歌創造的生命力。從詩演化的詞而言,詩衰而倚聲作的詞,辭章精粹,對體物的緣情更具有傳神的功效;如上闋的“殘荷”、“塵煙”、“遠岫”等意象的遠景,從一幕紫陌簫竹到漁棹樵夫的回望,郁塞的胸懷在恍惚中頓開。當一朵夜合花的舒緩和向日蓮的舒展,不僅有韻語的精華,還有抒懷言情的微妙;你品下闋:“莫道風流寡老,邀情尊酒,只慰悲然愁目。一聲長嘆,幾番吆喝,勝似歌眉舒綠。看匆匆過客,最怕黃昏話孤獨。問流歲,故人幾許?冷眼今宵,遙思誰共逐。”其中的“風流寡老”、“匆匆過客”、“冷眼今宵” 等遙思遠悵的意象,依調填詞,詩性漫延,無不活現著詩人性情的猶未盡興。這里,不僅有記憶的回翻、想象的驅使、視角的切入、意象的營造、張力的控制、語言的調度……染起性情的意旨規定與受體處理的交叉運作,或深或淺,或強或弱,讓意識的意旨滲透潛意識的痕跡,有意無意,詩人主體將客體的對接,形成三種手段的橋梁:一則,自我主體或借他人語言的直接表述,相當于賦的表述寫法,如張鐵釗的“莫道風流寡老,邀情尊酒”, 史達祖的“須信風流未老,憑持尊酒”。二則,利用客體生存環境的印象、認知的間接表達,暗合著比興的心法;如“赤桐”、“飛絮”的遠俗之物,“漁棹” 、“樵夫”的遁世之象,故有下片“莫道”六句的放達,但自“看匆匆”二句起,文情逆轉,卻自然通脫。三則,讓意識表層上互不關聯的事物,形成潛意識的映照,體味著象征性的手法。如題目的《秋夜思》借鑒著赤桐樹,也叫象牙紅,陽春三月,光禿禿的樹枝上綴滿了紅色花朵,引起小鳥成群地飛來飛去,與眼前的“殘荷”、 “寡老”、“冷眼”的比照,從物象到意象的鏈接,促使性情的外延,好比主仁德的陽木性,配合正義天理而不損害元性,歸返天性,則成為浩然正氣。在人性美德的挖掘中,以恒中之道把握玄德,就象是一只蛹,羽蝶著生命的終點與起點,象征著蝶變的性情時代。 “一簾春雨夢,半世任窮通。墨臭涂家壁,花香落地紅。瑤情杯淺酌,物色本稀空。醉醒知身在,何乎午夜風。”(《五律·春夜習書法》)。詩,作為詞的姊妹藝術和源頭,以橫向的意象表現詩性,注重整體態勢的筆氣流程,由內向外,粗獷地輻射意象的橫向嬗變,凸現人性或物性的生命律動;如“春雨”、“花香”、“午夜”等,采用抽象、綜合的理想“模型”,不足以波動微觀細節的刻畫,或個性潛意識的厚度,讀后仍然情見力屈,需要用力舞蹈內藏之性,禪變著正風、正雅的騁情含收。反過來,詞,從詩的母體中脫胎出來,以縱向的意境再現詩性,而側重局部的情感變化,由外向內,細密性跳躍,凸露的情緒凹陷著禪性的通幽;如《八歸·秋夜思》中的“秋涼”、“芳林”、 “簫竹”意象,采用直觀、線性的“原型”方式,不足以擴展詩歌宏觀脈絡的經緯,或集體潛意識的寬度,而顯得性根不足,需要用力音奏外形之情,反噬變風、變雅的秉性幽放。因此,性沉情浮的語境,芻說當代詩與詞的創作軌跡,回放其手法的原理;或者說,古典詩詞與現代詩歌的性情比例,正反窺視詩道的恒變,將凝結著未來視野的審美辨認。
張鐵.jpg4.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2:49 上傳
六.性情的詩美與心靈的幽香 性情,是內心情感和理性感知的生命動力。如《大學》中的三綱:明德、親民、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是性與情的表達方式。那么,關于類似“秋”、“夜”的題材,詩人于人于事、于國于家、于道于德,用情致深。如《七律·立秋閑吟》:“黃枝倦葉意躊躇,漫落愁云懶入書。”或“意”或“懶”,把擬人的比興,生成“閑”的淡靜;爾后,“雨里新秋風帶疾,甁中老酒勁來徐。”或“疾”或“徐”,讓快與慢的節奏,生成節奏的鮮明,使語言的音樂盤旋煉句的上空,更顯得音韻的生動。“開懷晚景文人事,信步幽林水月虛。”那“開懷”的張合,那“信步”的閑情,將一個“虛”的空空,從“幽林”到“水月”的安嫻,仿佛是從王籍的“鳥鳴山更幽”脫化,而“點鐵成金”。“回首勤生無悔咎,墨香陋韻溢湫居。”語句中的“溢”字,由于“陋韻”的緣故,致使低矮狹小的“湫居” 而更加淡雅虛靜。 試問,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形態中,一個正能量的文化傳遞,將是一個民族的整體精神素養和軟實力的思想風貌,啟迪著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天”是生靈的本原,人心中的“地”具有的道德原則。如文本中的“文人事”則顯現出“仁”的內核血濃于水,“禮”的外觀舍生取義,形成人性與衿情,社會與自然合一的視野觀照。如《七律·雨夜》:“難得時閑學苦吟,云身戲雀憶高林。”由“學”入“憶”,把“苦吟”的潛行到“高林”的仰止,叩問著天道、地道和人道,讓自我的審美運用到弘揚核心的價值觀,折射著五千年的仁愛精神。“雖無雪月春江夜,卻有蒹葭秋水心。”你想,“春江夜”與“秋水心”的映照,一種宇宙的大愛,滋潤著“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情懷,蘊含著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處世哲學與道德科學的最高境界;于是,詩人就說:“毳羽征衣霜后薄,草堂覓句雨中尋。”一薄一尋,隱射著人性不古的嘆息: “沉宵梵磬聲俱寂,枕夢依稀繞楚音。 ” 唯有讓“梵磬”的心境,拾取當年楚辭的“楚音”,成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良性循環。如果上升到政治哲學,某種的指向,在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叉運行中,應現了政治與藝術之“道”,是混而為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社會心理美學而言,詩歌是平衡現實與理想矛盾的法官。在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中,寧靜一次次心靈的祈求。如詩家的《五律·丁酉立秋》:“新秋憑一葉,舊雨約無期。”顯然,“新秋”時代的有色,“舊雨”回顧的無望,詩人唯有在“禽息驚雷擾,蟾鳴落日遲。”里,把鳥、獸的“禽”與癩蛤蟆的“蟾”,在現實與理想中,糅合成大道的統一。你看,“太虛凝黛色,枕夢繪晨熙”。的虛無境界: 也許只有縹緲的“太虛”幻想,才有夢中的熙光,讓詩人串燒著一顆詩心與另一顆詩心的美學流程,便是“善陳時事”的現實主義詩人們,其內心情結的最原始意象:“碌碌勞生事,依依入杜詩。”把“忠義之氣”的母語,感應著江西詩派的靈祖,以“自變法度”審美取向,對接著天道的本相,也是地道詩家——張鐵釗的心理原始情結! 事實上,詩人里外的性情鴻溝,是無法彌補先天的缺失,唯有依賴佛家的修心而禪定,像杜甫的慈悲情懷和憂患意識是實現詩歌大美的渠道。所以,文章氣節的維度走向,直接決定了一個詩人向度的境界。 “大洋早雨冷颼颼,似泣蘇秦季子裘。老樹山中悲落葉,新花屋里不經秋。推窗只恐西風急,問海當知北渚幽。解郁他鄉尋酒膽,騷腸斷處盡閑愁。”(《七律·墨爾本旅驛感吟》)。索緒爾語言學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是語言的聲音形象,如“冷颼颼”。“所指”是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如“季子裘”。其兩者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而不可分割,但聯系卻不是必然的規律,只是某種時空約定俗成的產物,意味著符號的任意性。因此,詩人試圖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叫“所指”, 向度也;而語言實際傳達出來的東西叫“能指”, 維度也。一則,古典詩詞,兩者是精確相對應的,因而符號通過與存在物的符合獲得價值,即主體的性與客體的情一致。 二則,現代詩歌,語境的變遷,兩者并不總是一一對應,或是性與情的異同。然而,對于擔當的詩人,當自我進入無我狀態的時候,所有的物象都是意象,如“老樹”“ 新花”“ 推窗”“ 問海”。即:能指與所指的性情合一。自然, 句中的“中”“ 里”、“急”、“幽”洋溢的韻味便凸顯詩的原型情節。你品,末尾一個“愁”字,把“他鄉”的情懷彰顯不同時空的民族心理,也就是集體潛意識。如《七絕·丁酉中秋隨吟》:“冰輪應約舊時妝,憶在江南夜未央。秋老方知增滯念,今宵月好是他鄉。”一個“挑燈夜未央”情懷, ,一個 “是日驚秋老”的心境;由于“云峰缺處涌冰輪”的緣故,又墜入另一個“他鄉”的思索:皎潔圓月在廣大虛空中顯現時,若因緣具足(地魂)”,清凈心池(人魂),便會無勤而現出相應月影(天魂);由此“應約”的報身影像,為一切詩緣同仁的“如來”所共同擁有。故此,當國際詩詞流動著不同領域的思想河流,其中,地魂的銜接,平衡著古典天魂與現代詩詞的人魂,需要詩人在時間、空間與主體的切點上,契合著天、地、人在不同國土上的文化脈絡,靈現民族的結構,致使詩詞秉性的遺傳與情緣的輻射,駕馭著創作的宏觀視野,驅使本性的一致認同;然后,百花齊放,必將成為全球漢詩總會的共同聲音。 “一簾春雨夢,半世任窮通。墨臭涂家壁,花香落地紅。瑤情杯淺酌,物色本稀空。醉醒知身在,何乎午夜風。”無庸贅述,心統性情是一個詩人魂魄的回眸 。當我們從《五律·春夜習書法》中,反芻三魂七魄的創作原理,以靈魂的三心三我,“雨夢”、“ 淺酌” 、“稀空”,窺視七情的覺悟,個人自主情結的“自我”存放——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創作中,拿捏理想“超我”的平衡符咒,如“物色”的意象;重新尋找“本我”的原型,促使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七巧,夢吐鳳凰,散發出“午夜風”的原始靈香。因此,每每讀起張鐵釗主編所吐露的筆詞,《環球詩聲》一頁頁的文字就像是借助單薄的紙張,找回先哲文人跳躍的吟唱,幽幽地,涌動后輩血緣的詩心別情;翻著念著,仿佛是從《詩經》的彼岸,察看采薇的村姑、祈禳的禮儀和漁獵的部落;一任語境的魂魄,對流六根的相接,從污染的泥潭掙脫而出,默然地撬動凡塵之心;久了,或許一剎那兒的神情,將和鳴著《梁祝》真趣的婉轉旋律,盈盈地,淡遠著“醉醒知身在”的負任;或許還沒有來得及抬頭,倒流的時光,就不知不覺地淚流滿面了。 2017年9月27日-10月5—8-10日吉林長白山
微信圖片_20191018150325.jpg (0 Bytes,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18 21:58 上傳
作者簡介:彭林家, 哲學家,畢業于東北師大中文系。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作家聯盟評論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在線吉林頻道詩評編審,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當代原創文學作品集錦》副主編,全球漢詩總會聯絡主任,北京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研究院副院長,《詩歌周刊》提名批評家,易學、神學、美學天士。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詩人, 2017年中國詩壇實力詩人。出版的著作有《裂開青云的紅冰》等,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詞刊》《散文》《散文詩》《中華詩詞》《人民日報》《中國詩詞年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百年新詩經》《中國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等100多種國內外報刊,任多家媒體的顧問、主編和編委。曾獲全國散文詩征文及其他文體一二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