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詩書畫官方 于 2019-1-24 08:58 編輯
中國書法自魏晉以來,形成了以“二王”為主體的書風,其地位和影響是任何時期都不可比擬的。這一時期在嚴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文人士大夫以玄學思辨、游心自然、寄情書法的方式解構精神世界,書法表情達性的功能被強化,形成了以“尚韻”為主體的書風。在這一背景下,眾多書法家以自己獨特的面貌呈現了無數書法佳作,使中國書法史色彩紛呈,也成為日后諸多文人墨客學習的典范。張鐵軍的書法以二王為主要師法對象,同時兼及其他書家,在幾十年的藝術歷程中,融入自己的人生體味,創作出了無數精品,無論是鴻篇巨制的大幅作品還是精美的小品之作,都充盈著精神與活力,使我們不禁被他作品中美的內涵和藝術張力所感動。 張鐵軍,1953年12月生,字寶之。自幼酷愛書法藝術,臨習諸家碑帖,鐘愛二王、米芾等,經歷了深厚的傳統書法藝術的熏陶。在九十年代,擔任中央辦公廳書畫攝影協會秘書長期間,又經啟功、沈鵬、劉炳森等老一輩書法泰斗的言傳身教,形成了遒勁灑脫、筋骨包融、墨韻天成的自家風格。在全國、中央辦公廳和全省工商系統所舉辦的多次書法展上,均獲得過重要獎項。近年來,作品多為外國友人及政要包括韓國前總理李壽成先生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先生所收藏。現任山東省工商局巡視員,山東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大風堂藝術研究院顧問,山東省善者文化基金會副理事長,山東省書畫家協會顧問,山東省企業家書法協會主席。他的書法以學習二王為主,在追蹤二王的同時又不囿于二王。古往今來學習二王者不計其數,但大多數人往往只注重技法的錘煉,他在對二王的學習中進行了巧妙的變化,筆法主要取法王羲之,又汲取了王獻之的神采,同時又將二王的尺牘和法帖相結合,使筆勢流露出了自然天趣。用筆上,基本保持中鋒,墨色上濃淡干枯濕隨情而綽,枯潤濃淡交相呼應。線條的變化隨意中蘊含著恰如其分,提按頓挫、起收轉折率意自然給人以鼓舞和生命力的感染。結構空間上,無論單個字還是整幅作品的章法,都精心的安排與設計。在張鐵軍眾多的作品中,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他的行草,古人云:“草書難于工穩”,他深知孫過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之旨,在草書作品中追求藏正于奇、蘊真以草的感覺,同時又將二王雄渾、樸質的氣息融入其中,使得整篇作品看來氣象騰挪,典雅而又活潑,看似漫不經意,實則自然天成! 藝術的價值在于對美的創造,創造性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命力所在,古往今來,所有在藝術史上有著一席之地的藝術家,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創作個性。那么張鐵軍對書法的創新之處是什么呢?我認為他首先考慮的是在展現整幅作品的和諧之后,減弱客觀形式的變化而突出主觀技巧的表達,突出筆墨的韻律,突出藝術的語言,從而映襯出他富有創造性的才情和氣質。同時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回歸和超越,張鐵軍的書法來源于古人,在此基礎上又有了自己的面目,將自己的藝術坐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鎖定,所以他的創作路線不是任意審美情趣的隨意揮霍,而是有著深厚的筆墨背景和傳統藝術功力。換句話他的藝術創新同中國傳統文化保持著密切濃厚的血脈關系。此外加之他豐富的學識修養,獨特的創作理念,敏銳的藝術感覺和非凡的藝術膽識,使得他成為具有深厚功力與鮮明個性的新時代的書法藝術家!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繼而又還原和超越了生活,適合了中國新時代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因而他的藝術之路必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氣勢非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張鐵軍的精神品格,他的做人正如他的書法,不卑不亢,堅韌剛毅,不事張揚,卻又不乏親和力。心境澄澈,如其筆下的文字,內蘊深沉,有大美而不言!幾十年來他耐得住人生寂寞,腳踏實地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之中,汲取營養,厚積薄發,加之人生經驗的咀嚼,滋養了他從容不迫的風骨,讓人在靜態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不激不勵的生命狀態。他的作品,不霸氣,卻樸拙,不張揚,卻俱神采,這種沉靜之美,令人神往,使人難忘!正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 (作者:仇志紅,山東藝術學院書法碩士研究生、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市中區政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