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傳承和改變——在山東省高職高專優秀傳統文化訓練營開營儀式上的發言
微信圖片_20180731195758.jpg (71.51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牟巖主任生活照
2018-7-31 20:20 上傳
牟巖,教授,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教學部主任,煙臺市政協委員。從教37年,
吟誦愛好者和推廣者,首屆“我愛斯文”國學講師,山東省方言吟誦采錄志愿者。
微信圖片_20180731201719.jpg (63.87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牟巖主任發言
2018-7-31 20:19 上傳
各位領導、各位營友: 大家好! 很榮幸能作為營員代表與大家交流。 昨天這個時間,我剛結束了在廣州的形象禮儀管理培訓學習回到煙臺;翻看QQ空間日志,看到去年今日,我正在北京懷柔若水居傳統文化教育中級班學習。那是一次35天的學習。今天上午乘火車到這里參加這次優秀傳統文化訓練營集訓,剛好趕上開營儀式,心里很是欣幸。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 愚公以垂暮之年、不能毀山之一毛之微力,率子孫三五人,行移山之舉,在常人看來,既不明智,也不可行。可謂“愚”也。 我們一般對這個故事的解讀是“自強不息”“不畏艱難險阻,堅忍不拔”等。 我以前也是這樣講的。 通過學習吟誦,我有了新的認識。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愚公哪來的底氣可以那樣自信地回答智叟:我雖然年老體衰,可能看不到山被移走,但我有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一直做下去,終有一天會把山移走。——他怎么那么篤定地相信他的子孫會繼承他的遺志,把這件事做下去? 這里面有一個“傳承”的問題。因為古代都是子承父業,一代一代會持續做一件事,傳承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我們今天還能有這樣的底氣嗎? 除了“傳承”,我覺得這還是一個關于“改變”的故事。 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面對大山,住了快九十年了。大山阻住去路,出行不便,并非一朝一夕,為什么一直都沒有想過要移山呢?到年且九十才動念移山,會不會太晚?而且,年老體衰,人力不足,物力更不足,效率極低——挖好一擔土,運去渤海灣,往返要一個寒暑,如此效率,怎么實現移山這個大目標? 這簡直就是我們的現實處境啊! 我們每個人面前,可能都有那么一座兩座大山,這座山或者是“自滿”,或者是“懶惰”,或者是“傲慢”,又或者是“畏懼”,等等。比如我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被“自滿或自負“這樣兩座山擋住眼睛: ——教了三十多年書,大大小小的榮譽也獲得了一些,在某個小范圍小領域可能有一點小名氣,況且年過半百,職業生涯的盡頭已隱然在望。一般人都會想:這把年齡,還那么拼,想干嘛呢? 2015年5月,聽了徐健順老師一次講座,那種震撼感,一下子讓我發現了自己的大不足——原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卻不知道自己的“知道”離真正的“道”還差得遠著呢。 要改變,別無他途,唯有學習。所以這幾年里,我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學習。厚重的傳統文化,也猶如大山,縱然挖山不止,有生之年也只能得其絲毫而已。 很多人都會說,環境就這樣,我有什么辦法? 愚公之“愚”,在于他沒有按常理出牌,沒有選擇常人的套路:搬出大山去,尋找新的舒適區;或者,干脆放棄掙扎,屈服于現實,不做努力。愚公的做法很簡單,即使“年且九十”,想到了,就立即開始做起來。 愚公之偉大,也就在于此吧。 愚公最后是感動了上帝,“帝感其誠“,派夸娥氏二子幫他把山搬走了。 這個結局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自助者天助。 我想借這個故事表達: ——我們都是祖先的子孫,同時也是子孫的祖先,將祖先的文化遺產“承”下來,“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義不容辭。 ——如果你想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 如果你想做什么,那就去做。 徐健順老師十二年前帶領他的學生社團開始吟誦采錄和推廣時,面對的困難,比十座大山都要高呢。 這位當代愚公用十年努力,撬動了中國教育的鐵板,讓吟誦與傳統文化一起走進國家文化戰略的構建之中。雖然目前山還未搬走,但越來越多的“上帝”被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愿和他一起做愚公,去完成移山這件看起來不可能的事。 我們也許做不到徐老師那樣以天下為己任,至少可以做一個改變自己的愚公,把困住自己前進的各種大山,一一搬走。 改變永遠不晚! 我想,大家一定都是這樣想的,所以才有今天的相聚。 改變,從我們自己開始,修己正人,改變自己,再影響他人——踐行大學之道: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剛才我說,真好,我剛好趕上開營儀式。 現在我要說,幸好,我們剛好趕上傳統文化的復興,可以投身其中,略盡微薄之力。 感謝這個機遇! 感謝這次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