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新中國人物畫的創作主要以現實主義題材居多,從紀實性的人物群像畫探索逐漸轉向以人物為客體、筆墨語言為主體的筆墨傳神之路,將主題繪畫中的人文關懷不斷升華。到了80年代,現代水墨人物畫對筆墨語言的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傳統中國畫筆墨精神拓展的實踐也日趨成熟,從周思聰先生的水墨人物畫中,便可識得一二。 觀讀周思聰先生這幅畫中的章法立意,內容上形淺淺而意悠遠。此畫繪綠水明秋,有芰荷蓮葉,無嬌花喁喁,采蓮少女扶箬笠回眸顧盼,神色溫柔而堅定,于藕葉間半身浸漸隱入。從布局上看,人物和環境賓主相扶、虛實互參;混沌隱現中,作為畫面主體的人物形象具體而落實,頭發的深色墨塊、五官神態的勾勒、大筆鋪開的花青上衣、留白的衣領與衣袖與虛淡潤澤的荷葉,形成了線與面、黑與白、虛與實互為相間的節奏韻律感。以短促輕巧的線條提醒人物的主要動態結構,不僅使一位嬌羞的少女形象躍然畫中,而且使得人物與荷葉在統一的筆墨語言下巧妙地形成了一個整體,仿佛令我們看到這位少女尋常普通裝束下飽滿情感的內心。 該畫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正是在那個時期,周思聰的創作由反映歷史性題材的《礦工圖》系列轉向了彝族女子系列與荷花系列。看似是題材與內容的轉變,實則是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對自我內心的重新審視和對追求純粹藝術的自覺。周思聰先生將傳統花鳥畫的筆墨處理方式引入人物畫創作中,以傳統筆墨寄情,尋求畫面形式內容與內在情感的高度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