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得是《雁鳴金秋》詩歌卷的開卷之作。這次說說第二篇《大地上的黃金——致中牟(mu)》(組詩六首),是另一位詩歌學會會長的大作。中牟(mu)當然還是上回所說的中牟(mu)。這組詩作于2014年雁鳴金秋筆會之后。除了收錄于《雁鳴金秋》外,還發表于微信平臺公眾號“河南思客”2019年5月15日,所選留言無一不是大贊特贊。如果有不同聲音,一是不選,二是不會讓讀者看到的。 人們常說,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東西。以前聽說就有個別語文老師發明有造句公式,不管什么詞語,都能造出句子?,F在寫詩我覺得也有了套路,把宣傳材料認真讀一下,結合詩人自己以往的積累,一首像樣的詩很快就成了。只是語言有些老套,移花接木的痕跡會過于明顯?,F實主義的原則之下,往往會露出破綻。 第一首《中原的麥子熟了》,由于只是說明問題,就不全部引用了。這首詩讓人會誤認為中牟(mu)是小麥的天下,而且五月收麥子在這里也不準確。別說現在中牟(mu)的麥田占不了所有農田的四分之一,就是當年麥子很多的時候,收麥子也是在農歷五月。大部分學校在六一節放假,讓學生幫助家人收麥子。目前中牟(mu)大多是經濟作物,大蒜占了半壁江山。其次是種蔬菜的溫室大棚、草莓大棚、西瓜大棚,還有花木基地,果園。大面積的小麥很難看到了。尤其是麥收場景的鋪陳,昔日也沒有那樣子。 第二首《雨落雁鳴湖》,詩中竟然寫“貌比鄰縣的潘安,名叫雁鳴湖”,真是豈有此理。中牟人多少年就以潘安為榮,潘安故里就在中牟縣城關鎮大潘莊。雁鳴湖只是中牟縣內的一個風景區,怎能當鄰居? 第三首《在黃泛區》,這首詩最可笑的地方是“一叢沙地花生悄悄爬上我的腳面/它開白色小花”。中牟的花生和國內其他地方的花生一樣,都是只開黃色小花,不知詩里的白色小花是長在中牟的哪塊花生地。 第五首《孔子回車處》,和上一篇中差不多,也是在宣傳頁上找到的靈感。詩中“車轍已從二道長成了四條”,應該是指孔子坐得是兩輪的馬車之類,而今天到處汽車都是四輪。可雖然汽車是四輪,前進時如果留下車轍,也照樣是兩道。四條的是農用車,有的是前面輪距小于后面兩輪輪距。如果是三輪車,車轍是三條或三道。 第六首《致中牟》是力作,詩中多次解讀中牟的“中”字,卻避而不談“牟”字。有些失衡。詩中“在筆直的綠博大道、物流大道旁”這句也搞笑,綠博大道、物流大道是同一條路,只是叫法不同。“誕生了航空港、國際機場、城際輕軌/高速公路,以及一座座飛馳的立交橋”。航空港是鄭州市的一個區,不屬于中牟縣管,有原來屬于中牟縣的幾個鄉鎮。國際機場就在航空港內,所以航空港與國際機場并列不太妥。后面的城際輕軌應該是沿著綠博大道及鄭開大道而行的。國際機場在京港澳高速旁,與物流大道和鄭開大道較遠,且是南北方向。綠博大道與鄭開大道是東西方向。鄭州到開封。 羅列以上諸多詩句之誤,明顯地看出是憑印象與虛構在致中牟,也說明三天時間走馬觀花確實了解不透。其實也有其他名家詩人一同在中牟呆了三天,但是他們并沒有交作業??赡苁窍氲讲荒芎f的緣故吧。 最后補上一句,若詩人地下有知,請原諒我的冒昧和不敬。但我是實話實說,根本沒有任何顯擺的意思。當然也愿意健在的著名文人引以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