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出版社出了兩本書《雁鳴金秋》,一本是詩歌卷,一本是散文卷。詩歌卷書中內容都是國內名家及當地實力詩人被邀請到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mu)縣,兩天坐車看景后,憑印象與宣傳材料而應制虛構的貼金篇什。因為此地如何,當地人最有發言權。但是在這些藝術家的筆下,顯然變得更加美麗了。為名人諱,這里就不提及哪些名人了。只是對他們詩中的一些瑕疵做個吹毛式的質疑。 《中牟(mu)尋詩》(七首)是開卷首篇,為詩歌學會會長之作。其中第二首《孔子回車處》結尾寫道: 史載:此系孔子微服過宋 與弟子相失,回車去陳之處 即今中牟(mu)雁鳴湖鎮 朱固南村。可民間歷史 卻留下這樣的一個傳說 如果史載屬實,這就有問題,從宋去陳,不會經過此處的。因為此處屬于鄭國。或許是迷了路繞了好大的彎子才有可能。“即今中牟(mu)雁鳴湖鎮朱固南村”,這句中牟(mu)人肯定不贊同,因為“孔子回車處”及相應的文廟在東漳村。原來雁鳴湖鎮就叫東漳鄉,雁鳴湖開發后,由鄉變成鎮,所在地還在東漳村,后往南遷三公里,即現在的地方,離人工的雁鳴湖不太遠。朱固南村,子虛烏有。雁鳴湖鎮轄區內倒是有個朱固村,但是與這個傳說無關。即便是改為朱固村南也不沾邊,因為東漳村在朱固村的西北方向。 《史記》記載是,孔子要從衛國去晉國,當走到黃河邊時,卻聽說晉國出了命案,隨即就回車了。所以按《史記》所說,孔子周游列國根本沒有去過晉國這是真的。而回車的傳說應該發生在現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可是現在晉城地區的澤州也是從方方面面來證實孔子可能到過晉國,因為澤州也有孔子回車處。而河南鄭州市的中牟(mu)縣東漳村,有文廟和清朝留下的殘碑,也要說明孔子回車處在他們那個地方。甚至還有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也揉了進去。殊不知,項橐是當今山東日照人,傳說多種版本,都是為了熱鬧。一是出于對圣人的尊重,另一個則是為當地增加一些關注點,吸引游客而已。 也許會長名人只是沒當成回事,隨便寫些東西交差罷了。沒想到下面的文聯官本位十足,這么大名氣的人作品肯定也是一流,排在首位理所當然。沒想到鎮上的識字人竟然不買賬,還指出有問題。真不給面子。還有比這更離譜的詩作,且聽下回分解。 順便說一下,牟(mu)字是我自己注的音,整本書中都沒有注音說明。因為好多外地人往往不熟悉這個字做地名怎么讀,十有八九錯讀成牟(mou)。其實,中牟(mu)與牟利的意思一點沒有瓜葛,是因為原來有個牟(mu)山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