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畫院2018年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家系列展” 的收官之作,“人中奇逸——李鐵夫藝術精品展”日前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匯聚了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三家藝術機構所珍藏的李鐵夫藝術精品73件(套),涵蓋油畫、水彩畫、國畫、書法等各個藝術門類,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李鐵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廣東。 近代以來,廣東美術在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中扮演著橋頭堡的角色,不僅在傳統中國繪畫轉型中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嶺南方案”,在西畫入傳中國領域同樣是開路先鋒。李鐵夫正是早期中國人研習西畫的關鍵性人物。 李鐵夫出生于廣東鶴山,青年時期即赴北美謀生、求學,曾在海外生活40年之久。李鐵夫曾追隨美國藝術大師薩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學習,不僅擅長油畫、水彩、雕塑等西方藝術形式,同時對中國傳統的國畫、書法乃至詩歌領域也頗有建樹,被尊為“中國油畫第一人”“東亞畫壇第一巨壁”,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人。同時,李鐵夫還是同盟會的元老,長期在同盟會紐約分會中擔任要職;也曾組織開辦華僑電影公司,并自任導演為宣傳民主革命進行募捐。他曾言:“平生兩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藝術。”這句話完美闡釋了李鐵夫的人生。 據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本次展覽策展人薛良介紹,李鐵夫1930年歸國后久居香港,曾于廣州、廣西、南京、四川、上海等地逗留、游歷、展覽、創作。1950年,已81歲高齡的李鐵夫在人民政府邀請下,從香港回到廣州,任華南文學藝術學院教授及油畫系主任,并當選為華南文聯副主席。1952年,李鐵夫在廣州去世,他身邊的美術作品與遺物全部無償捐贈給了國家,并由其生前供職的華南文藝學院保存,后來該學院并入廣州美術學院,由此廣州美術學院也成為當今集藏李鐵夫作品最完善的藝術機構。這批完整的捐贈也成為后人認識李鐵夫、還原李鐵夫最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今天研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西畫提供了一份獨特而深具價值的樣本。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進程中,李鐵夫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視的美術大師。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對于李鐵夫的認識過于表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區,美術界的同人和廣大藝術愛好者都知道李鐵夫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段傳奇,但卻很少有機會欣賞到他的原作,對于李鐵夫的學術研究更是無從談起。”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說,此展為公眾更全面、近距離鑒賞李鐵夫作品提供了珍貴機會。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介紹,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廣州美院圍繞李鐵夫作品的保護問題做了許多調查和研究,包括邀請國內外專家論證和參與檢測取樣、梳理李鐵夫的畫作遺存與文物史料等,這些工作也構成了李鐵夫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我們系統梳理李鐵夫的研究論著時發現,當下的研究現狀與其成就是極不匹配的。諸多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或語焉不詳,如李氏生年、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革命業績、在海外求學習畫的履歷、歸國后的人際關系與心境等等。”胡斌說。 “研究李鐵夫的困境在于,雖然他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卻遲至上世紀30年代初才返回國內,且因其獨鶴離群的性情,在國內藝術圈的影響有限,未能如其藝術所取得的高度一樣為公眾所普遍接受,留下了諸多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無疑,還原本有的面貌,勢必需要拭去掩蓋歷史的塵埃,重新加以認真研究與檢討。”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說,從首任院長胡一川身體力行臨摹李鐵夫作品,到美術史家遲軻傾力編輯李鐵夫畫集,再到今日青年一代的畫家、理論家和修復師投入到李鐵夫文獻史料的梳理和藏品的修復中,由院內外學術力量合力所促成的李鐵夫研究這項極富意義的持續性工作正逐漸豐厚起來。
|